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广西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开馆

谢 寿球

5月 27, 2011

?
?
?
敲响浑厚宏亮的黄泥鼓,跳起欢快喜庆的长鼓舞。5月26日上午,标志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至此,我区“1+10”民族生态博物馆全部建成开放。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广西文物局局长覃溥,来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曾艳出席开馆仪式。
?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设立的瑶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坳瑶、茶山瑶、盘瑶、花篮瑶、山子瑶等5个瑶族支系,是我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被费孝通誉为“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金秀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瑶族研究的重要基地。??
?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展示厅分“服饰”、“秘境生活”、“歌舞人生”、“ 信仰和绝技”及“ 心系大瑶山”五部分,集中展示金秀坳瑶的生产生活用具和独具特色的黄泥鼓、民俗风情等,在民族民俗生态保护上,选择若干户民族特征鲜明、有代表性的村民家庭作为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示范户”,同时将对其进行帮助和扶持。
?
???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率先在全国探索民族文化“联合体”保护模式。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带动辐射,在全区各地建立10个专业生态博物馆,遵循“文化保护在原地”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方式,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经过8年的努力,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州壮族、贺州客家、那坡黑衣壮、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东兴京族、融水安太苗族、龙胜龙脊壮族、金秀坳瑶等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相继开馆,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网络初步构成,我区实施民族文化“活态保护”工程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我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在与传统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共享中,民族生态博物馆将更大范围地承担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重任。(南宁通)
 
?
?
?
?
?
?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新闻背景材料
?
生态博物馆是工业社会中人们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的产物,其概念自1971年诞生于法国,此后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博物馆建设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概念不同,它是一种对自然、人文环境,有形、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原地和居民自我保护,使人与物、自然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向前发展的博物馆新方法、新理念,具有特殊的遗产保护价值和特殊的科研价值。
?
在广西,壮、汉、瑶、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回、京等12个世居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非常激烈,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风俗礼仪、节庆等方面)正以近乎崩溃的速度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国家和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可以说,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方面,自治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很多工作来抢救、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但就整体和效果而言,还需要更全面的规划和长远的考虑,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探讨和解决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问题。建设生态博物馆,就是全球化下广西文化厅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
?
2003年12月3日,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于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举行奠基,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同时也是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怀里村白裤瑶由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保存、延续着极为独特、完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染织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铜鼓文化、丧葬文化、建筑文化均与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此选点的白裤瑶文化体现了广西民族文化中处于封闭、偏僻自然地理环境下独立、缓慢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而这样的例子在广西并不少见,因为只有在相对偏僻的环境中,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更有可能免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与影响,才更有可能保存着古老原始的民族文化,而与之相伴的则是当地经济建设的相对落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在这种环境下的民族文化相对来说也是较为脆弱的,在这样的条件与背景下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探索在落后地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此选点得到生态博物馆理论引进中国第一人苏东海先生的高度肯定。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与怀里蛮将、化图、化桥三个自然屯的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占地3亩,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180万元,2004年11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05年6月初,参加贵阳生态博物馆国际会议的二十多位国内外专家到南丹进行参观访问,专家们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对白裤瑶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表达了强烈的关注。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已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定为其研究工作站。
?
2004年底借湘、黔、桂三省侗族文化保护研讨会在三江召开之机,广西文化厅重点建设已建成开放的三江侗族博物馆,投入资金将博物馆的陈列重新设置(开放《三江侗族文化展》),以位于县城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作为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与资料收集中心,同时采取“馆村结合”、“馆村互动”的方式,将三江境内苗江15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高定、独洞、座龙、岜团等村寨列入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内有风雨桥13座,鼓楼26座,在这范围内侗族传统的建筑文化底蕴丰厚,织锦文化典雅大方,“月也”等节日风情淳朴浓郁,“款制”等制度文化依稀可见。三江侗族处于中国南部侗族文化圈范围内,侗族文化具有较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现代化的冲击也在慢慢影响着侗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在缓慢地进行着,侗族人民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具有开发旅游的强烈愿望,同时苗江流域具有开发旅游的巨大潜力,在此地开发旅游必不可免,建立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是在开发旅游的背景下引导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典型实践。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展示中心与保护范围异地的模式,保护范围大,管理模式新颖,是目前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独有类型,是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对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三江模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赏。
?
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建设具有代表性的能充分反映壮族历史与文化的壮族生态博物馆是课题组所重点考虑的。在靖西县旧州街,壮族刺绣、织锦、土司遗存、民居建筑、山歌艺术、壮剧、木雕、节日等民族文化保存的丰富性、完整性使之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旧州充分体现了壮族在历史上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特点,是研究壮族文化变迁的一个典型地点。同时当地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这是一处与南丹白裤瑶及三江侗族情况完全不同的选址。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占地2亩,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2004年3月奠基,2005年9月将建成对外开放。靖西是壮族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壮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旧州街,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当地壮族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逐步恢复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壮族人民在现代化冲击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旧州建立壮族生态博物馆,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增加文化因素,提升旅游品位,意义重大而深远。
?
在三个试点地区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广西各民族文化资源在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广西文化厅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新理念新尝试,是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情况下建设“民族文物大省”的具体行动,这一实践在客观上对促进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产生了独特的作用。
?
为了促进民族生态博物馆事业在更深和更广的方向继续前进,广西各级政府应坚定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事业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从地域、民族及影响力、辐射力、效益、研究课题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桂中、桂西、桂北及桂东南、桂东等地新建近七座包括苗、汉、京族等民族在内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与试点的三座生态博物馆构成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概念中的“10”;这些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在业务和事业发展上与广西民族博物馆联为整体,广西民族博物馆是“1+10工程”概念中的“1”,发挥龙头作用。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广西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生态博物馆群,形成规模效应,扩大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影响。专家认为,广西目前已建立的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科研基地,这种科学家和村民紧密结合的“广西模式”,有助于生态博物馆真正向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提升,广西民族博物馆专家介入到生态博物馆里来,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视野对生态博物馆这个文化典型进行研究,这是广西各级领导和各方面专家独立创造的生态博物馆广西模式,同时也是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二代模式,其结果不仅直接提升了村民对自己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认识和保护的自觉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着村民自己的专家,这种模式应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
?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十一·五”规划,几乎囊括了广西具有特色文化的各个民族,无论是在民族性、地域性方面,还是在建设模式上,都将各具特点和亮点。
?
?
此帖子南宁通于2011-5-27 19:32:41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