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赵明龙:论骆越水稻向东南亚南亚传播

谢 寿球

9月 6, 2013

?????????????????????????????????????????????????????
赵明龙
?
?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骆越先民开创的水稻文化就开始向北方和东亚各国逐渐传播,给那里的传统农业生产注入新鲜血液。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林琳的《论百越水稻向中原地区及亚洲的传播》[①]、吕名中的《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②]、彭适凡的《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③]、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④]一文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赘述,而是重点介绍骆越水稻向东南亚、南亚地区传播的一些情况。
?
一、传播的线路
1.海路
古代骆越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江河湖海,有的依那(水田)而生,有的靠海谋生,这种生产生活环境决定了古骆越人要善于制造形制各异、种类繁多的船只,长于操舟泛江海。广西贵港罗泊湾汉代铜鼓上有船舟船纹,说明越人航海已用这种双体船。而吴平等著的《越绝书》卷二也作了记载:“方形船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方即舫,为越人早期海船。越人还创造了古代铜船。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引《交趾记》:“越人铸铜为舶”。[⑤]舶为大海船。这些史料都表明,古代骆越人已经掌握了航海技术。《越绝书?记地传》对骆越人娴熟的驾船技巧进行过生动的描绘:越人“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淮南子?齐俗训》也云:“越人便于舟。”可见,古骆越人擅长海上活动,善于操舟泛海,从而在创造水稻文明的同时,骆越人也开始在南海的近海从事海洋生产,并逐步沿着海岸线开辟北部湾至东南亚、南亚沿海国家航线,将水稻、陶瓷、丝绸等传播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有关开辟北部湾至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通记载,直到汉代才见于正史。《汉书》第六册卷二十八下载[⑥]:
?
自曰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之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曰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
上述史料说明,中国至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航海线路行程是:由始发港合浦―中南半岛南部―中南半岛北部―暹罗湾―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登陆)―缅甸夫甘都卢国―孟加拉湾(再下海西行)―印度半岛东南部―斯里兰卡半岛。航线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线自东向西行驶,整个航程约11个多月,计354天[⑦]。可见,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由合浦出发,经中南半岛沿岸通达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等国,沟通了我国西南沿海与海外各国的经贸联系,从而也把水稻文明推向东南亚和南亚各国。
2.陆路
从广西经云南、缅甸到达印度的陆路早已开通,但见诸于史书的很晚。唐代,广西陆上交通空前发展,以桂、容、邕为中心的各辖州县基本有路相通,新开了南北纵道。此路从今友谊关入门州(今越南同登)、谅州(今谅山)、交州(河内)。广西境外的林邑、文单等国的国王、使臣、商旅频繁经壮区北上南下,而中国的商人也可经广西出安南、云南抵达骠国(今缅甸)、天笙(今印度)等国。《新唐书》卷四十三下记载[⑧]:
?
安南经交趾大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经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楼县,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贵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生獠也。又四百五十里至古涌步,水路距安南凡千五百五十里。又百八十里经活浮动山、开井山,山上夹道皆天井,闻不容跬者三十里。二日行,至汤泉州,又五十里至禄索州,又十五里至龙武州,皆蛮安南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傥迟顿(今云南蒙自县境),又经八平城,八十里至洞澡水,又经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剑南地(今云南澜沧江和哀牢山一带)也。又经通海镇,百六十里渡海河、利水至绛县。又八十里至晋宁驿,戎州地也。又八十里至拓东城,又八十里至安宁故城,又四百八十里至云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城,又七十里至蒙舍城,又八十里至龙尾城,又十里至大和城,又二十五里至羊苴咩城。自羊苴咩城至永昌故郡(今云南保山一带)三百里。又西度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今云南潞西县)二百里。又入缥国境(缅甸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经突(旼)城至骠国千里。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笙迦摩波国千六百里。又西北度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笙国东境恒河南岸羯朱温罗国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国六百里。
?
这段文字说明两点:一是西南桂道陆地丝绸之路线路走向是,以广西为起点,经安南、云南、缅甸,终点为印度。二是时间约在公元前7-4世纪之间。因为摩羯陀国是兴于公元前7-6世纪,衰于前3世纪左右,故西南桂道陆地丝绸之路当在这一时期与之有贸易往来。张正明先生也认为,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南方就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东起长江中游的楚国,西至恒江中游的摩揭陀王国。这与笔者的看法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壮区开辟了东起邕州横山寨,西至印度的陆路通道,为中国西南陆路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之一。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载[⑨]:
?
中国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自横山一程至古天县,一程至归乐州,一程至唐兴州,一程至瞧殿州,一程至七源州(距泗城州只一程),一程至泗城州(今凌云县境),一程至古那洞,一程至龙安州,一程至凤村山僚度江,一程至上展,一程至博文岭,一程至罗扶,一程至自杞之境名日磨巨(今贵州安龙),又三程至自杞国(在今贵州西南与云南东部),自杞国四程至古城郡(今云南曲靖),三程至大理国之境,名日善阐府(今昆明市),六程至大理国矣,自大理国五程至蒲甘国,去西天笙不远,限以淤泥河(指伊洛瓦底江)不通,亦或可道,但绝险耳,凡三十二程。
?
从上述记载可见,自邕州横山寨,大体行径六十六程,可抵达印度西部。这是当时广西通向印度的陆路通道具体计程,也是西南桂道陆地丝绸之路的大体线路。这条线路在今昆明和大理与从中国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而抵达印度以至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川滇通道)相汇合,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学者罗二虎在《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周智生在《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论文[⑩]中作了详细分析,此不赘述。当今,壮泰族群有6个支系分布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他们自称为“泰人”,他称为“阿洪人”,人口约400多万人,语言、稻作农业、民俗大体与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相似,而与川、滇汉族的风俗不相同,这正好说明部分的壮泰族群是通过广西田东这一丝绸之路迁徙到印度阿萨姆邦的。
?
二、向越南传播
?公元前968年以前,中国与今越南北部、中部同为一国,交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骆越也包括今越南北部的一部分。《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攒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可见,古代交趾(即今越南北部一带)是古代骆越居住地之一。早在汉代之前,今北部湾地区的中国东兴、钦州、合浦、徐闻等出海口可通过环北部湾海岸线与交趾的今越南南定、海防等有海路与内河(红河)相互往来,传播经济文化。周成王十年(约公元前11世纪),“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今越南中部),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开创了越裳国向周朝“朝贡”贸易。越南《越史略》卷一《国初沿革》也载:“至周成王时,越裳氏始献白雉”。当时的朝贡贸易“交换”的奇石异物和丝绸,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贸关系,但应是丝绸之路的萌芽,也是水稻文明传播之路。而从越棠国到中原,“道路悠远,山川阻隔”,广西沿海则是越棠国向中原“朝贡”必经的便捷水道[11]。此外,从广西可经云南河口的红河顺流而下到达越南红河三角州,也可从凭祥的平而河、水口河进入越南高平、谅山省,还可从陆路经今友谊关到达越南红河平原。据资料显示,在越南红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郎时期,已有人工栽培稻。在永富的同豆三至四层遗址中,发现有许多炭化谷粒,经C14测定,年代为1378±100年。[12]戴维森认为,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酉阳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已有稻作农业,”[13]但他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考古证据。笔者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来分析,越南北部、中部一带的古代水稻文化,是从中国百越中骆越逐渐传播的,其栽培稻至少比中国南方晚一千年。
?
三、向泰国传播
也许人们还记得,在30多年前,国外有一些学者曾认为亚洲水稻起源于泰国。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美国索尔海姆教授。1963年,索尔海姆教授率领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泰国艺术厅联合考古队,在泰国东北部进行文物调查,在1965年—1966年第二次调查时,在泰国孔教府西北约80公里处的能诺塔(Non.NokTha)遗址,发现一块不到一平方英寸的残陶片上有稻壳印痕,从残陶片上层一悠扬随葬品的C14年代测定来分析,泰国稻谷历史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14]。对于这一考古结论,泰国考古学家晴?犹地认为,“这是人工栽培稻谷”。[15]对于这块残陶片上的稻壳印痕,国际稻作研究所(lRRI)学者张德慈先生则认为,“在泰国北部NonNokTha(能诺塔)发掘之稻壳(估计纪元前3500年),经作者及同仁的鉴定,认为属于接近野生稻,系为原始民族除渔猎外采集之食物,尚未到栽培阶段”[16]。中国学者林琳认为,泰国能诺塔遗址稻谷壳究竟是野生稻还是人工栽培稻?迄今尚难定论。即使它真的是人工栽培稻,其历史也比中国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人工栽培稻要晚一千几百年[17]。此外,在泰国东北部的班清(BanChieng)遗址也曾发现炭化稻粒,在陶片也有稻壳的印痕,其中除野生种外,还有人工栽培的大粒种,据估计,这些标本的年代约在公元前第4千年的晚期[18]。笔者认为,30多年来,中国南方百越地区新石器时代水稻文化遗存陆续被发现,考古发掘新资料充分证明泰国不是亚洲水稻发源地,而是由中国南方百越之一的骆越水稻传入泰国后才开始人工栽培水稻,而传入的路线大体有三条:一是从合浦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泰国南部;二是从广西-越南-老挝-柬埔寨进入泰国;三是经云南澜沧江进入湄公河到达泰国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因此,泰国古代水稻文化深受中国骆越水稻文化的影响。
?
四、向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传播
骆越水稻向缅甸和印度传播,首先是经云南西南部传入缅甸北部,再由缅甸北部传入印度阿萨姆邦地区。长期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就中印谁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问题争论已久。20世纪70年代,一些搞农学专家学者认为水稻的起源于印度,还有一些人认为云南也是水稻的起源地,两种观点的同一前提是,栽培稻应当起源于野生稻的原产地。但是,后来我国在考古中发现云南水稻的年代都比较晚,大概是出现于距今4500年前,没有发现更早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左右的栽培稻,近20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还发现了1万年前的栽培稻。[19]2011年5月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evidence for a singl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的论文,文章揭示,由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和普渡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大规模基因重测序技术对数千年来水稻进化历史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约8200年到13500年前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即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过去的研究认为亚州栽培稻有两个起源地:印度和中国。该研究第一次证实了水稻最早起源于我国。近10年来的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研究结果,栽培稻在大约8000~10000年前出现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在大约4000年前出现在印度的恒河地区。该论文作者之一、纽约大学生物学家Michael Purugganan就中国水稻向印度传播解释道:“稻米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商和迁徙的农民从中国带到印度,进而与当地的野生稻发生了广泛的杂交,因此过去我们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而事实上它的起源应该是在中国。”论文的共同作者、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教授Barbara A. Schaal说:“这一研究是将基因组学、信息学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水稻有着与人类相关的复杂进化史,并随着人类的迁移遍及全亚洲。这项工作揭示了人类迁移所带来的遗传后果。”[20]美国学者的研究推论,与笔者考察印度阿萨姆邦及当地的史料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
2010年,笔者曾经考察印度阿萨姆邦,发现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稻田,而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可见两地农业文化特色相差之大。经向当地农史专家询问,以及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印度阿萨姆邦的稻作文化是从中国两广地区经云南、缅甸传播到那里的,与壮泰族群迁徙路线基本吻合。笔者认为,中国壮族和印度阿萨姆邦泰人(外称阿洪人)是同源跨境民族,彼此不仅是世界“那”文化的发祥地,而且也是“那”文化的民族。阿萨姆邦泰人不仅认同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广西、云南、越南北部迁徙而来,而且也认同“那”文化也是从中国、缅甸同根生的民族中传播到阿萨姆邦的。在印度,阿萨姆邦水田成片分布,规模较大。“阿洪人作为泰族群的一个分支,在泰族稻作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彻底着手于水稻生产”[21],继承了壮泰族群的那文化。缅甸出版的《Shna State》一书写道:“掸族的水稻栽培技术来源于中国,为了进行耕作,他们会寻找肥沃的土地及灌溉条件便利的地方建立他们的bana和mong”。还说“从黄河、杨子江流域至印度阿萨姆邦,向东至泰国、老挝、越南,往后至四川、贵州、广东,整个亚洲大地,数以百万数不清的稻田,都是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泰族开垦的”[22]。虽然后面这句话有夸大之嫌,但壮泰族群创造“那文化”是公认的[23],而且缅甸、印度的栽培稻很可能是从中国广西、云南一路传播过去的。
可见,就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发现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水稻的栽培很可能是在中国长江流域或古骆越地区首先开始的,然后向东南亚、南亚传播。
?
参考文献
?
[1]林琳:《论百越水稻向中原地区及亚洲的传播》,《民族论坛》,1996年第4期。
[2]吕名中:《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民族研究》,1985年第6期。
[3]彭适凡:《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1期。
[4]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
[6][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
???? [7]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8]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交流史略》,载《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
?
?
? ??????????????????????????
?
?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①]林琳:《论百越水稻向中原地区及亚洲的传播》,《民族论坛》,1996年第4期。
[②]吕名中:《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民族研究》,1985年第6期。
[③]彭适凡:《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1期。
[④]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⑤](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
[⑥]班固撰:《汉书》第六册卷二十八下,第1671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⑦]陈柏坚、黄启臣:《广州外贸史》第44-46页,广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
[⑧](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第四册卷四十三下,第1151-1152页,中华书局,1975.
[⑨][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一版二刷(2006),122-123页。
[⑩]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交流史略》,载《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11]赵明龙. 从中国合浦到斯里兰卡――论合浦(北海)为中国最早最大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j].东南亚纵横,2002(7),39-40。
[12]I·C·Glover,Prehi storic Plant remains from South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e torie,South Arehaeology一
1977,VoL.l.P.31,NaPie,1979.
[13]J.Davidson,Recent archaeological actiuity in viet –nam,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Archaoological Society,No.6,1975
[14]杰·索尔海姆著,黄德荣译:《被遗忘了历史土地上的曙光》,美国《民族地理》,1971年第3期。
[15] [泰]晴?犹地:《泰国考古三则》,《往事》,1974年版,曼谷,王文达译,谢远校,《东南亚资料》1981年第1-2期。
[16]张德慈:《中国早期稻作历史》,《中华农业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林琳:《论百越水稻向中原地区及亚洲的传播》,《民族论坛》,第43-44页,1996年第4期。
[18]I?C?Glover,Prehi storic Plant remains from South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e torie,South Arehaeology一
1977,VoL.l.P.29,NaPie,1979.
[19]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
[20]towersimper:《PNAS:水稻起源于中国》,生命科学论坛,2011-5-12。原文《Molecular evidence for a singl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在线发表于2011年5月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domesticated rice》,(DOI:/10.1073/pnas.1104686108 )。
[21]Pomesh Buragohaln,Ahon State? Formation? In Medoaval Assm(1228-1714). Krltagya publications? Guwahatl,2007.PP.108
[22]Sai Aung tun,History of The Shan State fron irs origins to 1962,Silkworm Books,2009.PP.21,PP.43 .
[23]赵明龙.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壮泰族群的基本文化特征[j].东南亚纵横,2010(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