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 4月 26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大明山仙圩之谜

谢 寿球

4月 5, 2011

?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广西武鸣县大明山可能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大山,这里的峡谷雄奇深沉,山色涳濛时,常会发出一种如同"天籁"般的奇声;山上云霞涌动时,常常会出现仙镜般的"佛光",骆越后裔各民族称它为"岜虽",意为祖山、神山。大明山上有八块神秘的草甸,俗称天坪,这八个天坪成一字形排列,并且和北回归线垂直。壮族群众又称之为“仙圩”,说是神仙聚会的地方。(图1)
民间关于大明山仙圩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这些令人神往的故事使大明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仙圩的记载。民国初编撰的《武鸣县志》记载:大明山“山坳坦处,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苔不到,尘不封,四周茶树古茂异常,所谓仙圩是也。”(图2)传说天坪上常有神仙聚会,他们或摆棋对奕,或舒袖舞剑,或抚琴对歌,或品茶论酒,有凡人遇见,常能添福增寿。
紫衣仙人的记载。《旧五代史?梁书》卷四记载:“邕州奏,镆铘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各赐紫衣。”镆铘山是大明山的古称,梁朝皇帝听说有人在大明山上修炼得道,就下诏封这两人为紫衣仙人。
卢六、莫四修炼成仙的记载。民国初编撰的《武鸣县志》记载:“卢六,生而性不食肉。一日往樵大明山,往樵谷中见两白衣人对奕,遂遇仙。见白衣童子变幻,可骇。因谓之曰:‘汝且去,更十日可来,授汝道’。如期而往,端坐无言而化,乡人以为尸解。又有莫四者,与卢六修心炼性,亦坐化于大明山。”
韦求寿的传说。传说古时大明山下七凤村有一个19岁的青年,叫韦求寿。有一次他在大明山天坪上遇见两位白衣仙人下棋,在观棋时他偷看了仙人记录的生死簿,发现自己只有19岁的阳寿。回家后他终日愁眉苦脸地等着死日的来临。后来他在山路上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挑担,感动了大明山仙圩上掌管生死簿的神仙,神仙帮他把阳寿从十九岁改成九十一岁,终得长寿而终。这一故事在武鸣县两江镇的老人们嘴里言之凿凿,使大明山仙圩能求寿增寿的传说深入人心。
大明山的天坪仙圩是一块块长满野草的山间草坪。这些天坪大小不一,大的像飞机场,小的像足球场般大。最大的一块面积达180亩,据说在战备紧张的70年代曾计划把它开辟成战备机场。天坪仙圩的植被非常奇异,天坪的周围都是高大的乔木或丛生的灌木,而草坪中却一棵树也不长。早些年,保护区的人曾故意在草坪边沿种植过一些竹子、小树,但是许多年过去了,竹子和树木都细小像禾杆,怎么都长不大。不少地质专家、植物专家都深入研究了这一现象,却解不开其中的奥秘。
林业勘查人员曾对天坪进行过考察和测量,他们在考察报告中留下了这样记述:天坪上曾发现一些古代建筑物的遗址,据武鸣县志记载,古人曾在天坪建过一座庙宇,叫飞来寺。四天坪现有石砌残垣和基址三处,石料多为规整块石、条石;在天坪稍高处有巨形石平台,很平整,中间有规则的方形石孔,宽30cm,深35cm,为人工凿制。此处遗址不知为何朝何代所建,民间相传此处曾有天坪圩,山下行商走贩常贩货物来此出售,采购山货,据说在清末民初还存在。民间也多有流传这些遗址是驻扎起义军的营盘,但其时代,有说是宋朝的侬智高义军,有说是八寨义军残部,有说是吴三桂“白帽贼”残部,更有相传为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赖裕新大将的营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大明山历史上确实驻过军,据说大明山中部最高峰望兵山就是检阅天坪军队练兵的地方,因此得名望兵山。
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个传说更是令人呯然心动,说是横县的一个开金矿的老板得到了龙母托梦,指引他到四天坪仙圩上挖到了一坑宝贝,发了大财。于是他每年都开一部东风牌卡车,装上烧猪、香火、纸钱等供品,率领数十亲友到大明山的天地庙去还愿。这一故事传开后可不得了,有一段时间到四天坪探宝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四天坪上不时会发现探宝人丢弃的饮料瓶和塑料袋。但至今没有听说谁在天坪上淘到了宝。
为了破解大明山“仙圩”这一千古之谜,2010年11月中旬,南宁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邀请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对天坪进行全方位的考察。11月21日,考察组深入位于大明山核心区的四天坪。(图3)四天坪是一个高山顶上的草甸区,海拔高度为1376米,中心面积约有60多亩。环境与古书所介绍的相似,确实“四周茶树古茂异常”,但是处于山顶风口上,又远离山涧水源,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在四天坪上搜索,也没有发现古陶片等人群聚落的痕迹。显然传说这是义军营盘和圩场是不确的。
古书所说的石坪就是林业勘查人员所说的巨形石平台,是一个直径7.2米,高0.6米的圆柱形祭祀坛,平台由每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拼砌而成。(图4)(图5)平台圆心方位为经度108°26′41″,纬度23°28′43″,正位于战国时代骆越古国兴盛时的北回归线精确位置上,也是八大天坪排列线与北回归线的交汇点上。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回归线的位置是随着天文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纬度23°28′43″这一位置正是两千多年前北回归的准确位置,在这个位置建祭祀台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工刻意所为,是为了天文观测而精选的。在这个祭祀台上可以精确观察日照无影的景象,测定一回归年的准确时间。在远古时代的骆越人就能够有这样的科学水平确实令人不可思议。(图6)
圆柱形平台西面约十米是一个石砌的长方框形台,台长24米,宽6米,高0.6米。长方形平台和圆柱形平台之间有一个后人用石块盘垒成的一个坟茔。长方形平台西面有一个直径12米的水池,水池的水基本上干涸。这种方圆组合的建筑物明显是出于宗教目的而建造,表达出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图7)
据古籍记载,在高山顶上建祭祀坛的风俗源自远古。到封建社会后演变成为帝王专享的登名山封禅的大典。远古时代,大明山地区是古骆越人的聚居地,古骆越人有在居住中心附近的高山顶建造祭祀坛以祭祀天地的民俗。壮语称这类的祭祀坛为“岜娄”(意为祭祀山),把这一祭祀活动称为“娄蚆”(意为雷神祭),壮族著名的师公舞“大酬雷”就是这一民俗的遗存。大明山地区广泛流传古骆越人在太阳直射大明山顶的夏至日到大明山祭祀和练功的民俗,认为在这一时刻和地点祭祀可以达到天地人三界神沟通和天地人三气同步养生的目的。从四天坪的建筑造型并联系古骆越人到山顶祭祀天地的习俗,专家们认为四天坪的建筑就是古骆越人的祭祀坛,这一祭祀坛与其余的7个天坪排列成一条与北回归线垂直的直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祭祀建筑群,成为大明山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天坪“仙圩”是古骆越人祭祀天地的祭祀坛遗址。
无独有偶,从广西北迁浙江的越人古良渚人也流行在古城附近的高山顶上建造祭祀坛的风俗。据报载,浙江良渚古城附近的瑶山和汇观山顶上都发现了奇特的回字形祭坛。瑶山上的祭祀坛回字形框南北走向,外框南北长约11米,东西宽约10米;内框南北长约7.6米,东西宽约6米;灰土框宽约1.7-2.1米,深0.65-0.85米。汇观山的祭坛也是南北走向的回字形灰土方框。灰土框外框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约12米;内框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约7米;构筑灰土框的围沟宽2.2-2.5米,深0.1-0.6米。良渚人的祭祀坛结构和大明山上四天坪的地坛几乎一模一样。
大明山古骆越祭祀坛南北延伸十多公里,在建筑年代的久远和建筑规模的宏大上堪称为中华第一坛。从祭祀坛的中心精确地定位于当时的北回归线上可以知道,古骆越人已掌握了精确的天文测量方法,祭祀坛不仅仅用于祭祀,还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台。
大明山天坪“仙圩”之谜的破解,展现出当年骆越古国难得一见的的宗教文化风貌,也为我们确定骆越古国的中心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证据。按照世界考古界的惯例,一个古国都城的认定要么有古城为依据,要么有古祭祀坛为依据。大明山古骆越祭祀坛的发现,说明大明山下有一个很大的骆越人聚居中心,很可能就是骆越古国的都城。
      选自谢寿球著的《武鸣骆越文化探秘》
?
?
?
大明山天坪
?
四天坪上的茶树古茂异常
?
考察仙圩的队伍
?
发现骆越古祭祀坛
?
祭祀坛用巨石砌成
?
测量经纬度
?
方形祭坛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