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文献中的古桂林郡》导读之二:“布”骆越江河交通文化“密码”

谢 寿球

12月 7, 2023
罗波庙骆越祖母王神像

岭南是我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江河交通文化的发源地,“布”是江河交通文化的“密码”。“布”是古骆越人祖母王“龙母”的音译,也音译为“扶”、“浦”、“博”、“波”、“埔”、“莆”、“步”等同音字。骆越人向外扩张,一般在两河交汇处的交通中心建立城市,并以祖母王的名字命名,称为“龙母点兵地”,如骆越人最早的水事中心叫“罗波”,最大的水都古贵港叫“布山”,柳江的中心港口叫“大埔”,桂江的中心港口叫“荔浦”,贺江的中心港口叫“八步”,南流江的出海港叫“合浦”等等。《文献中的古桂林郡》将古桂林郡驻地认证为“布山”,并认证“布”的意思是骆越祖母王。

古布山城“布”字释义

(一)“蒲”是骆越祖母王龙母的名字

原文:夫人姓蒲,误作“温”。

译文:龙母夫人姓蒲,误说成姓“温”。

解读:本条引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名著《广东新语》。《广东新语》记载了许多有关岭南物产民俗方面的材料,这些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方民俗史有重大参考价值。龙母信仰是珠江流域最重要的民间信仰,流域内各重要城镇几乎都有龙母庙。如广西贵港罗泊湾龙母庙、藤县北流江口的龙母庙、梧州桂江口的龙母庙、广东德庆悦城河口的龙母庙等等。龙母虽是珠江流域民间最著名的神祇,但民间对其家乡、姓氏、名字却有不少争议,传说最广的说她是广西藤县北流江口全曾村人,姓温。这一说曾引起不少学者的质疑。龙母既然是全曾村人,为什么全曾村人全姓曾而龙母却姓温?屈大均对此做了深入调查,终于发现龙母原来叫“蒲”,说她姓“温”是错误的。近年来骆越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证明了龙母文化的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地区,龙母是古骆越人的祖母王。“蒲”在古壮语中意为“祖母”。屈大圴的说法在当时的学者中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二)“浦”、“布”、“波”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的“密码”

原文:龙母江又名龙马江,在县南三里,源出高眼山。

译文:龙母江又名龙马江,在(上林)县城南边三里的地方,源头出自高眼山。

解读:引文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方志提要》。龙母江就是在上林县城附近流入清水河的明亮河,也叫巷贤江,它的上源叫大庙江。大庙就是龙母庙,因此这一水系也叫龙母江。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许多发源于大明山的河流都有龙母江、临浦江、宝江或浮江的名字。“浦”、“宝”、“浮”都是古壮语“祖母”的意思,也就是古骆越后裔民族尊崇的始祖王龙母。清水河也叫临浦江即龙母江,它向北流入红水河,在河口处的迁江有著名的龙母庙。向东流入郁江的宝江也是龙母江,在贵港的江口处也有著名的大王庙即龙母庙。“浦”字是龙母文化的“密码”。

原文:罗波城,县东四十里。正统中土官岑瑛筑石城于此。中有罗波潭,因名。

译文:罗波城,在(武缘县)城东边四十里的地方。明代正统年间土官岑瑛修筑石头城在这个地方。中间有罗波潭,城因为罗波潭而得名。

解读:引文出自清代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他一生不仕,专心于著书。《读史方舆纪要》是他倾注三十年心血写成的中国地理巨著,全书130卷280多万字,内容主要分述各府州县的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全书考订精详、结构严密,是我国地理学的扛鼎之作。《读史方舆纪要》对明代大明山地区的兵防要寨记述较详,罗波城是防御体系的中心。作者认为罗波城是明代著名土官岑英建造,但是根据罗波城周边众多的商代墓葬遗址分析,罗波城远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成形。罗波城边有深达46米的罗波潭,罗波潭边的古庙就是著名的骆越祖庙罗波庙,罗波庙供奉骆越始祖王龙母。“罗波”的“罗”字也写作“佬”,在壮语中意为大王,“波”也写作“浦”,意为祖母。罗波城就是祖母王城,罗波潭就是祖母王潭,罗波庙就是祖母王庙。

原文:上林博邪山、罗富山……以上皆郡邑之山水也。

译文:上林县的博邪山、罗富山……以上各山都是澄州境内的山水。

解读:引文出自宋代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书,全书记述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太平寰宇记》记载大明山叫“博邪山”,“博邪”是古壮语的记音字,“博”也写作“波”或“布”,意为“祖母”,“邪”也写作“琊”或“娅”,在古壮语中也是“祖母”的意思,“博邪山”就是“阿婆祖母山”。大明山也叫做“琅琊山”,“琅”意为“王”,“琅琊山”意为“阿婆王”山。大明山的主峰叫“龙头山”,也叫“昆仑”,意为天柱,因为秃尾龙把它的养母龙母葬在山上,因此也叫龙母山,壮语叫“岜布”即“布山”。

原文:博邪山亦曰镆铘山即大明山之东南出者,故今县城亭亮圩一带犹曰镆

铘乡。 

译文:博邪山也叫做镆铘山,就是大明山向东南延伸的山,因此如今上林县城亭亮圩一带还叫做镆铘乡。

解读:引文出自清代黄诚沅编撰的《上林县志》。黄诚沅是武鸣县人,曾任云南省测绘边防界务要员、南安州知州等官职,后回广西任教职,著作有《《隆安县志》、《上林县志》、《武缘县图经》等,是壮族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考证博邪山也叫做镆铘山,是大明山东南向的一段,上林县镆铘乡是镆铘山的文化遗存。

原文:龙母山在南山右。

译文:龙母山在宾州(今宾阳县)南山的右边。

解读:引文出自明代郭檡纂修的《宾州志》。宾阳县三国时称临浦县,“临浦”即龙母江,宾阳县遗存的龙母地名较多,县郊的南面有龙母山,县城有临浦街、新桥镇有临浦村等。

骆越祖庙旁的罗波潭和古码头

(三)古桂林郡“布山”之“布”字、“宝江”之“宝”字、“浮山”之“浮”字、“罗泊湾”之“泊”字是都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标志“浦”的克隆版

原文:龙头山,六班山,在北山里,县北即北山之支山。绵亘百余里,富银矿。清嘉庆间封禁,光绪间开放。

译文:龙头山,六班山,在北山里区域,(贵)县北面即北山的支脉山。绵延百多里,富产银矿。清代嘉庆年间官府封掉禁止开采,光绪年间开放采挖。

解读:引文出自清代欧仰义编撰的《贵县志》。“龙头山”是大明山的主峰,古代叫“博邪山”,壮语叫“岜娅布”即“布山”,意为“阿婆山”,传说龙母葬于此山。贵港的“龙头山”岩洞中也有龙母葬于岩中的传说,也有“布山”的县名,显然贵港的“布山”是大明山“布山”的克隆版。

原文:宝江,在县西一里,一名浮江。至县城西汇于郁。又名鲤鱼湾。宝江在州西二里,即俘江水,见舆地纪胜。按俘江疑浮江之误。

译文:宝江,在贵县城西面一里处,另外一个名称叫浮江。流到县城西面和郁江汇合。汇合处又叫鲤鱼湾。《舆地纪胜》记载:宝江在贵州(今贵港)州城西面二里处,即俘江水。按:俘江疑是浮江之误。

解读:引文也出自清代欧仰义编撰的《贵县志》。县志说“宝江,在县西一里”,《舆地纪胜》说“宝江在州西二里”。这说明古贵县县衙和古贵州州衙不在同一地方。大明山地区有“临浦”也就是“浦江”(龙母江)。贵港的“宝江”中的“宝”字在粤语中读如“浦”,实际上也是“浦江”(龙母江)。“浮江”或“俘江”都是“浦江”(龙母江)的一音之转。大明山龙头山下有“罗波潭”,潭边有龙母庙;贵港城南的郁江也有“罗泊湾”,湾边也有一个龙母庙。贵港的地名与大明山地区的地名对应如此整齐,说明贵港有深刻的骆越文化基因。

原文:“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条下注:桂林——秦郡名,郡治布山,即今广西贵县。

译文:“秦国当时已兼并天下,攻略平定杨州以南的百越,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条下注:桂林——秦朝时设的郡名,郡治在布山,即如今的广西贵县(今贵港)。

解读:引文出自韩兆琦评注的《史记》。韩兆琦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再传弟子。他所评注的《史记》被史学界认为是所有《史记》评注中的最佳版本。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古桂林郡治布山是如今的贵港城区,这在近代各家著作多力主古桂林郡治在桂平的论调中确实不同凡响,贵城遗址的发现最终证明韩兆琦的观点是正确的。

古布山港罗泊湾码头

(四)“浦”的地名是古桂林郡出海通道的重要文化标志

原文:又翻车岭,在县北二十五里,龙母江之源也。山路崄巇,两崖阴翳。

译文:又有翻车岭,在(兴业)县城北面二十五里的地方,是龙母江的源头。山路险峻,路两边悬崖的树林茂密成荫。

解读:引文出自清初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记述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的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他所记载的“翻车岭”是古贵港城区通往古玉林城区的重要车道,因为山路险窄,过往的马车经常翻车,故名叫“翻车岭”。“翻车岭”是龙母江的源头,龙母江在这里向西流入郁江,它的上游叫上鸣水。“龙母江,又名山心江,瓦塘江在贵港市境内,为郁江一级支流。有三源:一出龙安乡柑子塘(称白马江),经山心镇龙江至鸣水汇上鸣水江;二出石南镇六联村(称鸣水江),经石鼓塘至山心镇鸣水村汇白马江,经山心圩至龙母桥汇罗田江,称龙母江;三出石南镇葵山西风坳(称罗田江),经山心镇水察塘、罗田至龙母桥汇龙母江。”这说明瓦塘江和它上游的龙母江是重要的古水道,经过翻车岭有一条重要的古车道。

原文:上呜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葵山,中多巨石,渐折而西,绕县北翻车岭下,名曰龙母江。

译文:上鸣水在兴业县城北面二十里的地方,发源在葵山,江中多巨大的石头,江水缓慢地折向西,绕县城北面的翻车岭下流,名叫龙母江。

解读:引文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方志提要》。上鸣水实际上发源于葵山,下行流入龙母江,即瓦塘江。瓦塘江西流注入郁江。从贵港城区宝江江口经瓦塘江口到港南区湛江镇再到兴业县山心镇的水道是重要的古水道。古郁平县城就位于湛江镇古城村,湛江镇到山心镇的水道有龙母桥村的地名,龙母桥村是一个水道驿站,这些地名都见证了当时古道的繁华。山心龙母江到福绵江的上游下鸣水之间的地域湿地河汊密布,估计古代这里可能有水道相通。骆越古水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沿途多龙母“浦”的地名。瓦塘江古称龙母江说明它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水道。

原文:兴业州西,少北。南有铁城山。北有翻车岭,龙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

译文:兴业县在郁林州的西面稍为偏北的方向。兴业县南面有铁城山,北面有翻车岭,龙母江在这里发源,向下流入南流江。

解读:引文出自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张廷玉,安徽桐城人,为清代康熙朝与雍正朝的重臣,曾任《明史》的总裁官即总编辑。清代中期对全国的江河源流已进行了较深入的勘查,《明史》记载龙母江在翻车岭发源,向下流入南流江应有所本。这证明发源于翻车岭(属葵山山脉)的福绵江也叫龙母江。实际上南流江也叫“浦江”(龙母江),它沿江的有许多“浦”的地名,如“博白”(意为浦江口),合浦(意思是浦江与海会合的地方)。从贵港经由瓦塘龙母江到山心再到福绵(山心有古河道连接)沿南流江到合浦的水道是古桂林郡出海最近的通道。这条出海大通道主要物流为盐、药材和香料。瓦塘江口至贵港城区的郁江河道因为香料在此转运和集散,被称为“香江”。福绵凭借这条古水道成为全国著名的盐埠。古福绵盐都的繁华在后人的记载也可窥见其一斑:“船埠位于玉林福绵镇南,为著名古商埠……北部湾所产的生熟盐巴、咸鱼海味等几乎都经船埠输入内地,内地产品由此中转,运至北部湾沿海各地。船埠街有五个码头,可同时停泊千艘盐船。第一个码头在街东端丘左臣盐铺西侧,二十余级青石阶直通江边。街西端江岸处是第五个码头,也是船埠最大的码头,这里水面宽阔,江湾平缓。当时船埠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有大小盐庄数十家。”

从古贵港到古贲禺的出海通道沿途也有古骆越龙母“浦”文化的深刻印记。西江和珠江的主要水口码头几乎都建有龙母庙,骆越人迁到了广东佛山,就把南面的山叫昆仑山,在江边修了黄歧龙母庙。这里也是掘尾龙葬母传说故事的流传地。骆越人迁到广州,就把珠江和东江交汇的河湾叫“黄埔湾”,在旁边修了波罗庙,意为祖母王庙(官方叫南海神庙),庙的后山也叫龙头山,庙附近的镇叫扶胥镇,“扶”是龙母神“浦”字的同音异形字,“胥”和“思”皆为古壮语“城”的意思,“扶胥”意为“龙母城”。这里也是掘尾龙葬母传说故事的流传地。波罗庙的民间活动也带有深刻的骆越文化印记,波罗庙的吉祥物是鸡,庙里供铜鼓,祭祀“昭灵”夫人,庙会以歌圩闻名,男女对歌之盛如武鸣罗波庙歌圩,因此广州民间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谚语。广州的“黄埔湾”“波罗庙”与贵港的“罗泊湾”龙母庙可以说是血脉相连。

“浦”字已成为我国城市的重要文化基因“密码”,特别是在江海沿岸,重要的城市都有“浦”字的文化基因“密码”。如广州出海港叫“黄埔”,古福建中心城市叫“莆田”,古杭州叫“临浦”,古山东中心城市叫“曲阜”,古河南中心城市洛阳古称“洛浦”等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