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9月 18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左江流域新发现两处岩画

谢 寿球

6月 22, 2012

               左江日报报记者 邓卉

大新县博物馆馆长何农林、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两位左江岩画研究专家,把半生心血倾注于左江岩画,从2009年到2010年,他们在左江沿岸及支流的人迹罕至之处找到2处神秘“新岩画”,让世人倍感震惊。
记者走近这两位功臣,倾听他们的故事——
  左江岩画分布情况
左江岩画,是指分布在崇左市境内的左江两岸及其流域的岩画统称。左江岩画绵延长达200多公里,跨宁明、龙州、江州、扶绥、大新等县(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治区文化厅、民委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沿江岩画调查,共发现80处岩画地点,之后出版《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调查与研究》和《广西左江岩画》两本书。
据《中国文化遗产》记载,自1954年至今,在左江流域的峰林岩壁上,发现岩画地点80多处,当地群众把发现岩画的山称为 “画山”、“花山” 、“ 鬼影山 ” 等,左江岩画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一是均用氧化铁加动物胶混合剂调制而成的颜料绘制,图像呈赭红色;其二是岩画多绘于沿江拐弯处的峰林陡壁较为平整的壁面上;其三是规模宏大,如宁明花山岩画面积8000多平方米,绘有1900余个图像;其四是岩画以人像为主体,还有器物、动物、自然物等图像。
  大新博物馆馆长何农林发现岗角山岩画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岩画可能听到了我的呼唤。”大新县博物馆馆长何农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继之前发现的岜亚山岩画之后,2009年,他又发现了岗角山岩画。
据何农林介绍,岜亚山岩画位于大新县恩城乡恩城村那望屯岜亚山东南山崖,属岩溶石山,画面宽约5.5米、高约6米,共绘有正身人像15个。其中最大1个高约3米、宽约1.7米,腰佩环首刀。其余人物形象较小,人物形象与宁明花山岩画相同,皆屈肢上举状,今画像已模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岗角山岩画位于榄圩乡荣圩村慢陆屯岗角山南崖绝壁上,西边3公里有榄圩河流过。岩画高于地面约80米,距山顶约60米,四周绝壁,左右各50米无路可爬。何农林感慨道:“古人在这样的绝壁上用朱红色矿石汁做颜料绘制这幅岩画,实在了不起。”此处岩画宽约5米、高约7米,画面由8个人像图案组成,大者宽约2.5米、高约2.8米,图案为人物正面曲肘上举,腿叉开屈蹲;小者宽、高各约0.5米,因年久风化,图案已不完整,对研究当地社会、历史、文化有参考价值,“这是大新县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岩画。”何农林自豪地说。
  合心山岩画用独特的“赭红”召唤宁明文管所所长朱秋平
从1995年起,朱秋平进入宁明县文物管理所从事岩画保护工作,无数次往返于宁明花山岩画点。
朱秋平说:“左江岩画可以说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灵魂,作为岩画保护管理者,没能遍览左江流域80多处岩画,我心存遗憾。”
2010年5月7日,朱秋平带上《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调查与研究》、《广西左江岩画》两本书,与同事宋有才约上县广电局的黎卫日沿着前辈专家走过的线路,从宁明县明江顺流而下,按图索骥,每到一个岩画地点,他就比对书上记载对岩画进行拍照和影像记录,“我按顺序盘点崖壁上先人们留下的神奇画迹,并没想到更神奇的事正等着我们。”
5月8日,朱秋平一行乘船继续前行,他不停地在速写本上记录两岸风光。忽然,几个红点映入眼帘,“这种红是左江岩画特有的红,我们左江人对它最敏感了,我马上叫停船。”
因为各种典籍中并未记载此河段有岩画,朱秋平谨慎地举起望远镜查看,果然发现6个赭红图像分布在一个岩洞洞口之上,分别是3个非常清晰的铜鼓图像和3个稍微模糊的人像。岩洞位于左江北岸一处山崖上,距江面约60米,上游约600米处是合头山岩画点,下游约500米就是山秀水电站拦河大坝。
朱秋平感慨地回忆:“当时我兴奋地打开资料仔细核查,都查不到这个岩画点的文字记录,也没有照片或临摹著录。又叫同来的两位朋友再细细查对,确实没有。或许上苍知道我与岩画有缘,特意留下这一个画点,等待我来发现。”
新岩画点的发现,按相关规定应该命名,正当大家踌躇不定时,一位渔民恰在江中打鱼,朱秋平移船靠近询问,渔民回答说此处叫合心山,由此“合心山岩画”横空出世。
“回想当日的发现,我的心仍难平静,那是一种刷新吉尼斯纪录的感觉,我更为祖先的精妙技艺所感动。”朱秋平抚着合心山岩画图版说。
至此,左江流域共发现岩画点82处。
在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左江岩画产生年代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其分布的地域,在战国、秦汉之际正是壮族先祖骆越族聚居活动的区域,而岩画中人像的头饰、羽饰及铜鼓、舟船等器物都佐证岩画是骆越人的作品。
曾经灿烂的骆越文明已永远消逝了,但愿左江岩画能留驻当世,无声地展示部落族群曾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