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4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稻作文化与隆安壮族节庆习俗

谢 寿球

6月 27, 2010

雷英章
内容摘要:隆安壮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围绕水稻生产的各个阶段,形成一定仪式,并融入了民间信仰,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系列节日。
关 键 词:稻作文化? 隆安壮族? 节日习俗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ice? culture? and? the? custom? of? Long’an? Zhuang’s? festival
LEI? Ying-zhang
Abstract: In the? long-term,zhuang? peoples? of? Long’an? base? on? every? stage? of? rice? produce,? they? build? up? a? ceremany? and? combine? folk? belief? to? form? specific? ceremony? of? the? rice? culture,? of? example:? worship、prayer、congratulation,? and? then? making? the? serial? festivals? of? culture.
Key? words: the? rice? culture;Long’an? Zhuang;the? custom? of? festival
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境。2008年,全县人口38.9万,其中壮族人口37.3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6%。壮族是隆安的主体民族,源于岭南的古骆越人,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民族之一。自掌握水稻栽培法以后,隆安壮族在生产生活及其耕作方法、饮食、礼仪、宗教、思想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一直绵延到今天。其中,作为民俗活化石的稻作节日,构成了稻作文化的节庆体系,体现了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传统的单季稻耕作方式入手,在稻作节庆习俗的探究中把握隆安壮族古老稻作文明的脉络。
一、隆安壮族稻作节日体系
节庆习俗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或载体。在一定的节庆习俗里,人们通常遵循某些固定的程序和行为模式,而这些程序和行为模式既凝聚又规范着民族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价值观和各种礼仪。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形成民族的四个要素——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演化,特别是前三个民族特征日益趋于淡化或消失,惟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越来越多成为仅存的民族标志的当今,通过节庆习俗来透视民族文化,把握其实质和规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了。通过节庆习俗来揭示隆安壮族稻作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是如此。
稻作农业和岁时的更迭、气候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季分明,农事活动的张弛有节,产生了与稻作活动密切相关的节庆习俗,反映出农业生产各个重要阶段人们的迫切愿望和习惯。农事节日多,且具有潜移默化特点,时代越早,其共性越多,所具宗教、巫术色彩越浓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些农事节日随之不断演变发展,有的节日已仅存形式或象征性内容,由于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所不同,其节日内涵也显得丰富多彩。
衍生于稻作农耕文化母体的隆安壮族地区节日众多,季季有节,月月有节,内容繁杂,仪规各异,逢节必过,过节必祭。围绕整个农事生产过程,从选秧、育秧、栽秧、祈雨、耘田、除虫到收割、归仓、过年,每一阶段都形成一定仪式,并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节庆体系。
1、备耕阶段。立春过后至农历三月,人们开始谋划新一年的耕种,主要农事活动有翻田、积肥,同时开展娱乐活动,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主要节日有二月社日、三月三歌圩节。
2、播种阶段。农历四月,雨季来临,人们准备各种农具,开始一年中繁忙的劳作,主要工作是施肥、耙田、浸种、撒谷、栽秧。主要节日有四月八农具节。
3、田间管理阶段。农历五月至七月,这一阶段是秧苗的成长阶段,主要工作是耕耘松土、施肥灌溉、防治病疫虫害。主要节日有五月四、五月五和五月二六的秧神节,六月六和六月二四的芒那节,七月半的祭鬼节,七月二十的娅王节等。
4、收获阶段。农历八月至九月,稻谷抽穗长实,颗粒饱满,稻农准备工具进行秋收,欢庆稻谷的成熟。这期间主要节日有八月十五稻花节、九月十九尝新节等。
5、归仓阶段。农历九月至次年正月,稻谷收割、晒干、归仓完毕,这时期的节日充满喜庆气氛,有十月十仓神节、正月初二报神节等。
二、隆安壮族的稻作节庆习俗
在壮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活动深受自然界的影响,气温的高低、风雨、旱涝、土质的优劣等,无不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在这些自然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是如此弱小,以至无能为力。于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便形成了各种祈求丰收的习俗。在当初,稻作生产习俗极为简单,只在播种时、收割时举行,仅是表达一种欢乐的心情。后来,产生了信仰,稻作生产习俗成为表现信仰的行为方式,信仰成为稻作生产习俗的中心思想,于是,人们于种前祈求,于收后还报,于稻期祈求保稻。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信仰不断地发展和繁复,于是稻作生产习俗也随之而不断丰满,最后成为一种独特的行为体系。
(一)备耕阶段的节庆习俗
1、社日习俗
原始生民,从狩猎进入农业垦殖之后,稻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而稻谷依靠土地而生长,于是人们就对土地产生了一种天然感情。但是,先人对这种天赐的物质条件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神安排的,于是把土地加以神化而顶礼膜拜,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习俗。经过一段自发的祭祀礼拜之后,人们逐渐察觉到,土地这么广博,哪能遍祭,于是在住所附近筑土台以为象征,名之为社,从而产生了社祭的礼节仪式。
在隆安壮族地区,村寨附近都普遍设有土地庙,一般是在村旁路边,内无神像,或于庙内供奉一块直立的石头,或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贴于庙中的墙上供奉。对于土地神的称呼,有称为“社公社婆”,也有称为“土主”、“地主”的,其祭祀方式大体相同。祭祀土地神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进行,被认为是“土地公节”。这一天,壮族群众要带上糯米团、煮鸡、米酒等到土地庙去祭拜土地公,祈求土地公保佑一年稻禾旺盛、收成好。同时注意观察当时的天象——如果是晴天,则意味着该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是雨天,就意味着要发生洪涝灾害。另外,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事情,村民便赶到土地庙跪拜祈祷,祈愿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2、歌圩节习俗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源于对祖母神即龙母神的崇拜,传说三月三是龙母神的祭祀日,祭祀日的娱神礼仪形成了传统的歌圩节。在隆安,最大的歌圩要数乔建歌圩、多林歌圩和红阳歌圩。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农闲田上,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三月是一年中稻作耕种开始的前夕,在对歌狂欢的同时,壮族民众不忘农时,他们用五色糯饭、煮鸡、酒等供品进行播种前祭祖母神活动,祈求祖母神保佑五谷丰登;都结、布泉、屏山三个乡和南圩镇部分村屯的群众还在这一天备供品祭坟封土,挂白幡,焚纸钱,燃香烛,希望祖母神灵和自家祖灵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播种阶段的节庆习俗
1、农具节习俗
对于稻作生产来说,水无疑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条件,从犁土、耙田、播种、插秧,直到禾苗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在水利灌溉没有出现之前,雨水便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隆安处于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但由于受到季风和山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极易发生旱涝灾害。其中,干旱是广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这使祖居此地,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壮族先民们对雨水格外关注,他们认为通过一定的仪式祈雨,就会天降甘霖。农历四月是播种的季节,以祈雨为最早活动的四月八农具节习俗应运而生。
这一天,四村八寨的壮族民众拿着农具来到那桐街上,参加祭祀三界神活动。他们把三界神抬出三界庙到街上游行,举行向天、地、水三界神求雨的祭祀仪式,祈求三界神赐予丰收。随后把自家生产的农具集中展销,后来就演变成过农具节的习俗。四月八之后,春耕生产开始紧张进行。
(三)田间管理阶段的节庆习俗
1、秧神节习俗
播种近一个月后,秧苗长高了,进入五月,隆安稻区开始插秧,插完秧,要祭秧神。
秧神,壮区农民昵称为秧姑娘,比喻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其职责一是秧田的保护神,二是她本身就是秧苗的化身和“灵魂”。因为秧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生产的丰歉,所以农民对秧苗非常重视。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经验,还相信有秧神的存在,因此插秧之后要举行祭秧神的活动。
祭秧神的日子,生活在罗兴江上游古信河流域的乔建镇龙扶村定于农历五月初四举行,生活在罗兴江和渌水江流域的乔建镇慕恭村、太阳升村驮关屯和博浪村岜内屯,生活在骆越水(丁当河)流域的丁当镇定于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备米酒、熟鸡等到社庙和田边,点香燃烛,三跪九拜,祈求秧神保佑禾苗生长旺盛。同时,准备丰盛的酒席,邀约亲朋好友前来赴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现在,到田边祭拜的习俗已经被遗弃了。
2、芒那节习俗
自秧苗移栽到开镰收割这一段时间的水稻,民间简称为稻。稻之神灵,名叫稻神,壮语为“芒那”(“芒”是神的意思,“那”是田或稻的壮音);稻神专司水稻生长、发育、扬花、长穗等事。
农历六月六日,是隆安一个重大的祭祀稻神的节日,全县几乎所有的稻区都过这个节日。尤其是地处渌水江、罗兴江、右江三角洲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历代以来,每逢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杀鸡宰狗到田边祭奠稻神,并且广邀亲朋好友到其家做客,共同欢度节日。
此外,部分村屯也隆重欢度芒那节,只是时间不同,如罗兴村和连安村定于五月二十六日举行,乔建镇罗村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乔建镇龙念村于农历七月初二过,乔建社区和廷罗村福何等屯于农历七月十三日举行。
3、祭鬼节习俗、
农历七月,是岭南水稻生产的重要时期,此时单季稻正在孕穗,特别需要雨水。传说这时节孤魂、野鬼到民间觅食,但是无善终之鬼不能进村入舍,只能飘荡于村头路尾,或周游于田间庄稼地,若不举行野祭,孤魂、野鬼将会掳走水稻为食,这样就会导致歉收。于是,农家便祭祀孤魂野鬼以确保水稻丰收。
隆安壮族的七月十四祭鬼节,形成了祭祖灵、祀孤魂野鬼的节日,称之为“七月节”。这一天,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宰鸭,把熟鸭子、米酒、饭团等到祠庙、田头、水边祭拜,还烧纸钱纸衣,希冀野鬼们有吃有穿有用,好好离开村庄,不到村里闹事,不掳走稻穗。至于为什么用鸭子祭拜,据说野鬼来去都要过河,有了鸭子,野鬼们就可以把鸭子当船用,来去自如。
4、娅王节习俗
娅王节来源于鸟类崇拜。在隆安稻区,民间传说鹭鸟指引壮族先民发现了野生稻和种植水稻,先民对鹭鸟非常崇敬,当作本族的图腾,认为本族的祖母神也是鸟的化身,叫做“娅雒”,也称“娅王”、“乜王”。传说“娅王”于农历七月十八死去,于七月二十举行葬礼,鸟雀们把她抬到月亮上安葬,所以这一天很少见到鸟儿的踪影,偶尔见到的一两只,也都是悲泣声声,羽毛稀疏,据说是抬祖母王的灵柩和过于悲伤所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蒸制米粉,祭奠“娅王”。后来,“娅王”被推崇为骆越人的始祖王和发明稻作文明的女神。
(四)收获阶段的节庆习俗
1、稻花节习俗
农历八月,稻花灿烂,晚稻收割在即。这时候,农家又蒸米粉、杀鸡,再一次到庙祠祭祀,感谢土地神保佑水稻生长之功德。其中,城厢镇东安村板蔡屯过得最为隆重,家家户户于农历八月十四日摆百鱼宴宴请亲朋好友,共同预祝即将来临的水稻丰稔。
大概是因为吸收了汉族盛行的中秋赏月之风,加上此时晚稻尚未收割,于是除板蔡屯之外的其他稻区,过节的时间就具体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祭祀土地之习俗与赏月吃月饼风俗同生共存,俗称稻花节。
2、尝新节习俗
农历九月霜降过后,天气天高气爽,风和日丽,这时稻谷黄了,可以开镰收割了。壮族的农民们在开镰的日子里(一般定在农历九月十九日,那桐镇镇流村、双邓村和丁当镇森岭村过得最为隆重),把收割来的新谷制成米粉、糍粑等美食,点香燃烛祭奠祖灵、土地神和稻神,以此感谢神灵一百多天来保佑水稻生长、丰收的功德,祈求神灵保佑丰收。他们认为,水稻田是土地神和稻神守护着,若开镰时不行此习俗,土地神和稻神认为你失礼,就会不高兴,当你收割时,神灵也告诉老鼠、乌鸦等群害知道,让他们也来分享,于是你收,害虫害鸟也来收,这样便导致歉收。如果行过此礼,当你收割时,害虫害鸟也想来享受,神灵就会骗害虫害鸟说,等他们收割后再去吧,结果你顺利地收割了,虫鸟只能得到丢在田里的颗粒,这样你就确保丰收。
(五)归仓阶段的节庆习俗
1、仓神节习俗
农历十月,水稻经过收割、打谷、晾晒,即可以归仓。谷仓是存放稻谷的地方,一年辛辛苦苦劳作而收获的粮食如果因收藏不当而遭霉变、虫咬鼠啃,那是极为痛心的。由于旧时各项设备落后,粮食的保管是一大难题,鼠噬、霉变腐烂、虫蛀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壮族农家对谷仓极为重视,不得不求助于神灵,想象谷仓也有仓神的存在,于是在十月十日过仓神节。这一天,稻农们制糯糍、备酒肉,拜祭仓神、祖灵和土地公,祈求帮助管好稻谷,防止各种虫害。
2、报神节习俗
报神就是酬报神灵。报神习俗实质上是一种收获祭。由于各家各户水稻品种、种植时间不同等因素,隆安各稻区的水稻收割时间往往不一,从九月初到十月底先后持续近两个月。这样,收获祭就很难统一到同一个时间里,于是农家总是把报神礼集中到岁末的空闲时间里,一并了之。在吸收汉族的春节习俗之后,隆安壮族民众把收获祭定在农历正月初二作为统一的报神时间。是日,各家主人早早起床,杀了家中去年养得的最大腌鸡,煲熟之后,家庭主妇挑起牲品和鞭炮、香烛、纸钱等,先到河边的水神庙前供祀,然后,依次在土地庙、村边的大石旁、大榕树下、本族的宗祠及家里的祖先龛位祭奠一番,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给予的恩赐,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祖灵保佑子孙兴旺发达、事业繁荣。
总而观之,根植于隆安壮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稻作生产及由稻作生产所孕育的习俗,从而形成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地方性节日。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这些节日的产生和流变都与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关系,具有浓重的宗教、巫术色彩。
参考文献
1、陈龙.《鸟田考》,见《百越民族史论丛》[A].
2、姜彬主编.《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李富强.《“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
4、刘芝凤.《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
5、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6、杨艺? 彭静.《广西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研究》[J],《广东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7、黄卫湘.《论华南—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壮侗语族群口头创作的稻作文化内涵》,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朱敏.《东南稻作生产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9、南科敏.《壮族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的稻作文化内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文发表于《创新》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