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乔建镇鹭鹚村一村民在耕地种香蕉时,挖出一把长77厘米、肩宽41厘米、厚2厘米的大石铲。据了解,这是目前广西发现最长的石铲。昨日,在南宁市唐人文化园,民间收藏家把这件文物移交隆安县文物部门,它将被存放在隆安县那文化展示厅,成为镇厅之宝。
?
蕉农挖沟挖出巨型大石铲
?
昨日上午,在唐人文化园,记者见到了这把巨型的大石铲。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介绍,半个月前,隆安县乔建镇鹭鹚村的村民在承包的山坡坡顶深耕挖沟,准备种植香蕉,挖到80厘米深时,挖出了一把巨大的石铲。
由于隆安县曾挖掘出不少的大石铲,村民对此多少有点认知,但是不知道它有什么价值,正好村里有一个收藏爱好者叫陆飞,于是村民就把大石铲扛到陆飞家里,让他帮找人鉴定一下。之后,陆飞把大石铲用螺丝钉固定在一块大木板上,运到南宁请谢寿球帮忙鉴定。
谢寿球指着大石铲外一层类似黄泥的东西说,这些叫包浆,没有上千年是无法形成的。这把大石铲是用页岩制作的,体积如此巨大,应该不是隆安先民用来耕作的,而是仿实用石铲制作用来祭祀的。经他初步鉴定,这是目前全国发现最大的石铲,比现存于广西博物馆,在隆安县1978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大石铲还长。
大石铲的中间有一道裂缝,已经把石铲一分为二,对此,谢寿球认为,那一道裂缝是“老裂”,并非村民挖裂的。
之后,谢寿球把发现大石铲的情况向隆安县文物部门报告,并动员陆飞将大石铲交给国家。因为如果这件代表隆安稻作文化的大石铲流失外地,将是隆安县的一大损失。陆飞接受了谢寿球的建议。
?
民间收藏家移交文物部门
?
昨日上午11时,隆安县文体局局长梁毅和该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一起赶到南宁唐人文化园,接收这把大石铲。
梁毅介绍说,隆安县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石铲是古代稻作文化的标志,大石铲集中分布在广西,广西又集中分布在隆安县,目前,隆安县政府正在打造那文化展示厅,面向社会征集与那文化有关的文物,谢寿球帮忙收集相关的文物。
接到谢寿球的电话后,隆安县政府非常重视,为避免国家文物流失,决定征集大石铲回隆安充实那文化展。“谢会长已经做了初步的鉴定,把大石铲拿回隆安县文物管理,我们还将请专家做最后的鉴定。”梁毅说,经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业人士鉴定,大石铲是6000年前的文物。
据了解,发现这把大石铲的地方是隆安县绿水江、罗兴江和右江的三江交汇处,正是古代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在三江交汇处发现不少野生稻,而每年农历的六月六祭稻神的民俗一直保留着,鹭鹚村与周边几个村是那文化的核心区,这些年在这几个村不断发现石铲,石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稻作文化证据。
由于先民对稻产生敬畏,所以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大石铲是先民用来在烂泥地里开沟种水稻的工具之一,所以很容易就成了祭品之一。
南宁附近多地曾出土石铲
?
据梁毅介绍,这件大石铲是“双肩 ”形束腰大石铲,是常见的一种,大石铲早期是耕作用的,后期则作为祭祀所用,大石铲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隆安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广西区博览馆原馆长蒋廷瑜接受电话采访时说,1978年隆安县大龙潭发现当时最长的石铲,现存广西区博览馆。1980年在大新县发现一把更长的。目前,广西发现最长的石铲应该就是近日在隆安县乔建镇鹭鹚村发现的这一把。
从上个世纪至今,南宁市附近的几个县都有石铲出土。最著名的是1979年区文物工作队发掘隆安县大龙潭遗址,当时除1件小陶罐外,其余全是石器。石器中仅1件双肩石凿和1件菱形器,其余全是石铲,完整者高达231件。
专家称,广西南部以左右江汇合的三角地带为中心,分布着一种特殊的原始文化。其原始文化的代表性遗物就是形体硕大、棱角对称、打磨光洁的石铲。这种石铲主要集中于广西、南部,以隆安、武鸣、扶绥、邕宁、南宁市等五个县市交界处发现最多。
?
-相关数据
?
广西石铲之最
第一长石铲:近日在隆安县乔建镇鹭鹚村发现,石铲长77厘米、肩宽41厘米、厚2厘米;
第二长石铲:1980年在大新县发现,石铲长74.7厘米,宽25.3厘米,厚2.4厘米;
第三长石铲:1978年隆安县大龙潭发现,石铲长72.1厘米,宽33厘米,厚1.5厘米(现存广西区博览馆)。
???????????????????????? (记者 叶祯/文 宋延康/图)
?
(来源:南宁晚报)
?
?
骆越文化研究会向隆安县移交大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