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发现疑似古城墙遗址
四川新闻网德阳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2015年6月13日上午,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向四川新闻网记者透露重大考古发现,经过工作人员两年多的寻找,在青关山台地发现一段城墙,疑似是一直在寻找的北城墙。据了解,在之前的三星堆考古中,还相继发现了东、南、西三道城墙,加上此次的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城圈或可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重大发现:疑似北城墙下埋葬新石器人骨
今天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跟随三星堆工作人员来到考古发掘地点青关山,这里地处鸭子河旁,发现的疑似北城墙正处于高地上。
记者看到,这是一个大约长近20米、高近3米、宽近2米的一个坑,坑里有许多的沟槽,还有三个墓葬。当参与挖掘工作的村民把中间的墓葬上的塑料薄膜解开后,一具1米多高的人的骸骨赫然呈现在大家面前,仔细看时,还能看到人的手指骨头。
有村民猜测,因为人骨的盆骨较小,应该是埋的一名女子。而另外两个墓葬,隐约也能看到人骨,但明显不如中间人骨完整。
“根据断层来看,这具人骨应该是新石器时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常驻三星堆工作人员冉宏林介绍,旁边的沟槽可能是墓主的房屋所在地,也就是说墓葬和生前所住房屋是在一起的。
四川新闻网记者曾跟随广汉文管所发掘宋墓,当打开墓室时,已经看不到人骨,然而这具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的人骨为何还保存的这么完好,此外,三个墓葬为何距离很近,呈并排状?冉宏林表示,这还需进一步研究。
据冉宏林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地成为平地,在墓地的上面建起了商周时期的城墙,这就是发现的疑似的北城墙。
重大意义:三星堆古城城圈或可初步呈现世人
“发现的这段疑似北城墙,是最近几年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现。”冉宏林介绍,之前发现了东、南、西三道城墙,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北城墙,从2013年就开始,开启了寻找北城墙的路程,在今年有了重大发现,这应该是目前三星堆遗址最北面的一道城墙,它有可能就是一直在寻找的北城墙,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至于城墙的高、长、宽等数据,冉宏林表示还需要进一步测量。
三星堆方面表示,以前一直以为三星堆古城以鸭子河为屏障,没建北城墙,但随着发掘地进行,这个推测可能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11年至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遗址展开的大规模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及在遗址外围进行了大范围考古调查,就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遗址北部初步确认了“仓包包城墙”和“北城墙”两道新的三星堆时期夯土城墙。
据了解,“仓包包城墙”位于遗址东北部,东抵东城墙北段,与之近呈直角,西端已不存。“北城墙”位于遗址北部,紧临鸭子河,东端与月亮湾城墙北端呈直角相接。如将北城墙现存部分东西直线延伸,可与东城墙北端和西城墙北向延长线相接,故该段城墙有可能为三星堆时期城址的北墙。两段城墙的初步确认,使得三星堆古城的城墙由原来的5段变成了7段,外廓城也由于“北城墙”而有可能变得完整。
另外,据三星堆大事记记载,1990年1月,对东城墙局部进行发掘,发现土坯砖,大致了解到城墙的始筑年代和夯筑方法等。1992年5月,试掘西城墙并得到确认,三星堆古城获得肯定。1994年9月,发现及发掘南城墙,重新确定古城区范围在3平方公里以上。
冉宏林介绍,此次发现的疑似北城墙,加上之前发现的东、南、西三道城墙,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墙,或可初步向世人呈现出三星堆古城城圈的样子,对于三星堆遗址有重大意义。
相关链接:
三星堆故城名“雒”,也即古代的“雒城”、“雒都”。《华阳国志》一书附图上,三星堆故城处有地名“雒”。《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同一位置也有“洛”名。在古蜀多种史记中,此处地名一直为“雒”。汉代又在广汉境内建“雒城”,其遗址已被发现。当是对早期“雒”名的沿称。三星堆遗址上的故城,经测检认为兴建于第三期文化,也就是距今3600—3200年间。
同时,三星堆故城不仅名“雒城”,其紧临城北的鸭子河,当时也称“雒河”。构成“雒城、雒水”系统。《汉书·地理志》认为,“雒水”一名就指广汉(紧邻三星堆雒城北边)的鸭子河。而且此河与故城紧邻的一段,为标准的西北—东南走向。
然而,令人瞠目的是,夏王朝的都城也称“雒”。《竹书纪年·帝桀》中说,夏代最后一王帝桀在外风流,因为有两个美女相侍,“弃元妃于洛”———把老婆丢在都城不管。帝王的元妃肯定住在都城!此记说元妃住在“洛”,当指夏都洛都无疑。《春秋繁露》有句:“作宫邑于下洛之阳”。该句意在说,商王朝立国之后就在夏王朝洛城的南方新建都城。其中的“下洛”也可视为“夏洛”,即夏王朝故去的都城。因为古代共识“北上南下”。“南”在古代与“夏”重合。因而,“下”也可以视为“夏”。所以两字同音。
不仅夏都名“洛城”,夏都附近也有“洛河”。《尚书·五子之歌》中说,夏王朝第三代君王太康,由于贪玩,到洛河对岸打猎,百日不归。(原文为“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其母和众兄弟在河对岸等他,以感化他早日回家,勤理朝政。此传明确了夏都洛城附近也有一条“洛河”,构成“雒城、雒水”系统。这几处都传说夏都为洛城。特别是“帝桀”所居的洛都,很可能就是今天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故城遗址。中原地区今天的“洛河”,整体呈东西向,唯有在这一段呈西北———东南向,而二里头故城正好建在唯一一段西北———东南向洛河的南面!
田野调查表明,当地老人均称洛阳城为“雒浦”城,洛河也叫雒河,“雒”改写作“洛”,是秦始皇崇水德而改的。
更惊人的事实是:骆越古都城也叫“雒浦”,也写作“佬浦”或“罗波”。当地老人称作“圩雒”即“雒城”。发源于罗波潭的河流也叫“雒越水”,当地人叫“达雒”。《汉书地理志》记载: “驩水在县 (宣化县) 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武缘县图经》记载:“武缘之水以三江为大,三江者南流江、驮蒙江、大榄江也。南流江(参考诸书)又名何滤江、可泸江,皆渭笼、武离一音之转,即古骆越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武缘县图经》记载从大明山流下来与“骆越水”汇合的河流叫“达夏江”, “骆越水”南流到武鸣县城附近被“岜王”山(今称起凤山)阻挡转向西流,“岜王”山旁的大村落就叫做“夏黄”村,即“夏王”村。
这三个“雒城”,以广西武鸣县的“雒城”出现旧石器朝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春秋、战国的不间断历史遗址。因此骆越古国都“雒城”之名不可能从中原传来,是“原生”的地名。那么按逻辑推理,三星堆的古“雒城”和河南的古“雒城”就是“派生”的地名。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学界去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