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章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隆安壮族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和以稻米为主食的食品结构,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稻作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于日常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及节日之中,还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酒文化。
【关 键 词】隆安壮族? 稻作生产? 饮食习俗
Rice Production and Eating Customs of Long’an Zhuang Nationality
LEI? Ying-zh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idea? that? a? long? history? of? rice? production and? food? structure? of? living? on? rice? of? Long’an? Zhuang? Nationality? determine that? their? eating? habits? shall? be? closely? linked? with? rice? production, both? in daily?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weddings, funerals? and? festivals. Besides, colorful? wine? culture? arises? from? that? accordingly.
Keywords: Long’an Zhuang Nationality????? Rice Production????? Eating Customs
食是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而食什么,怎么食,则取决于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北回归线偏南的广西隆安县,多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这里的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以稻米为主食,因此形成了以稻米制品为中心的饮食习惯。
一、隆安县自然环境、稻作生产历史及其食品结构
(一)隆安县的自然环境
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偏南,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冰雪少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28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1.6℃,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比全国年平均降雨量629毫米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高出一倍左右,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喜热喜湿的水稻生长,加上当地纵横交错的河叉沟渠,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隆安县平原面积47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277平方公里的21%,海拔高度80—150米。这些平原分为冲积平原、溶蚀平原和剥蚀堆积台地,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而以罗兴江、渌水江和右江流域最为平坦,是全县面积最大的平原,这里水土条件好,光照比较充足,很适宜水稻的种植和生长。
(二)隆安壮族稻作生产历史
隆安壮族先民所居之地是稻作文化的故乡之一,从古至今都盛产稻米。被学术界看成是稻作农业发展标志的大石铲,其遗址全世界发现130多处,隆安就有40多处,其中的大龙潭遗址是典型的代表;2008年在该县发掘的更也遗址,出土文物30多件,其中的蚌刀、研磨器是稻作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该县进修学校退休教师陈天珦收藏一块镶嵌有稻谷的化石。这些文物都雄辩地说明,至迟在6500年前,隆安壮族先民就已经进行稻作生产,以稻米为食。
先秦时期,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西瓯骆越已经开垦了“骆田”,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窳蠃蛤,食物常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壮族地区开始推行铁犁牛耕,水稻生产出现了一年两熟,水稻栽培制度初步形成,农田灌溉兴起,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形成;隋唐宋元时期,壮族地区稻作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曲辕犁、脚踏犁和秧马开始使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谷产量得到提高,除自给外,还可外运出售,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了当时广西稻米价格及外运情况:“广西斗米五十钱,谷贱莫甚焉,……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水稻的主粮地位在这一时期更加巩固。
明清时期,双季稻得到推广,农田灌溉设施得到配套与完善,堰坝拦水灌溉有很大发展。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隆安县有驮兴溪,发源于万承州(今大新境),流至剥浪村与驮渌溪汇合,达于龙床大江,近溪乡村作水车灌田,极为方便,驮渌溪也发源于万承州,与驮兴溪汇合,沿溪村寨赖以塞水筑陂,作水车灌田。有了水源的保障,隆安的水稻产量和耕种面积进一步提高。
明末清初,玉米开始在隆安种植,人们的饮食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从那时起到现在,壮族人民一直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薯类等农产品。
(三)以水稻为中心的农副业生产链
水稻种植在隆安有悠久的历史,水稻占据隆安壮人生活的中心,一切生产活动便以其为中心安排。在一年的粮食生产里,水稻种植为重中之重。从开春到晚稻收割,人们的心思主要都放在育秧、插秧、耘田、保苗、防虫、防旱、防涝、防倒伏上,不敢稍有疏忽。在安排好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才安排豆类、块根类、杂粮类生产,包括玉米,但一般不种小麦。
副业生产主要围绕水稻进行。牛马等畜类的饲养为的是水田翻耕,壮人一般不吃牛马肉。肉类主要是猪、鸡、鸭、鹅肉,它们都是大米的转化物,是用剩饭和稻糠拌菜饲养而成的。鱼虾养于池塘或烂泥田里,塘用于防天旱,塘田鱼密不可分,所以壮人把财产称为“塘田”(隆安民谚有语“有塘就有鱼吃,有田就有饭食”)。菜园多在水田之旁,或利用田埂种菜,便于浇水。这样,壮人的生产格局便以水稻为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系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四)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结构
隆安壮人一向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木薯、芋头、饭豆、南瓜、玉米、三角麦、小米、挂面等。大致而言,隆安稻米主要有籼、糯之分,籼米有早、晚两熟,性硬而耐饥,适于煮饭,晚稻在秋天抽穗、灌浆、成熟,这时候昼夜温差大,制成的米制品比早稻软糯好吃;糯米粘糯芳香,常用来制作糕点、粽子、五色糯饭等,也可煮成干饭。大米的花样很多,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的统计,大米食品有米饭系列、米粥系列、米粉系列、粽子系列、糍粑系列、米糕系列、米花系列、汤圆系列、饮料系列、灌肠系列、米饼系列等100多种。
肉食的猪、鸡、鸭、鹅、鱼虾,多为大米转化物。这里的壮人过去一般不吃牛肉,守孝期间尤要禁忌,马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蔬菜以带叶菜为主。一般不吃馒头等面食,偶尔吃挂面,将面条煮熟后加肉、菜成一道菜。隆安壮人可以数月不食面食,但不可一日不吃米食。
二、隆安壮族的民间饮食习俗
(一)居家饮食习俗
1、花色繁多的米制品
隆安壮族的米制品花色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饭,又称作干饭。是将米淘洗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成的米制品。这是隆安壮人每天必备的食
粥,又称作稀饭。隆安境内有平原和山区之分,制作的粥也各有特点。那桐、古潭等平原乡镇田多旱地少,食用的粥是纯大米粥;乔建、雁江、南圩、丁当、城厢等乡镇的大部村屯食用大米玉米混合粥;屏山、都结、布泉等乡镇的大部村屯以及丁当镇的外来居民则食用纯玉米粥。有些村屯的村民还专门制作一种“酸粥”,即把前一天已经馊而发酸的玉米粥留下一两勺,拌入当天煮的粥中,使整锅粥都发酵生出酸味,这种粥喝起来凉爽滑口,可以抵御酷暑。隆安壮族一年四季极少喝茶,因此,粥既是果腹的食物,也是解渴的最好饮料。
粽子。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温水浸泡4—5小时,然后捞起放在竹筛里将水滤干。制作时,将糯米放在大盆里,加入适量的食盐拌匀,然后将勺将糯米淘放在洗净并叠铺的粽叶上,中间另放一层去壳的绿豆和一块用盐及豆酱浸腌的猪脖子肉,其上再放一层糯米,然后合拢粽叶,用粽草将粽子包扎成底平、中间略为凸起的圆弧状,放入水锅里大火烧煮。粽子清香味美,粘软可口,老少咸宜,是壮族世代传承的过年美食。五月五端午节时则包三角粽,糯米拌入碱水或硼砂,吃时蘸蜜糖或白糖。
五色糯饭。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制作时,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然后分别放入蒸笼中蒸熟,便形成红、蓝、黄、紫四色,加上糯米本色,合成五色饭。这种五色糯饭不仅色彩缤纷,而且香味袭人,甘甜爽口,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灌血肠。其制作方法如下:将蒸熟的糯米饭与生猪血相伴,再拌入适量的盐、胡椒叶、炒熟的花生粉等配料,然后将其灌入洗净的猪小肠或大肠里,用细绳扎紧两端,放入大锅蒸煮,期间不时用小竹签在肠衣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灌血肠具有清香爽口、软松适中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壮乡人民的喜爱。
此外,还有芋头饭、红薯饭、米花糖等。
以上都是直接用稻米制成的食品。倘若将米磨成粉,又可以制成多种食品:
生榨米粉。这种米粉制法独特。先将制米粉用的米泡水六、七天后用石磨磨出米浆,放入干净的白布口袋中沥干水分,得到较干的米粉团,将米粉团揉搓,使其充分粘合。将弄好的粉团放到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柱形铁罐中,上面覆盖圆形木板,扳动摇把,挤压铁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米线下面放一口烧着滚开水的大锅,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开水中,熟了捞起盛入碗中,加入配料即成生榨米粉。
卷筒粉。先把米浸泡半天,然后磨成米浆,用磨好的米浆盛入托盘中摊匀,放在锅中蒸煮。把蒸熟的粉剥离托盘,就像是一张圆形的白薄饼,吃时,撒上一些肉末、葱花以及酱料、香等,卷成圆筒状。因为这种粉状似卷筒,故称卷筒粉。
干捞粉。把蒸出来的白薄饼状粉块切成条形,伴以调制好的叉烧、肉末、葱花、炸花生、酱料、香油等即可食用。干捞粉香、酸、脆、甜、咸适度,非常爽口。
团。将糯米粉和水搓匀,制作时,取出一两重左右的一块粉团揉成U形,包上菜、肉、糖等馅心,再密封上。吃时,可以投入锅内煮熟了连汤食用,也可以蒸着吃。有的还把几个团用芭蕉叶卷成一串蒸熟,这种串串团带着芭蕉叶的淡淡清香,别有风味。
糍粑。先将糯米浸泡、磨浆,把切碎的红糖放入糯米浆中和匀。蒸煮时,须用一口大锅,放上蒸架,在蒸架上铺一层新鲜的芭蕉叶。一边开火,一边用小勺淘糯米浆淋在芭蕉叶上,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后,盖上锅盖。约一杆香的工夫,糍粑就蒸熟了。出锅的糍粑有一厘米厚,大如脸盘,呈咖啡色,就象一个圆盘形的巨大巧克力,再把它剪成一片片菱形的小块,并用八角蘸红颜料按在每一块糍粑上,菱形的“巧克力”印上了一个红艳艳的八角星,显得特别的小巧、美丽,吃起来甜蜜滑润,柔韧可口。
艾糍。制作时将当地野生的艾叶洗净煮熟,然后捞出剁碎,与糯米粉拌以适量黄糖搓匀,再用洗净的竹叶或芭蕉叶包扎成长扁形,放入水锅里蒸熟。这种艾糍粑柔软可口,略带甘苦清香味,具有清热祛毒之功效,深受喜爱。
粉利。粉利是用上好大米细磨成浆,揉搓成小圆柱状,蒸至八成熟,取出晾干即成。粉利制作要在冬季春节前后,此时天气寒冷,容易保存,平时要浸在水中,且要三五日换一次水,这样可以长时间保鲜,往往经月而不坏。吃时切成条状,配上腊肉、芹菜或菜花、青蒜等烩炒,特点是色鲜味美、香滑爽口。若配以其他佐料,可随意制成色、香、味俱全的各式炒粉利或粉利汤,如鸡丝炒粉利、腊味炒粉利、猪肉炒粉利、牛肉炒粉利、排骨粉利汤、猪肉粉利汤、牛肉粉利汤、牛腩粉利汤等等,不下数十个花色品种,既可以作菜肴,也可以作主食,爱吃火锅的还可用粉利切成片下锅,别有风味。
沙糕。沙糕是春节中最受欢迎的送礼佳品,其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先将糯米放入干净不沾油的锅里炒熟,然后磨成粉,放入一干净的布口袋中,使其受潮备用。把煮好的糖浆和干湿合适的米粉和在一起,把他们揉匀,然后放入一特制的木模中压制。有些人家还在沙糕中放入馅,有豆沙、绿豆、花生、芝麻等。压制成后,用专门的刀切成块即可包装。
隆安壮族众多的米制品中,数雁江镇制作的最佳,尤以雁江卷筒粉、粉利闻名全县。
2、日常饮食和农时饮食
隆安稻作地区食无定餐,一般一日三至五餐不等。早上煮一大锅粥,随饿随食,佐菜也很简单。晚上是正餐,吃大米饭,菜也比较丰富,一般一荤一素两道菜,男人喝酒的,还适当添加一两道小菜或炒花生、黄豆等。
壮族稻区食制,大致因农时忙闲和季节变化而不同。农历十一月到来年的二月,正处于农闲时期,此时昼短夜长,又有粽粑等耐饥食品,一般都是一日三餐;从农历三月开始,到十月份,此时昼长夜短,天气炎热,稻区农民一直从事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及黄豆、木薯、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这时的食物除了晚上吃干米饭之外,白天都是喝粥,为了补充营养,农忙时节的饭菜都会好一些;为了弥补整天吃稀饭导致的腹饥,过去经常煎木薯粑或煲红薯,现在稻米充裕,则在玉米粥中多添大米,但白天一般不煮干饭。这种饮食习惯是与稻作生产紧密相关的,可以说是由稻作生产决定的。农时,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往往要从早上天没亮直忙到天黑以后。这种劳动特点就必然要以增加进餐次数,增加丰富营养来补充和维持劳动力,否则稻作生产就不可能正常进行下去。而大部分人都喜食玉米粥,则因这种食物既能解渴,又可饱腹,适应终年炎热的气候环境。
(二)婚丧嫁娶及节令饮食习俗
稻作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低下,先民们对稻谷的丰歉和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缺乏认识,于是就凭着想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神灵在支配。为了风调雨顺、水稻丰收,人们在红白喜事期间和不同的季节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神灵供奉牺牲,焚香祈祷,歌舞娱神。
婚丧嫁娶和节日期间祭神祈福消灾,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可以稍事休息,改善生活,走亲访友,娱乐放松。因而,喜庆日子和节日也是隆安壮民生活中食品最丰富、菜肴最丰盛、制作最精致、烹调最考究的日子,各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味小食和民族传统菜肴,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制作和食用。所以,隆安壮族积淀丰厚的饮食文化,在红白喜事和节日期间得到全面而集中的展示。
1、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产生了白斩鸡、回锅肉此类美食
按照壮族传统习俗,凡婚丧嫁娶或节日必祭祀祖先诸神灵,祭神须用煮熟的整块猪肉和全鸡,而且是祭神后才能食用。因此,白斩鸡和回锅肉就成了婚丧嫁娶和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两道美食。
白斩鸡的制作方法:将鸡宰杀拔毛去内脏后,待锅里的水烧沸(水里放少许盐、姜、料酒),将整鸡浸入沸水里,用文火煮约10分钟。然后用竹筷插入鸡腿肉内,以探知其熟否。煮熟即捞起,祭祀后将鸡肉斩为块状,另用酱油加以葱蒜和芫荽作为盏料。白斩鸡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味鲜可口。
回锅肉的制作方法:将成条块的猪肉放入水锅里煮熟,捞起祭神后将猪肉切成片状,放入锅里炒焖,并加入适量的盐、酱油、料酒、姜、蒜等配料。回锅肉具有肥而不腻、软滑适中、清香可口等特点。
隆安壮族的肉食菜肴中,著名的还有扣肉、叉烧、粉蒸肉等。
2、丰富的鱼类资源产生了众多的鱼美食
隆安壮族喜食鱼菜,在红白喜事和节日中,都离不开鱼制品,几乎达到无鱼不成宴的地步,别具风味的鱼美食充斥民间。
鱼生,生鱼片的俗称,是壮族节日待客的佳肴。食用鱼生时,一般是将黑鱼、鲤鱼或草鱼去鳞去刺,滤干水分后切成小薄片备用。另将姜、蒜梗、葱、薄荷、紫苏、鱼腥草等切细,拌入花生油、芝麻油、食盐、味精、酱油、醋、爆花生、炒芝麻、白糖等。食用时,夹鱼生片蘸料,即可以直接入口嚼食,生脆鲜嫩,凉润爽口,是送酒的首选佳肴。
除此之外,隆安壮族美味的鱼制品还有罗兴江流域的熏鱼、布泉河流域的酸鱼,以及鱼扣、鱼丸等。城厢镇东安村板蔡屯的八月十四稻花节,家家户户摆“百鱼宴”宴请宾客,饭桌上摆的是各种不同烹饪方法的鱼制品,各种不同名目的鱼肴在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隆安这种无宴不鱼的食俗,是骆越先民“饭稻羹鱼”的遗风,扎根于这里丰富的鱼类资源。隆安稻区多有江河、溪流、湖泊、沼泽,鱼、蛤、蚌等水生动物种类繁多,唾手可得。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制作鱼美食成为可能,而且一时吃不完的鱼还被壮民进行加工,得以较长时间保存
3、消食祛病和延长食物保存期的需要催生腌酸美食
壮族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腌制食品。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四章载:“腌菜一物,为各种蛮族最普通之食品。所腌兼有园菜及野菜两种,阴历五六七月间,蛮人外出耕作,三餐所食,惟有此品,故除炊饭外,几无举火者。”壮族常用作腌菜的蔬菜、水果有白菜、芥菜、萝卜、刀豆、木瓜、辣椒、姜、笋以及鸡皮果、柠檬、酸梅等。其中,腌酸笋尤其出名,清代《白山司志》卷九载:“四五月采苦笋,去壳置瓦坛中,以清水浸之,久之味变酸,其气臭甚,过者掩鼻,土人以为香。以小鱼煮之,为食中美品。其笋浸之数年者,治热病如神,土人尤为珍惜。”
隆安壮人不仅腌制各种蔬菜、水果,也腌制肉类鱼虾。其中布泉、都结、屏山等地腌制的酸鱼、酸肉风味独特,在县内小有名气。
酸肉的制法:把猪肉最好是五花肉的皮面用热锅烤成金黄色,把碾成黄豆粒大小的玉米颗粒蒸熟,每公斤猪肉放精盐60—70克,把三者混合,用双手反复揉搓,而后放入瓷罐装满密封,经过一个月的腌制后,便可启封开罐食用。酸鱼的制法与酸肉相似,把鱼去鳞、内脏和骨刺后切片,与玉米颗粒、盐揉搓装瓶密封。
有了众多的腌制品,婚丧大事或节日期间,以酸菜为主料的美食就一一登场,如酸笋鲜鱼汤、酸菜炒肉片、柠檬鸭等成为宴席上的佳肴。
隆安壮族这种嗜酸习惯首先缘于这里的果蔬成熟期有季节性,把果蔬腌酸可以延长其储藏期,防备食物的季节性短缺;同时,壮族食用糯米较多,不易消化,需要多食酸来刺激胃力,促进消化吸收;而酸笋等酸类食物可以祛除热病,对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壮族人民起到食疗的作用。
(三)多姿多彩的酒文化
酒是在大米供给有余的情况下产生的,是稻作生产的延伸物。
隆安壮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是壮族人民最喜欢喝的一种饮料。
壮族民间有两类酒,一类是酒料经发酵后直接饮用的酒,俗称甜酒,这种酒度数不高;另一类酒是酒料发酵后经蒸制而成,俗称米酒或烧酒,雅称“土茅台”,度数较高。
甜酒类的原料主要是糯米,酿酒的糯米要反复淘洗、拣选,除掉不良杂质,再将米蒸熟。其间要严格控制水分及火候,使米蒸熟后不结成团为佳。蒸好的米料倒出摊干,待其尚有些余温时拌入酒曲,和到坛子中发酵。发酵时间视酒曲的药力和气温而定,一般要5—7天才可拿出来食用。吃时加入适量清水、糖和鸡蛋,加热煮沸即可。甜酒有暖身活血之功用。
烧酒的原料有大米、玉米、木薯和红薯等,以大米酿制的味道最美。现在大米充裕,杂粮类的烧酒已基本淡出酒桌,因此,现在的烧酒都称为米酒,其酿制过程比糯米甜酒复杂。经过发酵的酒料发出浓郁的酒香之后,再经过蒸制才能称为“米酒”。蒸酒用具通常包括两口大锅,一个甑,一节竹筒导管,一个盛酒用的坛子。一个铁锅做熬酒槽用,上面套放陶甑,接上导管,下面套坛子。在陶甑上面再放一口铁锅,内放清水作为冷却之用。装料锅、蒸馏器、冷水锅之间的结合都要密封,不能漏气。熬制时,在盛料的大铁锅下用文火熬,使锅中酒料受热,酒蒸汽上升遇到上一个锅的冷气后便凝结滴入蒸馏器的接酒槽内,顺流入坛子中,这便得到了酒。如想要使酒的酒精浓度高些,则把酒再蒸馏一次,称为“双料酒”,再蒸制一次,浓度就更高,称为“三花酒”。
不管是甜酒还是烧酒,制酒的过程中都要用酒曲,也就是酒母。酒曲的制作方法大致是:用上好的糯米掺上一半黄豆磨粉以后,以蓼沛煮烂,再用辣蓼末、杏仁泥以及几种以致数十种芳香药料、老酒曲等拌匀,做成直径约20厘米的小球或小饼子,铺在湿润的谷壳上。之后用稻草覆盖,放置暗室两三天。暗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当这些小球或小饼子散发出酵母气味,外面覆有血色绒毛状的菌丝时,取出阴干或烘干就成了酒曲。
隆安壮人在喝米酒时,往往添加一些材料,以丰富酒的口味。如胆酒,把鸡胆或猪胆煮熟,放入酒碗中用牙签戳烂,使胆汁溶于米酒,这种酒入口时味苦,但咽吞后有淡淡的甘味,有清肝明目之功效;毒蛇的血和胆兑米酒是酒中的珍品,杀蛇时直接把血放入酒碗中成蛇血酒,把生蛇胆溶入酒中成蛇胆酒,据说蛇血酒能补血补气,蛇胆酒祛热清肝,功效奇特。有些人在夏季时节爱用苦瓜片或丝瓜片浸入酒中,目的是降解一部分暑气。近年兴起的酸梅酒风靡全县。酸梅酒是把鲜酸梅果、双料烧酒和冰糖以1:1:1的比例浸泡数月后饮用,此酒酸甜可口,且有降血压血脂和润肺功效,备受人们推崇。
隆安壮人围桌同饮时,一般都饮“交匙酒”。先往一只大碗倒入满满一碗酒,里面放置一两只匙羹。喝酒时,双方拿起匙羹,分别淘满,徐徐送到对方嘴边,眼睛真诚地看着对方,直到他把酒全部喝下,自己也要把对方敬来的酒喝下。这种喝酒方法使主客双方感情更加亲切,场面也更加热闹。
喝得兴起时,还要划拳。划酒拳是俩人对猜,各出一手,两手加起来是十个数,从零到十。各自随意出几指,然后加在一起算,若有一方将所出的指数猜对了,就是胜利,输的一方必须喝酒,以示惩罚。一般地说,现时比较通用的拳语是:“一滴水,二妹靓,三点头,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七个巧来,八匹马,九上世界,十足十,不出手”。划拳还有戴帽和不戴帽之分,所谓戴帽就是在进入数字之前,加上个头,使两人的节奏统一,如“来友个呀”、“姐夫你威呀”等等。
参考文献:
[1]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2]姜彬.江南民俗与稻作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壮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4]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北京.
[5]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梁庭望.略论壮侗(侗台)语族民族的稻作文化[J].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ICAES2008)论文.
[7]李颖.侗族饮食习俗与稻作文化的关系[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8]刘朴兵.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9]覃彩銮.红水河流域壮族饮食文化(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此文发表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