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那”是一种文化

谢 寿球

5月 21, 2010

???? “那”在壮语中即是稻田之意思。“那桐”,地名里就能闻见稻香。
????昨日,这片稻花飘香的红土地,庆祝传承了几百年的农具节———隆安“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守”传统民俗

????其谷宜稻,春播秋获。
????作为壮族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隆安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那文化”资源:考古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骆越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学会了制造大石铲,还学会了利用大石铲进行稻作生产,并在运用大石铲的过程中创造出“祭石铲”“祭稻神”“招稻魂”“驱田鬼”“求雨”等娱神文化。这些娱神文化紧紧地围绕着一个“那”字做文章。
????“在隆安,一年中,稻米从播种前期到成熟收获———求雨、耕田、播种、插秧、管理、收获,每个重要环节都有关于‘稻神祭’的农事节日,如农具节、芒那节、乜汪节,等等。而一年中第一个农事节日就是农具节。”隆安县文体局局长农宜陟说。
????“四月八,家家做糍粑;四月八,田水落花花。”前一句讲煮食奉神,后一句求雨顺稻丰———农人最质朴的心愿,全包含在“四月八”农具节里。
????昨天农具节的开幕式会场,祭稻神、祭农具、求降雨、大酬雷舞、三界巡游,弥漫着浓浓的“那”文化气息。舞者神秘而虔诚,观者好奇而乐享。

????????“老去”的传统农具

????会场人山人海,街圩也熙熙攘攘。那桐镇圩市迎来它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平常不易露面的传统农具成了当天的“主角”,到处摆满了犁、耙、锄、刮、镰、铲、刀。但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它风光的日子似乎已经远去。
????? 圩市一角,黄阿公带着他自制的牛轭、刨、扁担摆成一摊。几个老农围着精挑细选。做了十几年农具的黄阿公操着纯正的壮话告诉记者:“牛轭的买卖一年不如一年了,前几年我一年卖上百个,如今最多只能卖七十多个。”手艺还是那个手艺,但年代已不是那个年代。顾客黎老汉大笑说:“家家都用‘小金牛’了,牛轭当然用得少了。我家也有‘小金牛’,年轻人在用,我年纪大了不会开,只好还用牛犁田。”有朝一日,老农更老,恐怕传统农具再难找到它的主人了。
????而在那桐街圩的中心,那桐最大的农机店里,几十台“小金牛”闪着漆光。任老板意气风发:“十年前我的店就开张了,生意越来越好。最好卖还是在2005年有了农机补贴以后,每年都能卖三百多台。”

????“长青”的“那”文化

????隆安县的“那”文化在传承,也在发展。
????“隆安县那桐农具节目前已通过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示。”隆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廖永新给记者传递了这个好消息。
????廖永新对隆安县“那”文化的前景很有信心,他说:“我们将用6年的时间,把隆安打造成‘那’文化之都。”隆安县委、县政府也正为此进行一系列务实的计划,如把‘那’文化写成书、编成剧本、搬上舞台,“我们甚至计划打造一个‘那’文化博览园,里面开设‘那’文化博物馆,安排‘那’文化演出,出售‘那’文化商品。”廖永新说。
????廖永新憧憬着“那”文化之都打造成功后带来的效应:“原汁原味的特色民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承着绵长的历史文脉,也将拉动当地消费,让农民增收,并推动隆安县经济的发展。同时,隆安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

??? 本报记者 潘浩 杨静 通讯员 马生成 李立辉 文/图

??????新闻链接:大酬雷?,又称“雷舞”,是用傩祭的形式来表演水稻生产的民间舞蹈,它以崇拜雷神的超自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的原始思维酬神求雨。其表演狂热、古朴、粗犷、刚劲,富有傩祭舞蹈韵律,而在表演过程中呈现的闪电、打雷、下雨、上山伐森、制造农具、耕田犁地、播种、插秧、耘田、施肥、收割、磨谷、做饭等一系列舞蹈动作组合,反映了水稻劳作生产的全部过程。
?
?? 大酬雷祭祀舞表演照片
?
?
??????????????????????????????????????????? 大酬雷之庆丰收
?
????????????????????????????????????????? ?大酬雷之春耕
?
?????????????????????????????????????? 大酬雷之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