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庭望先生讲学照片
? 梁庭望,壮族,1937年3月出生于广西马山县,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殊津贴获得者。196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留校任教至今,从教50年。甘为人梯的梁庭望留校以来,先后在语文系、留学生部、中文系(今文传学院)、政治系(今经济学院、法学院、哲学与宗教学系、马列主义学院前身)、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今语言文学系)、教务处、校部工作过,担任过语文系团总支副书记、中文系负责人、政治系副主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教务处长、主管教学科研副校长。但梁庭望无论在哪个单位,他从不脱离自己的专业,坚持教学科研,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学科研的新领域。从壮族文学扩大到壮族历史文化;又扩大到壮侗(侗台)语族民族文学与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扩大到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全方位综合研究。五十年来,梁庭望先后开设了《文学通论》、《壮族文学》、《壮族文学艺术概论》、《壮族文化概论》、《壮侗语族民族文学》、《壮侗语族民族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韵体文学研究》等课程,教授对象有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和国外访问学者。
?
梁庭望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学校担任了不少单位的党政工作,从事研究的时间极为有限,但他深知自己既无家学渊源,少年时代学习条件很差,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底子比较薄,为了专业教学的需要,梁庭望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和研究上。他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修补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知识,笔耕不止。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基本没有节假期,不知有多少不眠之夜是在伏案撰书中度过的。50年来梁庭望先后独撰、主编、合著、参编《壮族文学概要》、《壮族文化概论》、《壮族风俗志》、《壮族文化》、《壮族通史》、《传扬歌》(壮文版)、《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10卷(壮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卷)、《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11卷(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研究》、《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中国民族教育》(亚洲发展银行技术援助中国教育部民族教育项目培训班教材)、《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共50多种。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岭南早期的开发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壮族图腾初探》、《歌墟起源及其发展》、《壮族传扬歌的伦理道德观》、《关于推行壮文的若干理论问题》、《壮族文化简论》、《粤风·壮歌的社会价值》、《铜鼓的纹饰、造型和壮族祖先的宇宙观》、《略论壮族文人诗词的思想性》、《花山之谜——壮族守护神的虔诚赞歌》、《关于壮族文学发展历史分期问题》、《壮族岁时习俗》、《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壮族传统艺术概观》、《西瓯骆越关系考略》、《试论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古壮字及其价值》、《水稻栽培——壮族祖先智慧的结晶》、《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南方民族文学之我见》、《越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物证》、《泰国教育管窥》、《试论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专业的多层制约》、《教育改革向深层推进的若干思考》、《中国壮侗语诸族与泰国泰族文化共性初探》、《西欧教育考察的启示》、《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古代南方文学关系的结晶——赤雅》、《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突破》、《古代越人对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贡献》、《布洛陀文化——壮族价值观的摇篮》,等等,一共已经发表230多篇。加上其他200多篇诗文,共约1000万字。这些著作和论文形成若干系列:即壮族文学艺术系列;壮族历史文化系列;壮族语言文字系列;壮侗语族民族文学文化系列;中国文化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系列;民族教育系列。这些著作和论文在若干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其拓新主要表现在:(1)探讨了壮族文学演化的特点,对历史分期作出了比较合乎实际的划定;探索出歌墟源于对偶婚,解决了歌墟起源问题;构拟了壮族神话的谱系;挖掘出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按科学本转写加注出版,影响比较大。(2)用系列证文探讨了壮族的蛙图腾崇拜,得到学术界的肯定;解开了争论几十年的花山崖壁画主体形象之谜,指出崖画上的人身蛙形为壮族的民族保护神蛙神,各崖画点乃是壮族祖先各部祭祀蛙神的圣地,梁庭望提出新点得到学术界的赞同和认可。(3)和有关专家一起论证了布洛陀祭祀活动绵延不断的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实为壮族人文始祖的纪念圣地,壮族的精神家园,对确定敢壮山活动性质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4)论证了壮族奴隶制的特点,从而结束了壮族是否有奴隶制的争论。为已经出版的《壮族通史》的构架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影响了若干南方民族对其历史演化的重新构架。(5)关于壮族文化的性质属断裂型文化,在学术界有较大反响;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引起学术界关注,新华社发稿中心采纳和引用其观点。(6)关于中国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论证,壮族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的论证,在国内外引起重大的反响,多种报刊摘要刊载,新华社还就《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向全世界发了专稿。关于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问题,争论了近200年之久。然而这次新华社专稿向世界播出后,停止了其争议和反驳的现象,这是梁庭望长期以来研究,依据了科学论证以考古成果为依据的阐述。2004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举办的“世界粮食安全研讨会上”,梁庭望为此事做报告,获得中外100多个农业史专家(其中有62位外国专家)的赞同和认可。(7)梁庭望参与开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全方位综合研究的启动,对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定义、范围、特征、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民族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归纳,全方位地探索了少数民族文学从神话时代到当代的各种体裁的演化规律,从社会发展史和中央王朝更替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两条线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进行剖析,基本建构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8)在肯定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文学和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强大影响的同时,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文学的影响,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其成果浓缩在他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新理论里。“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被中南海杂志《瞭望》誉为近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三大亮点之一。其理论上的贡献表现在“中国民族关系的四个纽带——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少数民族文学的三维结构”中。由于梁庭望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他在不同场合被戴上各种桂冠,有的认为他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带头人,有的说他是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综合研究的泰斗,校领导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的讲话中,提到的八位民族语言文学大师里也有他。但梁庭望不同意这些提法,他认为在中央民族大学,比他贡献大的人有的是。他诙谐地说自己是个“漏斗”,好多东西都记不住了。
梁庭望五十年来,勤奋好学,忘我工作,具有可贵的敬业精神,他彰显了一个来自南国边缘山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儿子50年来的奋斗心历与智慧。综述其五十年来的教学任务和以上的研究成果。梁庭望所带的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主要定为两个:第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综合研究。即从整体上全方位地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探讨,探索其总体规律,对其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进行定位,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第二,壮侗语族民族历史与文化。即研究壮侗语族民族文学与历史文化的演化特点和规律,把握其运动方向,促进壮侗语族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发展。
梁庭望不论在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五十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1项,其中面对全世界华人、华侨青少年的《我是中国的孩子》荣获国家图书奖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先后获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代表国家级)。
梁庭望在大学里所从事的行政工作也颇为裴然,他先后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校外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办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通讯评审专家、亚洲发展银行技术援助中国教育部民族教育项目专家、国家民委系统高校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民委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党组成员兼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民族百科全书》总编委兼分卷主编、广西《壮学丛书》副总主编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大明山文化开发总顾问等职位。《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中国作家大词典》、《壮族百科辞典》等20多种词书收入其条目。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都有其个人专访。在《治学与成才之道》一书、《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中华人物报》、《是与非》(北京市委刊物)、《中国民族报》、《广西日报》、《中国壮学》(第二辑)等书报中,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