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而有趣的捕鱼比赛。
宁明县左江上的龙舟竞速。
壮族群众在歌圩上放声高歌
隆安县乔建镇的孩子们戴着土地庙“四大元帅”面具游花炮。
宁明县北江乡的“三月三”五色糯米饭
——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
记者: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为什么“三月三”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梁庭望:“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全民性。历史上,这个属于民间的节日,跟官方没有太大关系。而现在,“三月三”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节日,这与中央民族大学的推动密切相关。
1978年,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了一次专门研究民族节日的会议。会议指出,我国只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节日为政府所认可,这不利于民族团结,建议为每个民族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来庆祝。这一建议被中央民族学院党委批准,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当时,我参与了为壮族选定代表性传统节日这件事。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在50多个壮族传统节日中选择了“三月三”。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三月三”呢?
梁庭望:关于“三月三”,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壮族妇女在河边洗菜时,发现一条受伤的小蛇,就把它带回家疗伤。慢慢的,小蛇长大了,显现出龙的模样,妇人便把它送归大海。龙子经常以送鱼送虾的方式,报答妇人养育之恩。妇人去世后,村民把她葬在河边。龙子闻讯,在“三月三”这天,把妇人遗骸迁往一座风水极佳的山洞安葬,寄托哀思。
我们研究后认为,这个故事具有4个层次的意义:首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奉劝人类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二,倡导救危扶难的慈悲之心。第三,讲究孝道。第四,提倡学习先进文化。龙象征着汉文化,而在古代,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这个故事揭示了壮族对待先进文化的态度。
记者:这一庆祝活动是如何走出中央民族学院的?
梁庭望:“三月三”被确定为壮族传统节日后,每年“三月三”,中央民族学院的广西籍师生都会共同庆祝这个节日,一些校外广西籍人士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983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韦国清、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应中央民族学院的邀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三月三”庆祝活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此事引起了广西的关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宣布,从当年起,每逢“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这是广西全体公民享受的首个地方性法定节假日。
记者: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月三”相比,现在的“三月三”活动有哪些特点?
梁庭望:在政府的推动下,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愈发热闹,并体现出官方与民间两种内涵。
在民间,人们仍然习惯用五色饭以及鸡、鸭等用稻米饲养的动物敬神灵、祭祖先。为什么要做五色饭呢?有人说是因为“三月三”传说中的那条龙是五彩的,也有人说是因为妇人一共救了五条龙。至于用“稻米转化物”来祭祀,是因为壮族是稻作民族,以此祈愿来年丰收。此外,还有歌圩。“三月三”,暗含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渴望。歌圩有利于男女青年交往,进而促进民族繁衍。
至于官方,主要是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将传统节庆活动与旅游经贸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记者:您认为政府的参与、主导,对“三月三”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梁庭望:“三月三”是多民族共同的节日。各民族“三月三”的起源虽然有所差异,但节庆时间是统一的。广西在这一天开展全区性的活动,不仅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也让所有人共享了节日的乐趣,有利于民族团结。
具体来说,政府关注的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表明了态度,少数民族群众因传统节日得到尊重而受到鼓舞。其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消失得比较快,此举有助于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延续少数民族文化血脉。第三,有中国特色的节庆活动日益受到大众追捧,它可以与经贸活动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第四,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开展节庆活动,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这有助于增加文化的厚度。
记者:您认为“三月三”节庆活动的核心是什么?
梁庭望:是民族团结。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发展,否则一事无成。
记者:全国各地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对于相关活动的开展,您有哪些建议?
梁庭望:社会各界日益重视节庆活动,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规范,不能丢掉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同时,要注重节俭。对于活动举办地而言,要丰富节日内容,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