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考古证实稻神山地区是最大的稻作祭祀遗址

谢 寿球

6月 19, 2014

本站综合消息 2012年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开展隆安稻神山文化考察时,发现稻神山地区以稻神山为中心至大龙潭大石铲遗址为半径的区域是世界最大的稻作祭祀遗址,这一发现经媒体报道成为了当时的新闻亮点。近日考古部门在大龙潭遗址的再次挖掘,又为稻神山这一世界级的遗址提供了新的证据。
为配合南宁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近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隆安县乔建镇的大龙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约36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铲和迄今广西最大最完整的石铲祭祀遗存。
该遗址目前已挖掘了3600平方米。在挖掘现场记者看到,在一处约60平方米的探方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近70件石铲,这些石铲大多呈双肩束腰型,也有双肩带袖的和楔形的。体型大的长度有30厘米,纤小的长宽仅在5厘米以内,且绝大部分刃部厚钝。石铲均有意识地放置,几乎所有铲面都面朝东北。“这批石铲大多采用硬度较小质地较软的页岩制作,不少石铲制作精细,表面打磨光滑,其形态美学方面的强调远远超过对实用功能方面的追求,显然不是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广维分析说,从石铲出土时有意识地排列的状态看,或与人类举行的某种行为仪式有关。目前学术界根据其遗物单一的特性,多倾向于认为是一种祭祀遗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铲祭祀遗存”,谢广维称,各种形式的石铲都在同一地层出现,说明是同一时期的产物,联系到该地区周边石铲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情况,当时这一地区应该有一批部族在此生存,时代“大约是在距今3000年到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有趣的是,这些石铲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是石铲大多刃部朝上,柄部朝下,呈“倒栽葱”状。显然,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是多数石铲面朝东北,且面部向东北略微倾斜,一些体型稍大的石铲虽采用侧竖放置,但面部同样朝向东北方向,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指向意识。谢广维指着远处说:“前面就是右江,这些石铲几乎都是面朝右江的方向,跨过江面还有一座高山和石铲相对。古人在选择祭祀场所的时候,常常会和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相联系,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是从整体排列上看,这些石铲并不整齐划一,甚至有些凌乱,但局部还是有规律可循。比如有的地方几把石铲呈“一”字排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它们并非为同一次祭祀活动放置,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多次祭祀的情况。
四是石铲放置的形态令人难以捉摸。这批石铲大多为单独放置,但也有部分为两件或3件叠在一起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刃部朝上直立摆放的石铲还是侧竖摆放的石铲都存在。其中有一些层叠的,是两个材质较差、只经过初加工的石铲,夹着一个材质较好、打磨精美的石铲,类似于“三明治”。这究竟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目前尚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些石铲不是生产或生活用具”,谢广维说,从材质来说,它们大多采用硬度较小、质地较软的页岩制作,其硬度和易破损程度并不适合作为生产工具;从体型来说,有的过于巨大,有的又太纤小,且绝大部分没有开刃;从制作来说,不少石铲制作精细,打磨精美,其形态美学远远超过实用功能的需要,更可能是祭祀用具。再者,在遗址里除石铲外很少发现其他遗物,显然与生活居住的场所有所区别,而更可能为单纯举行某种仪式的场所。
实际上稻神山是祭祀的主要对象,稻神山壮语叫岜娅,意为稻神山。稻神山的形象像是一个张开手脚的巨型女人雕像,围绕稻神山如今发现了无数大型的稻作祭祀遗址,大龙潭大石铲遗址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型遗址。在稻神山东南面发现了一座古老的稻神石雕像,雕像人面鸟头蛇身。山海经记载:东方勾芒,鸟身人面。勾芒即稻神,稻神雕像与山海经的记载的相吻合。稻神雕像正对着东方一座形如巨型大鸟的神山,神山后面就是大龙潭遗址。奇特的是大龙潭的壮语名叫“隆谷”,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太阳所在的地方叫“蒙谷”或“汤谷”也非常吻合。
这说明稻神山遗址祭祀的另一个对象是太阳神。大龙潭在右江边,旁边就是著名的罗兴江、渌水江、右江汇合口,古代船只通过大龙潭的出水口都要投供品、烧香祭祀水神,这说明稻神山地区祭祀的主要对象还有一个是水神。稻神、太阳神和水神都是远古稻作农业所崇拜的主要神灵。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认为,种种证据都表明这里是远古时的稻作文明起源中心。
?
稻神山卫星图
?
稻神雕塑像
?
太阳从顶上升起的太阳鸟神山
?
大龙潭遗址挖出的小型石铲
?
大龙潭挖掘遗址出土的牙肩石铲
?
神秘的大龙潭(隆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