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环大明山地区的历史文化挖掘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一系列新发现的文化遗存证明大明山的历史文化对岭南的民间信仰影响很大,大明山是岭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祖山和圣山。
广西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basi),意思是祖山、圣山。在壮族人的心目中大明山是天之柱,是通往天界的仙山。壮族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妈勒访天边》和《特火请太阳》中所述说的太阳的居处“天柱”和“昆仑”指的就是大明山,妈勒和特火经历千辛万苦登上大明山,终于把太阳请了回来,为壮乡带来了光明。在古壮语中,“天柱”的壮语译音就叫“昆仑”,中华民族的千古神话“昆仑之谜”只要在大明山的深层文化中都能够得到完全的解读。壮族的著名古籍《麽经布洛陀》曾记述古代有一次大洪水,许多地方都被淹没了,只有“郎佬”之坡、“郎汉”之家、“敖山”之坡没有被淹,这“郎佬”之坡、“郎汉”之家、“敖山”之坡就是圣山“岜是”,即大明山。《麽经布洛陀》还记述,壮族人不管在哪里死了,都要做一个招魂的仪式,让死者的“魂魄回归岜是”。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大明山是天上的圩市,叫“天圩”,是神仙居住和聚会地方,大明山的四天坪的城寨遗址就是“天圩”的遗址。古代山下的村民何邻、卢六等人上大明山修炼,结果坐化成仙。村民韦求寿上山遇见仙人,结果从19岁的短命郎变成了91岁的长寿老人……这些记述和传说使大明山充满神奇的色彩。
为什么大明山叫做祖山和圣山,这一个隐藏着千古之谜的大山一直到2005年南宁市开展大明山保护与开发大会战后才揭开了她的历史真面目。解开大明山千古之谜的钥匙就是龙母文化发祥地和骆越古都的发现,龙母文化发祥地和骆越古都的发现使我们解读出沉埋在大明山荒草中的一代文明。
一.大明山地区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发祥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南宁市委马飚书记(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关于大明山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要注意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址、民族风情、自然奥秘,挖掘出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民族内涵”的指示,2005年5月,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民族学、壮学、考古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10多人,开始对大明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专题考察与调研,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调研,结合考古学、地名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环大明山地区是中华龙母文化的发祥地。
1.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遗存最深厚的地区
龙母文化是岭南影响最为深远的的民间信仰,这一文化的源头就在环大明山地区。
??? 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最深厚的地区。整条大明山山脉传说是壮族神龙“特掘”的化身。大明山有龙头峰、龙尾瀑布、龙脊台、龙母大峡谷、龙母坟……等。可以说大明山的每一条河谷都有龙母文化的痕迹,环大明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屯都有龙母“娅仆”和龙子“特掘”的美丽传说。在大明山的典籍中,龙母被壮族人民称为“高祖”或“圣祖”,大明山是壮族的龙母神山。
??? 环大明山地区有一个很深厚的“特掘扫墓”故事传承圈,这些流传在环大明山地区的“特掘扫墓”故事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二是情节具体确切。三是故事形式多样,版本众多。四是壮族龙母故事主要情节基本相同。
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遗存的富集区。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遗存主要有龙母文化村、地名、庙宇三大类。龙母文化村目前已发现了4个,是珠江流域传说是龙母村最多的地区。环大明山地区还有众多的龙母庙和以龙母为主祭祀神的庙宇。在每一条发源于大明山的河流出山的河口处或两河的汇合处几乎都有龙母庙,特别是在武鸣县大明山南麓和东江、西江沿岸最多。因此清代的《武缘县图经》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温夫人”。环大明山地区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遗存最密集的地区。
??? 从民间民俗遗存、传承方面看,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崇拜民俗最为久远。这些民俗主要有:起源于龙母祭祀活动的歌圩民俗,起源于“特掘扫墓”的壮族三月三祭祖民俗,起源于龙蛇崇拜的饮食民俗,起源于龙蛇崇拜的建房“安龙”习俗等。
2. 珠江龙母文化发祥地。
大明山的壮族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历史最悠久的龙母文化,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大明山西南麓的两江、马头、罗波、陆斡一带在先秦时代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一个大聚落,这一地带出土的先秦时期的文物是岭南地区最丰富的。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陆续发现了元龙坡商周墓群、安等秧战国墓群、岜马山商代岩洞葬、独山战国岩洞葬、商周敢猪岩洞葬等遗址,从这些古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可以断定,这一地区在商代就产生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些商周时代的文物有不少与龙蛇图腾崇拜习俗有关,这类的文物主要有饰蛇纹的牛首提梁卣、带有龙蛇形图案的铜盘、石范、纺轮、蛇形玉雕饰等。这些龙蛇图腾崇拜的文物都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龙蛇图腾崇拜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向我们透露了商代的环大明山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个以龙蛇为图腾的强大古国的信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就是这一古国信仰的原始宗教。
西江下游的龙母文化都有壮族龙母文化的基因,是次生性的龙母文化,大明山的壮族龙母文化与西江下游的龙母文化存在着深刻的源流关系。在环大明山地区和邕江流域,“蒲”是老祖母的尊称。从武鸣县的东江、西江沿岸到右江、邕江沿岸的龙母都有“蒲”字的文化特征,如邕宁蒲庙里龙母就叫“蒲神”,译成汉语就是“阿婆神”,沿江一直到藤县、梧州和广东德庆的汉族地区,龙母就变成姓“蒲”的女神了,秦汉时代的壮族先民是没有姓的,龙母姓“蒲”是远古的壮族龙母文化遗留下来的信息。
二、大明山是骆越人的祖居地和骆越古国最早的古都
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使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大明山史前文明显露出她的灿烂光彩,专家们进一步挖掘研究,终于认定大明山西南麓是骆越人最早的祖居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
1.壮族古地名文化遗存透露出古“骆越”的信息
位于武鸣县大明山主峰龙头峰南麓的陆斡镇,壮语地名叫Loegvet,这一地名的读音与“骆越”的古读音完全一致;在陆斡镇正北面,有一个名叫“小陆”的小圩镇,古壮语的意思即是“骆王”;在小陆的北面,有一个古代著名的大庙,名字叫“庙召陆”,古壮语的意思就是骆王庙。两江镇有“赵江”、“南朝庙”,陆斡镇凤林村有“南巢泉”等,译成汉语就是“骆王江”、“骆王庙”、“骆王泉”,这些地名均与“骆王” 相关。据清代黄君钜所著的《武缘县图经》记载,流经这一带的河水,古称可沪江、何滤江或渭笼江、武离江,这些名字皆为“骆越水”的一音之转。大明山西南麓“骆越”、“骆王”和“骆越水”地名的遗存,在整个骆越故地中是绝无仅有的,说明大明山西南麓的壮族人还留有骆越古国的深刻记忆。
2. 大量骆越文物的出土为“骆越古都”提供了实物证据
武鸣马头元龙坡商周古墓群和安等秧春秋战国古墓群是迄今为止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骆越古墓群,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一千多件。这两处年代衔接的墓群,具有相当高的古国文明。铜鼓是骆越古国的标志性文物,骆越古国也因此被称为铜鼓王国。在两江镇独山战国墓正北面不远的板潘屯岽很坡伴随青铜短剑、铜矛和铜铃出土的5面战国时代的冷水冲型铜鼓,是最早期的真正意义上的骆越铜鼓。大明山西南麓也是骆越故地出土青铜剑最多的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带是岭南的青铜文化中心。
3. 大明山地区有“骆垌舞”等骆越古文化“活化石”的遗存
2006年,专家们在武鸣马头、锣圩、城厢等地发现了一种名叫“跳骆垌”的壮族师公舞,这一舞蹈仅流传于武鸣大明山附近的几个乡镇。舞蹈由十多名带着傩面的师公表演,反映古骆越军队阅兵、行军、作战、凯旋、祭祀等内容。据考证,骆越古国的国王叫“召王”或“召雄”,王子叫“公郎”,将军叫“骆垌”,这些古骆越国的国王与百官名字在越南等地只见于1000多年前的《大越史记》等古籍中,而这些骆越古都的文化却以“活化石”的形式遗存在武鸣大明山附近的壮族民间,这说明大明山地区还保留着骆越古都的记忆,而这一记忆又说明了骆越古都就位于大明山西南麓。
4. 大明山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骆越军队活动的文化遗存
武鸣县两江镇的剑江传说是“骆越王铸剑的地方”,赵江古壮语的意思就是骆越王江,在赵江的支流汉溪上,有一段遗留许多古磨刀石的溪谷。当地老百姓说,整个山谷有一百多处磨刀痕迹。经初步考察,在一段二十多米的溪谷中,专家已确认了四十多处的磨刀痕迹,其痕迹十分古老,且形状独特,显然为打磨古兵器所留。在磨刀石沟旁边,还发现了一处古营寨遗址。在大明山的四天坪、龙头山、橄榄峡谷等地也发现了不少石砌的寨墙遗址,这些有青铜兵器出土的古营寨显然是古骆越军队的文化遗存。
骆越人祖居地和骆越古国最早都城的发现终于破解了龙母文化发源于大明山地区的经济原因和社会政治原因,龙母文化是骆越古国的宗教信仰,大明山是岭南民间信仰的祖山和圣山。
三.大明山是三界神崇拜和大王神崇拜的原生地。
岭南地区除了龙母文化外,影响最大的民间信仰还有三界神崇拜和大王神崇拜。这两个民间信仰的原生地也在大明山地区。
三界神崇拜是岭南地区特有的的原生态民间宗教信仰。这一民间信仰最早的形态是天界、地界、人界三界之王的崇拜,明代以后随着汉族人大量迁入广西,这一古老的民间信仰在汉族人的聚居区逐渐演变为一个神祗,变成了药神和冯姓的保护神。三界神崇拜的主要区域是古骆越水流域即郁江流域,这一区域正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聚居地。
在壮族的古籍《麽经布洛陀》中,每一章经诗的开篇都是“三界三王置,四界四王造”的赞词,可见在开天辟地的洪荒时代,三界神崇拜就产生了,三界神显然是壮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三界神最早的踪迹在大明山地区广泛遗存。三界神按照大明山地区民间师公(壮族民间信仰法师)解释是天公、地母和圣君,天公原先是雷神,后来变成了玉皇大帝,地母就是龙母,圣君就是珠江守护神“掘尾龙”,后来又转世成了水神真武和大明山地区古代的统治者韦厥、岑瑛等。三界神的演变透露出岭南丰富的历史信息。
大明山地区最重要的三界神庙有大明山上的天地庙、马山古零镇的三界庙、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天地庙、隆安县那垌镇的三界庙,这四个三界庙在大明山地区和岭南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明山天地庙原在大明山南面武鸣县两江镇龙母村通往北面上林县西燕镇的水陈峰古道坳口,解放初被毁。大明山天地庙在清代香火最旺,远近各县的壮族群众都来祭拜。毁坏后它的影响仍然很大,前几年广泛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天地庙的龙母向横县的一个老板托梦,说是大明山四天坪有一缸珍宝,要他去挖,后来这一老板根据龙母托梦的标识挖出了珍宝。为了报答神恩,横县的这一个老板每年都到大明山水陈峰的天地庙上香。后来武鸣、马山、大化各县的群众修复了水陈峰的天地庙,据说修水陈峰天地庙也是龙母同时向这几个县的人托梦提出来的。大明山地区近年来还流传了不少天地庙如何灵验的故事,可见天地三界神在民众中影响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裒减。
大明山天地庙按民间的说法是设在通往天上的天柱上,是设在日中无影的“阳中至阳”的地方,因而能通天地,明人事。在整个岭南,所有的天地庙和三界庙都没有大明山天地庙这样的地位,大明山天地庙是三界神的始祖庙。
在岭南还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民间信仰,叫大王神崇拜。大王神的崇拜圈和骆越古国的范围基本相当。大王庙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古骆越水也即郁江流域一带。特别是在武鸣县大明山的骆越水源头至南宁左、右江交汇的三江口的古骆越水沿岸,几乎每一个大的村落都有大王神庙。这一带重要的大王神庙有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召王庙、罗波镇凤林村的高祖庙、城厢镇夏黄村的岜王(起凤山)庙、锣圩镇的岜勋大王庙、隆安县丁当镇的石马大王庙、小林乡大林村的大王庙、乔建镇儒浩村的大王庙、城厢镇的周大王庙、南宁西乡塘区三江口宋村的那廊大王庙、江南区那洪镇的大王庙。这些地方的大王庙解放前都建得非常宏伟,小林乡大林村的大王庙、乔建镇儒浩村的大王庙更是壮观,有四至五进深,占地十多亩。这两座庙前都立有高耸达十多米的石桅图腾柱,在广西这样的庙宇样式较为独特。
在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节日叫做大王节,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传说是大王去世举行葬礼的日子,民谣中有“十七大王伤,十八大王死,十九造棺木,二十葬大王”说法。在七月二十这一天,家家都杀鸭祭拜大王。从这一习俗来看,大王节很可能是骆越古国的国殇日。
????? (第二届民族与宗教论坛论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