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南宁坛洛镇香蕉地里发掘出大石铲

谢 寿球

5月 24, 2012

2012-05-24 08:04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
南宁市坛洛镇同富村雷懂坡村民在用机器深耕土地时,犁地翻出泥土里夹杂着大量扁平石块的残件和碎片。5月14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开展抢救性发掘调查,发现这些扁平石质残件和碎片是各种类型的大石铲,初步判定,这处新发现是距今4000至5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大石铲遗址。
  发现经过:村民深耕发现大量“雷公斧”
昨日,记者跟随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前往坛洛镇同富村雷懂坡。在发掘现场工地里,考古工作队的技术员正在清理文物,工作人员则在小心翼翼地拿着锄头继续往地下挖。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林强告诉记者,发现石铲的地块属于村民李业福的承包地,早在1993年开荒种植作物时,李业福就发现此处有一个直径有1.5至2米的土堆,耕地犁田时发现有几块形状较大的扁平石头,形状好像一把铲子,村民当时不知道其为何物,都称其为“雷公斧”。因为这些“石头”不影响种植,村民们就不再理会。
直到2011年底,因种植香蕉使用机器进行深耕,犁地出土大量的石铲和残片,村民将这一线索报给文物部门,2012年5月14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
?
  文物遗存:初步断定为新石器大石铲遗址
很快,一个长约10米、宽约7米,面积约75平方米的发掘层露出地表。发掘层与地表高度约为70厘米,考古发掘出300件石铲残件,其中较为完整的石铲有100多件。
尽管残件居多,但是这些石铲大多数都很精致,仔细一看,这些石铲都有处理过的痕迹。南宁市博物馆专家黄胜敏介绍,此处遗址出土石铲类型比较丰富,石铲石质也有着多种变化,如最为常见的页岩石料外,还有泥沙岩、砂岩为原料的石铲。
最为难得的是,在出土层中发现了一个宽约30厘米的小坑,坑里侧放着7把石铲,是一个重要的遗迹现象。初步判定,这处新发现是距今4000至5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大石铲遗址。
  文物归档:将丰富大石铲文化研究史料
目前,考古发掘现场仍然在进行清理当中,本次发掘发现石铲多,类型丰富,出土数百件石铲绝大部分为成品,加工多较为精细,在历次发掘中也是少见的。特别是石铲的加工痕迹里,可以看出大多数石铲都经过打磨、削打、削割、锯等工序,这些加工痕迹使得石铲精致美观,不失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专家将该遗址命名为雷懂大石铲遗址。据介绍,从遗址所发现的遗迹、出土遗物等方面分析,雷懂遗址与桂南地区其他大石铲遗址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文化性质初步判定与祭祀有关,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至5000年。
考古发掘现场清理完毕后,考古工作队将对出土文物进行室内的整理,把文物进行编号归档入库,这些文物也将丰富大石铲研究材料,对研究大石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记者彭媛媛文/图)
相关链接:
良庆区发现新石器时代石铲 已有4千多年历史
??????????????????????????? 2008-10-09 00:00 来源:南宁日报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杨乐通讯员黄升模)记者7日从邕宁区文物所获悉,日前,该所在蒲庙镇那莲北帝庙维修过程中发现了一块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这对研究邕宁区石铲文化有积极意义。
?
  记者在邕宁区文物所看到,该大石铲米黄色,呈束腰形,腰间微内弧,圆弧形刃,长31厘米,宽16厘米,形态完整,清洗过后崭新光滑。据邕宁区文物所所长雷升介绍,大石铲是在北帝庙维修施工过程中,在生土区内一米多深的地下发现的。他说,大石铲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用作劳作的工作或是祭祀的用品,该石铲平整光滑的表面,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估计是祭祀用品。他分析,虽然大石铲是在清朝年间建立的北帝庙发现,但应该与该庙的祭祀没有关联,因为该石铲于北帝庙的生土区发现,估计是在建庙之前就埋下去的。
?
  据悉,近年来,在邕宁区市区范围内发现的大石铲数量不多,这个石铲的发现对研究邕宁区的石铲文化有积极意义。
?
 隆安县境内又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近百件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莫雪芳)11月13日,烈日下的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谷红岭一片忙碌景象。这里的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铲残件等遗物并被确认为是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人员正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有重大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文化遗物近100件,类型主要有石铲、石锛、石斧、石砧、陶器陶片等,以及大量的石器残件和碎片。据悉,尽管未能对其真正功能作出最终判断,但本次发现将对研究石铲现象和稻作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10月20日,受相关部门委托,南宁市博物馆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此地开展抢救性发掘。至今,已共布探方32个,方向均为315°,分A、B两区,共揭露遗址面积800平方米。目前,大部分探方发掘深距地表约60厘米,局部达80厘米。发现文化遗物近100件,类型主要有石铲、石锛、石斧、石砧、陶器陶片等,以及大量的石器残件和碎片。清理发现多处文化遗迹,为灰坑、灰烬堆积等。在储藏室,记者看到其中不乏体形扁薄硕大,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大石铲及石斧等。虽历经沧桑,可其仍棱角分明、光滑精致。
该遗址的发现,缘于去年11月份。因云桂高速铁路建设的需要,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铁路沿线各地文物部门对铁路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调查时,在该处地表上采集到大量的大石铲残件等遗物,因而将之确认为又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
亲临现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受访时说:“这个遗址在广西,是相当重要的一处大石铲考古遗址。尽管我们目前发现了一些遗迹现象,它的真正功能还没有办法做出最终的判断,但是现在已有的现象,最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据目前我们发现的现象,我个人觉得,不仅仅是对隆安的考古,甚至对整个广西的考古,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本次考古发掘的意义,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珍认为,隆安是大石铲的中心区域。这次的发掘发现,对石铲现象的研究比较将有很大的帮助。
据悉,大石铲是一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或遗物。其首次“现身”是在1952年的广西崇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广西大石铲遗址进行了发掘。从调查和发掘的资料看,主要集中分布于左、右江汇合处的桂南壮族地区。因其集中分布和出土于广西南部,学术界也就习惯将之称为“桂南大石铲”。其中隆安是出土最为密集的地方,最为著名的是1979年在该县大龙潭遗址发掘出的233件石器中,石铲就达231件。这被视为华南地区出土大石铲最为密集的地方。
?
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谷红岭一片忙碌景象。这里的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铲残件等遗物并被确认为是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人员正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有重大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文化遗物近100件,类型主要有石铲、石锛、石斧、石砧、陶器陶片等,以及大量的石器残件和碎片。详细
  
广西文化:大石铲时代“天书”疑为古骆越文字
2011-12-23 09:20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云亦云)近日举行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年终总结会上公布了一个古骆越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经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骆越文化研究专家收集到大量的证据,认为在武鸣、隆安、平果、田东、龙州等古骆越祭祀遗址上发现的“天书”,有可能就是古骆越文字。这一重大发现能否终结长期占据史学界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没有文字”的论断?将有待于文物部门考古专家进一步研究。
“天书”有可能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型于4000多年前的大石铲文化鼎盛时期。而国家权威考古部门早已测定,大石铲时代约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天书”与大石铲时代隐然吻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透露:去年11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在骆越祖山——大明山上发现了大型的古骆越祭祀坛遗址,在祭祀坛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刻在地面的图案和符号。经广西博物馆原馆长、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蒋廷瑜研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古骆越人祭祀时的刻画符号。随后,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在武鸣、隆安、田东、龙州等骆越祭祀遗址分布区发现了大量刻在石器、玉器、骨片上,明显为单个或单句的“古文字符号”,以此试为推论:骆越人和世界历史各大民族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古骆越文字有不少酷似中原的甲骨文和水族的水书符号。2010年11月,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北京有关媒体,摄制了介绍古骆越文字的电视专题片《神秘的大明山“天书”》,由导演张喆执导。2011年10月20日,电视专题片《神秘的大明山“天书”》在第二届西安国际影像节上获得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三等奖。
2011年12月19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前往平果县,再次对今年10月在平果县马头镇感桑大石铲祭祀遗址上发现的数十块写满了“古文字符号”的石板和大石铲碎片进行现场考察研究,认为这些石片上的“古文字符号”,可能是成句的占卜辞和祭祀文。最大的一块“古文字符号”石片,长103厘米,宽55厘米。上面写满了数百个“古文字符号”。最小的石铲碎片只有拇指大,也写了七八个“古文字符号”。据初步统计,这些石片上的“古文字符号”有1000多个。根据散布在这些石片旁的完整大石铲推断,这些骆越先民留下的“古文字符号”和大石铲产生的时代相同。
据了解,这些珍贵的石片已交给平果县文物管理部门保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古文字专家和国家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目前正联手对感桑遗址上发现的“古文字符号”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