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汉族(Plebeian Han)是汉族的一个古老支系族群,人口总数在300-400万之间,主要分布在广西,另外靠近广西的湘南、云南和粤西北等地也有部分散居。平话人的形成历史甚至比客家人、粤语人群、闽语人群还早。在文化上,平话汉族既保留了典型的汉族语言和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包括语音、服饰和饮食习惯。平话人群分为四支,即桂北、桂南、五岭和玉林人群。平话在各地的名称不一,如南宁市郊区、邕宁、临桂称平话,阳朔叫平声,右江一带叫蔗园话,融安、融水称土拐话,贵港、横县叫土白话,平乐叫土话,横县叫村话,左江一带叫客话(不同于客家话),永福叫百姓话等等[5]。
1. Y染色体单倍群分型
平话汉族Y 单倍群的主要类型是O2a*, O3*,O*,K*, 与其周边民族普遍高频率的单倍型O2a*, O3*, K,很相近,仅罗城县和金秀县的平话汉族人群在O3a5 这个单倍型下频率较高,与其余九个支系的汉族人群高频单倍群相同,而周边民族该单倍型频率普遍颇低。一般认为,K 型,O1a 型和O2a*型是侗台语系人群的高频单倍型[16],而O3,O3a5 则是汉族的高频单倍型[1,3],此外苗瑶语系人群则以K,O2a*,O3*单倍型为特征。从平话人Y 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父系遗传方面,平话人在遗传结构上保留了一定的汉族血统,但大部分已经被南方少数民族所取代。
2. 线粒体单倍群分型
平话人群高频单倍型是B4a,B5a,M*,F1a, M7b1和N*,与其周边原住民族尤其是侗台高频单倍型很接近。惟有金秀县平话人与众不同,她的F3单倍型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这可能是由于其样本量较少造成的结果偏倚。B,F,R9a, R9b,N9a,和M7单倍型是中国南方原住居民的主要单倍型。侗台语系人群线粒体DNA 主要单倍群是B4a,B5a,F1a,M7b1 ,M7b*,M*,R9A和R9b;苗瑶语系线粒体DNA单倍型则以B4a,B5a,,M*, M7b*,C,B4b1,M7b1, F1a, B4*和R9b为主。汉族的主要单倍型是A,C,D,G,M8a,Y和Z。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平话人的线粒体DNA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父系遗传方面,平话人在遗传结构上保留了一定的汉族血统,但大部分已经被南方少数民族所取代。
3. 平话人群与其他族群的聚类分析
从根据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频率绘制的聚类树中可以看出,除平话人一支外,汉族人群的其余九大语支都聚集在一块。这表明了汉族遗传结构的高度一致性,且这种一致性突出体现在了父系遗传上。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地理分布上邻近的语支往往聚在一块,比如汉族的吴语、徽语和赣语人群,粤语和湘语人群。这提示语言学上对人群的分类与人群的内部遗传结构相似性并不完全一致,地理分布对人群内部遗传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平话人主要居住于广西,在地理分布上散居于南方原住民族之中。而广西主要为壮族聚居区,原住居民以侗台语系人群为主,间以苗瑶语系人群。从聚类树中我们也可看出平话汉族人群与侗台语系人群聚集在一起,而与其他汉族支系关系较远。地理分布对人群内部遗传结构的影响更加突出的体现在了由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布频率绘制的聚类树中,地理分布上相邻的侗台、苗瑶语系、汉族粤语人群、汉族闽语人群和平话人群这几个南方人群聚集在了一起。
自秦汉以来,几次较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将中原汉族带到广西境内。如公元前214 年,秦经略岭南;公元1053 年狄青平农智高;1368 年明代廖永忠平桂等。但历代移居广西的汉族人口相对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原住居民来说毕竟太少,他们最终未能取代原住民族,反而淹没在了广西少数民族人群之中。然而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汉语言文化却得以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上的强势传入,并对广西原住居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遗传结构上看,平话人群并非汉族移民的后裔,而是被汉族同化了的广西原住民族。因此平话人群在文化上既有鲜明的汉族特征,又保持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婚葬习俗等。在语言上平话有着鲜明的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特征,平话中的边擦音声母[?]不是汉语历史语音遗存,而是侗台语底层成分。桂南平话中普遍存在的入声四分也是壮侗语族语言底层的体现。同时平话中又带有典型汉语语音。据此看来,平话形成的主体就是广西原住居民,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土著语言为底层的混合语。平话人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并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族移民所带来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汉语言和文化的沉淀与本土民族语言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