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花山岩画——壮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体现

谢 寿球

10月 16, 2016


local201505221102399376528061971.jpg

花山岩画——壮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体现

刘亚虎

 

先民精心创制的某种形式的艺术品,往往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典型的例子如北魏时期拓跋鲜卑人遗留下的一幅“对羊对鸟树纹锦”,学者认为反映了北方民族先民心目中(或萨满教)的宇宙模式。纹锦图像是一对羊面向大树上一对鸟,学者认为树上的对鸟是上界的象征,树下的对羊是中界的象征,“宇宙树”沟通着两界(以及没有显示出来的下界)。
      
相对而言,我们花山岩画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无论是岩画的载体石山,岩画的环境水滨,还是画中人的图像,蛙的姿态,以及铜鼓、钟等,都包含深刻的意味。具体地说,形象地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宇宙观。
      
壮族先民心目中宇宙生成模式,见于“布洛陀神话”。神话叙述:
      
最初的世界什么也没有,漆黑无边。后来,吹来黑、白、黄三股气体,相混成浓浆,逐渐凝固成团,成了一个大石蛋。蛋里有三个蛋黄,孵化出三个不同模样的兄弟,即雷王、龙王(现在一般称“图额”,与龙王似乎相似又有区别的水神)和布洛陀。三兄弟在蛋里半睡半醒,各自挣扎出蛋壳。但蛋壳太硬,屎壳郎来帮忙又咬又推,最后一声巨响,石蛋爆成三大片,一片往上升变成了天,一片往下沉变成了水,有一片不动就成了大地。
      
这样,如果说北方民族或萨满教那里是宇宙树连接三界的话,壮族先民心目中当为“石”(石蛋)沟通天、地、水。此或与壮族先民早期栖息条件有关。《隋书·南蛮传》载,南蛮“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故壮族先民对洞、对石产生崇仰之心很自然。同时,石山高者拔地而起,岩洞又往往有地下河,构造奇特,境界层叠,或许这样的层叠结构启发了壮族先民“石”沟通天、地、水三界的宇宙观。
      
如是,水滨花山岩画体现壮族先民宇宙观首先有了位置上的契合。再看岩画内容。神话里,石或石蛋不仅沟通了三界,更沟通了三界的“人”:石蛋中诞生的雷王、布洛陀、图额三兄弟。石蛋爆成三大片以后,他们分别成为“天、地、水”三界的掌控者,由此“三界”掌控者同一个石蛋而生,具有亲缘关系。这一情节,标示了壮族先民宇宙观一个重要的定位,即:人类与自然是兄弟,故和谐相处,亲密接触。
     
神话还揭示了壮族一个重要的观念,即雷王就是天上最早的“住民”,亦为天上的至上神,这点百越系统各民族基本一致。南方氐羌、百濮系统各民族大都有具绝对权威的天神,如彝族的格兹天神、佤族的木依吉等;百越系统各民族则无很明晰的此类角色,在天上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雷王。
     
神话里,人们赋予雷王突出的功能就是掌控雨情。从生活层面来看,雷和电由于其震耳的声音、炫目的闪光而容易引起原始初民的神秘感、畏惧感,还由于它往往与风雨先后或同时出现,而使人们认为是司风司雨的神秘力量。与壮族同源的布依族神话描述,雷王怒吼就会响雷,眨眼就会闪电,哈气就会刮风,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动感、活泼的雷王。
     
或许对雨水的需要更多地串起了天、地两界的关系,也覆盖了画面的意蕴。《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百越系统各民族大都经营稻作,雨水歉与足与作物生长息息相关,故大都有悠久的雷神祭祀的传统。这在古代文人作品中也有反映。唐代柳宗元到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柳州当刺史,曾亲自到相传为雷神栖身的“雷塘”祈雨,并写下《雷塘祷雨文》,称颂雷神“风马云车,肃焉徘徊,能泽地产,以祛人灾”;祈祷雷神“腾波通气,出地奋响,钦若成功,惟神是奖”。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载:“广右敬事雷神,谓之天神,其祭曰祭天。”由此可以肯定,作为稻作民族,祭雷当为古代壮族先民最常见最基本的与自然相关的祭祀活动。
     
花山岩画当表现此类活动,根据有二:画面上的铜鼓,人形的蛙姿。
      
根据考古资料,古骆越先民制造的一些铜鼓,主体纹饰是云雷纹,形似古“雷”字的回形,称为“雷鼓”。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其功能:
     
雷人辄击之,以享雷神,亦号之为雷鼓云。雷,天神也……以鼓像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
 
“以鼓像其声,以金发其气”,似乎有点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指出的模拟巫术。如果成立的话,骆越先民当以击鼓模仿雷鸣,在祭祀的同时施行巫术,以“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这里就是通过模仿雷鸣以引出雷鸣,进而引出降雨。
     
而蛙,中国古代历来视其具有卜水旱、能赐雨的灵性。实际生活中,蛙类叫声与水旱有一定的关系。根据科学考察,蛙类必须通过皮肤上一层黏液呼吸,空气中水分浓淡的变化影响黏液浓淡,使蛙类的叫声也发生变化。壮族先民可能由此认为蛙类具有神秘的功能,能影响天气变化。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叙述,在岭南,“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壮族民间还传说,青蛙原是雷王的儿子,雷王派它到人间当使者。人间需要雨水时,人们只要告诉青蛙一声,青蛙便对天空鸣叫。雷王听到青蛙的鸣叫声,就把雨水洒下人间来。
     
这样,岩画画面的意蕴当逐渐清晰:岩画每一组人像正中或上方位置的巨人,当为组织活动的部族酋长兼巫师;众人像辅以铜鼓、钟等图形,当为部落成员击鼓弄乐、纵舞狂欢。其中,多通过模拟与雷王积极通融、互动。如:
     
敲击铜鼓“以鼓像其声,以金发其气”,即敲击铜鼓像声发气模仿雷鸣以引出雷鸣,进而引出降雨;
     
人群均举手曲膝,模仿蛙状,似与雷王(叔侄)认同;又似模仿作为雷王使者的青蛙,可能还模拟青蛙的鸣叫,呼唤雷王降雨。
      
于是,兄弟子侄大认同,宇宙有序运行,天人亲密接触,整个画面表演了一出“天、地、水”三界和谐发展的协奏曲。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