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九针从南方来”:源远流长的骆越医药文化

谢 寿球

8月 19, 2010

?
核心提示: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大明山脚的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商周古墓中,发现了两枚青铜浅刺针,经考证属浅刺医疗用针。这就为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断言的“九针从南方来”提供了实物例证,这两枚针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医用金属针具,它无可置疑地表明骆越民族是当今风行全球的针刺治疗的创用者之一。
?
独特的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
  神奇的壮医诊疗技法
在“8月环大明山养生旅游节”上,从南宁市区到大明山旅游风景区旅游的农先生见识了奇特的诊疗方法:医生通过察看眼睛就可以说出农先生有慢性咽喉炎、胃炎等病症;用一根浸过药汁的麻绳在酒精灯上一点,再将燃着小火点的麻绳用拇指迅速将火点按在身上的多个穴位就能让咽喉的不适感消除;在身上的几个穴位用针轻轻地挑上几个小孔,挤出一点点血后,晕顿的感觉即刻消失……“这种诊病治疗的方式太奇特了,慢性咽喉炎、胃炎都是我的老毛病,想不到医生只看我的眼睛就知道我有什么病。在身上灸两三下,把平时吃药都不怎么见效的病症带来的不适感给消除了,怎么平时没见过?”农先生既惊喜又惊讶地问起医生来。
原来拥有这些奇特诊疗技术的医生全都来自广西壮医医院。医院门诊部主任陈红告诉农先生,农先生享受到的这些诊疗方式全都是壮医治疗方法。观眼知其病则是壮医里最著名的“目诊”,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陈红介绍道:“而药线点灸疗法与刺血疗法是壮医的主要治疗技法之一,药线点灸疗法通过按压不同的穴位,可治疗畏寒、发热、疼痛、麻木等症状。 而刺血疗法是用针刺人体表的某些安全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而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简便疗法。可治疗各种痧病、闭合性跌打损伤、外感发热、腰腿痛等。”陈红还介绍,壮医还有许多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给病人佩带一些草本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病;用竹筒作为工具,用药煮过后,把竹筒吸附在病人的身上,用药物竹筒拔罐的疗法治疗风湿,关节痛等病。“壮医的诊疗技法多达数十种,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历史久远的骆越医药
通过亲身体会,记者与游客们对壮医的诊疗技法有了粗略的认识,但壮医是从何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记者找到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黄汉儒,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壮医的情况。
65岁的黄汉儒投身于发掘、整理壮族医学理论30多个春秋,他告诉记者,广西是壮族人民聚居地,气候炎热,多雨多湿,病多瘴毒时疫,风湿挛痹,故在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上也受地区的气候及环境的影响,开创了外治为主,广泛应用骨针、陶针、金针、砭石等外治器具治疗疾病的习惯。“其中壮医针刺疗法就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黄汉儒说。壮医针刺疗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时期,壮族先民就知道使用一些尖利的物品刺破皮肤肌肉放血来治疗身体不适。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大明山脚的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商周古墓中,发现了两枚青铜浅刺针。记者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陈列室内看到了这两枚铜针的仿制品,只见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0.1厘米,锋锐利。经考证这两枚铜针属浅刺医疗用针。这就为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断言的“九针从南方来”提供了实物例证,这两枚针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医用金属针具,“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但证明了非药物疗法壮医的存在,同时也说明该地区金属制造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它无可置疑地表明骆越民族是当今风行全球的针刺治疗的创用者之一。”黄汉儒说。在此之前的1976年,在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中,也曾出土了两枚针柄为绞索状的医用银针,两者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但针体造型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说明了壮族先民有壮医创用针刺治病和制造金属针具方面的重大贡献。而这种针挑放血,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古代壮医又称之为“挑草子”,至今在壮族民间还广为流传,并推广用于治疗瘴症以外的多种病症,是不少老壮医的拿手技法。更有学者指出:针挑治病最初用的针具,较大可能是南方及壮族地区多见的天然植物长刺,比砭石、骨针、陶针、金属针年代更为久远。
黄汉儒告诉记者,在罗泊湾汉墓还出土了数十种药用植物及其种子,其中的铁冬青,是壮医的常用药,也是两广流行的解暑凉茶配方中的主要成分。还有薏苡仁也是从壮族地区传入中原的。据史料记载,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受命率军前往交趾镇压征侧、征弍起义,马援在交趾期间,为抵御该地区暑湿瘴气侵袭,常食当地所产薏苡仁。由于薏苡仁能“轻舟省欲,以胜瘴气”,马援则带了两大箱薏苡仁回中原,有同僚误以为薏苡仁是珍珠,向皇帝告发马援从交趾带回两箱“珍珠”并未上缴,这才有了著名的“薏苡之谤”的典故。
??
?独特的壮医目诊
  奇特壮医终成“壮医学”
虽然壮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是由于壮族并没有规范统一的文字,壮医治病方法和理论大多仍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而作为一个民族的医学更是从未有人系统整理过。直至1959年柳州地区中医院医师覃保霖写了第一本仅有十多页关于挑针疗法的书籍后,他意识到壮医的发展问题,曾就有关问题写了几篇文章,但都未能引起重视,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后才有提出壮医这一说法。而这一点引起了黄汉儒的注意。1982年,壮医理论鼻祖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首任所长黄汉儒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心要回广西搞壮医药研究,谢绝了研究院对他的挽留,回到广西中医学院。
刚回广西,黄汉儒便立即着手创建医史文献研究室和壮族医药研究室,他和黄瑾明教授共同组织研究室人员搜集、整理壮医的医史。而就在1984年9月,黄汉儒参加国家民委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时,会议提出全面发掘整理民族医药,当黄汉儒等广西代表们看到藏医、蒙医已经起步,并有所发展,壮医却还没有动静时,受到很大的触动,回到广西后立即表示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研究所主攻壮医、瑶医。1985年5月31日,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建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经过3年多的建设,1988年12月研究所基建基本完成,黄汉儒开始就任研究所首任所长。与此同时,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民族医药报》报社、自治区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也相继成立。在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从1986年到1992年,全区开展了有近300人参加的大规模的民族医药普查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我区民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和优势,并从数以万计的民族医药验方中精选出6000多条,撰编成《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同时建立了民族医药标本室和民族医学陈列室,进一步为研究壮医药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由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等著作陆续出版。《壮族医学史》一书更被誉为壮医发展史的里程碑。
2002年2月,黄汉儒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标志着壮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专家认为,壮医药从此可称为“壮医学”。黄汉儒表示,通过20年来的努力,在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壮医药专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创造和劳动,壮医诞生了自己的专著,壮医理论体系形成,对指导壮医的临床实践、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壮医药的产业开发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壮医药的学术地位、社会地位和加强壮医药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推进壮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骆越养生疗法亟待发掘
从1989年开始,5000多名来自广西民间的壮医以及外地学员,先后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接受培训。针对壮医不断发展的趋势,广西中医学院也于2002年招收壮医方向五年制的本科班,壮医药学正式进入到国家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里,成为继藏医、蒙医后,在高等院校设本科专业的第三种民族医学门类。从2005年开始,广西中医学院成立壮医药学院,开始招收壮医方向的本科生。
2007年,广西壮医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十佳医院” 之一。今年,国家又批准广西开展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千年壮医终于有了合法身份,获得国家正式认可。黄汉儒告诉记者,《广西壮医药条例》有望在今年颁布实施,壮医药即将被写入广西的地方性法规。自治区卫生厅也在加快将壮医、瑶医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程。另外,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也已经启动了壮药标准的制定工作……
黄汉儒高兴地说,壮医获得了执业医师考试资格,这对从事壮医药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在资格考试前的培训班上,第一班就来了300多人,现在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人。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好壮医,古老而年轻的壮医学,正在成为我国民族传统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黄汉儒告诉记者,骆越先民除了给后人留下奇特的壮医诊疗技法外,还留下了骆越养生方法。随着龙母文化发祥地和骆越古都的发现,骆越文化的内涵逐步显露,骆越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骆越养生文化的源流也逐步理清,其中包括了天然养生、壮医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等内容。骆越养生是骆越人及其后裔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养生方式,对中华医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骆越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是我国一个亟待发掘的宝库。  
(梁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