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日报消息)近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广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师范学院教授黄桂秋率区、市、县民族文化专家、考古专家及学者一行10多人到武鸣县骆越古国中心腹地马头镇的敬三村进行骆越文化考古考察活动,对敬三村骆越古歌坡遗址、敬三村“龙母”传说起源地的考证取得了重大发现,为敬三村定位打造骆越古村提供了有力佐证。
敬三村古歌坡遗址是“中府大王庙”所在地
敬三村伏棚屯村后山坡是一个葫芦形的坡地,“葫芦”嘴前是从大明山子山脉流下的两条古骆越水源头支流的交汇处,河岸上的坡地是一处古歌坡遗址,古时建有神庙和戏台,是古时候马头镇下片(旧时马头乡分上片和下片)村屯群众遇旱灾和其他灾难时集中烧香祈求龙神特倔降雨消灾的庙宇,人们在等雨的过程中,有钱人或大家凑钱请来戏团唱戏,集中在山坡上对唱山歌,于是形成了一处较大的歌圩。村民们介绍,1958年这里的庙宇和戏台才被销毁荡平,现只留一个周身刻有麒麟和游龙等浮雕的石香炉,村民还经常前来上香祭神。86岁的韦宗汉老人说,他记忆中亲眼所见的庙宇是两进以水砖为墙、石条作柱、飞檐琉璃瓦为顶的厢房,庙宇门匾写着“蕊珠宫”,庙前20米处是一个大戏台。
谢寿球及考古专家们对歌坡遗址遗迹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蕊珠宫”为清代所建,是在远古时代的遗址上建设的。当谢会长向村民们问这里有哪个地方叫做“中府”的地名时,村民们异口同声说:这里就是“中府”!谢寿球介绍说,古壮族经书里提到,中府大王是古骆越时代的七个大王神之一,旧县志上记载有七大王庙在古骆越地区的分布地点,中府大王庙遗址应该在骆越古都所在地马头镇一带,但之前没有人发现,今天的发现,弥补了骆越文化重大遗址发现的空白,至此,传说中骆越时代七大王庙的遗址全部找到了。
敬三村是龙母传说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考察组一到敬三村韦硕屯,老人们纷纷围上来讲述“姆倔”(汉译:龙母)的传说,说得有板有眼:古时候,敬三村韦硕屯有个寡妇到地名叫渌农的深山里耕地,回家时顺便到山谷里的一个大水潭边捡猪菜,发现一条小蛇奄奄一息蜷伏在草丛中,她十分可怜小蛇,就带回家养在猪槽里。寡妇无儿无女,把所有的母爱倾注在小蛇身上,每次外出都要找好的东西回来喂它。小蛇一天天长大,尾巴越来越长,寡妇切猪菜时,它喜欢蜷伏在旁边摆弄着尾巴,有一次被菜刀砍断了尾巴。寡妇更加心痛蛇,把它当作儿子,并按壮族男孩子起名习惯把它叫做“特倔”(壮译:断尾巴的儿子),村里人就把寡妇叫做“姆倔”(壮话称:断尾龙的母亲)。姆倔每次去参加酒宴都把肉菜打包回来喂特倔,而自己却不舍得吃。村里的人都取笑寡妇说:你有好吃的都想着特倔,你老后有谁来料理你啊。后来,姆倔病逝了,村里人刚想来为她办丧事,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姆倔抬到大明山上安葬了。人们抬头望见远去的龙就是特倔,才恍然大悟,原来姆倔在渌农山谷里捡到特倔的深水潭是一个龙窟,此后,村民们把它叫做“广龙”(壮意:龙潭)。
为了考察龙母传说源地的确凿性,考察组在村民的带领下,搭上小四轮拖车,慢慢驶进造林新开辟的崎岖山路,再连走带爬跋涉过一段深山峡谷,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险路程,终于来到了广龙潭。只见一汪潭水,似天上瑶池,镶嵌在巨石悬崖下,有一挂10来米高的山泉瀑布,从绿树、岩石之间倾泻而下,珠飞玉溅,直入潭中。回途中,村民还向专家们介绍了龙母开荒时留宿的屋子、龙母所种的龙眼树。他们说,龙母的亲戚一代代继承龙母开垦的耕地、山坡和山屋,在百硕屯还有龙母遗留的屋址,到现在是一个叫韦帮林的人继承着,村里从来没有人想跟他占用龙母的这些遗产。
敬三村龙母传说源地考察所发现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把传说和现实完美结合的文化现象,实属罕见。
以文化带动古村发展思路取得共识
在敬三村,还有雅家屯的敢刀洞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石锛,2010年9月该村鞍艾山发现冷水冲型大铜鼓,中府大王庙古遗址仍有村民保持祭龙母求雨习俗,体现骆越民俗风情的“四月四”歌圩活动流传兴盛至今,可谓骆越古村名不虚传。自2009年以来,该村村民自发行动,齐心协力打造建设骆越文化旅游村,不断邀请专家、媒体前来挖掘宣传古村文化资源,大办“四月四”歌节盛请四海宾客,加大硬化美化村屯巷道,积极筹建骆越文化广场,规划恢复骆越文化遗迹,发展骆越品牌产品产业。
谢寿球了解这些情况后,认为该村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发展旅游业,推进农业产业的思路是可行的。他表示,把敬三村定位为“骆越古村”来建设的想法凭据确凿,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将倾注精力协助该村的发展建设。他建议该村加大恢复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文化活动主题,同时要广泛联络各界支持,形成推进古村建设的强大力量。(通讯员韦文义)
?
敬三村“中府大王庙”遗址的龙纹古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