• 周六. 4月 2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南宁三江口的二月社祭民俗

谢 寿球

4月 2, 2013

宋多河
相传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即“土地诞”。南宁三江口的民众向来“敬上天而亲大地”,有句俗语说“二月二,供土地。”可见,南宁三江口各村庄历来二月初二都要举办供奉土地公的活动。
有专家学者说,作为一种节庆活动,“二月二,供土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宫廷祭祀仪式,随着水陆运输的打通,中原人的足迹扩展至物产丰富的南宁三江口,“二月二,供土地”的习俗也被带到了这里。古代先民们采用的是刀耕火耨的方法,耕作靠的是天时地利而非科学,觉得收获的丰歉取决于天和地,所以历史上的二月二土地诞,中华大地各方的农民都会大肆操办,以祈求地润万物,五谷丰登。土地神是“社”,五谷神是“稷”,合起来,就是“社稷”。在农业社会的年代,这就是国家的象征。至今仍有将国家大事称之为“社稷大事”的说法。古城北京,中山公园保存的社稷坛,就是各朝皇帝用来专门拜“社稷”的地方。虽然土地神是中华民族较早供奉的神灵,但他一点也不高傲,用老一辈人的说法,他是天神系列中的“基层干部”,大约相当于大集体时期的“生产队长”。传说中,他们生前大多是善良正直的长者,死后上天册封为神,从此就竭尽绵力,保一方平安。过去乡村和城镇的路口、巷边处,常常都供奉着“土地”,有上盖的叫做土地庙,露天的就叫“社坛”或“土地台”,至于在家宅里,在进门的一侧设个神龛,甚至在八仙桌下立个神位,摆个香炉逢年过节给供上炷香,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土地公是所有的神灵中最平民化、最不摆架子、最熟识当地情况的。《西游记》里的土地公,总是受其他仙佛的劳役和妖精的欺负,孙悟空每当遇到不明的情况,总是呼来土地公一问。他们头戴方巾,穿身长袍,三绺长须,整日笑嘻嘻的,没有太大的法力和权力,但却是朴实可敬的一群。
“一拜风调雨顺,二拜全体村民身体健康,三拜家家多财。”这年二月初二一大早,在宋村土地台的香炉前,年近古稀的宋祥年焚香主祭,口中念念有词,身后众人听从他的号令向土地神三鞠躬。
南宁三江口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前,其核心所在地的宋村,和正月十三合江镇庙会、三月十一那廊宫庙会和四月初八射水节等等节庆活动一样,“二月二,供土地”尤其具有特色。
宋村的老者经常对年轻人说: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和每年二月初二时,村民都会来土地台烧香,祈求土地神保佑,二月初二那天,当年结婚生子的人在土地台摆放红蛋,称为土地蛋,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旧时二月初二,人们还要来这里舞草龙。
二月二,除了土地诞之外,尚有“龙抬头”之说。“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宿,并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形容为一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三十颗恒星组成。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中国古代对于龙十分推崇,认为龙是天子的化身,会给人带来祥瑞,也是掌管雨水的神。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传说冬眠的龙睡醒了,醒后的龙从地底下飞升上天,引起了第一声春雷和落下第一场春雨。农事活动多靠天雨,而春耕多在二月初开始,所以,古人在二月初二这天备齐三牲果品设坛祭祀龙王,祈求丰收。北方这天又叫“春龙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南宁三江口“二月二,供土地”活动打造出自己独有风格,得益于对“强龙不压地头蛇”典故的演绎——
很久很久以前,一连几年,南宁三江口不曾下雨,江河渐渐干涸,南宁三江口的境主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百姓干旱之苦。有一天,境主巡视乡野,见几名大汉扛着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条全身的皮都象禾杆(稻草)编织而成而眼里还在留着泪的大蛇。境主动了恻隐之心,将大蛇买回家中饲养。起初,境主命人喂食生肉给大蛇吃,但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只吃五谷杂粮,特别是稻谷。这年二月初一深夜,境主作梦梦到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我是你救的大蛇。来日是二月初二,你中午把我放入进河中,当我抬起头,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境主醒后,便马上派人烧香祝祷,次日,也就是二月初二那天,中午时分,将大蛇放入河中,大蛇抬起头,果然天上下起雨来。为了答谢大蛇,人们在左右江汇合的河畔设坛,烧香祭拜,还将鸡、鸭、鱼、肉丢进河里,希望来年又有个好收成。就在南宁三江口的人们用鸡、鸭、鱼、肉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出大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一天,境主正为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大蛇回来了,并对他说:“我在天庭是掌管天下稻米的地头蛇,也叫禾杆龙(“禾杆”是平话用语,即稻草,简称草),在天皇面前斗不过掌管鸡、鸭、鱼、肉的风雨龙——强龙,才被贬到人间当土地公,后来你二月初二放了我,让我重生,所以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大家都把鸡、鸭、鱼、肉丢进河中祭拜,天庭掌管鸡、鸭、鱼、肉的强龙得食之后向天皇请功,天皇信以为真,任由强龙掌握风雨,所以强龙要让这里大旱大涝十年。”境主问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地头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稻米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强龙再向天皇邀功。”境主谢过地头蛇之后,便下令老百姓照地头蛇的话去祭祀。结果,一种说法是:南宁三江口境内,再也没有人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风雨龙不得不感叹“强龙不压地头蛇”;另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南宁三江口地大物博,境内难免有些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天皇不明真相,斩了禾杆龙,天上落下一块块地头蛇的身体……总而言之是讲:南宁三江口的先人们希望地头蛇永远活在心中,所以,“二月二,供土地,舞草龙”的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如其他地方一样,南宁三江口各村庄的路口或巷边处,都供奉着“土地”,有上盖的叫做土地庙,露天的叫“土地台”。讲平话的人世代传说:土地台的土地公要比土地庙的土地公“大”——厉害。三江口宋村的土地公,住的就是土地台。
人类从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转变,始终离不开水。世界上的城市都有相似的生长规律。最新的历史研究表明:南宁市区的“城”,先是秦朝和以前左右江汇合成邕江的“合江城”,接着是汉代可利江流入邕江处的“古螺城”,后来才有“唐城”、“宋城”和如今的“邕城”。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特别是汉朝马援征服交趾之后,左右江汇合河畔上的合江城逐渐沉寂,其中的社稷坛降格成祭祀坛。唐宋时期,左右江汇合的河畔有军队驻防的合江镇,是不得设立村庄的,南宁三江口的老百姓,只能在当年的合江城——左江、右江、大王冲和乌江冲的合围区之外,即现在的智信、扬美、那卢、那左、鸡龙山、儒礼、平畲、王宫、渌寺、宁村和马村等地方居住。那时候的合江镇有根源庙和文武庙两大“官有”庙宇。根源庙包括那廊宫、观音庙和土地坛(祭祀坛沦为土地坛)等等,反映根源和繁衍,而文武庙由文庙和武庙构成,体现智慧和力量。现在的越南一带,秦汉时期和以前为骆越故地的一部分,从西汉到唐朝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交趾郡,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居住,直到唐朝后期叛乱,北宋王朝不想收复,越南才变成国家。明朝前期,现在的越南北部是明朝领土,南部有独立的政权,但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属于明朝的藩属国。因为在交趾与中原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合江镇的镇守功能逐渐减弱,明朝初期,宋氏家族得以在左右江汇合的河畔开庄辟产。嘉靖年间,宋村正式获得“执照”,因此设立土地台,继承“二月二,供土地,舞草龙”的传统。
草龙,又叫稻草龙、禾杆龙、五谷龙和无敌龙等等,制作过程颇为讲究。要取晚稻收割后珍藏的上好稻草,以耙去叶,留中间硬扎的笋茎,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然后,将禾杆的笋茎绕在扎好圈的竹篾上织鳞,用麻绳牵引作筋,做成七节龙身和鱼尾形的龙尾,最后贴上彩纸。如此草龙,一共九节,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由九个大汉舞出来,威风凛凛,流光溢彩,很是招人喜欢。
“以前宋村草龙队是一等的。”村民宋万金回忆说,他的父亲宋洽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宋村草龙队的主力,“我老野是二把手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草龙表演迎来发展的鼎盛期,不只是二初二,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有舞草龙的影子。那时候,宋村草龙队队员基本上来自于宋村宋氏家族的四房八支十六杈,人数最多近五十,少时也有十来号人。在草龙表演极盛的年代里,春节期间演出结束后,草龙队还要挨家挨户拜年,寓意是把三灾六难都卷走。如果谁家有病有灾,就要在这一天的晚上大开门窗。凡见此景,草龙队必须进门走一趟,意在驱赶瘟神。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宋村草龙队还维持演出,但无法与当年的盛况相提并论。再后来,就不用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宋村的草龙,平时是存放在村上的那廊宫里的,那里遗留着很多历史信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以前,宋村的那廊宫里吊着一个康熙年间铸的大钟,上面有“皇帝万岁”四个大字,旁边的墙上有一幅画,叫《御耕图》。画中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在耕田,身后一群大臣在撒种,远处宫室挑篮送饭。画上还有题诗:“二月二,龙抬头,皇帝下地来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时至今日,那廊宫的大钟和“皇帝万岁”还在,墙壁已经面目全非,《御耕图》自然没了踪影。正是这样,人们联想很多。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的民众,很多人的祖先以前是从南宁三江口一带迁移出去的。如今中国没有了皇帝,而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他们的国王仍坚持着这一传统习惯,而且“御耕节”还演变为一个隆重的旅游节日,实在值得深思。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二月二,供土地,舞草龙”等等南宁三江口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失传的威胁。南宁三江口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挣扎与坚守,让南宁三江口和关爱南宁三江口的人们体味到了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