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10月 6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黄桂秋:多重证据印证广西隆安“那文化”的历史地位

谢 寿球

5月 4, 2012

???????????????????????????? 黄桂秋
(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
【摘 ?要】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广西隆安;那文化;珠江流域;历史地位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位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上游右江下游两岸,2010年全县总人口39万,其中壮族人口37万,占全县总人口95%。自古至今,隆安壮族及其先民,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开拓创造,为珠江流域稻作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广西隆安县打造“那文化”品牌的今天,笔者拟从生物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重证据,印证隆安县那文化在珠江流域稻作文明中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及历史地位。
一、生物学证据:丰富多样的野生稻资源
据考古资料推算,世界上出现人工栽培稻的时间大约9000-10000年,而人工载培水稻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珠江流域具有满足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宽广的河谷、三角洲平原以及大量坡地,成为中国野生稻主要发源地。稻作文化的曙光也首先在这里初露。《山海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文中所记的这片野生稻分布区,自然就包括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组”踏遍全国千山万水,采集了大量野生稻品种,把中国野生稻分布划分为四个地区,即海南岛区、两广大陆区、云南区和湘赣区。其中两广大陆区大部以及云南区一部分在珠江流域,两广92个县市有野生稻分布。根据以上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推断,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认为,岭南应是中国稻作起源的中心地带,生活在这里百越先民应是中国栽培稻的最早驯化者。
另据稻作农业专家游修龄先生考证,中国古书中最早的一个与野生稻有关的文字是“秜”,古书称野生稻为“秜”,收入东汉许镇的《说文解字》(121年)中,释义为:“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曰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水稻篇”所引的《字林》,释义为:“秜,稻今年死,来年自生曰秜。”一个“落”,一个作“死”。“落”是谷粒掉落田间来年自生;“死”则可以有今年死亡的植株,来年借宿根茎再生的含意,这就有点像多年生野生稻。与野生稻有关的字还有“穭”“稆”“”旅“离”等。已故壮族学者覃乃昌认为,当中的“秜”“穭”“稆”应为壮语记音,即是壮侗语民族先民对野生稻的称词。
据现有资料确定,中国野生稻的种类主要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三大类,而且这三大类野生稻分布十分广泛。当中,普通野生稻自然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8个省区的113个县(市),是我国野生稻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一种。药用野生稻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省区的38个县市。疣粒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两省的27个县,台湾地区也有发现。在以上三大类野生稻中,又可筛选出优异种质的野生稻品种。对于中国野生稻资源的优异种质鉴定研究,经过国家组织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安排的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的实施,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海南、江西、福建等省区农业科学院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许多科技人员共同协作攻关下,克服种种技术难题,基本弄清了我国野生稻资源的特征和特性,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当中原产地在广西隆安县的野生稻优异品种被列入的也达到33种,具体如下:
(一) 优质野生稻资源目录(17种)
全? 国
统一号
种?? 名
生长
习性
基部
鞘色
始穗期
(月日)
?
内外
颖色
种皮

百粒
重(g)
外观
米质
YD2-0809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3


1.61

YD2-0814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47

YD2-0816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60

YD2-0825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51

YD2-0828
普通野生稻
匍匐
淡紫
10.08


1.55

YD2-0835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1


1.83

YD2-0837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4


1.72

YD2-0842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5


2.01

YD2-0844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6


1.53

YD2-0845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2


1.48

YD2-0846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3


1.47

YD2-0847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6


1.44

YD2-0856
普通野生稻
倾斜

10.03


1.86

YD2-0857
普通野生稻
倾斜

10.13


1.80

YD2-0858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9.28


1.63

YD2-2786
普通野生稻
匍匐
淡紫
9.26


1.60

YD2-2789
普通野生稻
匍匐
淡紫
9.30


1.40

??
?? (二)抗水稻主要病虫性强的野生稻资源目录(11)
全? 国
统一号
种?? 名
生长
习性
基部
鞘色
始穗期
(月日)
?
百粒
重(g)
稻瘟病
白叶枯病
?
YD2-0795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12
1.66
中抗

?
YD2-0797
普通野生稻
匍匐

9.30
1.87

?
?
YD2-0798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13
1.86

?
?
YD2-0800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77

?
?
YD2-0814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47

?
?
YD2-0815
普通野生稻
匍匐
淡紫
10.08
1.45

?
?
YD2-0841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6
1.99
中抗

?
YD2-0854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13
1.80

?
?
YD2-0855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13
1.93

?
?
YD2-0856
普通野生稻
倾斜

10.03
1.86

?
?
YD2-0857
普通野生稻
倾斜

10.13
1.80

?
?
?
?? (三)抗逆性强的野生稻资源目录(5)
全? 国
统一号
种?? 名
生长
习性
基部
鞘色
始穗期
(月日)
?
内外
颖色
种皮

百粒
重(g)
耐冷性
YD2-0793
普通野生稻
匍匐
淡紫
10.02


1.91

YD2-0815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08


1.45

YD2-0820
普通野生稻
匍匐

10.13


1.50

YD2-0837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4


1.72

YD2-0839
普通野生稻
倾斜
淡紫
10.06


2.08

?
二、考古学证据:古老的农耕稻作工具大石铲
大石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实用的生产工具。从1962年到1978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今广西南宁、钦州、玉林地区、百色地区南部以及柳州地区南部,发现了60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石铲340多件。遗址中的文化遗物还有石犁、石锄、石斧、石锛等。因其发掘的区域较集中于广西南部,考古学界定名为“桂南大石铲”,中心区域是广西左右江交汇处并往四周发散,尤以隆安县东南部、扶绥县北部、邕宁县西北部分布最为密集。而在这一中心区域内,隆安县则是中心里的中心。理由是,据《文物》杂志1978年第9期刊载的“桂南出土石铲地点统计表”,列有大石铲出土的地点共60处,涉及广西邕宁、武鸣、扶绥、崇左、大新、平果、靖西、德保、合浦、贵港、浦北、玉林、容县、北流、平南、来宾、南宁等县市,当中仅隆安县就占了15处,占总数的?? %,具体如下:
隆安县乔建公社古潭大队??????????
隆安县乔建公社路兹大队
隆安县乔建公社仔浩大队高岭
隆安县乔建公社博浪大队大龙潭酒厂
隆安县乔建公社务工大队鸡鸭岭
隆安县那桐公社三门水库
隆安县那桐公社同仁大队复翁屯
隆安县那桐公社龙祥村
隆安县那桐公社振楼村魁山
隆安县玎珰公社浪湾农场三分场
隆安县玎珰公社保湾大队佛子岭
隆安县玎珰公社定坤大队
隆安县南圩公社南边
隆安县南圩公社南圩小学
隆安县南圩公社建安大队盛豪村金榜山
以上隆安县众多的大石铲遗址中,当以乔建大龙潭遗址最为典型。大龙潭遗址位于隆安县东南约17公里的大龙潭酒厂之南,今乔建镇东北约7公里,地属该镇博浪村。这一带为丘陵山区,多低矮平缓的坡岗,间有较开阔的平地,右江自北向南穿流其间。遗址即位于右江西岸的第二级阶地上,阶地高出水面约40米。西面紧靠一座孤立的石灰岩小山,名叫“石人山”,南面是开阔的农耕地。遗址范围约5000平方米。1979年发掘,揭露面积约82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65-100厘米。共挖出灰坑20个,其中圆形竖坑15个,椭圆形坑2个,袋形坑2个,不规则形坑1个。坑内填土含红烧土块、炭屑、石铲等。在灰坑外的地层中,也出土大量的石铲,它们常被放置成一定的组合形式,每组2-20件不等,常见的有直立、斜立、侧放、平直四种形式。直立与斜立排列,均系铲柄朝下,刃部朝上,有的排成队列,铲与铲相互紧贴,有的排成“门”字形,东西北各竖一件石铲。底部也铺垫一件石铲。侧置或平放成圆圈的石铲组合,多发现于灰坑之内。出土的遗物绝大多数系石铲或残片,石铲以体型硕大者居多。不少石铲扁薄易折,刀缘厚钝,甚至为平刃,作为工具无实用价值。从石铲的排列与放置情况看,似乎与当时人们举行某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有关。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原始农业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居民在住所附近或在植物采集地点,种植某些农作物,但规模较小,农具简单,主要是砍砸器、尖木棒等工具;第二阶段为火耕,又称为斧耕,它以“砍倒烧光”为特点,后人称为“刀耕火种”。生产过程主要是砍伐树木、放火烧荒、掘土播种、收获庄稼、加工脱粒这几个环节。与此相应的农具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挖掘用的尖木棒,收割用的石刀,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其中石斧是火耕农业的代表性农具;第三阶段是耜耕(锄耕)。这一阶段已基本形成以翻地为特征的耕作方式,主要农具有掘土用的耒、耜、石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石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杵臼等;第四个阶段为犁耕,犁开始应用于生产,翻地效率空前提高,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农具有破土器、石犁、镬、铲、锄、镰等。
铲是一种直插式主要用来掘土的农具,它出现于原始农业的耜耕阶段。从原始农业用具发展过程来看,铲是由耜演化而来的,所以外形有些类耜,就其制作的材料而言,铲和耜都有木、石、骨之分。研究认为,我国原始农业的耜耕法首先作用于不宜于用火耕法的江南沼泽地区。这些地区往往长有野生稻,是水稻的发源地。为了排除积水,翻耕水田和适时灌溉,人们便发明了耜。而比耜更先进的大石铲出现在约6000年前的中国南方壮族先民生活的地区,标志着壮族地区稻作农业的生产已发展到一定阶段。隆安县作为大石铲出土的中心区,足以证明其稻作文化历史积淀的深厚。
?
三、语言学证据:分布密集的壮语“那”地名
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由中国南方的古越语发展而来。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的方位、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的专有语言符号,是人类活动稳定的印记。地名的语言分布大体上与民族的分布相一致。壮族是古越地最主要的土著民族,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生活居住在中国南方,如今,在这块土地上还保存有分布密集、内涵丰富的壮语古地名,当中包含有“那”字的壮语地名占有相当的比重。学者认为,“那”(田)是伴随着稻作农业的生产而出现的,是稻作文明的产物和标志。而以“那”命名的一个个地名,则是把这一标志变成一个个活化石。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南方各省区中,以“那”字命名的地名,广西最多,分布密度最大。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开展地名普查,全区共得地名23万多条,而少数民族语地名基本上是壮语地名。壮语地名中含有“那”“纳”(均为“田”)的地名占有很大的比例。由张声震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一书,共收入各类壮语地名5500条,其中含“那”“纳”的壮语地名有872条,占该书壮语地名的15.8%。
如前所述,隆安县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壮族是地地道道的原住居民,隆安又是壮族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因此,隆安地方壮语地名中,含有“那”或“纳”的地名自然很多,下面是笔者从1993年出版的《隆安县志》中,摘录的隆安县各乡镇村落含有“那”字的地名:
城厢镇:(17)
那凹、那旭、那直、那降、那可、那拉、那咘、那劳、那蔡、那棍、那卜、那渠、那敏、那究、那佑、那稳、那造。
南圩镇:(13)
那律、那棉、那洋上、那洋下、那坝、那郡、上那发、下那发、那棍、那料、那马、那律、那敖。
雁江镇:(22)
那坝、那瓜、那艾、那江、那太、垌那、伏那、那桃、那渌、那料、那棉、那牟、那朗、那棍、那潭、那旁、那班、那羊、那咘、那利、那罗、那贝。
那桐镇:(10)
那桐、那官、那元、那摆、那重、那秾、那浓、那门、那略、那花。
小林乡:(8)
潭那、上局那、下局那、那蒌、那利、那汉、那休、那坭
敏阳乡:(24)
那下、那陇、那渌、那发、那吞、那深、那官、那廖上、那廖下、那权、那落、那坝、那汪、那僚、那叫、那要、那桑、那料、那坡、那廊、那感、那偶、那梧、那排。
乔建镇:(2)
那羊、那干。
古潭乡:(2)
那侬、那生。
玎珰乡:(8)
那潭、那元、那六、陇蒙那、那溪、那叫、那加、那好。
都结乡:(9)
那堪、那排、那庄、那岜、那宁、那生、那敦、那洞、那市。
杨湾乡:(11)
那营、那桑、局那、那造、那湾、江那、那东、那乃、那内、那丹、那银。
布泉乡:(3)
邓那、古纳、那坛。
屏山乡:(9)
那章、那板、那关、那宁、那当、那立、那钟、那料、福那
???
以上是1993年版《隆安县志》根据1982年普查统计的13个乡镇共1232个自然村屯,当中含有“那”“纳”地名的自然村屯共有138个。超过20个以上的是雁江镇和敏阳乡,最少的乡镇是乔建镇、古潭乡和屏山乡,仅有二、三个。众多那地名中,被收入张声震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的有:“那可”“那朗”“那棉”“那发”“那汉”“那蒌”“那潭”“那桐”“那重”“那秾”“那浓”“那坝”“那郡”“那生”“那庄”“那内”“那桑”等共17个。按照该书所载,起名年代最早、人口聚居最多的当属“那桐”,时间是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人口3000多,.目前是那桐镇政府、那桐社区所在地。作为右江下游与邕江交汇区域,历史上一直是进入南宁的重要门户,是周边稻米、荔枝、板栗、桐油等产品的集散地。近年恢复的那桐“四月初八农具节”,既是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农耕稻作器物展示,也是对古老大石铲文化的现代传承。
综上所述,在源远流长的珠江流域稻作文明中,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笔者相信,有党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英明决策,有各路高端专家学者的创意谋划,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旅游节将越办越好。
?
参考文献:
[1]隆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隆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司徒尚纪著:《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4]庞汉华 陈成斌编著:《中国野生稻资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5]俞为洁著:《中国史前植物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6]文焕然 等著:《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
[7]覃乃昌著:《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9]郑超雄 覃芳著:《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10]张声震主编:《广西壮语地名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
[11]覃凤余 林亦著:《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梁庭望著:《壮族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