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综述

谢 寿球

12月 11, 2013

?
农宜陟? 雷英章
?
摘? 要:2013年9月5日,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在隆安举行。会上,23位专家学者从基因遗传学、地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隆安在稻作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打造“那”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那”文化? 座谈会? 综述
?
2013年9月5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共隆安县委员会、隆安县人民政府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隆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隆安县民族局、隆安县供电公司共同协办的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在隆安县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稻作委员会主任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湖南怀化市副市长刀波等知名学者以及区内外专家、学者23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吴朝晖、甘诚、刘文式、廖永新以及在家的县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乡镇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上,县委书记吴朝晖作了题为《打造“那”品牌,弘扬“那”文化,努力推动隆安特色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主旨发言。
座谈会的主题是“‘那’宝地? 稻花香”。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栽培水稻发源地及其传播路线”、“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它的展示中心”、“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以及“‘那’文化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主要学术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那”文化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阐述
在这次“那”文化座谈会上,广西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先生在总结性发言上,对“那”文化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阐述。他认为,稻作“那”文化指的是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进化为水田“那”栽培稻,经过历史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原始记忆的农耕文化现象,称之为稻作“那”文化。稻作“那”文化的实质——农耕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本,原生态是稻作“那”文化之魂。1
二、提出广西南宁市附近是世界栽培水稻发源地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一般采用考古方法,并辅以民族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独辟蹊径,他们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稻作农业起源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们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进行基因组重新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以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这一研究成果被撰写成论文《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发表在2012年10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副院长的助手黄学辉博士参与了研究活动,是论文的执笔者。他在这次“那”文化座谈会上重述了这一成果:1、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南宁市及其附近地区,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2、粳稻随后逐步向外扩散,传入东南亚(热带粳稻)、南亚(印度香稻)及东北亚(温带粳稻)等地。3、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后,又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稻。4、东南亚的籼稻在最近一、两千年前又再次传回中国(如宋朝年间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2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李富强先生也从考古学、语言学等多重角度,论证壮族先民是最先发明稻作农业的民族之一,水稻驯化和栽培技术的发明是壮族先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3
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先生、广西博物馆研究员彭书琳先生则从晓锦遗址着手开展研究,认为晓锦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米与玉蟾岩遗址、牛栏洞遗址的考古发现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与大龙潭石铲一道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明龙先生在其《论骆越水稻向东南亚南亚传播》一文中认为,水稻的栽培很可能是在中国长江流域或古骆越地区首先开始的,然后向东南亚、南亚传播。传播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海路,由合浦出发,经中南半岛沿岸通达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等国,沟通了我国西南沿海与海外各国的经贸联系,从而也把水稻文明推向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另一条是陆路。以广西邕州横山寨为起点,经安南、云南、缅甸,重点为印度。5
三、提出了“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它的展示中心”新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稻作文化委员会主任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交流论文《论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它的展示中心隆安》中指出,大致处于东经100°—115°,北纬18°—28°之间,有一个原创稻作文化带,这个原创稻作文化带,正好和壮侗语族民族的分布重合。它以华南文化区为中心,四周稍有扩展。弥漫于这一中心的文化丛是水稻人工种植的发明形成的文化丛,它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某一点,它代表了新兴的极有生命力的农业文化。从这一中心的文化丛——“那”文化向邻区传播,形成了江南稻作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稻作文化,后来又辐射到江北和东南亚。
既然壮侗语族民族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在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域就应当有一个展示中心。而隆安由诸多的稻作文化要素,如田园如画、位置适中、平地突起稻神山、有稻神塑像、大石铲密集、遍生野生稻、六月六稻神节、四月八农具节、江山多娇、有现代科学支撑等等,是原创稻作文化带展示中心的最佳选择地。如果在岜娅恢复祭坛,整治好岜娅景致,建立分立的或综合的大石铲博物馆、水稻品种博物馆、“那”文化农具博物馆、“那”文化民俗博物馆,建立水稻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水稻新品种杂交试验基地、青少年学习的插秧田、罗兴江水轮车展示一条河(仿荷兰桑河岸的风车),整合隆安旅游资源,隆安一定会热闹起来,成为世界级的水稻展示亮点。6
四、提出隆安以稻神山为中心的区域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中心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先生阐述了2012年隆安稻作文化新的考察成果:2012年,隆安县邀请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前来对该县稻神山(俗称岜娅)进行考察。经过三个月的考察,他们有了重大发现:稻神山原来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人像,远古时代的古骆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拜,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7这一稻作祭祀遗址群有古城、大型祭祀坛、雕塑群,还发现了古文字文物,按照学术界公认的古都或古文明中心认定的标准,稻神山地区无疑是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稻作文明中心,这一个稻作文明中心的规模和文化遗存物的丰富,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家基因研究中心所确认的栽培稻起源中心南宁及其周边地区中,隆安是稻作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是中心的中心。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稻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物收藏专家朱仁宝先生描述了发现稻神雕像的经过8。广西测绘学校教师,广西骆越文化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达文先生则揭示了稻神雕塑与太阳鸟崇拜的关系9。此外,广西古籍整理办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罗宾先生还将2013年在稻神山所在村——儒浩村六月六祭稻神情况进行了交流10。
五、拓宽了“那”文化的研究领域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蓝日春先生从壮药迷谷(薏苡仁)入手,探讨其与水稻起源的关系。他根据在广西隆安的丁当镇及与之相邻的武鸣县罗圩镇等地发现的野生水生薏苡基因,认为这一带的野生水生薏苡是中国药材薏苡的原生地,根据自古药食同源原理,说明栽培稻的起源地也是中国药材的一个重要的原生地。11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覃乃军先生则建议对骆越稻作祭祀古乐进行开发。一是从历史的视角,研究稻作祭祀古乐的由来、发展历程、特色及其历史;二是以骆越稻作祭祀音乐为突破点,对骆越古乐一是的历史进行探源,了解壮族“双声”歌的多声形态特征及其约定俗成的口头理论的规范性、丰富性和成熟程度;三是探究骆越稻作祭祀古乐的形成及精粹。12
六、提出了进一步打造“那”文化品牌的建议
专家们一致认同隆安县打造“那”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县”策略是一个明智之举。如中央民族的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湖南省怀化市副市长刀波先生认为,隆安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稻作文化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强县”的口号和建设“那”文化之都的构想,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不仅符合了我国的稻作文化研究的需要,也将会对隆安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3同时,他们提出了不少打造“那”文化品牌的有益建议。
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中国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张耀民先生认为:目前,很多人对“那”文化还是一知半解,所以南宁市隆安县的“那”文化应该把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进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的传播,只有通过传播,使广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认识到“那”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有所作为,更好地推动“那”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也更有利于打造“那”文化品牌。14自治区文化厅信息中心策划部主任、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中国先生则从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切身需要出发,论述做好“那”文化宣传策划对占领稻作发言地制高点的重要性,并在如何吸引、引导、协调、利用东盟(境外)媒体、中央主要媒体和自治区主流媒体科学系统做好“那”文化宣传的操作路径上,提出了对“那”文化宣传的实施思路。15
其次,要挖掘、再现、重建传统的“稻神祭”仪式。作为“那”文化民俗的重要遗存,应加强保护和挖掘。一是继续挖掘、补充完善与“稻神祭”的相关仪式程序;二是需要精心设计“稻神祭”活动中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三是高度重视对“稻神祭”精神内核的挖掘与重建。此外,“稻神祭”的重建与传承需要创新。16
其三,多方面、多角度打造“那”文化品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梁伟平先生认为,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尤其是招商引资的方法,首先是引进思想,然后是引进思路,其三是引进团队,其四是引进人才,其五是引进产业,其六才是引进资金。抓住机遇隆安必然会有跨越式的发展。17
广西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原主任何劳先生认为,打造“世界稻作文化”之都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二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设立稻作文化起源发祥地保护区;四是建设稻作文化博物馆;五是开发“稻神山”系列养生食品;六是开展特色旅游。希望隆安县稻作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光点,成为隆安县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新的支点或增长点,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18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梁肇佐先生认为,隆安县的“那”文化打造,职能从小处入手,先扎扎实实地做“小”文章,等到“小”文章做漂亮了,才可以水到渠成地做“大”文章。一是可看的文章。看的文章,可以罗列的东西很多,如传统节庆(稻神祭、农具节、庆丰节等)、歌圩(多助歌圩、卢浩歌圩等)、民间歌舞(龙狮舞、佛手莲花舞等)、壮族传统建筑(干栏建筑、岭南传统砖瓦建筑等)、婚丧嫁娶仪式、劳动生产生活用具的生产使用(红良打铁村等),所有这些都是“那”文化或与“那”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因为农业文明的发达,才派生出了如此之多的风俗风情。我们要用心地要挖掘研究,要用心地去逐步恢复已日渐模糊了的文化记忆。二是可吃的文章。“那”文化之乡,古老的农业文明培育出了隆安丰富的美食,这里应该成为最具特色的生态美食天堂。以雁江粉利为代表的粉食系列达十多种,还有糍粑系列、米粽系列、原生态的香猪、香鸭、丁当香鸡等肉食系列,还有米酒系列等等,值得我们去品尝的美食太多了。三是做可听的文章。“那”文化的发达,使隆安人很早就丰衣足食,因此就产生了古老独特的音乐。隆安民歌十分古老而优美,民歌调也很丰富,尤其是巫调特别的吸引人。现在所需要做的是,聘请权威的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让隆安的传统民歌、传统古乐重放异彩。19
?
?
注释:
[1]潘琦.在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2]黄学辉.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发言课件《水稻的驯化和栽培稻的起源》。
[3]李富强.壮族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4]蒋廷瑜,彭书琳.从晓锦遗址炭化稻米谈稻作农业的起源.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5]赵明龙.论骆越水稻向东南亚南亚传播.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6]梁庭望.论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它的展示中心隆安.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7]谢寿球.隆安县稻神山文化考察报告.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8]朱仁宝.古稻神雕塑发现的经过.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9]黄达文.儒浩稻神雕塑与太阳鸟崇拜.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0]罗宾.虔诚的稻神祭——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稻神祭纪实.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1] 蓝日春.壮药迷谷(薏苡仁)与水稻源头之探讨.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2] 覃乃军.骆越稻作祭祀古乐的开发研究.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3] 刀波. 在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14] 张耀民. 在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15] 谢中国.“那”文化品牌打造的新闻策划思路.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6]黄桂秋.“稻神祭”对广西隆安“那”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7] 梁伟平.关于“那”文化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几点看法.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8]何劳.论打造中国隆安“世界稻作文化”之都.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19] 梁肇佐.“那”文化大构想须先从小文章做起. 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交流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