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 4月 26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骆越后裔民族的鬼圩与鬼节

谢 寿球

8月 7, 2013

骆越后裔民族有个“鬼圩”的记忆, “鬼圩”的传说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说是人死后灵魂都要回到老祖宗的居住地陆斡(骆越),所以陆斡(骆越)也叫“圩访”,即“鬼圩”。夜里荒郊坟地中出现的点点磷光,就是“鬼”点着灯笼去赶“鬼圩”。传说陆斡(骆越)“鬼圩”有十座铜桥,有十二座宫殿,有“七徒郎庙”(七尊王神像的庙),还有喝了使人忘记人间情义的“忘情泉”。人死后要师公做法事度引,灵魂才能回到老祖宗居住的陆斡(骆越)“鬼圩”。新回来的“鬼”要先喝忘情泉,了结人间的所有情缘。然后再过十座铜桥,朝拜十二座宫殿,才能在“鬼圩”安居。“鬼圩”的传说使武鸣的陆斡(骆越)成为壮族民间敬仰的圣地,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师公经中就保留了不少关于魂归陆斡(骆越)的内容。
“鬼圩”的记忆实际上是骆越后裔民族对于祖山下的骆越古都的记忆,骆越古都在大明山地区留下了不少的遗址,如大明山上的古祭祀坛天坪遗址,龙头峰下的天城遗址,马头镇的古鲁城遗址、顶寨遗址,罗波镇的罗波城遗址、坡城遗址、南召泉遗址等。
古骆越人的“鬼圩”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世界,在壮族的传说中,“鬼圩”的鬼魂每年农历的七月,都会获得鬼王的恩准回家探亲,这一探亲“假期”有三七二十一天,每年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二十一日结束。每年到七月初七,亲属们就会为探亲的鬼魂备下隆重的“宴席”和“礼品”,到二七一十四日达到庆祝的高潮,七月十五鬼魂才回程,到七月二十一日后假期就结束了。实际上鬼魂是回来和亲属过节的,所以七月也叫做“鬼节”。
传说最先回来的鬼魂是当年死去的亲属,所以每年“鬼节”七月初七,有新死鬼的亲属都要先举行接亡灵的法事,供鸭、猪、鱼等给亡灵享用,烧冥衣纸钱给亡灵备礼品回“鬼圩”。随后回来的是祖先的鬼魂,传说鬼魂是夜里从水路回来探亲的,所以传统的鬼节礼仪中有造小竹木筏或纸筏,上插蜡烛和香火,晚上放到河里,以迎接祖先的鬼魂回家,这一习俗叫做放河灯。在鬼节习俗盛行的年代,一到晚上,满河里漂流的河灯蔚为壮观,成为壮族鬼节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环大明山地区和古骆越水流域(郁江流域)的鬼节供品以鸭和鱼为主,传说这是因为鸭和鱼能游水,能引导祖先的鬼魂从水路回家。马山县永州镇的农历七月十三有一个鱼生祭祀节,在这一天为迎接祖先鬼魂回家,村村都打鱼分鱼做祭品,没有鱼塘的人家,也要到圩上买鱼回来供奉。当天全家的食品也是清一色的鱼餐,主食就是著名的永州鱼生。
这些和水相关的习俗,都带有古骆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习俗的深刻印记。
鬼节中的祭礼在七月十四那一天达到高潮,当晚,家家户户都在堂屋的祖宗牌位上或门前的祭桌上摆上丰盛的供品,以供祖先的鬼魂享用,供品的主角当然是煮熟的鸭子。
至于那些没有亲属的孤魂野鬼,人们也没有忘记,一般都到三岔路口和水边插上几柱香火,焚烧几张纸钱,洒些水饭,据说此举的目的也是为了安抚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也有吃有穿,不去抢夺自己祖先鬼魂的衣食。
环大明山地区和古骆越水流域(郁江流域)的鬼节习俗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祭祀“大王”。“大王”也叫“娅王”,传说是古骆越的一个“女王”,民谣中广泛传唱“十七大王伤,十八大王死,十九造棺木,二十葬大王”。为了纪念“大王”,许多大的村寨都建有“大王”庙,鬼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把祭祖的祭品先拿到大王庙里去供奉,然后才拿回家祭祖。许多地方的鬼节还流行一个唱“娅王”的仪式:七月十七,女巫们集中到巫师头家中,大家唱颂三天三夜的“娅王经”。鬼节的七月二十,是传统的“大王”节,鬼节的整个祭祀活动,一直到“大王”节那一天才正式结束。做了法事后,娅王就重新复活了。七月二十实际上是骆越后裔的复活节。
?
?
鬼节的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