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举办六月六稻神祭 游客领略千年傩祭民俗
中新网南宁7月9日电(林洁琪)“隆安儒浩,稻作之乡;神山石铲,汇聚一方。六千年前,稻神天降;落座儒浩,造福壮乡……”南宁市隆安县文体局文化顾问何生德9日在隆安县儒浩村的稻神祭仪式上高声朗诵祭文。
7月9日(农历六月初六)稻神祭,也称作芒那祭,起源于广西隆安县,稻神祭最远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为能够获得丰收而进行的仪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生德介绍,远古壮族先民因常食不果腹,鸟部落女始祖娅王为先民培育出一种叫做糯米的栽培稻,并广泛传授种植和收割技术。后来人们尊娅王为“稻神”,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诞生日,并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稻田数量减少,稻神祭的规模也逐渐减小。为了延续和传承这一盛事,村里组织村民共同举办稻神祭,以此祈祷丰收。
稻神祭开始时,村里的妇女自发带上祭品和香烛在稻田边上一字排开,虔诚地祈福。稻田里的师公师婆手持铃铛、扇子等法具,有节奏地跳祭祀舞,唱请神词。接下来师公们带着黑色傩面具,在田野间敲锣打鼓地巡游,意在驱赶田鬼,祈祷稻谷能够在扬花期顺利成熟结穗。
据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介绍,儒浩村稻神祭的主要仪式分为请稻神、招稻魂、驱田鬼三个部分。请稻神是向稻神祝贺,恭请稻神降临驱邪祈褔;招稻魂的做法是用一根青绿色的芦苇绑上一条纸幡,插在稻田中间,寓意禾苗长得像芦苇一样粗壮;驱田鬼是需要师公沿着全村的田埂巡游,才能有效驱赶祸害的田鬼。
谢寿球表示,隆安全县共有十几万村民共同庆贺稻神生日这个传统节日。稻神祭是远古骆越民族的稻作文化生活的记忆,对于研究中国骆越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稻神祭是至今仍活跃在生活中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广西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民间文化习俗。
“稻神祭这一仪式传承了千年,今日一看感觉真的很有意思。”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何裕同学见证了这一盛事,她说,村民们淳朴和热情的性格感染了她,让她看到广西的稻作文化新的内涵,同时丰富了学业上的知识。
据了解,以隆安为中心的古骆越水流域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稻作中心区,隆安的“那”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15年10月10日,农业部公布了2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入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在隆安境内相继出土的大石铲、牙章、遗骨等文物以及发现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为隆安县“那”文化圈中心和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定位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隆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