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9月 14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谢 寿球

2月 9, 2011

 

起凤山是骆越的著名神山,壮语名叫“岜王”,意为王的山。它旁边的村子叫夏黄村,壮语意为王的祖母村。起凤山的主神叫“娅王”,她的形像天然形成在起凤山镇江岩里的石壁上,眉目清晰,庄重而又慈祥,使人看了肃然起敬。“娅王”在起凤山周边壮族村民中具有崇高威望,每年春节,各村的婆婆妈妈们新年的钟声一响便成群结队地来给“娅王”上第一柱香,请“娅王”保佑幸福安康。“娅王”崇拜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史书没有记载。前两年镇江岩重新装修,在清理出来的泥石堆里发现了几件新石器晚期的玉镯和玉锛(如图),这些玉器可能是远古时祭祀“娅王”的礼器,也可能是岩洞葬的陪葬品。从这些玉器的年代推测,“娅王”崇拜在夏商时代之前就产生了。

在古骆越地以“娅”为名字的民间崇拜圣地目前发现了三个,一个是隆安乔建镇的“岜娅”,即金榜山。一个是百色市澄碧湖附近的“娅芒”山,一个是起凤山,即娅王山。“岜娅”是稻祖神的祭祀山,山的东面有一个很大的大石铲祭祀坡,祭祀的对象就是“岜娅”。在古壮语里稻祖神又叫做“芒那”,隆安、武鸣等县农历六月初六的“祭田祖节”壮语叫做“祭芒那”节,这是骆越古老的稻祖神崇拜文化的遗存。百色的“娅芒”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壮族老太婆头像形状的山峰,群众传说这是他们的祖神像。看来这也是古老的稻祖神崇拜文化的遗存。起凤山的“娅王”崇拜也和稻祖神崇拜有关,但又和“娅芒” 和“芒那”这一自然神不同,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娅王”和王权有了关联,成为了社会神。这说明在“娅王”时代,古骆越人进入了王权的社会,“娅”被尊为骆越王的祖母神。这一变化也可以从起凤山周边出土的文物看出其变化的社会原因。在隆安乔建的“岜娅”和百色澄碧湖“娅芒”附近地域只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岜娅”附近是著名的大龙潭大石铲遗址,“娅芒”附近是著名的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而起凤山附近地域除了发现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外,还发现了青铜器时代的文物。起凤山附近的东江从广河段,去年捞沙的工人捞出了一个完整的青铜甬钟,(如图)甬钟是王族用的礼器,甬钟的出水说明这一带的生产力已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社会迈入了文明的门坎,出现了阶级和王权政体。王权和神权的结合,这就使“娅芒”变成了“娅王”。

起凤山被尊为“娅王”的神山与起凤山周边独特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起凤山虽小却特别有灵气,它双峰耸立,座北朝南,与北面的大明山正相呼应。武鸣的东江从北流到起凤山,被起凤山拦向西流,形成了一个像八卦形状的天然河港。古骆越人信奉万物有灵,滔滔江水到了起凤山之所以转向成为河港,传说是因为“娅王”显灵,镇住了江水的缘故。所以“娅王”天然崖像所在的岩洞被称为“镇江岩”, 起凤山成为骆越人崇拜的神山。“娅王”在这里被赋予了水神的职能,后人尊称她为“龙母”。传说骆越人远行船队到了起凤山都要上岸朝拜“娅王”,举行请灵护行的仪式,所以起凤山又被称为“龙母点兵地”。后来骆越人把江水汇流形成天然港湾,适宜建立定居地的地方都称为“龙母点兵地”,这是岭南风水学派把风水宝地称为“龙母点兵地”的渊源。起凤山是骆越文化演变和传承的关节点,它深藏着丰富的古骆越文化的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弄清骆越稻祖神向水神和骆越始祖王的演变脉络,理解珠江流域的城市为什么都带有龙母文化的基因。

骆越的始祖王崇拜文化对后世的岭南风水文化的影响很大,很多城镇的定点和迁移常常以“龙母点兵地”作为理由。武鸣县的前身乐昌县城从双桥镇的苏宫村迁到娅垌(武鸣县东江和西江汇合处),传说是县衙的马经常脱逃到娅垌吃草,县官向风水先生询问原因,风先生就以娅垌是“龙母点兵地”来解说:马是为了接受龙母的点阅才跑到娅垌来的,县城要避免灾异就必须迁到这一风水宝地。于是乐昌县城便顺理成章地迁到了娅垌,变成了今天的武鸣县城。大明山东面的宾阳县城从旧城村迁到宾州镇的原因也有类似的传说。大明山西面的马山县城白山堡从岜皓村迁到南屏山下的传说故事被罗宾先生编进了《马山县志》,题目就叫做《龙母点兵地》。龙母点兵的故事传说透露出龙母的原形是骆越始祖王的重要信息,也解开了珠江流域和南海各地水神的文化基因之谜,各地水神在古代不管是叫“蛋娅佬”、“娅龙”、“王浦”、“罗波”或“龙母”,不管是姓温、姓蒲、姓刘或姓林,都有骆越祖母王的深刻印记。一些论者很不理解西江龙母神殿前为什么多塑有牵马将军神像,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把龙母叫做白马娘娘,其实这是骆越后裔遗存的对远古祖母王的记忆。

历代文人对起凤山的山水脉象都很推崇,称为“岭南有座起凤山,广西有条回头水”。清代起凤山的大门有一副对联,据说是有“壮族第一个地理学家”之称的黄诚沅所拟,上联是“双峰排挞”,下联是“八桂成林”。他认为起凤山的枯荣与广西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民间传说起凤山的林木枯萎,广西就会有战乱,起凤山的林木茂盛,广西就会太平无事。起凤山被看成了广西兴衰的睛雨表,是山水脉象灵异之地。

起凤山原名为“岜王”,由于是始祖王祖母神的神山,而凤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女王的象征,因此历代文人都把这里当作凤文化的起源地,改名为“起凤山”。山北面的太极洞里镌刻有中国最大的凤字(如图),这一巨型碑刻使起凤山的名声远播四海。历代文人对起凤山所蕴含的“鸟”崇拜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准确的,据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初步认定了大明山地区是凤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骆越人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大明山地区目前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手工打制的“鸟”石雕,(如图)还发现了玉制的“鸟”玉雕,(如图)这是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中国最早的“鸟”崇拜文物。进入青铜时代后,“鸟”崇拜的文物发现的就更多了,如被当作骆越国标志的春秋时代双头鸟玉佩就是这众多的“鸟”图腾崇拜文物的代表。(如图)其实,起凤山本身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这使它成为人们崇拜的图腾。而它东北面的一座山壮语名字叫做“笼雒”,意为鸟巢山。祭祀“娅王”所跳的龙母点兵舞,其中龙母的护卫将军壮语名叫“骆垌”,意为“鸟”将军和“蛇”将军,壮族群众多把他们昵称为“特骆”和“特垌”。在武鸣县的师公舞蹈中,“骆垌”是最受壮族群众喜欢的傩神。“骆垌”的表演活泼而又诙谐,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武鸣民间流传了不少以“骆垌”形容的谚语,如“骆垌进厨房——添乱”,“骆垌过街——闹嚷嚷”等。众多的“鸟”崇拜文化遗存,使武鸣的民俗充满了浓郁的古骆越文化风情。

最能展现起凤山古骆越文化风情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的“娅王”祭祀节,据夏黄村的老人介绍,“娅王”祭祀节直到解放初期还非常隆重。那一天各村屯的父老都要向“娅王”敬献幡旗,各村的幡旗少的有数十面,多的有上百面。幡旗挂在高高的竹竿上,插在镇江岩前的空地上,迎风招展,场面非常壮观。祭祀“娅王”的重头戏之一是抬“娅王”巡游。巡游时带着傩面的“骆垌”舞着响棍在前面开路,后面是抬着彩轿,打着罗伞的童男童女队伍,木雕的“娅王”神像端坐在轿里,壮族八音队簇拥着彩轿,吹奏起热热闹闹的乐曲。“娅王”巡游完各个村屯后回到起凤山,然后坐在戏台前“检阅”师公们表演的龙母点兵舞,于是传统的抢花砲和歌圩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起凤山的“娅王”祭祀节和歌圩活动风光不再,但是当年举行祭祀活动,表演龙母点兵舞的戏台遗址还完整地保留着,似在无言地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热闹。

                         选自谢寿球《武鸣骆越文化探秘》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镇江岩清理垃圾发现的商代玉器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起凤山河段农民捞沙捞上来的西周甬钟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镇江岩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起凤山山门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全国最大的凤字碑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旧石器时代的石雕鸟挂件

起凤山——骆越文化的窗口

新石器时代的鸟形玉佩

武鸣发现的古骆越双鸟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