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营垒
一排整齐的营房地基遗址
骆越祖山大明山主峰下发现古石垒遗址
疑为古骆越国军队秘密营地
9月18日,笔者在骆越祖山主峰昆仑峰下发现了一处完整的石垒建筑墙垣遗址,遗址建筑结构规整,像是军队驻扎的营地。据当地的老人说,这样的营垒昆仑峰下曾发现了多处。从营地附近发现的战国青铜剑、戈、矛等兵器分析,这些营垒很可能是古骆越国抗击秦军入侵的秘密营地。
著名古籍《淮南子·人间训》曾记载: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这个记载有几点值得注意: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的地方应为古骆越国地,因为只有古骆越国地才产以上的宝物。其次领军的将领叫尉屠睢,“尉”是秦代领军将领的官职,“屠”是屠灭,“睢”是骆越都城“岜睢”(也写作八树)。“岜睢”也是骆越祖山大明山。有些古籍写作“博邪”或“镆鎁”。“丛薄”是密林深处,这“丛薄”应是骆越祖山深处的密林。而这骆越祖山主峰下发现的许多营垒很有可能为当年骆越古国军队退入“丛薄”中的秘密营地。
9月18日发现的营垒坐标为东经108°22’;北纬23°21’,这个点位于大明山主峰正南方向的一个沟谷里。海拔约960米。
这里森林茂密,杂树参天。林下腐叶深厚,杂草稀疏而多藤蔓。遮天蔽日的林荫下,显得幽深而隐秘。若不是预先有路线标记,很难发现这里存在着一个残垣断壁、基础完整的建筑遗址。
遗址占地约1000平方米,顺坡呈长方形四合院的模样,前低后高,开门向西南方。大门外左侧附一间石屋,院内两厢对称排列各有石屋七间,屋门两两相对,每间占地约9平方米。院上方排列两行正屋,前排三间,高高在上,左缺为通道,后排5间将后院封闭。两排正屋间有条走廊与通道相连。整个建筑基础规整有序,全部以不规则的石块垒砌。现存墙垣高0.5-1.5米不等。整体被长期累集的腐叶、青苔包裹、覆盖。其间有零星的荫生植物生长,有稀有的金线莲。
遗址外东西两边地势相对较低,是两条自然的水冲沟。西侧冲沟距外墙约十余米。东侧冲沟距外墙约三十米,较深,沟底有石彻的蓄水堤。从大门到蓄水堤的道路依稀可辨。路基和护坡均为石砌,除部分塌陷外,基本保持原貌。一棵胸径约70厘米的青皮树占据了路面。
院后有一面石砌的护坡挡土墙。挡土墙以上的导流引水方向依稀可辨。
经对表面初步勘察,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古代的兵寨遗址。理由:
一、从遗址规制看。基础整体严谨而整齐,没有多余的附着,与普通山民居所遗址随意分布的特征有明显区别。
二、从现存面貌看。建设施工和居住维护过程显然是有严谨规划、严密组织的。若是老百姓的居所,必定存在户与户之间的区别,各自维护程度也不一样,不会保留如此规整的面貌。
三、从配设和防护设施看,是个长期稳定的居所,且建设、居住、维护时间相当长。一系列的汲水、排水、挡水、护坡等功能设施,应该是有组织的军队修缮的结果。一般临时避难的老百姓都不太可能,也不愿意做到这般细致。
四、从屋间数量、大小规模看,如两人一间,这个营地居住的人数不会少于40人。若是普通民居,有超过40人的大户长期居住,必有分房分户的情况。分房分户,之后应有加建、附建,而且开间大小可能各依所好(或所需),随心所欲,且维护状况也各不相同。遗址现存面貌,其基建规划显然是始终未变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成不变的规整面貌应该是正规兵营留下的遗址。
五、排除宗教设施遗址的可能。屋间数量可以推算居住人数,屋宇空间可以推断生活方式。寺庙、道观,或者百姓大家庭,应该有多人集中活动的大屋;此地处深山,林大树高,就地取材,足够架梁构建大开间的屋宇。而现实的遗址,没有发现大开间屋宇的基础。倒是院落中间和外围东侧的开阔场地,比较适合作为操练的场地。外围后侧的一间独立小屋或许就是为督察练兵而设的。
(农闲人家)
2017年9月22日
发现古营垒的山沟
地下的葡萄藤
古老的葡萄根部
70厘米胸径的大树
营房基础遗址
营房基础遗址
遗址上发现珍贵药材金线莲
营垒遗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