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9月 16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香港考古概況

谢 寿球

1月 29, 2014

一、?考古學
「考古」一詞,始見於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書成於1092年,書中研究210件青銅器和13件玉器。?在宋代古器物研究(金石學)發達,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受到學者的重視。中國古代的所謂『考古』其實是古器物研究。
?
古器物研究與考古是不同的,古器物學只研究古代器物,但是考古是以系統發掘方法,利用地層上下疊壓、器物類型的變化和考古遺蹟,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直至20世紀初,以田野發掘為基礎;以復原古代文化、歷史和解釋文化發展過程為目標的現代考古學從歐美介紹到中國來。標誌中國田野考古正式開始於1923年李濟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
因為遷徙、戰亂、地理變化等因素,大部分考古遺跡和遺物都埋在地下,成為「考古遺址」。有古代文化物質遺留的地層,在考古學稱為「文化層」。考古遺址必須以系統、科學調查和發掘,才能發現和揭露。因此,現代考古學家必須走入遺址,從考古遺址中尋找研究資料。
????????????
發掘遺址不僅僅是尋找文物和遺跡,更重要的是要記錄它們之間的「同時限」和「縱時限」的脈絡關係。前者是指同一時間裡的遺物和遺跡的彼此的關係;後者是指不同時間裡的遺物和遺蹟的先後關係。考古地層上下疊壓為「同時限」和「縱時限」提供了物質證據。
?
二、香港考古發現和分期
香港考古在1920年代己經開始,到今天有80多年歷史了。香港考古的發展概括分為兩個時期:「業餘時代」和「專業時代」。1976年香港公佈《古物古蹟條例》後,所有考古必須由合格考古學家向特區政府申請執照。目前香港具有考古價值地點共有207個(圖1)。
?
图1香港具有考古價值地點分佈圖(香港特區政府資料)
????????????
香港位於南海之濱。更新世晚期之末次冰期(22,000至15,000年前),海平面比現在低100公尺,香港海岸線因而比現在低(圖2)。現在的海底在那個時代還是沼澤和河谷(如維多利亞港和東、西舶寮海峽),當時人類有可能居住住在這些地方。
?
图2?20,000年前香港河道復原圖
從15,000年前起,全球氣候回暖,8,000多年前海水上升至現在海平面;大片陸地被海水淹沒了,香港現海岸線就在此時形成。從其他地區的考古發現知道,12,000年前人類已經有能力在海岸居住,因此有理由推斷當時應有人類在香港古海岸生活,不過他們遺下的物質遺留已經在現在的海底了。
1.?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
?
舊石器晚期是指3至4?萬年前至1.2萬年前。2004年和2005年香港考古學會得到香港特區政府資助30.7萬元,與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學家在西貢黃地峒遺址進行了兩年度調查和發掘,發現6,000多件有石製品和石器(圖3至圖5),並確定石製品分布面積約3.5萬平方米。出土有手斧、尖狀器、刮削器、錛型器(類似越南和平文化的「短斧」),和石葉等石器,地表採集和探方發掘並無發現磨製石器和陶器。從探方取出土壤以光釋光測定年代,年代距今為7,100、10,300、13,100、13,700、21,000、35,000和至39,000年,說明香港在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已經有人類活動。該遺址出土的打製石器有可能延續至新石器時代早期[1]
?
图3黃地峒遺址出土刮削器(作者攝及作者繪)
?
2001年南丫島北角咀發現一件用燧石製成的;長1.5厘米的打製的「邊刮削器」。根據該石器製作技術,並比較在廣東和福建沿海發現的同類石器,其年代應在8,000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早期。此外,香港考古學會、中山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1989年在大嶼山石壁的東灣遺址,發現一層沒有陶器的打製石器的文化層,學者認為出土石器的年代在7,000至8,000年前。
?
图4黃地峒遺址出土手斧(作者繪)
?
图5 黃地峒遺址出土手斧(作者繪)
2.?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
?
新石器時代從12,000年至4,000年前,分為早、中、晚三期。香港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都分布在海岸的古沙堤、海岸和河流階地及海岸岬角上。從遺址位置和出土的發現,當時生活在香港地區的人們已經:(1)有航海技術;(2)利用海洋資源(捕魚、吃貝類);(3)?耕種水稻(西貢沙下遺址發現約4,000年前的炭化稻米)。
?
香港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鐵器時代早期(距今7,000年至1,800年前)陶器發展次序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印文白陶→彩陶→刻畫紋白陶→(青銅時代早期/商及西周時期)幾何印紋軟陶→(青銅時代晚期/?春秋時期)方格印紋硬陶、夔紋陶及→(鐵器時代早期/?西漢初)米字紋陶→(西漢中期至東漢)方格戮印紋陶。由此可見,「幾何印紋陶」上限距今3600年前至距今1800年前。幾何印紋陶的消失基本上與廣東納入中國版圖相終始。
?
2.1?新石器中期(7,000至5,000年前)?/?彩陶和白陶時期
?
本時期的泥質陶器有印紋陶器(圖6)和畫上紅彩的盛器(彩陶盤,圖7)、刻畫花紋的白陶器(刻劃紋白陶),和印上繩紋的夾砂陶炊器。出土彩陶和刻劃紋白陶的遺址有龍鼓洲、龍鼓灘、舂磡灣、南丫島大灣、深灣、蘆鬚城、大嶼山稔灣等。關於香港彩陶來源考古學者認為應在湖南省西南部,有學者認為太約7,000年前湖南省南部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2]經沅水支流,進入西江上遊的潯江,至柳州入西江,再由西江東下至珠江,傳至深圳和香港。不過,亦學者主張彩陶是本地獨立發明的,因為這裡很容易找到赤鐵礦石作為紅彩顏料。
?
图6咸頭嶺遺址新石器中期印紋陶器(作者攝)
?
图7深圳出土新石器中期彩陶盤(作者攝)
?
位於深圳大鵬灣北岸的咸頭嶺遺址也發現彩陶。該遺址第一期年代為6,965±40bp[3]。李海榮根據該遺址地層、器型和紋飾,將2004年至2006年該遺址出土彩陶器和印紋泥質陶片分為三期。對比咸頭嶺遺址的發現,香港龍鼓洲1994年出土彩陶器和龍鼓灘2003年出土的印紋泥質陶片應相當於咸頭嶺第一期。香港島舂磡角和屯門涌遺址北區出土彩陶盤和細繩紋陶釜,應相當於咸頭嶺第三期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即新石器時代中期後段。
2.2?新石器晚期(4,900-3,500年前)?/?幾何印紋陶早期
?
農業是文明出現的先決條件,它在人類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廣東省英德市牛欄洞遺址發現12,000年前的稻米,由此可見中國南方至少在一萬年前應有農業的出現。究竟香港在什麼時候才有農業?以前研究香港歷史學者一般以為是在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當嶺北南下的移民在新界定居後,香港才有人耕田,但是近年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個看法。
?
2001年西貢沙下遺址有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香港中文大學考古學家在此遺址收採291個土壤標本,發現了四顆炭化的稻米?(其中兩顆為裁培稻?Oryza?sativa);還有大量的稻亞科、裁培種的葫蘆科植物硅酸體和其他植物的硅酸體、蕨類和草本植物的孢粉。孢粉所屬的植物反映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漢代,香港處於溫暖潮濕亞熱帶,甚至熱帶氣候。裁培種稻米的發現闡明4,000年前香港可能有了農業。
?
廣東和香港青銅時代早期以幾何印紋軟陶(圖8)為代表器物。廣東考古界一般稱此階段為「商時期」(公元前十六至公元前十一世紀)。幾何印紋軟陶在新石器晚期後段已開始出現。此時期的幾何印紋軟陶的紋飾有複線方格、複線方格突點紋、曲折紋、雲雷紋、重圈紋,器型有折肩凹底罐和素面豆等(圖11、12)。
香港青銅器時代早期遺址有南丫島蘆鬚城、大灣、馬灣島沙柳塘、東灣仔、屯門沙洲、龍鼓洲、長洲鯆魚灣等。這些遺址都都發現與粵北石峽遺址第二文化層相同類型的陶器群,如折肩凹底罐、複線方格紋、曲折紋、罐、泥質陶豆等。同類陶器在珠海市寶鏡灣遺址也有發現,其絕對年代距今4,090年。雖然幾何印紋軟陶器屬於青銅器時代早期,但香港這時期的遺址沒有出土青銅器。與幾何印紋軟陶器(複線方格、複線方格突點紋、曲折紋、雲雷紋、葉脈紋、重圈紋、折肩凹底器,即石峽遺址第二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伴出有玉禮器,如玉璋、玉戈和玉瑗。以前將幾何印紋軟陶定為新石器晚期,近年因伴出商文明玉器的牙璋、戈、瑗,應考慮將「幾何印紋軟陶」年代定為青銅器時代早期。
此外,香港更發現青銅時代早期的「浮濱類型陶器」(圖9)。浮濱類型陶器是粵東青銅時代早期特有地方風格的陶器群。香港出土浮濱類型陶器的遺址有大嶼山蟹地灣、赤立角島過路環遺址下區和馬灣島東灣仔。馬灣東灣仔出土的浮濱類型大口尊,相當於珠海市青銅文化第一期,年代早於夔紋陶。
?
青銅器時代早期流行在陶器印上幾何形圖案;有方格紋、曲折紋、葉脈紋、重圈紋、方格突點紋等(圖8),因這時期陶器燒成溫度較低(600至700攝氏度),陶器硬度低和吸水率高,統稱此類陶器為「幾何印紋軟陶」。此外,也有拍印繩紋的夾砂陶炊器。石器方面大量出現磨製工具和兵器,如石錛、石斧、石矛頭和石箭頭;還有裝飾品,如石英和頁岩的玦、環;禮器有涌浪和牛磡沙遺址出土的石戉,也有磨食物或磨製石器的磨石、捕魚用的網墜。
?
1997年馬灣島東灣仔遺址發現這時期墓葬多座,發現距今約4,000多前?「香港人」遺骸,根據頭特徵,當時的「香港人」具有典型蒙古人種海洋類型,例如眼眶商;咀唇厚大等,男性身高160厘米,女性身高150厘米。
「幾何印紋陶」是中國東南地區青銅器時代裝飾幾何印紋的陶器之統稱。此類陶器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兩廣、海南省和台灣有廣泛分佈。其年代上限為4,000年前開始,下限1,800年前。,幾何印紋陶的消失,可能與該等地區原著民(越人)漢化有關。海南省幾何印紋陶下限年代為1,000年前,在台灣的下限年代為400多年前,說明愈向南、愈向東幾何印紋延續時間愈長。在文化層序上,香港與廣東中西部一致,但與粵東不同。香港幾何印紋陶在青銅時器代初期已經出現,至西漢初消失,即距今4,000年至2,000年前。
1930年代兩廣、香港、福建、江西和江浙相繼發現幾何印紋陶。當時香港和廣東發現幾何印紋陶具有與商周青銅器類似裝飾元素,所以當時已經認為幾何印紋陶年代應在青銅時代。其後從1950年代起,中國東南各省發現更多幾何印紋陶。1954年和1956年大陸考古學者命名幾何印紋陶為「印紋陶文化」、「印紋硬陶文化」[4]。1961年出版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將幾何印紋陶分為軟陶和硬陶兩個階段,並定幾何印紋軟陶上限為商代;下限為春秋。幾何印紋硬陶上限為春秋;下限為戰國,甚至漢代初期。其後考古發掘在各地出土不同器型和裝飾元素的幾何印紋陶,考古學者認識到以「幾何印紋陶」概括稱之並不足以研究大陸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初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
香港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代遺址發現的文物與粵北曲江縣石峽遺址三個文化層文物大同小異。例如香港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幾何印紋軟陶)與石峽遺址第二文化層相同。石峽遺址1973至1977年發掘,按自然層劃分為八層,按文化層則分為三層[5]
l???第一文化層(上層)屬於青銅時代晚期,出土「幾何紋硬陶」和夔紋陶和青釉豆等陶器。青銅器有篾刀、人面青銅劍和鉞等。
l???第二文化層(中層)?屬於青銅時代早期出土泥質「幾何紋軟陶」,器類有弦紋圈足盤、有蓋折肩素面圈足罐,折腹凹底罐、折腹圈足鏤孔豆、三足釜、捏流寬把圈足壺,紋飾有三線方格突點紋、雙紋方格、曲折、長方格紋。
l???第三文化層(下層,石峽文化層)?新石器晚期後段至青銅器時代早期(商時期)。出土三足盤,三足釜、蓋壺、盤、斂口高圈足豆、直口鼓腹圈足壺、微斜頸鼓腹突圈足罐(紋飾多為橫向葉脈紋和曲折紋)等。石器有钁、雙肩錛、有段錛、柳葉形鏃和穿孔石戉等。玉器有琮、環、璜、瑗等。
「石峽文化」和江西省「吳城文化」、福建曇石山和珠江三角洲古文化關係較大。1930年代末麥兆良神父在廣東汕尾發現石峽文化泥質陶器,1950年初期他將汕尾發現的石峽文化泥質陶器為「三角尾文化」[6]
??????????
)?
图8香港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作者攝)
?
图9 馬灣島東灣仔遺址墓莽出土浮濱類型陶器(作者攝)
?
图10深圳出土幾何印紋早期陶罐(作者攝)
?
图11深圳出土重圈紋陶罐(作者攝)
?
3.?青銅時代?/?幾何印紋陶晚期
??????????
3.1?青銅器時代早期?(3,500前至3,000年前)?
?
???????香港青銅器時代早期流行幾何印紋,但明顯出現一些模仿嶺北青銅器花紋的圖案,例如雲雷紋、勾連紋,這反映嶺南和嶺北已有頻繁來往。此時候香港和廣東青銅器並不普遍,但香港出土有仿製青銅兵器的磨製石戈(南丫島大灣出土);也出現仿製中原的玉禮器,例如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牙璋』(圖12)、沙洲出土的玉戈和大嶼山蟹地灣出土的玉瑗等。這些玉禮器都是仿自華北商文化的禮器。雖然香港和廣東當時都不在商王朝統治之下,因為發現這些禮器,所以港粵青銅時代早期又稱為「商時期」。現存遺址有南丫島榕樹灣、深灣、蘆鬚城;長洲大貴灣、西灣、白鰽灣,屯門下白泥、龍鼓灘、上白泥、沙崗廟;大嶼山長沙瀾、沙螺灣、煎魚灣、塘福、長沙、大浪灣、長沙灣、扒頭鼓和大鴉洲等。此外,當時香港出現來自粵東浮濱類型提樑陶器(圖13);反映香港和粵東地區已有來往。
?
图12南丫島大灣出土商時期牙璋(作者攝)
?
图13深圳出土浮濱類型方格紋陶壺(作者攝)
3.2?青銅器時代晚期?(3,000至2,400年前)?(夔紋陶期)
?
香港青銅晚期相當於中原西周和東周時代,所以在分期命名除了「青銅器時代晚期」外,也用「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2000年廣東省博羅縣橫嶺山遺址發現224座此時期的墓葬,出土青銅鼎、編鐘、青銅斧和夔紋陶器,這應與廣東進入酋邦?(方國)時代有關。
????????????
此時期香港陶器出現最具嶺南特色的「夔紋陶」(夔是獨腳龍,圖14),它出現在西周時代中原的青銅器上,是嶺南這個時代最有特色陶器裝飾花紋。另外,作為炊器的夾砂陶也出現幾何印紋。當時香港海岸是水晶和石英飾物製作中心;幾乎所有香港西部的海灣都大量生產水晶和石英環和玦,大部分是外銷至廣東、廣西和湖南南部。同類型的石英環和玦,在越南北部也有發現。
?
夔紋陶(圖15)是廣東很有特色的陶器,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區,其分佈範圍東至福建漳州,北達江西南部,西至廣西東北部。夔紋陶多為圜底罐,在陶器上下部拍印一層又一層的「F」形紋飾,有部分陶罐肩部以上拍印幾層細方格紋和刻畫橫線。早在1930年代夔紋陶在香港和廣東東莞都有發現,1950代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對比商周青銅器花紋後,改稱「F」形紋飾為「夔紋」。與夔紋陶共存的幾何印紋硬陶紋飾有菱格凸點、回字凸點、方格凸點、鉤連雷紋、席紋、曲折紋、重圈紋等。器型以圜底器為主,也有平底器、三足器和圜凹底。器類有青釉弦紋豆、罐、簋、缽、壺、碗和杯等。
?
香港此時期使用青銅工具和青銅兵器比較小型,有部分是在香港本地鑄造,所以不分香港遺址出土這些小型青銅器的砂岩雙合範,用來鑄造斧、漁鈎、竹篾刀和箭頭。此外,香港也有發現中型兵器如短劍、矛和戈。珠海市沙下遺址青銅斧砂岩鑄範和夔紋陶伴出,香港赤鱲角島過路環遺址下區KC探方第二號墓,一對青銅斧的砂岩鑄範與篦點紋平底陶罐伴出。2011年屯門掃管笏遺址砂岩鑄範與夔紋陶和石環毛坯伴出(圖15),在在說明夔紋陶時代香港已經廣泛地使用青銅器。廣東省博羅縣梅花墩夔紋陶窯址,以及廣東博羅縣橫嶺山224座青銅器時代墓葬,出土大量夔紋陶和青銅鼎(圖17)、鐘和青銅武器,有利研究青銅器後期先民生活和社會結構。例如博羅縣橫嶺出土的一件青銅鼎上的夔龍紋,與香港夔紋陶極為相似,可見夔紋陶的夔紋來源於同期青銅器紋飾(圖18)。
柯納德(Francis?Allard)認為嶺南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展為階層複雜的社會,其青銅工藝和原料皆來自嶺北。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嶺南大墓出土大量楚式器物,墓主人應為南越族酋長,當時已發展成為酋邦社會。[7]?海爾翰(C.F.W.?Higham)認為珠江三角洲在青銅器早期出現牙璋、戈,證明此區當時已與華中、華北有交流。
學者根據廣東田野考古發現的青銅器上鑄有「王」字,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淮南子?人間訓》和《呂氏春秋》等古籍的記載,認為戰國時期嶺南越族社會組織已有「王」、「君」。「縛婁」(博羅)、「驩兜」(廣州番禺)、「陽禺」(廣東北江流域)、「蒼吾」(廣東西江流域)[8]是當時廣東的方國。廣東博羅縣橫嶺山224座青銅器時代墓葬,出土大量夔紋陶和青銅鼎、青銅鐘和青銅武器,『縛婁』方國應在離墓附近,即今博羅縣一帶地方。
?
图14 夔紋陶片(作者攝)?????
?
图15屯門掃管笏遺址出土沙岩青銅斧(左)和石環毛坯(右) (作者攝)
?]
图16 廣東博羅縣橫嶺山遺址墓葬出土青銅鼎 (引自橫嶺山墓葬發掘報告)
?
?
图17廣東博羅縣橫嶺山青銅鼎紋飾與香港夔紋比較(引自橫嶺山墓葬發掘報告和作者繪)
4.?鐵器時代初期?(2,400年前以後??米字紋陶時期)
??????????
鐵器時代指戰國時期及以後的時代。當時廣東和香港不再流行「夔紋陶」,出現「米字紋陶器」(圖18)。香港發現米字紋陶器的遺址很少,只有屯門龍鼓上灘、元朗牛潭尾、林村谷的社山村和上水河上鄉。鐵斧和鐵臿(耕作農具)出現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公元前214年兼併嶺南,香港成為「南海郡」的一管轄區。其後從西漢至東漢香港地區隸屬於博羅縣。
?
图18深圳出土的米字紋陶缸(作者攝)
?
香港鐵器時代早期的考古發現比較少,出土鐵器的遺址不多,近年有沙頭角新村遺址、林村谷社山村和大嶼山白芒等遺址發現鐵斧、鐵臿和米字紋陶罐。米字紋起源在華東地區,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西和福建也出現米字紋陶器[9]。米字紋陶分佈範圍包括湖南和廣東,在廣東年代下限應至西漢文帝時期[10]
?
米字紋陶器的遺址很少,只有屯門龍鼓上灘、元朗牛潭尾、林村谷的社山村和上水河上鄉。鐵斧和鐵臿(耕作農具)出現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公元前214年兼併嶺南,香港成為「南海郡」的一管轄區。其後從西漢至東漢香港地區隸屬於博羅縣。
?
香港鐵器時代早期的考古發現比較少,出土鐵器的遺址不多,近年有沙頭角新村遺址、林村谷社山村和大嶼山白芒等遺址發現鐵斧、鐵臿和米字紋陶罐。米字紋起源在華東地區,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西和福建也出現米字紋陶器[9]。米字紋陶分佈範圍包括湖南和廣東,在廣東年代下限應至西漢文帝時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