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骆越文化与壮族歌圩

谢 寿球

1月 1, 2013

谢寿球
歌圩文化是骆越后裔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对于壮族歌圩文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鲜有人从骆越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笔者认为,骆越祭祀文化是壮族歌圩文化的根和源,壮族歌圩文化的研究只有追溯到古骆越祭祀文化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
一、壮族歌圩的起源
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问题,不少学者从壮族歌圩的名称去推测,认为这是“倚歌择偶”的场所,是壮族歌圩起源于对偶婚的证据。壮族歌圩的代表性名称有“很感”(意为上岩洞)、“笼垌”(意为下田垌)、“圩逢”(野外游玩的圩)、“窝坡”(意为出山坡)等,从表层文化看,这些场所确实私密度较高,很适于男女“野合”,因此形成歌圩。但问题是世界各民族的居住环境都不缺这些场所,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都经历过对偶婚时代,为什么世界多数民族都没有歌圩的习俗,而只有骆越后裔各民族有歌圩的习俗,看来壮族歌圩起源于对偶婚的推测有点牵强。
据笔者田野调查所得材料,壮族先民们“很感”、“笼垌”、“圩逢”、“窝坡”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为了到这些地方“野合”,而是为了祭祀祖宗神灵。
如以岩洞为标志的歌圩,著名的有田阳县百育镇的“敢壮”歌圩、田东县祥周镇的母娘岩歌圩、田东县思林镇的“感仰”歌圩、龙州县上金乡的紫霞洞歌圩等。田阳县百育镇的“敢壮”歌圩众所周知是祭祀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圣地,田东县祥周镇的母娘岩歌圩祭祀的对象是“母娘”(有学者认为“母娘”就是壮族始祖姆六甲),田东县思林镇“感仰”歌圩祭祀的对象是壮族始祖“娅”(有学者认为“娅”也是壮族始祖姆六甲),龙州县上金乡紫霞洞歌圩祭祀的对象是“白马娘娘”(也叫“白母娘”,即龙母)。这些作为歌圩标志的岩洞,都是因为是壮族祖宗神的祭祀庙宇而成为歌圩的。这些岩洞是娱神的圣地,而不是娱人的场所。壮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少聚集这里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神,其次才是唱歌娱人。至于“倚歌择偶”则是歌圩背后的事情。
为什么岩洞被选择为歌圩的场所?有学者认为岩洞象女阴,到岩洞办歌圩是壮族先民生殖崇拜习俗的传承。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更真实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岩洞传说是祖宗神生活过的场所,所以成为朝拜的圣地,最后形成了歌圩。
如以山坡田垌为标志的歌圩,具有代表性的有马山县周鹿镇的爱吉歌圩、隆安县乔建镇的儒浩歌圩、武鸣县马头镇的敬三歌圩、宾阳县的露圩歌圩等。马山县周鹿镇的爱吉歌圩是祭祀周鹿墓而形成的山坡歌圩,隆安县乔建镇的儒浩歌圩是在雷宏坡上祭祀稻神而形成的山坡歌圩,武鸣县马头镇的敬三歌圩和宾阳县的露圩歌圩都是春耕祭祀稻神招牛魂而形成的田垌歌圩。田垌歌圩也有在稻谷收获时节举行的,如宋代的古籍《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总之,以山坡田垌为标志的歌圩也无不与祭祀酬神有关。
至于庙会歌圩那更是起源于祭祀活动,著名的庙会歌圩有武鸣马头镇的小陆歌圩、罗波歌圩、上林县的木山庙会歌圩、横县的伏波庙会歌圩等。
从田野调查的材料看,有固定场所的歌圩一般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多为壮族的祖宗神稻神、姆六甲、布洛陀、龙母和骆越大王。上林县的木山庙会歌圩虽然祭祀的对象是土地神,但也和壮族的祖宗神有关。比较特殊的是横县的伏波庙,虽然祭祀的对象是汉族的伏波将军马援,但从伏波滩的原名叫乌蛮滩,过乌蛮滩的习俗是用小狗祭祀水神等远古的信息仍可看出伏波庙在马援没降生前应该是骆越人的祖庙,祭祀的对象应该是骆越人的祖宗神龙母和骆越大王。
壮族是骆越人的后裔,壮族歌圩的起源地或中心歌圩也应位于古骆越的中心地带。据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近年来的田野调查,古骆越的中心位于古骆越水流域的隆安和武鸣两县,即隆安县的稻神山地区和武鸣县骆越祖山大明山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歌圩也即祖歌圩可追溯到隆安县稻神山下的儒浩歌圩和大明山下的小陆歌圩。儒浩歌圩的形成年代应该在骆越稻作文明出现的年代,据水稻基因学家的测定,稻作文明也即栽培稻形成的年代约在8200年前,这一年代也和儒浩歌圩祭祀遗址的年代相一致。小陆歌圩形成的年代当在骆越青铜文明形成的年代,约在4000年前,这应该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歌圩。
小陆歌圩的祖歌圩地位从它举行的时间也可看出端倪,小陆歌圩是真正的三月三歌圩,在沿古骆越水的各歌圩中它是举办时间最早的歌圩,古骆越水沿江以下的歌圩只有小陆歌圩举办后才能陆续举办,如罗波歌圩举办的时间是三月十三,桥包歌圩举办的时间是三月二十,板陆歌圩举办的时间是三月二十六等。连大名鼎鼎的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歌圩举办的时间也在小陆歌圩之后的三月初七,可见小陆歌圩地位的重要。小陆歌圩地位的重要表现在它举办的规模,清光绪年间的《武缘县图经》载:小陆廖江歌圩“沿江以下,数里之内,仕女如云”。小陆歌圩地位的重要还有一个佐证:清代思恩知府李彦章(字兰卿)曾立碑禁歌,禁歌碑没立在思恩府治下的其他歌圩而立在武鸣县的小陆歌圩,可知小陆歌圩在壮族歌圩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二、壮族歌圩承载的古骆越文化信息
由于大多数的壮族歌圩起源于古骆越祭祀文化,所以壮族歌圩所承载的古骆越祭祀文化信息是比较丰富的。骆越祭祀是骆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仪式,也是古生态文化如诗歌、音乐、绘画、文字、戏曲等艺术的重要源头。对于壮族歌圩所承载的古骆越文化信息,学者中关注的人不多,这就导致了壮族历史文化许多误区的产生。如认为壮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没有统一的宗教等等。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多年来在田野调查中坚持对壮族歌圩中所承载的古骆越文化信息进行挖掘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事实证明壮族歌圩是一本骆越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书,是窥探古骆越历史文化的重要视窗。
1.壮族歌圩是探寻古骆越文化遗址的重要标志。
既然大多数的壮族歌圩起源于古骆越祭祀文化,那么举办壮族歌圩的场所附近就往往是古骆越祭祀文化的遗址。近年来,壮族歌圩与古骆越祭祀文化的遗址的对应关系引导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找到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骆越祭祀文化遗址。如从田阳县百育镇敢壮歌圩找到了布洛陀文化遗址,从武鸣县小陆歌圩找到了大明山庙遗址,从消失了的儒浩歌圩找到了湮没在草丛中的古稻神祭祀遗址,从武鸣县马头镇敬三歌圩找到了中府大王庙遗址,从马山县周鹿镇爱吉歌圩找到了周鹿(骆王)大墓遗址等,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壮族文化发现的传奇故事。
关于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经过全国各主流媒体都作过详尽的报道,笔者是从追寻敢壮歌圩祭祀的对象入手而破解布洛陀文化遗址这一千古之谜的。
大明山庙遗址的发现也是体现壮族歌圩与古骆越祭祀文化遗址对应关系的范例。武鸣县马头镇的小陆歌圩也叫廖江歌圩,它因古骆越水流经小明山旁的廖村而得名。对于廖江歌圩所祭祀的对象家住廖江边的清代著名壮族诗人韦丰华曾在他创作的《竹枝词》中有过细致的描写:“胙分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装”。在这首《竹枝词》中韦丰华记述了歌圩与祭祀有关,但把廖江歌圩所祭祀的对象说是“真武”神,这是他的附会。“真武”神也叫“玄武”神或“北帝”神,是汉族道教中的一个重要的神灵,壮族人的歌圩绝对不会把汉族的神灵当作歌圩祭祀的主要对象。历史事实是宋朝的皇帝崇拜“真武”神,曾下令全国各地增祀“真武”神,“真武”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壮乡的。在此之前壮族歌圩祭祀的对象是古籍所记载的土主庙。小陆歌圩所祭祀的土主应是“小陆”神,“小”在古骆越语中的意思为“召”,即“王”,“小陆”的骆越语义就是“骆越王”。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在小陆歌圩原址旁边找到了“骆越王”庙遗址。这一遗址虽然只剩下几块石盘和柱础,但却是大明山古代最大的骆越祖庙大明山庙。专家们再进一步开展田野调查,终于发现骆越祖庙祭祀的主神除骆越王外还有骆越的祖母王龙母,最后专家们发现了大明山地区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发祥地,破解了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千古之谜。
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歌圩是一个留存在当地老人记忆中的一个大型的歌圩,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根据这一线索肯定儒浩村附近一定有一个大型的古骆越文化遗址,后来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考察,终于发现了稻神山和稻神古雕塑,找到了世界栽培稻的发祥地,确证了稻神山地区是壮族的“那”文化之都。
有没有歌圩活动也是判断文化遗存是否是古骆越文化遗存的一个重要证据。在大明山管理局组织专家开展西江龙母文化调查时,一些专家曾对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是否与大明山龙母文化有关联产生疑问,后经笔者深入调查,发现悦城龙母庙历史上曾有过歌圩和抢花炮活动,因此断定悦城龙母庙与古骆越文化有关联。并且笔者发现悦城龙母庙歌圩历史上曾有过“博泉庙”歌圩的名称,“博”也写作“波”或“浦”,是大明山骆越始祖王的名字代码,再根据悦城龙母庙周边地区曾出土过大石铲等古骆越的标志性文物,笔者作出了悦城龙母庙是骆越始祖王的祭祀庙,与大明山龙母文化有密切的传承关系的结论。
实践证明许多有固定地址的壮族歌圩其实都是古骆越时代的重要祭祀中心,探究壮族歌圩往往会发现古骆越时代的大遗址。
2.壮族歌圩是骆越古习俗的传承中心
许多壮族歌圩其实都是骆越古习俗的活化石,隐藏着深沉的历史奥秘,解读壮族歌圩往往能解开许多历史之谜。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是骆越始祖王“罗波”(也即骆越龙母)的祭祀节,这是几乎是所有的骆越后裔民族都传承的远古民俗,而且一年之中几个最重要的节日歌圩都和纪念骆越始祖王相关。如端午龙舟歌圩传说是纪念始祖母王龙母的生日,虽然龙舟歌圩如今只在龙州县等流传,成为这一习俗的“活化石”,但在历史上龙舟歌圩却在珠江流域普遍盛行。值得研究的是盛行于马山永州等地的七月鬼节歌圩,传说是纪念骆越祖母王的逝世。这是一个国殇日似的祭祀节,从七月十三一直到七月二十祖母王死而复生,歌圩的时间整整延续八天。其他地方的鬼节歌圩虽然已经式微,但鬼节的习俗却传承至今。这一祭祀始祖王习俗的歌圩所传递的远古信息至少有三点:一是在骆越时代已经有了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王权;二是当时已有了统一的国家宗教即始祖王崇拜;三是骆越始祖王在珠江流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今珠江流域流传很广的龙母崇拜民俗就是远古骆越始祖王祭祀习俗的传承。
龙舟歌圩是远古端午习俗传承的主要形式,它隐藏着端午习俗的许多远古的信息。广西龙州、宁明两县的龙舟歌圩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祭祀的主神是“白母娘”也即龙母。祭祀龙母是龙舟歌圩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习俗,传说“端午”是龙母的生日,因此要在这一天赛龙舟办歌圩来祭祀龙母。在珠江流域的许多地方赛龙舟办歌圩这一习俗虽然已经消失了,但龙母生日祭祀的习俗却传承不衰。有意思的是传说龙母的生日各地实际上都不一样,如西江沿岸传说龙母的生日是农历的五月初八,而在贺江流域传说的龙母生日却是农历的五月十三,而在大明山地区,传说的龙母生日却是每年的夏至节。为什么龙母生日各地都不相同呢?原来古骆越人最早实行的是太阳历,始祖王龙母的生日祭祀最早是定在每年的夏至,并且是用狗肉来祭祀,骆越故地现在盛行的夏至吃狗肉就是这一习俗的遗存。后来实行干支纪年的历法,骆越人认为一年阳气最盛的日子是马月的第一个马日,“马”属“午”,“午”是正阳,因此把马月的第一个马日称为“端午”,并把这一天定为办歌圩赛龙舟祭祀始祖王龙母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和它的名字的真正内涵。后来实行阴阳合历,每年马月的第一个马日的日子都不固定,为了便于过节,于是便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这才形成现在的“端午”习俗。但在骆越故地,许多地方仍然按马月的第一个马日来祭龙母,这就形成了许多地方龙母的生日各不相同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实际上来自远古的骆越习俗,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3、壮族歌圩承载着古文字的丰富信息
壮族歌圩源于古骆越的祭祀活动,而古骆越的祭祀活动重要的一个程序就是占卜。记录占卜结果的符号就成了文字。原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壮族历史上没有创制过文字。实际上壮族歌圩就有丰富的古骆越文字遗存。我们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曾在儒浩歌圩旁的稻神雕塑上发现了刻凿的文字符号,并在祭祀遗址周边地区发现了刻有占卜辞的石片、骨片等文物。在龙州县举办龙舟歌圩的河中捞沙的捞沙船也捞起过刻有占卜辞的石戈。事实说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曾在8000至4000年前率先创造了文字,骆越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源头。
通过壮族歌圩的研究还可以追溯古骆越时代音乐、舞蹈、古歌等艺术的遗存,可以说壮族歌圩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大书。
三、骆越文化对壮族歌圩的影响
骆越祭祀文化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源头,不了解骆越祭祀文化就不能正确解读壮族歌圩。
骆越祭祀文化对壮族歌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影响壮族歌圩的类型、地点和举办时间。按照祭祀对象的不同,壮族歌圩可分为祖宗神祭祀歌圩、农业神祭祀歌圩和自然神祭祀歌圩。祖宗神祭祀歌圩指的是三月三歌圩、龙舟歌圩、鬼节歌圩等以祭祀祖宗神为主要内容的歌圩。农业神祭祀歌圩是指祭祀稻神、雷神、牛王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神祇的歌圩。自然神祭祀歌圩是指祭祀天公、地母、蛟龙三界神或社神、土地神、山神而形成的歌圩。由于祭祀对象所在的场所不同,歌圩的地点有山坡、庙宇、岩洞等。祖宗神祭祀歌圩多与祖宗神的生日、忌日等纪念时间相一致,如祭始祖王的三月三歌圩和纪念龙母生日的龙舟歌圩。而农业神祭祀则与农业生产的时序相一致,如四月八为求雨而举办的雷庙歌圩、六月六为招稻魂举办的祭稻神歌圩等。
2.决定歌圩的内容和形式。歌圩的内容和形式从表面上看是谈情与对歌,但这只是歌圩“分会场”的内容与形式。歌圩的“主会场”在祭祀,祭祀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着“主会场”的内容和形式。如四月八歌圩祭祀的主要内容是求雨,那就要师公设坛摆牲求雨,念求雨的经文,唱求雨的祭祀歌,然后向观众拨水。这一整套的仪式使四月八歌圩与其他类型的歌圩大异其趣。又如传统的六月六歌圩,要到稻田里设坛祭稻神,插芦苇秆招稻魂,师公巡游田垌驱田鬼。而龙舟歌圩祭龙母赛龙舟就成了主要的内容和形式。
3.影响歌圩的音乐和曲调以及山歌的形式。歌圩的对歌曲调多起源于远古祭祀的唱腔和曲调,而歌圩上表演的天琴、无孔箫、岳鼓等乐器无不来自巫师祭祀的乐器。据一些专家考证,已经在壮族歌圩上失传的喃多喝、乌猿箫、里咧等乐器也是古骆越的祭祀乐器。壮族歌圩的山歌多为五言的短句,这是祭祀古歌的遗存,而特有的勒脚歌也是源于巫师的唱经。
总之壮族歌圩蕴藏着丰富的古骆越文化遗珍,为了挖掘传承这一珍贵的遗产,更好地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服务,壮族歌圩的研究应开拓视野,才能有新的发现,打开新的局面。
(作者为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