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梁庭望先生谈“三月三”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壮族人文精神

谢 寿球

12月 2, 2019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老先生的主持庙会活动_爱奇艺_副本.jpg

梁庭望先生在武鸣三月三骆越祭祖大典上致辞

梁庭望先生在《骆越方国研究》首发式上向武鸣区党委政府赠送样书_爱奇艺_副本.jpg

梁庭望先生向武鸣县领导赠送《骆越方国研究》专著

壮族“三月三”歌节缘起

梁庭望先生谈“三月三”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壮族人文精神

20191129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心仪广西》杂志编辑部召开“三月三”文化品牌座谈会,原定要参加座谈会的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先生因事没能出席,特委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在会上转达他对“三月三”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壮族人文精神的解读。他提出,“三月三”是壮族标志性的文化节日,蕴含着壮族深厚博大的和谐、感恩、慈孝、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绝非只是“唱山歌”娱乐那样的“表层文化”。

梁庭望先生首先介绍了“三月三”成为壮族标志性文化节日的缘起:壮族“三月三”歌节原是民间传统节日,已经过了千百年。歌节被定为壮族代表性节日,是1978年首先在中央民族大学论定的。当时中央民族大学里只有11个民族可以过自己的节日,其他民族师生还没有定节日,提出要过自己民族的节日的要求。校党委开会讨论,决定每个民族选一个节日,每年在中央民族大学里欢度。当时我还在政治系当领导,壮族节日的选定指定由我来组织部分壮族师生代表研究决定。我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有我和蓝多民等几个老师,马飚副主席当时是政治系学生会主席,代表学生参加研究。我们把壮族的节日排了一遍,共有五十多个,其中既有本民族本土的节日,也有受汉族影响产生的节日。一开始曾选择了七月十四鬼节,但鬼节的起源不太明确被放弃了。后来选择了起源于龙母文化的“三月三”,这是由千百年来壮人纪念龙母和她辛勤抚育长大的“特掘”(壮话“断尾蛇”之意)的感人故事传说而形成的节日,其内涵深厚,理由有四:(1)体现了壮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精神。龙母代表人类,“特掘”代表自然界,人类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2)寡妇救助的“特掘”是一条受了伤的小蛇,在野外奄奄一息,龙母把它救回自己家,帮它疗伤,扶养它长大,体现了壮人一种善良、仁慈、博大的人文精神。(3)三是报恩尽孝的精神。特掘长大了,回到南海,龙母老了,“特掘”经常送鱼送食物报恩儋养;龙母死了,乡亲们把她葬在河边。“特掘”嫌江边潮湿,用一阵大风把她的遗体抬到干燥的岩洞安葬,(另一说法葬在大明山)。以后每年三月初三都回来扫墓尽孝,它一回来就带来狂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孝道精神。(4)体现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精神。“特掘”小时是一条受伤的小蛇,长大以后上升为龙。蛇是大明山一带壮族蛇部落图腾,龙是汉族的图腾,蛇变成龙,表示壮汉文化交流融合,民族团结共同开发岭南。所以大家就选了“三月三”作为壮族的标志性节日,得到了校党委通过。

到了本世纪初年,南海局势紧张,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最早开发南海时,除了应用大量的史料,还注意“特掘”的另外功能,即龙本是汉族图腾,后来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君权的象征,皇帝都被誉为真龙天子。特掘龙进入南海,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人管控南海,南海上所有岛礁及其相关海域是中国的领土领海。可见 “三月三”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博大精深,是汉文化进入岭南和南海的标志,也是壮族标志性文化,是壮族文化魂之所在。

“三月三”正式成为壮族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壮族的标志性节日。从此中央民族大学年年都过“三月三”,吴西将军、莫文骅将军、钟夫翔部长等多次莅临指导。1984年,韦国清副委员长、杨静仁副总理莅临指导,根据当时中央的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群众活动,中央电视台必须报道,“三月三”节庆活动因此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广西的重视,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壮族“三月三”歌节,但只是在很小的范围活动。前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将“三月三”定为全区性节日,并给予假期,活动规模空前。

梁庭望先生指出,“三月三”是壮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对这一文化品牌要传承和创新,但不能背离其蕴含的壮族人文精神特质,如果只在“唱山歌”、“搞节目”上做文章,将其“表层化”、“娱乐化”,是对壮族民族精神的“贬低”和“矮化”。我们纪念壮族“三月三”要弘扬其中蕴含的和谐、感恩、慈孝、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