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日报 2003年11月16日)
???? ——骆越古乐寻访记
???本报记者谢寿球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学艺术有一个重要的源头,那就是百越民族的巫文化。神秘的百越巫文化千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中华民族第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就是从百越巫文化中汲取了素材和灵感,创作出他的千古绝唱《离骚》、《九歌》、《九章》的。记者少年时代读屈原的《九歌》,深深地被那瑰丽多彩的巫文化艺术所吸引,于是产生了亲自寻访这一巫文化艺术宝库的念头。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最近,因参加市里组织的左江民族文化考察,终于踏上了探访这一文化宝库的路程。
悠悠左江是巫文化的一个神秘源头,众所周知的花山崖壁画就是骆越巫文化的一个惊人之作。骆越巫文化还有一个尚未为人们所知的瑰宝,那就是骆越巫乐。骆越巫乐流传于防城、上思、宁明、凭祥、龙州、大新一带的壮族地区,演唱人员有男巫师也有女巫师,主要乐器是称为“天琴”的二弦弹拨乐器。天琴是壮族的特有乐器,因起源于巫师的法事活动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清光绪九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记载:“女巫,俗名‘魓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口唱其鄙俚之词。”看来天琴是因壮族名称“鼎”而音译为“天”琴的,虽然封建统治者对巫乐诬为“鄙俚之词”,但是天琴巫乐的表演形式却为壮族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历史上流传一时的群众性娱乐活动,解放后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天琴和巫乐表演在大部分壮族地区已经绝迹。
从天琴与壮族巫文化的关系来看,它的产生年代应在古骆越巫文化盛行时,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一些学者根据清代的记载认为天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准确的。
据一些音乐工作者介绍,天琴样子像板胡,但用材、结构、定弦绝然不同。它的琴杆多用壮族地区特有的枧木等珍贵硬木做成,长达1米,可拆卸为三节装进背袋,便于携带。天琴的定弦也与众不同,它的内弦定为高音,外弦定为低音,音色对比鲜明,便于进行多声部演奏。天琴有三种表演形式,一是“弹天”,即独奏,二是“唱天”,即伴奏演唱,三是“跳天”,即边弹边唱边跳。这一表演形式估计就是历史上被许多学者称为绝响的骆越古巫乐。据一些专家考证,壮族古巫乐的曲调有72种之多,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有20多种。天琴的音乐大都以多声部形式出现,其结合方式有支声、对比、模仿和各种音型化烘托,变化丰富。乐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就了奇异的中调式色彩。
记者从来没见过巫师的古乐表演,也没见过天琴,只从文献记载中知道壮族古巫乐和天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在考察中探访古巫乐的踪迹,聆听这一骆越绝响就成了记者解不开的情结。从扶绥县开始,记者每到一个县考察,都向当地的文化人打听民间巫乐的情况,从中寻找巫乐的线索。很遗憾,在扶绥县记者没有找到壮族巫乐的踪影。在江州区,县文化馆的同志反映,左江沿岸的一些村屯的师公跳的舞蹈较特别,动作很像花山壁画上的人物动作。记者一听非常兴奋,但细打听才知道这些师公的舞蹈没有什么特别的音乐和乐器,看来不是历代所传说的骆越古巫乐。
在宁明县记者终于打听到了古巫乐的消息,据一些老干部介绍,在十万大山一带的边境村屯,确实有巫师“跳天”的传统,但这些年已很少发现巫师进行“跳天”表演,现在要找到会表演的巫师一时比较困难。幸运的是凭祥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边境一带拍下了一组女巫师弹唱天琴的现场表演照片.从照片上看,参加天琴表演的巫师和她的四个徒弟都是老年妇女,巫师拥琴吟唱,四个徒弟则手抖串环伴唱。这显然是一次真正原生态的天琴表演唱,虽然从照片上无法判断她们唱的是什么曲调,但从演唱的方式和乐器、服饰看,演唱来看,天琴表演带有浓郁的壮族巫乐色彩。凭祥市文化馆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曾以巫师抖串铃跳舞的表演形式创编了一个舞蹈节目,名字叫“舞求舞”,演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舞求舞突出的是节奏乐器串铃,没有把天琴作为标志道具。
在凭祥,记者很想见识一下这几个巫乐传人,但多方追寻仍然找不到这几个巫乐传人的踪影。记者只好把寻访巫乐的希望寄于龙州。
龙州自古以来就以巫文化闻名两广,素有“鬼出龙州”之说,龙州肯定会有巫乐的传人,记者把寻找巫乐的重点放在了龙州。在龙州召开座谈会时,关于龙州巫文化的话题引起了与会县直机关干部的热烈讨论,大家提供了许多巫文化的线索。7月5日,记者到金龙乡板池村也即著名的“美女村”考察,听说这个村的服饰比较独特,壮锦也织得很漂亮,于是便向村支书提议,到一户壮锦织得较好的农家看一看。支书把我们引到一位名叫李绍伟的农民家里。记者看完主人家里的壮锦后却意外地发现他家藏有一把天琴和许多用古壮字写的经书,天琴拆开成几截放在一个匣子里,样子古朴而又奇特。看到寻找多时的天琴,记者眼前一亮,急切地问主人李绍伟懂不懂得唱师公调,李绍伟说他向老师公学过。记者于是热切地请他弹奏一曲。李绍伟没有推辞,他把拆散成几截的天琴安装好,轻轻地拨弄了几下琴弦,一串颤悠悠的音符从弦上飘出,音调是那样的凄婉柔美,就像独弦琴上奏出的名曲,令人深深陶醉。
这就是寻找多时的壮族巫乐!这就是濒临灭绝的骆越古韵!听到这奇妙的音乐,记者从心里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感慨: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来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有多少人了解这些遗产的价值,又有多少人珍惜这些无价之宝呢?在“破除封建迷信”的现代迷信驱使下,我们毁掉的文化精华比糟粕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值得庆幸的是,龙州县的领导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壮族古乐却独具慧眼,最近在紧张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专款,组织许多专家对巫乐的表演形式进行整理和改编,他们把天琴作为壮族古乐的标志乐器,从金龙乡各村屯中选拔出10多位壮族姑娘组成了“天琴与美女”组合,排练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唱天谣》。这一节目刚一面世就引起轰动,许多媒体闻讯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就连远在台湾的媒体也把镜头对准了天琴。10月中旬,南宁国际民歌节组委会专门调龙州县女子天琴演唱组合到南宁作汇报演出,邕城为此引发了一场“小地震”,各新闻媒体对女子天琴组合好评如潮。经组委会批准,龙州县女子天琴组合将在11月8日的东南亚风情夜正式演出,届时,广西观众将会一睹这壮族古乐的风采。
?
金龙镇农民李绍伟向记者表演天琴
?
龙州师公向记者表演天琴
?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先生向天琴演员讲解天琴文化
?
在东南亚风情夜舞台上准备演出的天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