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 4月 26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谢寿球:粤剧文化基因的特质和优势

谢 寿球

10月 12, 2014

粤剧文化基因的特质和优势
谢寿球
?
内容提要:骆越巫傩文化是中华戏剧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骆越文化中的“傩”是中华戏剧文化的遗传密码。粤剧的骆越文化基因更为鲜明更为深厚,这是粤剧文化基因的特质。粤剧在历史上善于融合各种外来的文化,实现自己文化基因的重组与升华,创造了自己历史上的辉煌,这是粤剧优良的文化基因,也是她的优势所在。粤剧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自己新的粤剧梦,就要坚持自己文化基因的特质,发挥自己文化基因的优势。
关键词:粤剧 文化遗传密码 特质 优势
?
粤剧姓“越”, 粤剧隐藏着深层次的骆越文化基因,它是岭南古骆越宗教、民俗、歌谣、音乐、舞蹈文化与汉族戏剧文化及外来文化融合、演化、创新、升华的结晶。探寻粤剧中的古骆越文化基因的特质和优势,弄清其融合、变异、发展的脉络,对于寻索粤剧的改革与创新的路子会有新的启发和帮助。
一、骆越巫傩文化对中华戏剧文化的影响 
研究粤剧的源流和发展的脉络,不能不追溯古骆越巫傩文化对中华戏剧文化的影响。
在一般人的眼里,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戏剧文化的源头。探寻中华戏剧文化的源流,往往向北方汉文化中去寻根。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误区。
近年来随着三星堆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岭南文化考古的新发现,中原文化起源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按照中原起源论的观点,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三星堆的青铜文化比中原的青铜文化更早更先进?为什么红山和良渚的玉文化比中原更早更多彩?为什么岭南的越文化比其他地方的越文化更早更深厚?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许多资深的学者于是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的新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生息、繁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目前,这一观点已为民族学界、考古界、文化学界广泛接受,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既然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那么越文化年代最早内涵也更深厚的岭南地区当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岭南越文化的起源地和中心在哪里呢?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原主任厉声先生曾受中央委托到广西考察骆越文化,经深入调查,他作出了“骆越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结论。
近年来的骆越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证明南宁地区是中华和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百越民族是稻作民族,稻作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因,是百越文化的核心。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是糯稻,“糯”就是百越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糯”在古骆越语中读作“nuo”,原意为“鸟”(雒),古骆越人因为雒鸟的指引发明了野生稻培育成栽培稻的技术,因此把最早的栽培稻也叫做“雒”(nuo),后来为了把栽培稻与鸟相区别,把栽培稻写成了“糯”。“雒越”就是崇拜鸟发明水稻种植技术的民族。后来司马迁把“雒越”写成了“骆越”。
在古骆越稻作文明的催动下,在骆越故地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宗教习俗、节庆文化和巫傩歌舞。骆越的巫傩文化对中华戏剧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林河先生等学者考证,“傩”就是古代越人对“鸟”的称呼①。现在操南壮方言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古骆越后裔民族仍叫“鸟”为“nuo”。 “傩”就是扮羽人(鸟人)的巫术表演。其实“傩”就是骆越的“骆”,“骆”的意思也是“鸟”。“傩”是古骆越人传到中原的的巫术表演,所以名随主人叫“傩”。
戏剧史主流研究学者多把原始的傩祭当作戏剧的最早形态。傩祭进入宫廷始于周朝。《周礼·夏官》有我国最早的宫廷傩表演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②这里记载“方相氏”戴面具演示傩祭仪式驱疫的场景和南宁武鸣等古骆越中心区域至今仍盛行的师公祭祀仪式中的“骆垌”驱鬼演示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民间傩祭仪式的最早记载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③孔子在乡间遇见乡民举行傩祭仪式,于是恭敬地穿起朝服站在台阶上欣赏。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知道,骆越人的巫傩祭祀仪式在春秋时已在中原民间广泛流传,连一代宗师的孔子在路上也被傩的表演吸引而围观。
直到汉代,骆越的巫傩文化对朝廷活动仍有巨大的影响。《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④“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是古骆越人的巫傩祭祀仪式。当时这一骆越巫傩表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明代的著名学者邝露对表演的盛况评价说:“斯时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龟,降用夷礼,廷臣莫敢致诤,意其术大可观者矣。”⑤可见骆越巫傩表演的法术是相当好看的,骆越巫傩表演成为朝臣们争先围观的盛事。
骆越的巫傩表演最后融入中原的歌舞文化中,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傩”是中华戏剧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同样也是粤剧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
二、粤剧骆越文化基因的特质和优势
粤剧与其他剧种相比,骆越文化的遗传基因更为深厚更为鲜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越风越韵,这是粤剧文化基因的特质。粤剧是古骆越巫傩文化基因与各种外来文化基因融合与重组的结晶,粤剧因融合与重组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这是粤剧的文化基因的优势。
粤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代中叶,南戏的弋阳腔、昆班、徽班、江西、湖南的戏班以及京剧对粤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粤剧的根是深植于骆越故地上的,不管外来的文化元素如何强势,都改变不了它内在的骆越文化基因。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岭南歌乐是岭南文化活的载体,像一条流动的河。这条在流动中不断汇入新的支流的河,不管汇人多少新元素、新声源,其韵致中总是渗透着来自本根源头的越土越水之乡情乡音。这种既有整体感、连续感,又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及稳定性的乡情乡音,不管在“岭南的”概念产生以前或以后,其源于本土本根的越风越韵总是主流。尽管各民族民系有所差异,但正是这种同中有异的多元素和多彩性,编织成岭南歌乐的共同特色。”⑥
粤剧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的西江流域,这一地域正是历史上的骆越故地,聚居的族群主要是骆越后裔中操粤语的汉族和讲壮语的壮族。西江古称越江,也即古之骆越水,古字“越”通“粤”,因此“越江”也写作“粤江”,这就是广东被称为“粤东”、广西被称为“粤西”的来由。
岭南的骆越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于斯长于斯的粤剧有着与生俱来的鲜明而深厚的骆越文化基因。
粤剧的起源中心在广东的佛山,佛山是古骆越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佛山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宕文化遗址就是典型的骆越人贝丘遗址,与南宁邕江边的骆越人贝丘遗址文化一脉相承。河宕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古骆越印纹陶器,被称为“岭南陶都”。佛山的祖庙、龙母庙和南宁骆越文化中心的骆越祖庙有很深的渊源,连佛山南面的大山也照搬骆越祖山大明山主峰的名字叫“昆仑”。佛山是越风越韵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
粤剧的语言是粤语,粤语与古骆越语有很深的“血缘关系”。 粤语是古骆越语与古汉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汉语方言。据语言学家统计,粤语中的基本词有20%以上来源于古骆越语,形成了独特和优美的“越腔越调”。 粤剧的早期形式是受外江班影响而形成的广府戏(也叫老广戏),讲的是北方官话。讲粤语的人说官话,满嘴是不伦不类的越腔越调,在舞台上很是熬风景。在清代中叶后,佛山本地班的演员顺应市井群众的要求,不断地将粤语引进剧中,开始唱腔是用京剧的,但念白开始讲粤语,粤语被称为“白话”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到了民国初年,本地班的演员逐渐用 “问字擐腔。”的方法解决官话唱腔与粤语腔调的矛盾,用粤语来演唱北方皮黄等京剧的唱腔,于是粤剧就正式诞生了。
骆越的巫傩文化对粤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外江班”没进入岭南之前,佛山等地的本地班演出的是由古骆越巫傩祭祀仪式演化而成的傩戏以及民间唱春牛、唱采茶等歌舞剧。本地班在演唱“外江班”的剧目时,将民间的傩戏等表演程式也融进了传统的皮黄和南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所谓“大戏”。 至今粤剧开台常演的《玉皇登殿》、《六国封相》、《天姬送子》就带有浓厚的骆越古傩舞《龙母点兵》的色彩。《龙母点兵》是在岭南很有影响的骆越古傩舞。岭南风水学派多称两江或三江汇合处为风水宝地,称为“龙母点兵地”。“龙母点兵地”往往要建供奉骆越祖神龙母的庙宇,并以此为中心建设聚居的城镇。《龙母点兵》就是在龙母庙开光和举行祭祀大典时演示的骆越古傩舞。《龙母点兵》在古骆越的中心武鸣叫“骆垌舞”,近年来“骆垌舞”已被认定为广西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是因为粤剧的音乐和唱腔有越风越韵的优美特色。岭南的骆越歌乐文化遗存丰富多彩。源于古骆越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曾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历史,填补了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骆越故地历来被称为歌海,其歌圩文化的传统和丰富的民歌音乐对粤剧音乐和唱腔的形成有着天然的影响。《百越先贤志》曾记载:“张买,粤人……(汉)考惠帝时,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⑦。越讴就是古越人的歌乐。这说明古越人歌乐和汉人的鼓棹融合创新的音乐表演在汉代就被皇帝所欣赏。实践也证明,岭南古越歌乐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创新是粤剧能在中国戏剧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粤剧的发展过程也是粤剧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粤剧发展的初期,演当地傩戏的本地班吸收了“外江班”徽班、汉剧、昆剧和京剧的艺术精华,形成了初级阶段的粤剧。而在粤剧发展的中期,讲官话的粤剧改用粤语演唱,这一改革使粤剧真正越化,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深受民众欢迎的真正粤剧。后来粤剧又率先引入了西洋化妆技巧及乐器,越腔越调进一步美化,成为美仑美奐的“南国红豆”。
  三、粤剧在骆越文化中心地区的扩张与兴盛
粤剧在佛山发源后,迅速在广东和广西各地流传,在上个世纪初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这表现出粤剧文化的强势,也反映出骆越故地民俗民情对粤剧创新的认同与欢迎。特别是在南宁的壮族地区,粤剧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张空间,同时也深刻地引发当地文化基因的大变异。
首先是骆越故地中心所固有的越风越俗对粤剧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南宁地区骆越祭祀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根基深厚,祭祀的庙宇众多,几乎每个香火鼎盛的庙宇都建有表演的舞台,酬神的庆典也四时不断。“粤剧班子多在庙堂和赌场演戏,所以当时南宁城内的护国寺、北帝庙、玄坛庙、粤东会馆、新会书院和城外的雷庙、三圣宫、锦露寺、伏波庙等均有戏台。”⑧
庙宇的戏台在武鸣分布之多更是惊人。武鸣是骆越龙母文化的发源地,供奉骆越祖神的龙母庙在珠江流域数量最多,清末民初,武鸣县乡乡有戏班,村村有戏台。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龙母温夫人。”⑨庙宇多,戏台也多,演出的时间也长。许多庙宇在歌圩期间还愿酬神演出大戏的场次有时多达十多天。深厚的古骆越民俗使武鸣成为粤剧和邕剧演出的热土。
南宁粤剧演出的盛况在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南宁府全志》中曾有记载:“三月三日,玄帝诞期,建醮祝寿,迎花炮,扮故事,结彩演戏,辉煌街市……”⑩三月三酬神演戏是古骆越文化的节庆习俗,粤剧进壮乡确实是如鱼得水,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是南宁商业的繁华为粤剧的兴盛造就了众多的观众和票友。特别是清末民初广东客商的蜂拥西来,使南宁地区粤剧文化的消费有了稳定的市场。据史料记载,民国23年,南宁城区共有商店979家,资本共895269元,资本属外省商人者共计299家,其中粤商最多,为258家,占外省商人开设商铺总数的百分之86%,远远高于同一时期在南宁的其他省份的商铺。
粤商在南宁的强势地位使南宁方言迅速“粤化”,粤剧的观众群也不断扩大。唐宋以来,一直到民国初期,邕州官话一直是南宁城区的主要交际用语,据新编《南宁市志》记载:至民国初年,南宁城区有8万人口,其中一半人讲邕州官话一半讲粤语。而到民国三十五年,粤语已经取代官话成为南宁城区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只有下廓街的居民仍旧使用官话。
粤剧的流行也成为语言“粤化”的强力催化剂。邕江和左、右江沿江地带的多数圩镇在清代末年以前还是壮语的一统天下。随着粤剧向邕江和左、右江沿江地带的流传,壮民受粤剧的熏陶,粤语不学自会,粤语成为壮乡的又一通用语言。许多壮族圩镇迅速变成壮语海洋中的“粤语岛”。 连偏僻的左江流域县份大新县圩镇也深受影响。据大新县文史的记载:“粤剧传到大新,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南宁市粤剧师傅韦宝南来大新教戏,粤剧正式在大新流行。当时大新已有不少乡镇讲白话,而且粤剧的曲调、唱腔比邕剧更多样、更动听。因此粤剧一经传入,便很快流传开来。桃城、.大岭、全茗、龙门、雷平等地的戏班、剧团,都先后排演粤剧。”⑾粤剧和粤语在骆越文化中心地区的互动发展,标志着粤剧进入了历史的黄金发展期。
粤语、粤剧在壮族地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因为粤语、粤剧和壮人、壮语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容易得到认同。另外粤剧的兴盛与粤剧的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有关。也就是“粤剧的曲调、唱腔比邕剧更多样、更动听。”
四、粤剧骆越文化基因融合与升华的历史启示
粤剧历史发展的脉络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一)粤剧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认识自己文化基因的特质和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粤剧姓“越”,骆越历史文化基因是粤剧质的规定性,是粤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文化特质。岭南骆越文化的原生性、丰富性与独特性铸成了粤剧独特的越风越韵,这是粤剧能够不断发展和兴盛的内因。如果粤剧不讲粤语,不挖掘和继承越文化遗产,不反映岭南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粤剧就不成为粤剧,也就没有粤剧的历史发展和兴盛。现代粤剧要发展要振兴同样离不开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粤剧文化的工作者只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挖掘自己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深入社会生活,不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擦亮自己的特色,粤剧就会越来越美、越来越香。
(二)粤剧的发展和兴盛必须融合其他优秀的文化元素,实现自己文化基因的重组和更新,在改革与创新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
时代在呼唤粤剧的改革与创新。粤剧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粤剧只要不自我沉沦,不自我弃世,不断发扬自己文化基因创新的优势,坚持在改革中涅般,在创新中前进,大胆地注入世界各种现代文化的新元素,大尺度地重塑自己的新形象,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的融合与重组中赢得自己发展的新空间,创造自己新的辉煌。粤剧的路子将会越来越宽,粤剧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林河 九歌与南方民族傩文化的比较,《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
②《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 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09.11.
③贾庆超,郭德芳著.《论语》新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05.
④徐继素主编.二十四史 第一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5.
⑤(明)邝露著 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12
⑥冯明洋著.越歌 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⑦(明)欧大任著??百越先贤志,商务印书馆??,1937??
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宁市委员会编.南宁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01.
⑨(清)黄君钜述,黄诚沅编次 武缘县图经  1921 地志善本铅印发行.
⑩(清)金光声纂修,清康熙十三年(1 674)钞本.
⑾政协大新县委员会.大新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1988年05
(作者为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