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骆越国的中心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古骆越方国研究》节选
谢寿球
骆越方国的中心在哪里呢?研究表明,她的中心不在别处,在南宁市区北郊的大明山下,它的都城在这里。南宁市是在骆越都城的南郊建立起来的。作为骆越方国的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太多的标志,有极为浓郁的都城文化遗存氛围:
第一节 骆越方国都城的标志之一:骆越古墓群
一、元龙坡商周古墓群
元龙坡商周墓葬群位于武鸣县马头镇马头街东面500米的元龙坡上,“元龙”为壮语地名,意为龙颈。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于1985年10月发现,1986年11月至1987年由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武鸣县文物管理所组织发掘,共发掘清理了350座墓葬,出土文物1000多件,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元龙坡遗址发现的先秦墓葬之多,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整个岭南是绝无仅有的。
元龙坡墓葬群遗址
二、安等秧战国古墓群[1]
安等秧墓葬群位于武鸣县马头镇马头街东南面约300米的安等秧坡上,与元龙坡遗址仅隔一个低矮的马鞍形山口,实际上两个墓群土坡不仅在年代上相连,位置也相连。1985年10月15日至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根据群众上报的信息联合对安等秧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86座古墓,出土文物205件。安等秧古墓群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青铜器86件,其中青铜剑15件,青铜矛6件,青铜钺2件,青铜箭簇6件,青铜斧31件,青铜刮刀8件,青铜镯10件,青铜钏1件,青铜带钩2件,青铜铃5件。安等秧战国墓共出土玉石器57件,占出土器物的28%,玉石器多为玉玦,共55件。安等秧墓葬共出土较为完整的陶器54件,器型有罐、缽、杯、釜、纺轮等。
安等秧墓葬群出土的刻画文陶罐
三、勉岭遗址
勉岭是武鸣县马头镇全苏村前的一个小土岭,壮语名叫“内勉”,“内”(ndoi,doi1)壮语的意思是土岭,“勉”(men,men1)是鼓包之意,“内勉”即鼓包的土岭。勉岭虽小,但名声却不小,因为在这里出土了一个国宝级的青铜牛首提梁卣。
勉岭出土的牛首提梁卣
四、敢猪岩商代岩洞葬遗址
敢猪岩壮语叫“敢谋”(gamjmou),意思是猪岩,据说是岩洞里有像猪仔头的石雕挂件而得名。敢猪岩位于武鸣县马头镇那堤村西南面3公里的一座石山上,1974年,县里磷肥厂组织人到这里挖磷矿,在洞里挖出了1件青铜戈,后来群众又陆续在这个岩洞捡到一些玉石挂件。2006年8月19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开始对敢猪岩墓葬进行发掘,共发现了16个个体的古人骨头,其中男性6个,女性7个,未成年人3个。敢猪岩随葬的陶器多被打碎,完整的陶器有10多件,这些陶器多为夹砂陶,器型丰富,有罐、簋、缽、盘、豆、杯等,其中陶豆在广西还是首次发现。
敢猪岩出土了玉器1000多件,是广西开展岩洞葬考古工作以来发现玉器最多的一次。出土的玉器有玉环、玉玦、玉璜、玉镯、玉锛、玉凿、管珠串、玉片等,玉器制作工艺精致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出土的玉管珠只有1毫米大小,中间有一细孔,3000年前,这种玉珠子究竟是用何种方法加工如今还不得其解。
出土玉环中有一种如齿轮状的器型,有专家称之为牙璧,认为是一种代表权力的礼器,这也为敢猪岩墓主是骆越首领提供了佐证。在骆越玉文化遗址中, 敢猪岩是器型最多,制作最精美的一个遗址。
敢猪岩岩洞葬遗址挖掘现场
五、独山战国岩洞葬墓遗址[2]
独山位于武鸣县东北面约50公里处的两江镇政府东面,东距大明山700米,南距马头镇十多公里,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山。独山战国墓随葬品计有青铜剑4件、铜钺2件、铜斧1件、铜矛2件、铜戈1件、铜镞1件、铜刮刀1件、陶钵1件、玉钏1件、砺石1件。
从墓里的随葬品几乎全是兵器分析,墓主可能是骆越方国的一个军事首领。
独山战国岩洞葬遗址远眺
六、岜马山商代岩洞葬遗址[3]
岜马山位于武鸣县陆斡镇覃内村,离武鸣县城约12公里。岜马山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
岜马山的出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3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武鸣县文物管理所的文物专家在岜马山上发掘一个岩洞墓葬,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器型有陶器、石器和玉器,共出土夹砂陶壶6件,夹砂陶壶残件5件,陶杯1件,陶釜1件,夹砂陶纺轮3件,石凿2件,石锛4件,砺石1件,玉戈1件,玉镯一件。其中所出土的高等级玉戈为权力标志性文物,岜马山于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岜马山岩洞葬遗址远眺
第二节 骆越方国都城的标志之二:祖庙和祭祀坛
一、大明山是古骆越人的祖山
广西大明山在南宁市区北80公里,西北东南走向,长150公里,平均宽度30公里,平均高度1000米,横贯在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四县之间,是桂中唯一原始森林区。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意思是祖山、祖根山、圣山。大明山还是龙母文化的神山和圣山。整条大明山山脉传说是壮族神龙“特掘”的化身。大明山上有一座山从远处眺望像个坟墓,民间传说那是安葬了龙母的坟山,大明山的每一条河谷都有龙母文化的痕迹,环大明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屯都有龙母“娅仆”和龙子“特掘”的美丽传说。
大明山龙头峰和龙母卧睡像
二、大明山地区是骆越祖神的祭祀圣地
在骆越故地的郁江和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就是龙母崇拜。骆越祖庙罗波庙位于武鸣罗波镇罗波潭边,潭水面积约2000平方米,古志书称其深不可测,并传说潭底有地下河与大明山脚相通,是秃尾龙居住的龙宫。
罗波庙进香
三、大明山上发现了古骆越祭祀坛
大明山上有八块神秘的草甸,俗称天坪,这八个天坪成一字形排列,并且和北回归线垂直。壮族群众又称之为“仙圩”,说是神仙聚会的地方。大明山的天坪仙圩是一块块长满野草的山间草坪。这些天坪大小不一,大的像飞机场,小的像足球场般大。最大的一块面积达180亩,四天坪是一个高山顶上的草甸区,海拔高度为1376米,中心面积约有60多亩。中间有一个直径7.2米,高0.6米的圆柱形台,平台由每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拼砌而成。平台圆心方位为经度108°26′41″,纬度23°28′43″。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回归线的位置是随着天文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纬度23°28′43″这一位置正是两千多年前北回归线的准确位置,在这个位置建台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工刻意所为,可能是为了天文观测而精选的。在这个祭祀台上可以精确观察日照无影的景象,测定一回归年的准确时间。
大明山上的天坪是一个个充满神秘故事的地方。许多天坪的中间都有宽平的石板分布,这些石板上长满了杂草,掀开杂草便露出了像碑石般的石板。在二天坪的石板上刻满了莫名其妙的线条和图案,这些神秘的符号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由于谁都不知道它表达的意思,所以人们叫它“天书”,并把发现“天书”的二天坪叫做“天书草坪”。
从四天坪的建筑造型并联系古骆越人到山顶祭祀天地的习俗,可以认定四天坪的建筑就是古骆越人的祭祀坛,这一祭祀坛与其余的7个天坪排列成一条与北回归线垂直的直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祭祀建筑群,成为大明山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天坪“仙圩”是古骆越人祭祀天地的祭祀坛遗址。
四天坪祭祀天坛发现现场
第三节 骆越方国都城的标志之三:骆越地名
一、陆斡——骆越
在大明山西南马头镇西北边,有一个镇叫“陆斡”,这是大明山下的一个圩场,现为陆斡镇政府的驻地。“陆斡”是用汉语记壮音,在壮语中,“陆斡”读loegvat [lok8wa:t8] ,正是“骆越”之音。
二、召、赵、朝、巢、小、周——头、首领、王
“召”在古骆越语中是“头”的转音,后引申为“王”。大明山周围的古骆越都城和京畿,像“召”这样与头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凡是有“召、赵、朝、巢、小、周”这样的地名的,都是头领、首领、王的意思。大明山古骆越方国的中心地区骆越王的地名众多,如马头镇有“小陆村”,大明山庙叫“召王庙”,两江镇有“赵江”、“南朝庙”,陆斡镇凤林村有“南巢泉”等。其实这些地名都是纪念骆越王的文化遗存,“小陆村”就是骆(鸟)王村,“召王庙”就是骆越王庙、“越江”就是骆越王江,“南朝庙”也是骆越王江庙,“南巢泉”就是骆越王水泉。 (图103)在骆越故地中只有大明山地区才有这样多的骆越王地名分布。
罗波镇凤林村旁的南巢泉(王城水泉)
第五节 骆越方国都城标志之四:古城“鬼圩”
武鸣县传说大明山南麓有有神秘色彩的是“仙圩”、“ 鬼圩”和“歌圩”,实际是骆越古都废旧遗址。陆斡镇过去就被叫做“鬼圩”,它所指的范围大体包括武鸣县以罗波潭为中心的地域,包括现在的陆斡、罗波、马头等大明山脚下的乡镇。这一区域是岭南发现古骆越土坑葬和岩洞葬最多的区域。
骆越“鬼圩”的传说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说是人死后灵魂都要回到老祖宗的居住地陆斡(骆越),所以陆斡(骆越)也叫“圩访”(hawfangz,即“鬼圩”)。
骆越鬼圩遗址
一、古鲁城。
位于马头镇旧圩,离元龙坡商周墓遗址、安等秧战国墓遗址、敢猪岩商代岩洞葬遗址、勉岭商代遗址等骆越古遗址很近。古鲁城发现了城墙的痕迹和房屋的遗址。值得注意的是古鲁城与越南河内西北被称为骆越“古都”的“古螺城”的壮语名称基本一样,并且古鲁城与其相关的环境和地名和越南的“古螺城”也几乎一样。
古鲁城遗址
二、板陆古堡
位于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板陆屯附近的一座土坡上,古时候这里建有一座古堡,现在坡上还残留当年城堡的基石,村民们曾经在这个古堡的遗址上挖出铁大刀、枕形陶棺等器物。
板陆古堡遗址远眺
三、罗波古城
位于罗波镇罗波河与罗波潭所围成的半岛上。民间多传说是阴兵所造,城西面的罗波潭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罗波庙。
罗波古城护城河遗址
四、峨寨城
位于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上。《武鸣县志》记载:“山上有十二峰十二陇,中间平坦,四周险固,难于攀援,只有一路可上,村人避寇,以石围城于上,名为峨寨。”峨城壮语叫“舍汉”,意为天鹅寨。峨寨城边有商周时代的岩洞葬群墓,曾出土了古代权力标志的玉戈,这更增添了这一古城的神秘。
峨寨城远眺
第六节 骆越方国都城的标志之五:文物作证
作为骆越都城,陆斡到马头一带留下了许多文物
一、兵器
元龙坡商周墓葬群共出土青铜器110多件,其中兵器矛21件、钺11件、斧23件、匕首3件、镦15件、镞10件、圆形器5件、刀12件、凿1件共101件,占91·8%。安等秧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86件,其中兵器青铜剑15件,青铜矛6件,青铜钺2件,青铜箭簇6件,青铜斧31件,青铜刮刀8件共68件,占78%。
安等秧墓葬群出土的骆越短剑
二、玉戈
鹅寨城的弄伦岩洞葬墓中出土了一个玉戈,玉戈在史学界中公认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王权标志性文物。
岜马山岩洞葬出土的商代玉戈
三、王字矛
出土于安等秧,当为王级标志武器。
四、青铜卣
勉岭出土的水牛提梁卣和元龙坡出土的牛首形铜卣,达到商代中原水平,当为王级文物。
五、鸟图腾
武鸣甘圩达洞村古岩洞葬出土两个鸟形玉饰;宁武伏唐村马鞍山岩洞葬出土双鸟连体玉饰;安等秧出土的陶器上有鸟文。这些都市骆越方国信仰标志。
骆越标志玉佩
六、玉璋
在武鸣发现,公认为王权的象征。
第七节 结论
(一)古骆越都城是一个以关隘寨城群为护卫的大城
大明山西南麓既然是古骆越方国最早的都城,按照世界认定古都的标志,骆越古国也应有自己的王宫和城墙遗址。骆越古都的王宫和城墙在哪里呢?
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看,大明山地区的古骆越都城实际上是一个以关隘寨城群为护卫的大城。这一大城北面以大明山为屏障,东面以昆仑关、博涩寨、思陇寨城为护卫,西面以罗降隘、何旺堡、岜城为干城,南面以高山寨城、岜马山峨寨城守住水路关口。这些寨城、关口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线,守卫的中心是古陆斡罗波城、可滤城(古鲁城)和小陆寨城。在这个大城中,还星罗棋布着众多的小城寨和村落。正因为这一地带是古骆越方国的大都城,所以古骆越墓葬遗址比周边地区都要密集。
(二)大明山地区是骆越王民俗最集中的地区
环大明山地区至今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做“达王节”,“达王节”也叫“大王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举行纪念“大王”逝世的追思仪式。关于“大王”之死,环大明山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条谚语:“十七大王伤,十八大王死,十九做棺木,二十葬大王”。从这一条谚语可见壮族人对“大王”的世代哀思。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三至七月二十,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都要过传统的“鬼节”,除了祭祀祖先亡灵之外,还要到路口河边烧纸钱放河灯送纸衣纸钱给“野鬼”。七月十七那一天巫婆们要集中举行“哭大王”的祭祀仪式,连哭三天三夜。“鬼节”活动到“大王节”那一天达到了高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七月祭就是骆越后裔民族的“国殇节”。
(三)大明山地区是骆越铜鼓的重要源头
铜鼓是骆越古国的标志性文物,铜鼓这个词第一次出于史书时就和“骆越”一词联在一起,《后汉书·马援列传》: “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址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骆越古国也因此被称为铜鼓王国。
1974年大明山脚下的两江镇三联园艺场出土了一面铜鼓,伴随这面铜鼓出土的青铜器有铜剑、铜矛等,据发现者那院屯的韦国兴老人介绍,出土的青铜剑一共有2把,剑长50多厘米。这些铜剑的型制与附近的独山战国岩洞葬墓出土的相同,因此三联园艺场出土的铜鼓其年代应为战国时代。这是骆越早期的铜鼓,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骆越铜鼓。
2004年3月,在两江镇三联村板潘屯后山岽很坡离三联园艺场不远处,修路的林业承包人员潘兴其等人又挖出了一大一小两面铜鼓,伴随这两面铜鼓出土有一把青铜短剑和一个铜铃。出土的大铜鼓鼓面为80厘米,鼓高为60厘米。可惜出土时被挖土机的大铲勾出,已破残成两部分。这面铜鼓的鼓面装饰有蹲蛙和翔鹭纹,属冷水冲型铜鼓。从鼓的纹式和随藏的青铜剑和铜铃分析,这类铜鼓的年代应是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冷水冲型铜鼓目前尚未见于文献,因此板潘屯出土的这四面铜鼓以及环大明山地区出土的同类型的冷水冲型铜鼓应是最早的冷水冲型铜鼓。
大明山出土的铜鼓
[1] 《文物》1988年12期。
[2] 《文物》1988年12期。
[3] 《文物》198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