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4月 24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潘大林:历史上的贵港名人

谢 寿球

2月 16, 2015

历史上的贵港名人
潘大林
?
一、流芳千古的石头——陆绩与廉石的故事
?
历史不管演绎过多少浮沉兴衰,人类不管经历过多少沧海桑田,?却总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操守、共同的理想追求在坚持、传承、赞美和弘扬。
廉,就是其中的一种。
“廉”字的原义,是堂屋的侧边,以石砌成,平正修治,有棱有角,引申为清廉正直。公正廉明,在数千年来中国的执政文化中,这是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对为官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是在封建年代里,真正能做到廉洁从政的官员实在是凤毛麟角,因而“廉”更成了一种人人景仰的高风亮节,成了一面靓丽夺目的旗帜,在历史的暗夜中高高飘扬。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构建廉洁政治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尺度。
就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八桂大地曾为中国的廉政史奉献了一个传颂千古的事例。关于这个故事,首先得从一个小孩子说起——
??一位从孝子到清官的郡守
?那时,有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到一个大官家里作客。那个大官见他聪明伶利,对答如流,很是喜欢,就赐橘子给他,橘子清甜可口,那孩子试了一下,再舍不得吃,偷偷拿了三只橘子藏进怀里。告别的时候,孩子向大领导鞠躬,三只橘子咕噜噜地滚下地来。
大官笑了,觉得这小孩虽然智力过人,但嘴巴还是馋了一点,就笑着打趣道:“小朋友啊,你来我家作客,怎么还藏着橘子呢?”
那小孩跪下地去,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这橘子太好吃了,一般人难吃得到,我想带回去给我妈妈尝一尝,我妈妈病了,很喜欢吃水果,还请大人原谅。”
大官听了大为惊奇,十分赞赏这小孩的孝心,逢人便宣传这个孩子,说他这么小就懂得孝道,长大后必大有所成。于是,这个怀橘示孝的故事流传开来,一传就传了千百年,成为中国传统教材《二十四孝》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叫陆绩。那大官叫袁术,三国时期权倾一方的豪强。宋人林同在一首诗中写了这件事:
?????“陆郎作宾客,怀橘欲何为。
遣母当然事,袁公乃尔奇。”
后来,那个小孩成长成为东汉末年一个出色的官员,被派往郁林郡任郡守,年纪在三十岁上下。他尽管年轻,但学问丰富,《三国志》中说他“博学多识,容貌雄伟,星历算数无不该览”,更关键的,是他有着一颗仁爱的心。他年少时,孙策的座上宾张昭、秦松等人纵谈天下大事,都说要用武力平定四海,在一旁陪坐的小陆绩却大声地表示抗议,说当年管夷吾给齐桓公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没有使用武力。孔子说远方的人如果不肯臣服,就应该以文德招徕他们。你们不知以德服人,只知道动用武力,我虽然是个小孩,也深感不安!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那时的郁林郡,大至相当于秦代的桂林郡,郡治沿习秦汉旧制,依然设在布山县,即今天贵港的南江村一带(见钟文典《广西通史》上卷)。郁林的“郁”字,繁体字写作“鬱”,笔划多达28划,望字生义,便想见有草木茂盛、山气积聚之意,既因郁江所经,大概也与古代桂南一带林木蓊葱、有瘴疠之气有关。
那时,郁林郡气候炎热,疫病流行,环境十分艰苦。陆绩带着两千人马来到这里,拖着一条行走不便的病腿,到处游说民从,发动大家建筑郡城,兴修水利,开凿水井——尤其是这一条,大大改善了当地的饮水条件,减少了疫病的传播。即使在繁忙的公务之中,他也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一边写书,注释易经,一边制作浑天图。
在任期内,陆绩的女儿出世了,他把她取名为“鬱生”,让这个笔划繁多的字,给女儿的一生划上了深深的印记,充分体现了他对这片为官之地的热爱之情。当地群众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深为感激,把他主持开凿的水井称为陆公井。
一块从郁州到苏州的巨石
在任期间,陆绩勤于政事,奉公清廉,把地方治理出一派安定兴旺之象。任满返乡之际,他身无长物,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当时陆路阻滞,需从西江乘船出珠江口,绕道海路返乡。由于他的行李太少,轻舟渡海难压风浪,无奈之下,他只好让人抬了一块巨石上船,作压舱之用。
这让郁林当地的老百姓大为惊奇,也大为感动。这就是为他们做了许多好事的父母官啊!离任之际,竟是如此的轻装简从,如此的两袖清风。孤帆渐远,惜别依依,舟中岸上两招手,相看泪眼总迷离。与那些为官一方,刮地三尺的贪官相比,陆绩注定是要被人们传颂千古的了。
陆绩在郁林任上染上恶疾,回到苏州故里不久就去世了,终年才三十二岁,正值人生年富力强的大好年华。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充满信心地预言:六十年后天下将归于一统,只恨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远见卓识。而那块他从贵港西江岸边带回的隐藏着动人故事的石头,则被闲置在他的家乡。
时间一晃过了千余年,这块来自千里之外的巨石几乎就要被人遗忘了。这时,明代苏州的监察御史樊祉,听说了陆绩其人其事和郁林石的来历,深为所动,便于弘治九年命人将这块“镇船石”从陆绩故居门前移至苏州市观前街玄妙观一侧,造亭一座,令匠人刻上“廉石”两个斗大隶书字,供人瞻仰。
????古时为官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往往是很自然的事。但银子是可以算得出、花得光的,石头的份量也可以论斤计算,人的德行的影响力却是无法估量的。陆绩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为人树立了一个廉洁为民的好榜样,也在后来所有从政者天平的另一头,放下了一枚无比沉重的砝码,让无数的官们都失去了重量。当代浔郁诗人梁帆有《廉石礼赞》一诗写它:
????“海雨天风送远流,遥遥归路雁横秋。
????召棠甘露千年仰,怀橘孝心百代讴。
????赠策布山施善政,御波江石稳轻舟。
????万家忧乐胸中绕,正气凌空问斗牛。”
这块来自浔郁大地的其极普通的大石头,通过西江水道再转海路,漂泊千里,历经1800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地矗立在纪念范仲淹的苏州文庙明伦堂前,与纪念万世先师孔圣人的大成庙相毗邻,成为了一座清廉为官的丰碑,向后人昭示着一种千古长存的浩然正气,承受着一代又一代人景仰的目光——这块石头,肯定是西江航运史上存留时间最为长久的一件“货物”,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宝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鬱林”简化成了“郁林”,又根据读音,再衍变成“玉林”,它和“桂林”“贵州”一道,本来是源于贵港的这些名字,如今都慷慨地赠给了别的地方,成了名头越来越响的“他者”。而对于这些名字的真正源头和对于廉石的真正家乡,却已很少有人懂得了。
一种从古代到现代的品格
从陆绩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他有着那么一些优点:一是孝敬长辈,二是学问淹答,三是宅心仁厚,四是勤政为民,五是居官清廉。所有这些,既是一个为官者所应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弘扬的优秀品质。
千年以降,那块远离故土、流寓苏州而流芳千古的巨石,一直沉默不语。但人们没有忘记它,而是将它当作了廉洁从政的活教材,从中弘扬出无限的精神力量,使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和历朝历代,成就了无数动人的事迹和廉洁的典范。
清代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受命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时,那里因多年战乱频仍和匪盗横行,经济凋敝、社会糜烂,县城仅余6户人家,县衙只剩三间破茅屋。前任两知县,一死一逃,连他带来的五名仆从也受不了这种艰苦,或死或逃。于成龙寄居关帝庙里,在任上采取了缉捕匪盗、安抚流民、减税轻徭、恢复生产、施行教化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三年就使罗城恢复了秩序,焕发了生机。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肯定,被吏部定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官员(相当于今天的优秀),得到了提拔使用。离开罗城时,他穷得连赴任的路费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在苏州听了“廉石”的故事,曾对当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这块石头。如今,苏州当地经常利用廉石开展廉政教育,把“廉石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有专业网站“廉石网”、专业电视节目“廉石”、大力打造“廉石”文化品牌、成立与“廉石”相关的机构组织、举办各种“廉石”主题活动、编辑出版“廉石”书籍、摄制出品“廉石”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廉石”戏剧评弹、举办廉政书画展览……苏州市纪委为了强化“廉石”的廉政教育特色,2008年8月还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廉石”商标,使之成为我国廉政史上第一个作为商标的廉政文化符号。苏州市纪委和苏州大学还联合成立了苏州廉政建设与行政效能研究所,进一步深化廉政理论研究,还专门组织了考察团,来到贵港寻根溯源,以挖掘“廉石文化”更深层次的底蕴。
而在“廉石”的故乡、当年的郁林郡、在今天广西的贵港、玉林一带,陆绩和廉石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贵港江南一带至今存留着与陆绩有关的“橘井名区”“怀橘坊”“陆公井”等遗迹,当地党委经常利用廉石故事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教育,组织有关廉石文化的研讨会,开展以廉石为题材的诗书画创作。玉林市政府还和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拍摄了由唐国强、陆毅等名星主演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廉石传奇》,力求让廉石精神更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廉石文化作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更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并必将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须占人间第一名——南汉状元梁嵩
人们出于对故土的热爱,都会说自己家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但与那孕育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中原大地?相比,岭南能进入中国历史记载中的英雄豪杰或者骚人墨客,确实并不太多的。原因在于岭南属于后发展地区,离国家的行政中心太过于遥远,在科举取仕的年代里,要成就一番功名,首先就是读书不易,然后是考试不易,再后是当官不易,最后是做事不易。
而如果说在那些或黄河流域华夏腹地,或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或江淮一带富庶之区,或桂北一带的北方方言区,占经济发展之先机,得主流文化之传承、有沟通中原之便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出个把进士县、状元村,出些父子尚书、公孙宰相,相对而言也许还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但如果我们桂东南的先人要考一份功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必先得名师指点,学得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文章,然后再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万水千山,先到县试,再到省试,最后到京城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才有希望蟾宫折桂,谋得一官半职,然后方能施展抱负,做一番事业,以冀青史留名,这简直就像对奖券一样,实在是难上加难的事,必得天赋、环境、机遇、才气、毅力诸多因素集诸一身,方有个别人脱颖而出,鱼跃龙门。
正因为不易,所以查遍桂东南地区,也就出过那么一个状元,并且是只相当岭南一带的地方状元。
他就是梁嵩,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人,老家在现在平南的大鹏镇。尽管只是南汉小朝廷的状元,但考虑到那是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平南县的大鹏山区,其艰难程度依然不难想像。
当时中原战乱,南汉小朝廷偏安一方,政治制度一依唐制。南汉的刘氏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商人家庭出身的皇帝,尽管所辖地域主要主限于两广,但他眼界比较开阔,大力推行与历代王朝重农抑商政策不同的商农并举措施,因而经济繁荣、富甲天下。刘氏王朝同时留用了许多因中原战乱而避祸岭南的文人官吏,也沿用了诸如科贡取士等唐朝行之有效的政策。
公元925年(南汉白龙元年),梁嵩参加殿试,以一首《荔枝》诗一举夺魁:?
“露湿胭脂照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
?????橘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这首诗名曰咏荔枝,实乃梁嵩自况,写荔枝虽然生于僻远之地,但它实在是果中珍品,只要有人识货,把它拔为果中魁首也原在情理之中。诗写得不卑不亢,既内敛着机锋,又张扬了个性,被拔为殿试第一,成了桂东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按照“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高中状元之后的梁嵩,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道路已展现在他的面前,“黄金屋、颜如玉”的个人利益已是唾手可得。当时南汉的皇上是以《易经》“飞龙在天”之意为自己生造了一个字作名字的刘龑,史书称他“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解、刳剔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杀人到了不胜自喜的地步,可见此人嗜血的屠夫本性。
手无缚鸡之力却又充满着方刚血性的读书人梁嵩,当然会不满于当朝者的酷虐无道,中了状元不久便上表皇上,请求辞官归家侍母,还代母亲作了《倚门望子赋》呈给刘龑?,赋里写尽了家乡老母对远行游子的念想:“涕眸眷眷,凝思依依。阅历而谁升云路,遥怜而独倚柴扉。未卜升沉,我则每晨昏而怅望;关心菽水,尔盍计早晚以言归。”赋里言辞悲切,凄婉动人。
刘龑大度地答应了梁嵩,还赠给他不少金银布帛,梁嵩辞而不受,只请免去本州一年的赋税,宁愿弃一已之私而让利于那些边远山区里生计艰难的父老乡亲。或许是受梁嵩的高风亮节所动,残暴的刘龑在这件事上变得很是宽容,慨然允诺。
梁嵩遂从南汉京城广州骑着一匹白马赶路回家。凉风阵阵,蹄声得得,他顾不上观赏沿途风光,顾不得沿途官府的挽留,顾不得山长水远,一心想着卧病在床的母亲,只盼望早日回到母亲身边,亲手待奉汤药。
这一天,他回到平南、藤县交界的东濠河,已经快到家门口了,适遇河水暴涨,拦住去路。他不假思索就策马渡河,没想连人带马淹没进了滔滔翻滚的洪水之中。
江水滔滔,带走了贵港本土载进了中国史册的唯一状元郎、也是第一个以诗名世的本土文化人,更带走了本来还可以留存下来的更多的诗文佳作,留下的只是一个让后人唏嘘不尽的凄婉故事,一段让人心痛再三、握腕长叹的遗憾。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孝亲爱民、深具悲悯情怀的状元郎,就把东濠河更名为白马河,也叫状元河,还建起了一座状元庙来奉祀他。
我两次到过状元庙,这是一个逼仄的小庙,座落在进大鹏山区的公路边,状元郎穿着一袭大红袍,手持笏版端坐殿中,享受着后人供奉的香火。说实话,这雕像的工艺太差,也许有损状元的形象,使他看来既不像是大富大贵之人,也不像是贫寒之士,大概这正合他的身份。他原本就只是山乡间的一个读书人,既有着山民的质朴粗放,也有着读书人的秀气内敛,在家的时候,应该是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放牛鞭,甚至顽皮地倒骑在牛背上,高兴时背几句子曰诗云,激动时发几声长啸,身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人,尽管读书聪明透顶,但却是不合适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混的,硬混下去,要么是腐败官场污染了他,要么是黑恶浊流吞没了他。与此相比,山野才是他最本真、最适合的归宿,也许才正因如此,他永远地活在了父老乡亲的心里。
三、永留毅魄壮山河——大明柱石袁崇焕
平南县赤马乡的白马村,隔着滔滔的西江与藤县相望。西江在这里与原叫东濠河的白马河形成一个夹角,白马村就处在这个夹角上,恰如一支利箭,直指东方。
这个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的小村子,不知道在堪舆学上有什么隐喻,但确实是个不平凡的地方。南汉年间的状元梁嵩,就曾在这里骑白马渡东濠河而遇难。而绿树掩映中的村落,更是明末国家柱石、悲剧英雄袁崇焕的出生地。因而当地人在这里立了一个牌坊,叫白马双英,纪念的就是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的平南先贤。
现在争说是袁崇焕家乡的,至少有广西的平南、藤县和广东的东莞三个地方,其实他们都没错,这充分体现了国人心中崇尚先贤、敬佩人杰的精神取向。而根据有关史料证明,比较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广西平南,参加科举考试时为避人攻讦而改籍藤县,成了当时的“高考移民”,因而现在在东莞、平南、藤县三地,都可以看到有关他的遗迹。清道光年间的广西巡抚梁章钜曾对袁崇焕的籍贯做过详细的考证,下结论认为:“其祖籍东莞,实居平南,又寄籍藤县,无疑也。”
袁崇焕35岁中进士,走上了波谲云诡的明末政治舞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勇略不断升迁,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这位连清朝人也心悦诚服的抗后金(清)名将,清人修的《明史》称他“为人慷慨负胆略”,“以边才自许”,关心时政,好谈兵事,是个血性男儿。他早就注意到了东北后金(清)的兴盛和觊觎中原的野心,经常找那些退伍的官兵询问了解东北的情况和山川形势。从他的《舟过平乐登筹边楼》一诗中,就不难看出其关心国事、志在筹边的抱负:
????“何人边城借箸筹,功成乃以名其楼。
此地至今烽火静,想非肉食所能谋。
我来凭栏试一望,江山指顾心悠悠。
闻道三边兵未息,谁解朝廷君相忧。”
为了解君相之忧,他一直都在未雨绸缪地做着准备。还在他任兵部主事之际,一天早上,同事们上班时突然发现袁崇焕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问他家里,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神秘失踪了一段时间,正当大家以为他遭逢什么不测而猜想纷纷之际,他却又突然回来上班了。原来,为了到关外侦察敌情,他竟单骑匹马偷走出城,神不知鬼不觉地到关内外走了一圈。此举确非常人所能为,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军事形势的留心、对清兵早有亡明之心的警惕,也为他日后主持关外兵事打下了基础。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1623年(天启二年),清兵攻陷宁远城,袁崇焕果然得以临危受命,前往防守这个虽称重镇却已残破不堪的边防要地。明承宗皇帝曾令前任守将祖大寿修筑城池,但祖大寿估计此城难守,只是草草修筑一下,完工仅有十分之一,“且疏薄不中程”。袁崇焕到任后,立即制定规矩,组织筑城,建起了“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的坚固城墙,“内抚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且誓与宁远共存亡,一时士气大振,将士都乐于从命,使宁远成了明朝东北松锦防线上一座坚固的要塞。
袁崇焕曾有《边中送别》一诗,表达了他一心报国、矢志戍边的情怀: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除了修筑边城,袁崇焕采取的更为重要的一招,就是诛杀了驻扎在皮岛的总兵毛文龙,当时朝廷对关外许多地方都边长莫及,毛文龙带领着一支孤悬海外的部队,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靠商贩营利自给,尽管也有不法的行为,但多少也起着牵制后金、满人作用。袁崇焕来到宁远,为了增进威权以更好地号令各路兵马,就将毛文龙召来抓起,以骄纵不法等多个罪名将他杀掉。在当时此举也许算一个不得已的举动,但毛文龙本人却死得有点像马谡般的冤屈了。
在袁崇焕的惨淡经营之下,宁远城果然不负众望,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围攻,宁远守军只有一万余众,敌我力量十分悬殊,袁崇焕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将士们深受感动,奋勇杀敌,用西洋大炮把对手杀得大败而还,为明朝取得了对清军作战罕有的一次大胜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努尔哈赤在是役身受重伤,不久即病发身亡。
1629年,皇太极率10万大军绕过袁崇焕防区,分兵三路进逼北京,袁崇焕马上挥师入关,千里驰援,虽兵稀将寡,但士气旺盛,袁崇焕更是身先士卒,往返冲杀,终于打败了清兵,以至皇太极也感叹说:“我打了15年的仗,还没遇到过这么利害的对手!”后来,皇太极只好利用明王朝内部的矛盾,以反间计陷害袁崇焕。
那位志大而才疏、克已而吝啬、在前线军费十分紧缺、内府堆金积银却仍一毛不拔、自毁社稷还自认是“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果然以“谋逆欺君”的罪名,以磔刑残忍地活活肢解了这位大明忠臣。
相传袁崇焕临刑前作了一首《临刑口占诗》,表达了他对命运弄人的无奈和对国家的忠诚: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行刑之日,成百个刽子手手提小筐,内装铁钩利刃,行刑的圣旨一下,刽子手们便一拥而上,每人割下一小块肉,还有人举着小红旗飞驰而去,将刀数报入宫中。由于袁崇焕的罪名是谋逆,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成了可悲的看客和帮凶,人人争抢分食袁崇焕的肉块,其惨状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袁崇焕的结局虽然是个悲剧,但他那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人格力量,却成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遇害之后,一个佘姓的义士把他的尸体偷出来,安葬在北京的广渠门内,并且守墓终身。佘义士是广东顺德马江人,他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子孙后代终守此墓,不再南归,不许做官,但要读书明理。此后,佘氏后人就一直在墓旁结庐而居,守墓的责任代代相传,尽管代代单传,却坚持传承了十七代共370多年,一直忠诚地守候到现在,成就了另一段血性和忠义的佳话。一位美国记者曾对现在仍在守墓的佘氏后人佘幼芝说:“我们美国历史只有二百多年,而你们佘家人为袁崇焕守墓已经三百七十年。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作为明朝的死敌,作为利用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的清王朝,入关之后却于乾隆四十八年为他平了反,将他视为一代英雄,对他的事迹大加褒场和推崇,还重新安葬了他。
清未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曾撰写了《袁督师庙记》和诗联,其中两首对联为:“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表达了对袁崇焕深为崇敬和惋惜之情。
四、生为人杰死鬼雄——悲剧英雄石达开
?
如同全国大多数依山临水的城市一样,贵港城区自古以来就是按典型的中国传统堪舆学说构建的城市,座落龙山的南面、郁江的北岸,是所谓山南水北的阳地。龙山是一列巍峨高耸、气势恢宏的山脉,犹如一条腾空而来的巨龙,城区便成了一颗熠熠生辉的龙口之珠。
穿过龙山,进入到奇石山区的腹地,在四面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安卧着一个灌溉面积达20多万亩的巨型水库,那就是建于五十年代的贵港当地最大的人工湖:达开水库——一个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名字命名的大型水利工程。
秋日,如果你来到水库里,乘上了一艘机船,随着发动机的开动,小船便分开两道清波,向着湖心驶去。湖中间,不时地有杂树生花的小岛从眼前晃过,偶尔还有几只野鸭贴着水面低低地飞行。天上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正是一年里最好的郊游登临季节。
随着一路上的介绍,你对眼前的这片淼淼清波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你已抵达了石达开的故居,它就在你的脚下。船身下那深不可测的绿波掩埋了它,也掩埋了众多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
石达开的老家在奇石的那邦村,那是个客家人聚居的小山村,以前沿着山沟有一河两岸,村左右田畴起伏,山前后野花烂漫。那个才上过不多的几年学、却聪敏过人的小达开,就在这山野里放牛、打柴、耕种、收割,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渐渐地长大成人。如果不是那场洪秀全领导的革命,如果不是那个慈眉善目、满腹经纶的教书先生冯云山的启发引导,也许他一辈子只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石达开13岁那年,洪秀全和冯云山来了,他们带来了外面世界许多新鲜的见闻,带来了许多石达开闻所未闻的知识,也带来了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积贫积弱的国家大势,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灾难深重的百姓民生,均富济贫的平等观念,加上好抱不平、慷慨激昂的热血青春,洪秀全的学说成了一根燃烧着的火柴,落到了干燥易燃的草堆上。经过三年的接触和观察,石达于于16岁那年毅然加入了拜上帝会,并且成为贵县一带拜上帝会的首领,被洪秀全称为“天父第七子”。
四年后,洪秀全在桂平金田号令团营,可能连他也没想到,19岁的石达开在乡里四周会有着那么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声号令,竟就集起了四千多人马。他拿出家里的财产,立辕门,铸大炮,一路流星赶月,旌旗招展,走出六乌山口,赶往金田参加团营。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起义,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当年9月,天兵北上攻下永安州城,进行封王建制,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这时候,他才20岁。
这个年纪的男人,连胡子都还没长出来呢。在今天许多人看来,还只是个在父母跟前绕膝承欢的大男孩,石达开却从一个受地方富豪欺凌的客家人的儿子而封王拜相、号令千军了,可见他身上确实有着并非常人能比的英雄豪杰气质。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此后石达开带着他凭着对天朝的赤胆忠心和过人谋略,屡立奇功,并在安徽一带建立了稳固的地方政权。针对统治者和王朝的压迫制度,他是个勇猛刚烈的造反者和破坏者,但他在执掌权力的时候,内心却能遵循人类的基本道德规范,富于人性关怀,良善而隐忍,公允而守信,刚强而宽容。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积极推行稳定社会、救助贫困的措施,因而深受百性拥戴。迅速成长为太平天国的坚强柱石。
他的事迹已广为世人所熟知,这里只说一件事:
1854年10月,清军在占领武昌、田家镇等军事重地之后,曾国藩率领湘军水师分两路直扑九江而来,直接威胁到天京的安全。这时候,太平军还没建立水师,而湘军又多有洋枪洋炮,双方水上力量对比悬殊。石达开临危受命,到湖口主持大局,他分析了双方态势,定下了坚守扰敌、等候战机的消耗战术,夜夜派兵在长江两岸鸣鼓呐喊、密射火箭骚扰,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把湘军拖累得疲惫不堪。到了12月,石达开故意撤开湖口守兵,让湘军开进鄱阳湖中,太平军马上封住湖口,再以轻快的小船对敌船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结果大获全胜。次年正月的一个晚上,石达开又派小船潜入长江的湘军水师阵中,放火猛攻敌船,并集中火力攻击曾国藩的座船,杀死管驾官刘成槐,曾国藩走投无路,仰天长叹一声,仓皇投水自尽,却为他的部下救起,逃回了南昌——如若此役曾国藩毙命,中国历史恐怕又是另一种写法了。
后来天京之变,天王洪秀全借西王韦昌辉之手,杀了要逼夺天王位的东王杨秀清,韦昌辉却借此排除异已,将东王旗下的两万多将士滥杀无余。再后来韦昌辉被诛,石达开虽然受天王召回天京主政,但天国经过这番惨绝人寰的大内讧,已元气大伤了。天王和他兄弟对翼王又多方猜忌和掣肘,甚至企图谋害于他。
眼看自相残杀的惨剧又要重演,惨遭家破人亡之痛而又处身于矛盾漩涡之中的石达开,万般无奈,只好迈出了令后人众议纷纭、也握腕长叹的出走天京、拥兵而去的这一步。其实即使在今天看来,他的这一步也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留在天京眼看只有死路一条,离开天京或许还能另寻生路。此后他率领着十数万大军转战西南,到处游击,行程不下万里,甚至回到过家乡广西贵县,在贵县设立过翼王府,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他在广西庆远府(今宜州市)期间,曾和手下文武官员游览当地白龙洞,在洞壁上写下了他传世的唯一一首诗: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诗中胸怀开阔、气魄宏大,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精神。从诗中不难看出,一个刚到而立之年、从小读书不多的农家子弟,已经开始步入了成熟的盛年,只是他和他的队伍已成了一支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河道里的大船,在清兵的围追堵截之下,到处危机四起、险象环生,三年之后,最终搁浅在大渡河边。
在四川大渡河畔的紫打地,石达开的部队前挡大渡河、左阻松林河、右阻老鸦河,清兵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正值初夏,河水上涨,天兵左冲左突,折腾了一个月,军中粮草断绝,先杀马而食,继食草根树皮,最后竟不得已而食人肉。翼王本来已题词“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涐江定不降”以激励部下人心,但眼睁睁地看着一直跟随他的千余将士就要束手待毙,为了保存一点太平天国的血脉,他便给四川总督骆秉章写了一封愿舍一已之命以保存三军的信:“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惜一死。”“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开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他这个诈降之举,与多年之后李秀成的诈降,实在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性。
六月十三日,石达开带着5岁的幼子,义无返顾地走进了清营。六月十九日,他的两百多位部将和两千多名士兵被清军杀尽。石达开被解到成都,受审之时,他不肯下跪,盘膝而坐,侃侃而谈,痛斥清廷的昏聩无道。清王朝很快就下达了凌迟处死这位曾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对手的命令。六月二十五日行刑那天,骆秉章看重石达开的凛然义节,私下叫刽子手对石达开仅刺胸一刀,随即斩首。这个偷改执行方式的死刑,尽管一样要了石达开的性命,却体现了骆秉章对一个末路英雄的尊重,也多少体现了一点人性化的怜悯。
石达开虽然牺牲了,但在晚清众多历史人物中,若论文治武功、气魄胆识、修为胸襟、知人善任和气节品德等各个方面,他却是真正的英雄。他具有的才智和威望之高,以致当时敌对双方的天国首领和清朝权臣都作了充分肯定:洪仁玕和陈玉成、李秀成在被俘后,曾不约而同地称他是上上人物,“文武备足”“谋略甚深”。他的主要对手,敌帅曾国藩,左宗棠和骆秉章也都认为他是非凡?的角色,“在粤起事首恶之中,最为狡悍善战”(《骆文忠公奏稿》)。他深得民心,以致死后几十年,江淮地区百姓还称颂他的“威仪器量”(《江表忠?略》)。
这位富于平民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深得部下和百姓拥戴的悲剧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甚至一直未死,一直还在秘密地领导着反清斗争。民间传说当时有翼王义女四姑娘的夫婿马生,外貌酷似石达开,作了替身前往清营诈降,翼王得以逃脱。以此事演绎编出的川剧《四姑娘》,至今仍在上演不衰。甚至直到清未还有这样的演义故事:一童颜鹤发的老者乘船,酒酣之际对天长叹:“风月依旧,江山安在?”船靠岸后老者健步而去,在船上留下一柄沉重的铁伞,上刻“翼王府”三字,人们才知道那老者就是翼王石达开……
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曾有这样一首诗,把石达开比作了西楚霸王项羽:
“大渡河边春不春,出师未捷泪沾巾,
??鸱夷白马刀头血,鄂国黄龙梦里身。
??功罪杨韦悲异论,风云冯李并完人;
??乌雕迟逝山难拔,拟向吟成已苦辛。”
多年之后,翼王家乡的贵港人民,在公园里立起了翼王亭和翼王像,表达了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深切怀念与崇敬。而在他故居之地上建起的达开水库,则以源源不断的清冽之水,灌溉着四乡数十万亩的良田,让周围的老百姓都大受其益。以翼王宽阔的胸襟和慈爱的情怀,对这种舍小家而利大家的公益事业,他一定会含笑嘉许的。
?五、拂去天国风尘的书生——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
????古人设计的人生追求有三个目标:一曰立功,二曰立德,三曰立言。
立功者往往起自非常时期,横戈立马,驰骋沙场,血洒青史,彪炳千秋;立德者往往身在庙堂之上,宵衣旰食,心怀百姓,恩惠广施,流芳千古;立言者往往独处书斋之内,醉心学问,皓首穷经,孜孜不倦,文章传世。在历史上能做到三者都立得起来的人不多,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成就其中一两项,就已是很了不起的了。
罗尔纲先生就是以立言传世的一代宗师。
他以一介书生,用一生的心血,写下了共计700多万字的40多本学术专著和400篇学术论文,整理、编辑、出版了太平天国资料3000多万字。这些专著和资料,如果以平均30万字一本书计,那就是120多本书,叠起来相当于两个人的高度!
他以自己毕生的努力,拂去蒙蔽在太平天国之上的灰尘,为这门学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一门显学,让后来者从中有路可循,受惠无穷。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罗尔纲先生出生于太平天国的故乡贵港市的榕兴街,那一年正好是金田起义的五十周年,也许就因了冥冥之中的这点机缘,让那场惊天动地的大起义映影响了这个世纪同龄人的一生。
罗尔纲先生从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已经是年届而立之年,是个年龄较大的毕业生了。比他不过年长十岁、但当时已是扉声中外的著名大学者、学术研究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老师胡适先生,看中了他的才华,让他留在家里帮助整理资料并当家庭教员,给与他煦煦春阳般的关怀、教导和督促,对他以后一丝不苟、认真求证的治学精神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胡适对他的勤勉诚实和虚心好学给与了高度的评价:“有他那样一点一划不敢苟且的精神,加上虚心,加上他那无比的勤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有良好的学术成绩。”他后来的成就充分印证了胡适预见。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亲切诚恳、饱含深情的小书《师门五年记》,真切地记述他如何求知做学问、胡适如对他热心扶掖、严格要求的情景,充满着师生间的大爱和人性温暖,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和广泛引用。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他具备了较坚实的学养基础,也积累了较丰实的治学经验。后来,他回到家乡贵县当中学教员,对五十年前发生在家乡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太平天国起义开始产生了兴趣。他看到了一些史料对张嘉祥(张国梁)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光绪版的《贵县志》说他是穷凶极恶的强盗,薛福成的《庸庵笔记》却说他是逼上梁山的好汉,这些大相径庭的描述,到底谁真谁假、孰是孰非?证据何在?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他“从此开始了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1934年,他到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助理,由此荜路篮缕,沿着学术研究的道路越走越远,越研究越精深,终于开创出足以昭彰当代、光耀后人的一门显学。
当时,摆在罗尔纲面前有两个工作岗位可以选择:一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文书,月薪高,工作少,两年后可由该会保送美国留学;一就是这个助理员,是一份月薪低、工作苦、很难有提升的机会。两相对比,差异显而易见见,但罗尔纲为了实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志向,毅然选择了后者。在这里工作的三年间,他天天都受到了乾嘉学派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坚实缜密的辨伪求真本领。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尽管发生的时间距罗尔纲开始研究时只有不多的几十年,但由于清政府和众多权臣将领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出于种种目的,对事件的真相或隐瞒、或篡改、或丑化、或粉饰,后来清末民初的旧民主主义者为了鼓吹反清革命,又假冒前人编撰了一些赞美太平天国起义的野史诗词,使得这段历史的许多材料都蒙上了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色彩。面对这个工程浩大而困难重重的课题,罗尔纲就像传说中的那个挖山的愚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卷帙浩繁的史料进行了辨伪、考释、疏理和订正,从中还原出历史的真相来。
清末民初,社会上流传有二十多首据说是石达开遗下的诗作,其中就有像这样的一首: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这些诗写得大气磅礴、感概殊深,很为时人所激赏和喜爱,罗尔纲先生经过一番考证,30年代在贵县参加修县志时就指出:“今所见石达开诗,……除庆远(宜山)《白龙洞题壁》一首外,全部都是后人伪作。”此言竟一时触怒了当时的掌权者,说他修志“不为家乡历史人物增添光彩”、“否认革命英雄诗歌”,对他大加排斥打击,朋友们都为他忿忿不平,分却坦然无畏地说“春秋时有董狐笔,生死尚置诸外?,不给面子算得了什么?县志可以不让我写,假史料绝不能当真史。”此事直到后来柳亚子先生在《大风旬刊》上发表文章,证明《石达开遗诗》是梁启超、高旭等人在清末为了鼓吹革命、号召民气而伪造的,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去?。
在李秀成的研究中,同样体现了罗尔纲过人的才学和胆识。对李秀成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的问题,他前后写了《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李自成伪降考》等文章,进行了多方的考证,甚至下苦功钻研书法,以汉字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为依据,从笔迹学的角度作出了李秀成是伪降的判断,还原了李秀成的英雄本色。他后来为此吃过不少苦头,被指责成为叛徒翻案,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一直不改初衷,坚持自己靠坚实的考证得来的观点。此事也直到八十年代,曾国藩的外孙女俞大缜教授提供了一条李秀成劝曾国藩称帝的口碑,才再次证实了他判断的正确性。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这个领域里,罗尔纲尽管不是唯一者,但却是个用力最勤、挖掘最深、收获最丰、影响最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宗师和泰斗式的前驱。除此之外,他的学术成就还是多方面的:他对晚清代兵制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以《绿营兵志》《晚清兵志》等著作,填补了清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空白;他早期对小说《水浒传》作过专门研究,认为前七十回是罗贯中写的,后三十回则不是,因为思想内容不统一,这个结论得到了胡适的赞赏,也为学界所广泛承认,他撰写的《太平天国史》,批判地吸收了中国纪传史体裁的优点,独自创立了“多种体裁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裁”,为我国的撰史方式另辟了一条新路子;他对金石、训诂等方面的研究,也收到了引人注目的成效。
罗尔纲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书生,长期以读书、研究为乐事,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既严谨治学、长于考证,又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认定“生平笃信治学要九十九分血汗,只一分聪明”,考证中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他那种“安逸不求、声色不沾,流俗不随,不为温饱而易心,不因困苦而改行,不受别人嘲笑而更志”的高尚情操,深为学术界所推崇。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一生受过大热症、肠胃炎、长期腹泻、血痰、疟疾、虚脱、偏头痛、高血压、眩晕、失眠、神经官能症、腰痛、秘泌、痔疮、前列腺肥大、眼病、牙病、心肌梗塞等多种病痛的折磨。但他全身心地投到了学术研究中去,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多病缠身的人,他曾说过:“你如果整天忧虑疾病,疾病就压倒你,你无视疾病,疾病就奈何不得你。”抱着这样达观的信念,这位与20世纪同龄的身体的病夫、学术的强人,顽强地走过了97个年头,取得了丰硕的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他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十分相似,吉本婴孩时即因失乳差点饿死,此后一生多病,几乎为狂犬病、天花而丧命,但多病反而给了他充裕的读书时间,成就了一个史学天才,他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风靡世界的史学界。
所谓天不丧斯文,即此之谓耶?
???????????(作者单位职务:贵港日报社原副总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