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4月 25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人民网:《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通过立项

谢 寿球

7月 31, 2013

?
?
人民网济南7月24日电 近日,《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课题(文化专项类) 通过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评委会评审并立项。
该项课题负责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介绍,东夷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会意、指事皆有,在山东集中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人、记事为主目前可以系统识别的文字。
据东夷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考证,骨刻文距今4600~3300年,比距今3300~3100年的甲骨文早1300年。
记者了解到,此前,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已于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论证任务,这部专著的主要观点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
对东夷骨刻文,丁再献首先破译出了100多字,之后又与其兄丁再斌一起进行了系统的破译并解读,到目前为止已经破译出300多字。
据悉,丁再献通过对骨刻文字破译研究和临摹,再现了这一古老的艺术风貌,为让人们更容易辨认和欣赏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自2012年初开始,丁再献在对骨刻文字临摹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其创立的骨刻文书法艺术也独成一派。
(朱明国 王翔宇 韩宁)
?
?
东夷骨刻文背景材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中部地区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头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有些文物爱好者就搜集这些资料。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5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片刻字的骨头,他肯定的说:“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上面刻划的应该是早期文字。”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2007年7月刘凤君教授见到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 ,是甲骨文的源头。当时称“东夷文字”或“东夷甲骨文”。并初步认为距今约4000年至4500年。自2007年7月30日起,许多新闻媒体都及时报道刘凤君教授的发现与研究以及相关信息。
刘凤君教授又根据考古工作者田野调查和发掘出土的资料,同时对许多古文化遗址进行反复调查,对全国的许多收藏爱好者所藏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综合研究,更确定了他自己的发现。在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骨刻文进行观察座谈,入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并一致同意叫“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一书出版后,刘凤君教授除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外,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和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经常在野外进行考古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和相关科学信息,进一步证实了骨刻文的真实性和它的年代问题;第三、开始解读骨刻文,配合各家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第四、研究和编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第五、认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实物资料和相关信息,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发现了“关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并进一步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约3500年—4600年。
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经过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并与许多师友同仁进行过多次讨论,刘凤君教授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认可。
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开始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 。丛书中的每本书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如《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等。这样可以使读者知道出土地点,进行分区研究,探讨各地区之间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相互关系。《昌乐骨刻文》出版后,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再版时继续把它放在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保持书名不变。这样做不但对今后骨刻文的研究不会造成混乱和麻烦,而且其研究结果会更接近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进程。
2009年12月刘凤君教授再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2010年5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学术界评价:“ 两部专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学的理论框架基础。”
“寿骨60”的科学年代测定,为骨刻文的断代提供了科学根据
2010年1月7日,刘凤君教授将山东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见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 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寿骨60)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2010年11月8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出具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经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距今近3700年。随着调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凤君教授认为骨刻文的年代 应为距今3300年—4600年 ,“寿骨60”检测结果虽然不能全面证明骨刻文的历史,但它已处在推断年代的中间位置,为骨刻文年代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件“寿骨60”出自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它的年代应该是处在山东龙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年代也提供了直接依据。
刘凤君教授认为骨刻文年代下限的确定,可以更加证明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在商代中晚期骨刻文和甲骨文交替使用了一段时间,慢慢地甲骨文取代骨刻文。但有个别地区,如在胶东半岛骨刻文一直延续使用到西周时期。
根据近几年对山东地区和甘肃、陕西、河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骨刻文调查研究,刘凤君确定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刘凤君教授称,在骨刻文存在的1000多年的时间内,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约距今3700年–4600年。对山东远古文化而言,这时期的骨刻文处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
2010年2月25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山东省的有关专家围绕骨刻文进行座谈讨论,入会专家都一直同意刘凤君的发现和研究。专家们都认为:“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发现与研究。”
骨刻文的发现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评价:“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一般认为是一百多年前的王懿荣老先生,但也有一些争议,因为在王懿荣发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甲骨文的记载了。笔者认为,几百年前就有农民在殷墟遗址上挖出甲骨到药铺卖钱的,也有拿到京城去卖钱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甲骨文的真正价值,因而他们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发现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苹果熟了就要落地,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却只能归功于牛顿一样。骨刻文也有类似的经历,但它的真正发现者是刘凤君教授,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因此说,刘凤君教授对于东夷骨刻文的发现,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刘凤君教授可称得上当代王懿荣了。”(丁再献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十九章第一节第662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骨刻文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次,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正是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时期。骨刻文的发现,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再就是,骨刻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但前两种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纪前就消失了。而中国文字自骨刻文演变起,与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的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
骨刻文
?
骨刻文
?
骨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