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14日,隆安县政府邀请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隆安县进行文化旅游资源考察,专家们在丁当镇更也村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和大石铲时代的墓葬遗址,区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称这一发现填补了小流域没有贝丘遗址和大石铲分布区没有墓葬的空白。
?
发现更也贝丘遗址
2008年5月底,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向隆安县四大班子领导作隆安那文化遗存报告,提出隆安县是中国“那文化”(壮族稻作文化)的中心,隆安应尽早占领“稻作文化最早的中心”这一文化制高点,打造“那文化之都”的文化品牌。在谢寿球的建议下,隆安县委、政府正式启动了“那文化之都”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成立隆安县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工程领导小组。
2008年6月12隆安县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委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和南宁潮汐风文化传播公司组织专家开展隆安那(稻作)文化资源的普查和研究以及那(稻作)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
?
发现大石铲遗址
2008年6月18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开展隆安野生稻资源考察,在乔建镇林科所附近发现了直立不落粒的野生稻。根据全国野生稻大会对隆安、邕宁、扶绥三县交界的河谷平原是野生稻基因多样性中心的认定,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认为这一类型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直系祖先。
2008年6月28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考察右江沿岸稻作文化遗存,发现右江龙床贝丘遗址,并发现大龙潭右江河段和儒浩村大王庙是古代重要的稻作文化祭祀中心。
?
发现龙床出水的小玉铲
2008年7月8日(六月初六),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在乔建镇考察,发现了古老的“廷罗”、“板罗”等骆越古“那”文化的地名遗存和古老的稻神节(芒那祭)文化遗存,认定乔建一带是那文化最古老的中心。
?
发现直立野生稻
7月12日至13日,由国家、区、市有关专家组成的隆安“那”文化考察专家组在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的率领下到隆安县考察野生稻、大王庙、大石铲遗址等“那”文化遗存,并召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隆安县具有丰富而深厚的“那”文化遗存,极具开发价值,建议隆安县打造“那”文化之都文化品牌,抢占稻作文化产业制高点。
?
专家们考察野生稻
?
专家座谈
2008年11月5日,隆安县举办“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知识讲座”,请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谢寿球会长向县直机关干部讲课。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隆安“那”文化在世界稻作文化中的地位,就如何宣传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提出了工作建议,坚定了隆安县打造“那”文化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2008年12月13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的稻神山岩洞葬遗址中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大石铲,认定隆安的栽培稻起源时间约在1万年前。
?
发现1万年前的打制的大石铲
2008年12月24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完成《隆安“那”文化之都文化旅游项目总体策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并打印成册交付隆安县人民政府,方案为印刷精美的A3篇幅75页彩页,方案分为:一、前言,二、隆安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新解读,三、隆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位,四、隆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五、隆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策划,六、“那”文化实景演出节目创编策划,七、“那”文化之都品牌无形资产经营策划,八、操作路径策划,九、项目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等九章。
2009年5月23日上午,自治区文化厅在南宁主持召开了《隆安“那文化之都”文化品牌打造总体策划方案》(以下简称《策划案》)评审会。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南宁市文化局局长陈晓玲以及特邀的广西各学科专家代表40人参加了评审会。会议组织的评审专家组认为,《策划案》在充分调研、系统挖掘整理隆安县“那”文化资源基础上,将隆安定位为“那”文化的中心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提出了“那”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方向以及空间布局构架,专题策划设计了“那”文化实景演出节目、“那”文化节,“那”文化论坛等特色专项产品,并对“那”文化之都品牌无形资产经营及操作路径进行策划安排。《策划案》基础工作较扎实。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策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方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达到委托方的有关要求,对隆安县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壮民族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的展示宣传有积极作用。与会专家、代表同意该《策划案》通过评审。
?
评审会会场
2009年6月26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北京召开骆越文化遗产专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首席专家对隆安发现的骆越稻神祭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隆安的稻神祭是典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韩国的端午祭还要古老得多,隆安稻神祭涉及到人工稻作技术的发明权在哪一个国家手里的问题,非常重要,堪称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隆安的稻神祭可以直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27日(农历六月初六),隆安县乔建镇儒浩、博浪等村迎来当地传统的“芒那节”,在田间地头举行延续了6000多年的“稻神祭”活动,家家户户都摆开“百家宴”,广邀亲朋好友做客欢度节日。这一“稻神祭”民俗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前来报道,十余名专家到现场采风。
?
芒那节祭稻神场景
2009年10月23日,南宁民歌节举行民俗大巡游活动,隆安县大石铲方阵展示了远古骆越人的稻神祭祀场面,引起强烈的反响。
?
隆安”那”文化巡游队伍
2010年5月22日,首次列入县委、县政府主办的2010年广西南宁.隆安那文化—-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圆满结束。为期7天的隆安县那文化节,吸引了数十万宾客云集那桐镇,购农具,赏民俗,尝美食,全县人民群众共欢庆这一具有浓厚壮乡民俗特色的民族盛会。
2010年5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以(桂政发〔2010〕25号文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隆安“壮族芒那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9月23日,隆安县隆安县人民政府“那文化”遗址博览园项目公开招商,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大龙潭文化遗址,总投资额为200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占地区域面积达3000多亩,内设野生稻生态观光区、游览区、那(稻作)文化祭祀区、那文化农业旅游示范村、文化产业园区等六大功能区。建设定位为全国最大的稻作文化展示中心。
2012年4月29日,2012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在广西南宁隆安县隆重开幕,数以万计的区内外游客共同见证了这场流金溢彩的开幕式稻作文化盛会。自治区、市党委、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等数十名嘉宾应邀出席开幕式。下午15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中共隆安县委员会、隆安县人民政府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那”文化研讨会如期举行。经过研讨,专家们一致认定隆安认为隆安有着其他地方少见的稻作文化厚度,是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点,是我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晚20时,主题为“那文化绽放的地方”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在隆安县蝶城文化广场隆重上演。近万名区内外宾客与隆安人民再次共同分享“那文化之都”的文化魅力。
?
???????????????????? “那”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
研讨会会场
2012年7月至8月,隆安县政府再次邀请广西骆越文化会组织专家开展隆安稻神山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经过专家们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发现了稻神山古城和岩洞葬遗址群,发现了中国最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和石雕塑群,发现了遗址中的古骆越文字,终于破解稻神山千古文化之谜。稻神山原来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人像,大石铲时代的古骆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拜,形成了一个中国最宏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稻神山古骆越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从儒浩村的内桑岭延伸至博浪村的大龙潭,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从遗址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大石铲文化时期古骆越人就有集中稻神山举行大规模的稻神祭祀活动的习俗,如今稻神山附近的儒浩、博浪、鹭鹚等村还盛行农历六月初六祭稻神过稻神节的习俗,是古老的骆越稻神山祭祀活动的文化遗存。稻神山古骆越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的发现,证明古骆越人在大石铲文化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是我国稻作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
?
稻神山航拍图
?
发现稻神祭祀坛和古稻神石雕像
?2012年9月14日,隆安邀请我国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先生考察隆安乔建镇儒浩村稻神山祭祀遗址群并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梁庭望先生现场考察后认定:隆安稻神山祭祀遗址群是我国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也是我国古代稻作文化最大最集中的显亮点,可以开发成世界性的稻作文化展示中心和纪念圣地。全国各大媒体均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隆安县发现我国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的消息。
?
梁庭望考察稻作祭祀遗址群
?2012年10月3日,世界上权威的英国学术杂志《自然》全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论文:《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证明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是中国广西南宁周边地区。最后确认了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多年来的调研成果:隆安是我国稻作发源地和“那”文化之都。
?
发表韩斌课题组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