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谢寿球:广西稻作文化起源研究汇报

谢 寿球

4月 15, 2014

广西稻作文化起源研究汇报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谢寿球
?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是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直接指导下成立的民间研究机构,主要成员多为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主要研究成果是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00万字的专著《古骆越方国考》。其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骆越文化的中心是全国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自2008年成立开始就全力开展稻作文明起源研究。因为稻作文明是古骆越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只有探明了古骆越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也就全面破解了古骆越文化的千古之谜。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对于古骆越稻作文明起源的研究重点就是寻找稻作祭祀文化遗址的中心、稻作祭祀民俗遗存的中心和稻作祭祀文字遗存的中心。我们认为稻作文明的基础是水稻栽培技术的发明,而稻作文明的标志性文化就是稻作祭祀文化。因为稻作祭祀文化承载的古稻作文明信息最多而且最为稳固。
经过6年艰苦的田野调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终于有了如下几个重大发现:
一、发现了古骆越稻作祭祀文化遗址的中心:以隆安县稻神山为中心的稻作祭祀文化遗址。
广西、广东、海南、越南北部等骆越故地广泛分布着一种以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大石铲为主的稻作祭祀文化遗址。大石铲祭祀文化遗址又以广西隆安县最为密集。多年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把寻找古骆越稻作祭祀文化遗址中心的重点放在古骆越水流域的武鸣县和隆安县。发现了武鸣甘圩、锣圩、宁武和隆安的丁当、南圩、乔建等十多个新的大石铲祭祀文化遗址,并发现了以隆安县乔建镇稻神山(壮语叫岜娅)为中心的大型稻作祭祀遗址群。
稻神山原来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人像,从航拍图来看稻神山就像一个张开双手双脚的巨大女人像,大石铲时代的古骆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祀,在她的周边建造了一个个大石铲祭祀坛和祭祀石雕塑,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稻作祭祀遗址群。祭祀石雕塑的造型多为鸟、蛇、鱼、蛙、象等壮族图腾,还有巨型谷粒状的雕塑。这些雕塑都有砺石打磨过的痕迹,许多雕塑边还残留有打碎的砺石块,多数砺石块都有打磨出橄榄形的凹痕。其中最重要的雕塑是安呑岭祭祀坛旁的稻神雕塑,稻神雕塑是一个高1.5米,宽0.8米的鸟头人面像,安装在一个5米高8米长的基座上,基座上还刻有几个神秘的古文字。这种鸟头人面的造型正好与稻神是鸟部落女王的古骆越传说相吻合,是古骆越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雕塑。稻神雕塑座西朝东,正对着东面的形如展翅大鸟的大山,明显地体现了古骆越人对太阳和太阳鸟的崇拜。
据这些雕塑群旁边出土的大量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从稻神山的岩洞中及周边的祭祀坑中出土的大量打制大石铲分析,以稻神山为中心的祭祀遗址年代约在6000至1万年前,是我国目前有报道的最早与最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
二、发现了古骆越稻作祭祀民俗遗存的中心:以隆安县稻神山为中心的稻作祭祀民俗遗存区。
在隆安的渌水江、罗兴江、右江三角洲的罗兴、鹭鶿、博浪、儒浩、慕恭等村都有古老的稻神(当地壮语叫娅王)祭祀民俗遗存,当地壮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流传稻神传稻种的民间传说,并把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当作稻神的生日和稻谷的生日。历代以来,每逢六月初六,这一带的村庄都举行一个独特而又隆重的祭稻神节,家家户户杀鸡宰狗到田边、水车边和大王庙祭奠稻神“娅王”,请稻神保佑稻穗丰收。这一天大家都广邀亲戚朋友到家里作客,隆安县城基本上成为空城。大家集中罗兴、鹭鶿、博浪、儒浩、慕恭等村共同欢度祭稻神大典,交通为之堵塞。这一天实际上成了稻作文化的狂欢节。
在壮侗语各民族中历史上都有祭稻神的节日,但各地的稻神节如今都淡忘了。像隆安县乔建镇稻神山地区如此隆重地过稻神节的乡镇是绝无仅有的。稻神山地区显然是古稻作祭祀民俗遗存的一个中心。
三、发现了古稻作祭祀文字的集中区:以隆安、平果为中心的古稻作祭祀文字的集中区。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近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发现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所创制的文字,改写了壮族先民没有文字的历史。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最早发现的骆越古文字是在龙州县上金乡的左江河段出水的石戈上,这一石戈上有6个明显为占卜辞的古文字。从石戈半打制半磨制的工艺分析,文字可能有6000年以上。这一发现打破了古骆越无文字的历史断论。自此后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便陆续在扶绥、宾阳、武鸣、隆安、平果等地发现了刻写在骨头、石片、岩石、甲骨、陶器、玉器上的古骆越文字。但古骆越文字发现的集中区是在隆安乔建至平果县城的右江两岸地区。这些文字多刻在石片和石器上。总数约有50多片,许多石片上刻的文字多达数百个。这些古文字经我国和外国的考古专家认定为3000至6000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这些古文字有部分已被专家们破译,认为这些古文字的内容多和求雨等稻作祭祀有关。稻作祭祀文字的出现表明古骆越人的历史已进入了稻作文明阶段。在全国的稻作文化遗址中,有古稻作祭祀文字的遗址据目前所知也是绝无仅有。
四、发现了古栽培稻的名称隐藏着发明民族的族称密码:糯稻隐藏着骆越民族的族称密码“雒”,粳稻隐藏着骆越后裔民族侗族的族称密码“更”。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许多专家是民族语言专家,他们着重从古稻作语音的构拟上研究稻作文明的发源问题。
水稻基因学家对栽培稻的历史基因进行分析,已经认定最早的栽培稻是糯稻,然后培育出粳稻,最后培育出粘稻。在武鸣县的田野调查中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发现许多老人都把水稻叫做“雒”,而把旱稻叫“鹊”。这一名称遗留了古骆越人根据“雒鸟”指引发现了水稻栽培方法和根据“鹊鸟”指引发现了旱稻的栽培方法的古老信息。水稻农业后来成为古骆越人壮大的基础,这也是骆越人族称为“雒”的原因。据专家们考证,“雒”和“糯”古音相同,“糯稻”在古文字中实际上隐藏着发明糯稻民族“雒越”人的名称密码。雒越人的后裔侗族古称“更”或“干”,因为培育出了半粘性的水稻新品种,古人便把这种水稻叫做“粳稻”。“粘稻”也是因为是“占城”人培育出来而叫“粘稻”。
五、现代基因技术为栽培稻的起源作了最权威的结论
201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自然》发表了题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韩斌课题组先前构建了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9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他们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中国广西南宁周边沿江地区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南宁周边沿江地区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这一成果实际上是为栽培稻的起源做了“亲子”鉴定。对于这一研究成果,原自治区领导马飚、马庆生、潘琦、陈章良等都很重视,要求把水稻起源作为广西文化的最亮点来打造。
所有的证据链都说明,水稻栽培技术是古骆越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是广西壮族人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我们要好好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