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破解大明山文化的千古之谜

谢 寿球

6月 30, 2012

?
——记广西著名文化旅游研究专家谢寿球
?
蒋宏水
?
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很难构建她的现在,更难于把握她的将来。
?
???????? ???????????——录自谢寿球的论文《寻找湮没了的一代文明》
??
巍巍大明山,如同一条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南宁的北面,她千古无语,默默地呵护着南宁,养育着南宁。
可是南宁人对这座大山的历史却是如堕云雾,不识庐山真面目。
一个记者,左江日报的调研员谢寿球,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显露了她的千古风情: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是骆越古国的最早都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谢寿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称赞,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是2005年壮学研究最辉煌的成果。
学术界认为骆越古都的发现改写了南宁的历史,壮族的历史、广西的历史。
笔者向他祝贺时,他却淡然一笑:“这是壮族先民在中国大地上写下的大著作,我不过是翻开了这本著作的两三个篇章罢了。”
可是学术界谁都知道,读有字之书容易,读无字之“书”困难,特别是读壮族史前无文字之“书”更是难上加难。
笔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走近他,一股激情便像难以遏止的潮水在我胸中奔涌,他的故事,便随之湍湍地流泻我的笔端……
?
另类的学生? 壮乡的黑马
?
谢寿球出身于马山县永州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壮族家庭,但是却辗转在汉族的玉林、容县、博白等县城里读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他成为学生们聚焦的另类人物,一些人对“蛮佬”种种不解的议论曾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壮族”这样一种印记。但是这一切又反过来刺激他发奋学习,以自己超人的成绩使同学和老师对“壮族”另眼相看。在谢寿球家里,笔者看到一张他在博白中学初中第五学期的学生成绩通知书,里面记录的学期成绩是“政治96分,语文88分,代数93分,几何95分,物理95分,化学98分,历史98分”。在奖励或惩处栏中记录“甲等优秀生(荣获两次),县数学比赛甲等奖”,老师留下的评语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扎扎实实的求学精神。各科基本全面发展,成绩一向优良”。看到这样的成绩和评语,谁能想到他是全校唯一的一名壮族学生呢!
在博白中学,他曾因成绩拔尖获得了全校教师的偏爱,成为校学生会的学习委员,并获得了学校历史上所有的学生没有得到的特殊待遇:在数学教师办公室里拥有一张专供他晚自修的书桌,分别掌握了一条学校图书馆书库和化学实验室的钥匙。正是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使他能有机会浏览了学校图书馆所收藏的国内各科知识的书籍,读了一个“特殊的大学”。
博白中学是中国国学大师王力先生的母校,王力先生的著作和人生对谢寿球的影响至深。特别是王力先生治学的座右铭“说有易,说无难”,被谢寿球当成他一生做学问的准则。王力讲学时一再强调诗经中“七月流火”的“火”字古音不读“火”而读“毁”的指正,触发了谢寿球从文化基因的深度去思索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探寻自己身上的文化遗传。可以说,解开壮族文化奥秘的志向,早在他青年时代就已深深地扎下了根。
每当回忆起中学这段特殊的经历时,谢寿球就对自己的母校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没有在博白中学的特殊经历,就没有他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特殊禀赋和振兴壮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20世纪60年代末,谢寿球从博白高中毕业回到老家马山县永州插队劳动,后来担任过生产队农科组副组长、民兵连副连长、大队团支书和民办教师、县文化馆创作员、文艺队队长,后又到南宁地委宣传部和地委办公室工作直至担任南宁日报副总编、左江日报调研员。他一直没放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罗书籍,然后见缝插针,如饥似渴地阅读。坎坷的生活道路磨砺了他执着探究的性格,丰富的社会阅历夯实了他深厚的基础,使他看问题和写文章透出一般人少有的敏锐气质。
上个世纪70年代,广西文坛老将古笛先生第一眼见到从马山县老家来南宁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的谢寿球时,就断言“这是一匹从马山跑出来的‘黑马’”,
许多文坛前辈也对谢寿球寄予希望。但是这匹“黑马”后来却进入南宁地区的“中枢”,成为领导身边的主要写手,虽然他的文章得过全国、全区的无数奖项,却全然没有显露“一马当先,全场尖叫”的“黑马”悍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他从“五斗米”的位子上灰头土脸地退下来也没改变。如果后来没有“传奇”发生,他的人生可能就此划上了句号,壮族的文化也就可能会少了许多故事,少了许多亮点。
但是天佑壮族,“传奇”还是发生了,不知是冥冥中的安排还是什么原因,2002年6月的一天,在当时的国际民歌研究院里,谢寿球与古笛这师徒俩意外地相逢了。古笛庄重地把破解田阳敢壮山文化之谜的任务交给了他,后来韦其麟、潘荣才等文坛前辈又狠狠地“鞭策”了他,于是马山这匹“黑马”奋蹄而起,壮乡也就传出了破解布洛陀文化千古之谜的佳话。
若干年后笔者采访谢寿球时,问起当年韦其麟、潘荣才“点化”他的旧事时,谢寿球满怀感激之情地回忆起当时的细节:广西的一批文化名人集中天等开笔会,韦其麟老先生知道他精神不振不想做事时硬把他拉上车,当晚专门召集潘荣才等三位老先生开会为他“把脉”。第二天天还没亮,潘荣才老先生就呯呯地拍开了谢寿球住房的门,说是传达四老会议精神,于是两人开始了充满禅机的对话:
潘荣才:你知不知道你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谢寿球:不知道!
潘荣才:你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老被别人策划。
谢寿球:我老了,无所谓了。
潘荣才:你才五十多岁,我比你大十岁,在我面前你敢说老?
谢寿球:不管怎么说,人老了,没有什么前途(钱图)了!
潘荣才:我老了,但做事都是慢慢(粤语:万万)来!
谢寿球:那我该怎么办??
潘荣才:你要学我,要改被人策划为策划别人,而且还要策划自己!
?
谢寿球于是顿悟,彻底振作了起来,第三天就去了田阳,用激光速度(古笛先生语)破解了布洛陀文化的千古之谜。
布洛陀之谜破解后,谢寿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黑衣壮旅游的策划、刘三姐旅游的策划、大瑶山旅游的策划、大明山旅游的策划、花山千古之谜的解读、骆越“三气同步”养生文化密码的破译……乃至骆越古文字的发现,都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扰乱了学术界象牙塔的“平静”,在壮乡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浪潮。
其中大明山文化千古之谜的破解,最能体现他另类的思维和“黑马”的品格。
?
传奇在大明山再次演绎
?
2005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广西旅游发展新战略,新任的南宁市委书记马飚随即提出了“要注意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址、民族风情、自然奥秘,挖掘出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科学内涵、民族内涵”的工作意见,南宁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保护和开发大明山”的决定,一场决定大明山历史命运的攻坚战于是打响。
出征打仗最重要的问题是选好帅,南宁市委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曾担任过郊区区长、时任南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罗世敏同志担任新改组的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罗世敏也是个一生充满传奇故事的人物,曾成功地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南宁杨美古镇打造成为广西旅游的一个品牌,他对工作充满激情、思维也很创新。他深深懂得,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开发大明山旅游,必须“铸魂”,铸造她的文化之魂。
要“铸魂”必须先“招魂”,必须先挖掘出大明山的文化内涵才能打造出她的文化品牌。谁能为大明山“招魂”呢?他向自治区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罗宾“讨教”,罗宾于是向他推荐了谢寿球,说是广西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罗世敏与谢寿球见了面,两人在一起就聊起文化旅游开发来了。这时候谢寿球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思维,那宏论,那气概深深地打动了罗世敏。
第一次见面,罗世敏就感觉出谢寿球头脑中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在闪光,身上有一股火辣辣的热情在涌动,感到他是一位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罗世敏喜出望外,当即盛邀谢寿球助他一臂之力。谢寿球也被罗世敏打造南宁市旅游新亮点的激情,被他男子汉就要干一番事业的胸襟所感动,畅快地答应了。
理念、激情和信赖是会产生新的传奇的,后来大明山旅游开发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谢寿球随同罗世敏进了大明山,立即被大明山的气势吸引住了。
屹立于桂中南的大明山,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共同挤压而形成的弧状山脉的主干,这一类的弧状山脉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为“广西弧”。而大明山的主峰正好位于这一弧状山脉的0.618的黄金分割点上,大明山还被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北回归线所切割。这样独特的天地脉象表明大明山绝对会有她非凡的人脉,会有她独特的传奇故事。
为此,谢寿球思忖开了,大明山地区的文化已被她周边各县的文人扫描了无数次,也被考古专家挖掘了无数次,但为什么老是揭不开她身上的神秘面纱呢?他感到这绝对是理念和方法方面出了问题。于是他下决心抛开以往的理念和方法另辟蹊径去搞个一清二楚。
有志者的心灵是一片沃土,强烈的探索意识是种子。种子落进沃土就会开花,就会结果。
谢寿球经过破解布洛陀文化之谜的实践发现,在所有历史文化遗存中古籍、文物、传说等载体所遗留的信息都不如民间宗教文化遗址所遗留的信息丰富。因为宗教文化遗存是影响社会最深最不容易湮灭的文化遗存,只有抓住宗教文化遗存这个切入点,大明山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会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他向罗世敏提出改变主攻方向重点调查大明山神庙遗址的建议,罗世敏一听就觉得这个理念和方法很有思辨的灵光,两人兴奋地沉进了寻找大明山神庙的工作之中。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打听,大明山神庙像云像雾又像风,到处了无踪影。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传奇”故事又一次演绎了。有一天,两人又出发去打听大明山神庙的踪迹,百般寻觅未果后决定回罗世敏在南宁市宣传部的办公室去休息一下。到了门口发现罗世敏三年没见面的老同事南宁市政管理局的副局长陆彦明站在门口,问他为何事而来,答曰:没什么事,因为路过,所以上门来看一看老领导。于是大家坐下泡茶、“叹茶”、聊天。陆彦明不经意中问了一句:老领导这段时间忙些什么?答曰:找大明山神庙遗址。陆彦明诧异:找什么找,大明山神庙就在我家旁边呀!罗世敏和谢寿球面面相觑,惊呼:太神了!
原来陆彦明的家在大明山脚下的武鸣县马头镇庙口村,大明山神庙遗址就在村边,村子因大明山神庙而得名。
罗世敏和谢寿球于是忙碌了起来,找了十多位著名的壮学专家对大明山神庙遗址进行考察、研究、认定。可是专家们的考察、研究不但没有破解大明山神庙之谜,还更使大明山神庙之谜扑朔迷离。
问题出在考察中老人们对大明山神庙的称呼上,老人们信誓旦旦地说大明山神庙的名字是清代的思恩知府李彦章改的,在李彦章改名前大明山神庙的名字壮话叫“庙小陆”,汉语名叫“纣王庙”。这样的信息给许多专家以丰富的联想,一些专家为此兴奋不已,不断写文章论证发现了全国惟一的商朝末代皇帝“商纣王”的庙宇,这样的认定无疑使大明山文化品牌的打造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时又是谢寿球的“黑马”思维揭开了大明山神庙的迷雾,他首先从逻辑推理上证明大明山神庙绝对不是“商纣王”庙,因为李彦章是著名的儒家卫道士,他当年就在小陆的歌圩中心立过著名的“禁歌”碑,说是男男女女一起唱歌有伤风化,必须明令禁止。这一蠢事被歌舞剧《刘三姐》作为典型写进了剧本。这样的儒家卫道士绝对不会为儒学所认定的“荒淫无道”的暴君商纣王题写庙名。李彦章是经细心考证,认为“庙小陆”是当地的“土主”庙而为之题名的。谢寿球其次从已经考古认定的事实出发,认为以大明山庙周围发现了大量的骆越古墓葬,证明这里是骆越古国的腹地,骆越古国腹地所祭祀的应该是骆越人所崇拜的祖宗神,而不会是与骆越人无关的“商纣王”。
那么大明山神庙到底是什么庙呢?谢寿球在研究大明山神庙周边的古地名时,提出了一个他自己首创的壮族古地名断代法,他认为出土文物最古老最集中的地方其地名也应最古老,受汉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出现的地名其年代必然较后。他运用古音构拟法将古壮族地名分成骆越古地名与中古壮族地名两大类,以探究古地名的文化内涵。如他提出著名的“那”(壮语意为水田)文化地名实际上有两大类,读“那”音的是中古名,读“拉”音的是古骆越名,有“拉”地名集中的地方才是稻作文化出现最早的地方。
用这个方法分析“纣王庙”和“庙小陆”以及其周边大量的以“王”、“黄”、“汪”和音近的“纣”、“佬”、“小”、“朝”、“赵”、“巢”、“周”等地名,发现这些地名都是“王”的意思,“王”、“黄”、“汪”是受汉族影响更改的中古地名,而“郎”、“佬”、“纣”、“小”、“朝”、“赵”、“巢”、“周”等地名是古骆越的地名,其中“郎”、“佬”的地名更为古老。骆越“王”的地名这样集中,说明这里是骆越最早的“王”活动的中心。“纣”不是商纣王而是骆越王,“庙小陆”的意思就是“骆王庙”。
谢寿球找了许多老人详细了解“纣王庙”祭祀的细节,发现庙的主神位有“小陆”(骆王)、“罗波”(祖母王)、“乜娘”(王后)、“观音”等四位神灵,但“罗波”(祖母王)虽然位居“小陆”(骆王)的右侧,但大祭时的供品牛、猪、狗三牲必须摆在“罗波”(祖母王)的面前,显然“罗波”(祖母王)是真正的主神,并且“罗波”(祖母王)这位老祖宗喜欢吃狗。
大明山庙的地理位置也很独特,它正正位于大明山主峰龙头峰前的山脚下,发源于龙头峰的小陆江正好流经它的旁边。
根据这些民俗的遗存和大明山神庙周边的骆越文化遗址等证据,谢寿球认定大明山神庙和罗波潭旁边的罗波庙是骆越人的祖庙,“罗波”(祖母王)是骆越人的始祖王。大明山神庙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这一发现很快成为各媒体的大新闻。谢寿球为大明山文化的挖掘立下了首功。
?
千古之谜:龙母原来是骆越祖母王
?
大明山神庙找到了,大明山神庙是骆越祖庙的秘密也揭开了,大明山文化的探秘工作似乎可以落幕了。但是谢寿球却发现这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问题的开始。这个发现虽然出于偶然,但却透露出一个惊天的秘密。
2005年7月的一天,为了探寻大明山神庙和大明山主峰的关系,谢寿球带着徐中原、黄继先、陆彦华三名民族文化的发烧友一早就到了大明山神庙所在的庙口村,央求陆彦华的叔叔陆老先生带路去登龙头峰,盛情难却,陆老先生只好上路。这天天极热,头上灼热的阳光炙烤,脚下山路崎岖不平。他们带着干粮11点左右上山,一直走到下午4点多钟,大家浑身湿透,气喘吁吁,再也走不动了,便问陆老先生还有多远?陆老先生说,要走到第二天天亮才到,农民一般来回都要走10个小时呢!大家傻眼了。谢寿球只好决定休息会儿就撤营。但是如此无功而返他心有不甘,便叫大家好好休息,自己则到处走走。
谁也没想到,他这一走,竟“走”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走出一个很大动静的故事来。
也许,合当谢寿球命里要中彩。当他走着看着,忽然发现前头有一山形态颇为奇特,与周围山形迥然不同。这山,圆似坟头,只长草不长树,而周围山的山峰却是树高林密。他觉得此山甚为独特,便问陆老先生圆形山是什麽山?陆老先生回答说“莫乜掘”(壮语,意为秃尾龙母亲之坟)。
谢寿球一听,不禁心里一动:“莫乜掘”?他随即想到大明山壮语为“岜是”(也写作岜社),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记音为“博邪山”。“岜是”(壮语意为祖宗神山),说明大明山自古以来就是壮族的圣山。难道这“岜是”与“莫乜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他和陆老先生聊了起来。陆老先生给他讲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意为寡妇),经常到野外挖野菜。一个寒冷的冬天,她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看见一条身上发光且长相甚为奇怪的小蛇,在路边快死了。她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捡回家,喂它吃东西,小蛇慢慢地恢复了元气。
在家里,娅迈对小蛇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护理它。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了,只好砍去一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娅迈于是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壮语意为母亲)。
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却越长越大,房快被挤破了,吃得也越来越多,实在难养下去了。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深潭里去。
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便给她办丧事,突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首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背到大明山上去安葬了。于是,人们把安葬乜掘的这座山叫“莫乜掘”(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陆老先生说,此地极为神秘,如发生山火都烧不着这里。有一次他家的小黄牛不见了,他找了七天,也没找着。第七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乜掘”对他讲,你家的小牛到我坟前住了七天了,你为什么不把它带回家去?他半信半疑地上了山,到了“莫乜掘”,果然发现他家的小黄牛正在活蹦乱跳地玩耍。
他告诉谢寿球,秃尾龙非常孝顺,每年三月三都回到大明山扫墓。回来时往往刮起狂风下起冰雹,这时老人们就会说“特掘”回来祭拜母亲了。
谢寿球听后,不觉眼前一亮——难道这里就是多少专家苦苦探寻的龙母文化发源地?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近在咫尺,他不禁喜出望外。
于是他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大明山龙母文化遗存的寻访上来,他发现大明山地区的许多大王庙实际上供奉的都是“罗波”(祖母王)神,但是清代的文人都把武鸣的“罗波”(祖母王)庙叫做龙母庙,遗留下不少文人题刻的龙母庙匾和龙母庙碑,清代修编的《武缘县图经》还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更令人惊异的是,武鸣县两江镇竟然有一个古村叫龙母村,这是全国惟一的一个以龙母命名的村庄。他还发现珠江流域的龙母都有骆越祖母王的文化基因,龙母庙在南汉朝前都叫“博泉庙”或“罗波庙”,南汉皇帝封“罗波神”为龙母夫人后,珠江流域的大多数的“博泉庙”或“罗波庙”才改名为龙母庙,所以龙母才有姓“温”或姓“蒲”的传说,“温”是指发源于大明山的古骆越水,“蒲”是“佬浦”,也即“罗波”(祖母王)。正因为龙母叫“浦”,所以明末著名学者屈大均在他的名著《广东新语》中说“夫人本姓蒲,讹作温”。根据以上证据,谢寿球提出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发祥地的观点。
大明山一下子变成了龙母文化圣山,这样的“华丽”转身不但学界怀疑,就连大明山管理局局长罗世敏也不敢相信。一位著名的龙母文化研究专家公开断言,说珠江龙母文化发源于环大明山地区,是令人可笑的。
于是谢寿球转而向北京寻求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听了谢寿球的详细申述,凭着他那超人的学术敏感,认为谢寿球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发现,他向罗世敏提出,为了让学术界接受这一观点,必须动员众多的学者进行考察研究,找出更多更有力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召开一次权威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全面的研讨和认证。
在大明山管理局的组织下,一个包括梁庭望先生在内的由大批著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聚集环大明山地区,探访能找到的每一个知情的村民,考察已发现的每一个龙母文化遗存,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终于做出了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的认定结论。
谢寿球对龙母加壮族两字有保留意见,他认为龙母文化是先秦骆越时代在大明山地区形成并流传到整个珠江流域的,而壮族这一民族的形成是元代后的事,在龙母前冠壮族两字并不准确,但这一提法对那些不理解龙母文化起源历史的人来说不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观点。
随后大明山管理局又组织专家开展更进一步的龙母文化调查,分别撰写论文,最后由罗世敏和谢寿球统稿,编辑出版了专著《大明山龙母探秘》,专著收集了大量的原生态证据和详尽的田野调查材料,从地名、民俗、文物、古籍、遗址等方面论证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而西江下游的龙母文化是派生性的龙母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张声震先生和梁庭望先生欣然为专著作了序,梁庭望先生称赞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是2005年壮学研究最辉煌的成果。张声震先生称赞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改写了壮族的历史,改写了南宁的历史。
在新一轮的龙母文化考察中,谢寿球的“黑马”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几乎寻访遍了郁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的每一个龙母庙,偏僻的容县灵山镇龙母庙和险峻的邕宁大塘镇花甲山龙母岩,他都执意去考察。特别惊险的是攀登花甲山龙母岩,那情景就像是电影《智取华山》中的攀岩镜头,攀过险处老半天了,脊背还阵阵发凉。民国《邕宁县志》载:“县南百五十里,峰甲峰,有甲岩(龙母岩),可容千余人,中祀飞龙神。岩踞绝壁,有悬石如牛鼻,游人须小心攀沿而过,始可到达山巅。”到这样的地方去考察,简直是在玩命。但谢寿球的探僻履险却很有收获:在容县灵山镇龙母庙,他弄清了龙母文化从兴业县向容县、岑溪县传播的路线,并且了解到这一带历史上称龙母为“博”或“扶”;在花甲山龙母岩,他弄清了龙母文化从南宁经八尺江沿着古盐道经灵山到钦州的出海通道,并且查明了灵山县名的来历。
富有戏剧性的是谢寿球还专门暗访了自称是龙母家乡的藤县和岑溪两地的龙母庙。在藤县藤城镇胜西村龙母庙,他刨根问底地询问为龙母神代言的袁姓老太太,了解龙母文化的源流。她告诉谢寿球,龙母姓温,而他们村的人全姓曾,她也弄不清楚为什么龙母“故乡”的人不跟龙母姓“温”。她还告诉谢寿球,龙母身边之所以供着刘三姐和妈祖的神像,这是因为龙母和刘三姐、妈祖是转世姐妹,龙母神像前之所以有两位牵马的将军神像,这是因为龙母曾是带过兵的王……这些遗存在民间的龙母历史信息虽然被某些文化专家斥之为“胡说八道”,却透露出了远古龙母文化的真实信息:龙母是从上游刘三姐的家乡过来的,是一个带兵的女王。在岑溪县大竹村龙母庙,谢寿球查明了大竹村龙母庙原来不叫龙母庙而叫扶庙。这些田野调查所得到的证据都说明珠江龙母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大明山骆越祖母王的文化基因。
有意思的是不但珠江流域香火最旺的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古代的名字叫“博”,而且珠江口黄埔的海神古代也叫“波”,著名的南海神庙“波罗”庙原来的名字就叫“罗波”庙,后来讹作“波罗”庙,史载这是一个有风流花街(歌圩)习俗的神庙。珠江口的罗波庙和大明山骆越水源头的骆越祖庙罗波庙名字如此相同,这充分说明骆越祖母王影响的深远。
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学术基础夯实了,谢寿球为大明山文化内涵的挖掘立下了大功,南宁市大明山保护与开发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为一批有功的专家颁奖,谢寿球得了最高奖——龙母文化重大发现奖。
?
谜中之谜:大明山骆越古都迷影
?
龙母文化发祥地这一千古之谜揭开后,大明山文化的“招魂”工作似乎是尘埃落定,可是在庆功酒会上,谢寿球这匹“黑马”又不安份了:他向专家们提出了又一个惊天的消息:大明山龙母文化之谜谜中还有谜,罗波庙既然是骆越人的祖庙,那么骆越古国的都城可能就在祖庙附近。
这一消息语惊四座,有专家嘀咕:谢寿球又想放“卫星”了。
但是谢寿球对此却胸有成竹,因为在龙母文化的田野调查中,他发现骆越古都的线索实在是太多了。
壮族先民骆越人所创造的最早最灿烂的骆越文化及其建立的神秘的“骆越古国”,曾令世人瞩目 ,这一切虽经历史风雨侵蚀而难以追寻,但谢寿球却一直萦绕于心,脑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骆越国的名字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尉佗传》对骆越记载稍详:“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贿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对这段话,《集解》案:《汉书音义》曰:“骆,越也。”?????
神秘的骆越古国留下了无数未解的历史之谜,其中尤令人神往的谜团,就是骆越人最早的都城位于何处?
2005年11月,在环大明山地区寻访龙母文化源头的时候,谢寿球发现大量与骆越古都有关的线索。他在大明山南麓的马头、陆斡、罗波、两江等乡镇,就发现大量的与“骆越”的古读音相关的壮族古地名文化遗存。如在武鸣县大明山主峰龙头峰南麓罗波庙附近的陆斡镇,壮语的读音为“luegvet”,他当时怀疑“loegvet”可能是古骆越的读音,于是求教于广西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壮学家覃圣敏教授。覃圣敏证实“loegvet”正是骆越古汉语读音。在小陆的北面,有一个由陆苏、浮排、陆寨、坛减、黄基、尾雷、渌垦七个自然屯组成的大村子,名叫“板陆”,而在“板陆”村发源的“达娅”江下流至武鸣城东镇从广村的河段,也有一个大村子叫“板陆”。他查证,“板”在壮语里是村子的意思,“陆”则是“鸟”的意思。
这是一条由“鸟”地名组成的历史文化线,但这与“骆越古都”是否有关系呢?
他决心顺藤摸“瓜”。无独有偶,他又在《武缘县图经》发现;“武缘之水以三江为大,三江者南流江、驮蒙江、大揽江也。南流江(参考诸书)又名何滤江、可滤江、皆渭笼、武离一音之转,即古骆越水。” 一音之转,即认为“何滤”“可滤”“渭笼”“武离”都是“骆越”或“越骆”的另一读音,也就是说,“骆越水”是因此而得名。
显然,古“骆越国”是因骆越(陆斡)而得名,流经陆斡的河水当然也叫骆越水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武鸣河水流到南宁和桂平的河段叫做郁江,而西汉在这一带建立的郡叫郁林郡。郁江即是越水江,郁林郡即越水郡。“越”就是“郁”,他由此认定这一有壮语古音地名的地方是“骆越古都”的文化核心。
然而,这些并不能断定骆越古都具体在哪儿,必须多方考证求实。
他想到, 1985年我区考古专家曾在两江、马头、罗波、陆斡这一带陆续发现了元龙坡商周墓群、安等秧战国墓、岜马山商代岩洞葬、独山战国岩洞葬等遗址,出土了广西地区最丰富的先秦时文物,仅元龙坡商周墓群,就清理350座墓,出土葬物 1000多件,其中以青铜兵兵器最多,另外还出土了不少陶器、玉器、石器。饰蛇纹的牛首提梁卣。他由此想到这一带在先秦时代应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一个大聚落,从这些古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可以断定,这一地区在商代就产生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些文物的出土,无疑透露了商代的环大明山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个以龙蛇为图腾的强大“方国”的信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就是这一“方国”信仰的原始宗教。
他翻阅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徐松石所著的《泰族壮族粤族考》一书,发现:“骆越古都,一说都今广西贵县,一说都今越南东京河内。”但谢寿球认为这两个城市不可能是骆越人最早的“都城”。因为据《逸周书·王会解》“路人大竹”的记载,骆越人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成为一方诸侯,作为骆越人最早的祖居地和都城,应拥有大量的商周文物。而古贵县和古河内这两个城市所出土的青铜文物都是战国至汉代的,缺乏商周时代的文物佐证。
他认为,骆越作为以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龙母文化等影响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个著名古国,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必然与上述文化所产生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他分析,认为广西能够形成稻作文明中心的地理单元有右江河谷、郁江平原、南宁盆地、武鸣盆地、宾阳盆地、宁明盆地、龙州盆地、玉林盆地等。而在这几个稻作文明的重要区域内,仅有武鸣盆地具备产生早期青铜文明的条件。因此,武鸣大明山地区很有可能是骆越青铜文明发源地。
他还发现许多壮族古籍都留下了关于陆斡“鬼圩”的记载。
陆斡“鬼圩”的传说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说是人死后灵魂都要回到老祖宗的居住地陆斡,所以陆斡也叫“圩访”,即“鬼圩”。夜里荒郊坟地中出现的点点磷光,就是“鬼”点着灯笼去赶“鬼圩”。传说陆斡“鬼圩”有十座铜桥,有十二座宫殿,有“七徒郎庙”(七尊王神像的庙),还有喝了使人忘记人间情义的“忘情泉”。人死后要师公做法事度引,灵魂才能回到老祖宗居住的陆斡“鬼圩”。新回来的“鬼”要先喝忘情泉,了结人间的所有情缘。然后再过十座铜桥,朝拜十二座宫殿,才能在“鬼圩”安居。“鬼圩”的传说使武鸣的陆斡成为壮族民间敬仰的圣地,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师公经中就保留了不少关于魂归陆斡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远在右江流域中心的田东、田阳等地的古壮字山歌集里也经常出现陆斡(骆越)“鬼圩”的记载。著名的右江情歌《孝义歌》和《上殿歌》就构思了情人死后双双执手游陆斡(骆越)“鬼圩”的情节,表达了他们生死不渝的情义。正因为有“鬼圩”情境的哀伤与凄美,《孝义歌》和《上殿歌》的爱情诉说就显得格外地荡气廻肠。
《孝义歌》中有几外关于陆斡(骆越)“鬼圩”的记载,如:
情话记初恋
妹别哥归天。
跟朶红云游,
随团黑云走。
出外不相遇,
相遇陆斡圩。
妹去赶鬼圩,
哥喊也不理。
妹来这干嘛?
快跟哥回家。
……
道公进家门,
编词拟祭文。
写我俩名字,
要玉皇受理。
引到青云上,
渡到黑雾里。
出外不相遇,
相遇陆斡圩。
哥急忙抓手,
拉妹回人世。
……
上到第七桥,
像跟黑雾飘。
一世不相遇,
相遇陆斡圩。
妹去赶鬼圩,
哥喊也不理。
妹来这干嘛,
快跟哥回家。
……
从这两段歌词看,传说中的“鬼圩”就在武鸣陆斡,“鬼圩”虽是阴间,但也像阳世的歌圩一样人来鬼往,只不过在这里相知相熟的情人像路人一样,相见也不相识。
《上殿歌》也有几处关于陆斡“鬼圩”的描写,如:
上到第八殿,
别让心惊颤。
去到陆斡圩,
去到忘情泉。
不忘妹叮咛,
哥见水不沾。
……
上到第八殿,
别让心惊颤。
去到陆斡圩,
去到忘情泉。
哥渴妹叮咛:
站在泉水边,
切莫喝泉水,
喝水忘情缘。
……
从这两段歌词来看,陆斡“鬼圩”有一个标志性的泉水,叫做“忘情泉”,阳间的情人变“鬼”后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因为喝了“忘情泉”的水。
为什么武鸣陆斡被民间广泛传扬为“鬼圩”?而且言之凿凿,说得有鼻子有眼!难道这只是歌手们即兴的创作?只是师公们杜撰的故事?
种种迹象表明,大明山地区谜中有谜,还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
骆越古都:大明山文化最耀眼的亮点
?
谢寿球“骆越古都”的猜想虽然受到一些文化专家的质疑,但大多数文化专家却对这一猜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梁庭望先生更是主张以此为主攻方向组织新一轮的大明山地区骆越文化考察大战役。
以罗世敏为首的大明山管理局领导班子倾全力支持这一重大的文化研究工程,广西一批著名的文化研究专家集合起来了,大家以“初恋般的激情”(罗世敏语)投入了工作,这里边一马当先的自然是谢寿球。
谢寿球考察和研究的“杀手锏”还是他首创的古地名断代法,他根据汉代古籍《淮南子》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 的记载选择了“船”这一个词作为切入点,考证了船在骆越语的古音为“滤”、“利”或“缕”,再构拟“船”的中古音为“泸”、“鲁”,再把“可滤”、“古鲁”、“码头”三个意思为码头城的地名分别考正为古骆越地名、中古地名和近代汉译名,结果破解了骆越古都的名字就叫做“可滤”城,中古时“可滤”城音转为“古鲁”城,近代“古鲁”城被译为汉名“码头”圩,后来简写成马头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骆越古遗址勉岭、元龙坡、安等秧、敢猪岩都以武鸣县马头镇旧马头圩“古鲁”城为中心分布的原因,因为旧马头圩就是骆越的古都城。
谢寿球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越南所传说的骆越古都城也分别叫“可缕”城、“古螺”城,“可缕”城是骆越古音,“古螺”城是中古音。两个骆越古都城还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武鸣县“古鲁”城附近有一个乡镇叫“思陇”, 越南的“古螺”城也有一个名称叫“思龙”城, 武鸣县“古鲁”城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关口叫昆仑关,越南的“古螺城”也有一个名称叫“昆仑”城。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使人不能不怀疑越南“可缕”城是武鸣县“可滤”城的翻版。越南著名的历史学家陶维英在他的名著《越南古代史》中也认为,“由於(古螺城)又有可缕城一名,使得我们对整个问题需要仔细考虑。我们认为可缕与古螺系同音。但是,根据我们的见解,古螺并没有古时螺城的意思。”并且陶维英认为古螺城和中国广东广西的壮族地名是一类的。也就是说陶维英也承认越南的“骆越古都”“古螺”城和广西以及壮族有密切的关系。
谢寿球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广西著名的历史学家覃圣敏,他非常重视,把这两个古城再详细进行对比,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瓯骆古都及其南迁》,这篇论文在全国百越文化论坛上宣读后引起了轰动效应,后来论文被收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列为第一篇论文发表。这篇文章也认为越南的“骆越古都”是武鸣骆越古都的翻版,只不过越南的“骆越古都”建城在战国时代,并且是从武鸣的骆越古都南迁过去的,而武鸣骆越古都在商代以前就有了。
为了弄清武鸣骆越古都的城市布局和文化遗存,谢寿球数十次到大明山地区考察,发现骆越古都是以陆斡为中心的一个古城群,“陆斡”也就是骆越。“古鲁”城不过是她东区的中心城,和“古鲁”城相似的还有小陆顶寨、罗波古城、峨坡城等。
这些古城密集地分布在陆斡一带,可以推断这个区域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大聚落,从陆斡周边发现的众多旧石器时代到战国的墓葬和遗址分析,这一大聚落的历史非常古老。这一大聚落由于某种原因衰落了,成为遗址或废圩,所以才被人们称为“鬼圩”。和壮族古籍所记载的“陆斡鬼圩”相似, 以“陆斡”为中心的区域有很多以“桥”命名的地名,还有许多供奉“郎”神的庙宇。“郎”在壮族古籍中的意思是“大王”的意思,“大王”的神庙众多,几乎每个村都有“大王”庙。陆斡附近的凤林村有一个被称为“波南召”的“鬼泉”。 “波南召”在古壮语里的意思是“大王的水泉”。
根据陆斡“鬼圩”所透露的信息,以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为首的专家对大明山地区的骆越古国文化遗存进行了全面的挖掘、考察和研究,最后认定大明山西南麓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陆斡“鬼圩”的千古之谜终于破解。
梁庭望先生等专家认为陆斡“鬼圩”为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的主要证据是:
其一,从考古上看,武鸣马头元龙坡和安等秧春秋战国古墓群是古国都城级墓群。两处墓葬700多座,是迄今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这两处年代衔接的墓群,具有相当高的古国文明,表现为可制造牛首提梁卣等精美的青铜器;有大量的只有国家政权才拥有的青铜兵器;有造型独特的陶器;出现早期的刻画文字;有大量贵族才能使用的玉器。两处墓葬在骆越国境内,当为骆越墓群,而且是骆越国境内唯一的大墓群。世界各国寻找古代都城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依靠古墓群来判定都城的方位。凡有古墓群的地方,其附近必定有大都市;反过来说,凡大都市,其附近必定有古墓群。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断马头墓葬群附近一定有一个大都市。那么,这个大都市是骆越国的重镇还是都城呢?从墓的形制看,大多为竖穴墓,有的墓底还垫有大石块;还有部分竖穴二层台墓和竖穴带侧室墓,从出土的工艺很高的牛首提梁卣和大量细小扁薄的玦、环等玉器看,这是规格很高的王族墓群。结合离此地不远的岜马山出土的象征王权的玉戈和大明山脚出土的早期铜鼓,从这些他人不能拥有的王级遗物和权柄的重器来看,这里应当是骆越古国的都城而不是重镇。
其二,从语言和文献记载上看,陆斡壮语念Luegviet,正是骆越的本音壮语音,陆斡乃汉语又一音译。故陆斡即骆越。骆越国都城可能在陆斡一带。这是迄今唯一发现的骆越地名,而且决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代地名有延续使用的习俗,许多地名都使用一两千年而不改变。陆斡在古骆越国境中心地带,自古沿用至今,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第二个以骆越命名的地名。
其三,从地势和自然环境上看,大明山西南适合建立都城。大明山的西南麓马头、两江、陆斡一带,背靠的是绵延150 多公里的大明山,面对的是山峦不高,土坡不陡的武鸣盆地,土地相对平旷肥美,物产丰饶,是桂中南比较富庶的地方。都城背靠的大明山,既是东北面天然的屏障,又可藏兵数十万,历来为屯兵之地,易守难攻。围绕着马头、罗波、陆斡、两江一带,有构成防卫系统的城寨和关隘。骆越国把都城设在大明山南麓,是合乎都城条件的。
其四,民间传说的启示。大明山一带是龙母文化的原生态发源地,骆越古国的都城离龙母原始发祥地不会很远。一个王国不会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标志,总是就地取材,因为这标志不是别的,而是它的保护神,而保护神总是萦绕在身旁,须臾不得离开的。在古人的意识里,保护神掌管着王国的命运,掌管着王国的安宁,掌管着群氓的祸福,王国的核心是与它的原生地共存的。
其五,围绕大明山麓的壮族民间习俗,对骆越古国都城的存在做了佐证。过去只知道夏历三月三歌节是特掘回来给龙母扫墓的日子,但对其更深层的含义尚未挖掘。特掘由蛇升格为龙,是在以风送龙母下葬的那一天,这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三月三可能是古骆越国一个重要转折的日子,或许是其由部落联盟升格为王国之日,也就是骆越国建国日或重建日,三月三是其国庆节,或许是一位重要的王登基之日,总之不是一个平常的节日。登基的地点当然在大明山下,则其都城必在山下无疑。所以三月三歌节实为骆越国建国日或骆越国新王登基日。大明山周围还有一个特殊的节日达汪节,纪念的是为保护鸟兽而殉身的女神,她的尊号也叫娅汪,壮语叫Yahvuengz,yah为祖母,vuengz是王的意思,故Yahvuengz意为祖母王。女王既然生活在大明山下,她的王国也必定在这里。考证历史,这里只有过骆越国,故娅汪理所当然是骆越古国之女王。惟有她这样的身份,而且是对推动壮族祖先耕作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才能在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以致为她形成了一个节日,并且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从这些传说、节日民俗中可以推断古骆越古国的都城方位。
以上诸方面,即骆越地名的存在,文献的记载,地理环境的吻合,民间传说留下的可贵信息,民族节日的内涵,正好回应了考古的成果。综合起来考证,它们环环相扣,互相呼应,互为表里,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古骆越国的中心在今大明山南侧山麓,都城在离马头春秋战国古墓群不远的陆斡一带。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亡,其邦国西瓯国、骆越国同时亡。中国封建时代的残酷规则,亡国之都往往被彻底毁坏,让其荡然无存。
民间所流传的陆斡是“鬼圩”的传说就是对被破坏了的骆越古都的历史记忆。
骆越古都研究的成果最后汇编成专著《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版,谢寿球所写的论文《寻找湮没了的一代文明——骆越古都文化遗存考察报告》在首篇位置上发表。骆越古都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骆越古都研究的成果为支撑的投资60亿元的骆越古都文化旅游项目正在投入建设,骆越古都文化已成为大明山文化最耀眼的亮点。
在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考察与研究中谢寿球所显示的“黑马”品格也同样引人注目。
壮哉,谢寿球!
?
青山不老我不闲
?
谢寿球挖掘和研究大明山文化从2005年5月到现在已足足八年了,这八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重大发现,近年大明山古骆越祭祀坛的发现、大明山“天书”的破解、骆越“三气同步”养生文化内涵的解读也引发了不小的冲击波。
有一个民族文化专家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一项有影响的文化发现就足以自豪一生。谢寿球在民族文化方面已数不清自己有多少引起世人关注的发现了,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发现的“黑马”,但是他却把这一切的发现归功于骆越祖先在天之灵的保佑。他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有一个梦,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开发几个骆越文化旅游项目,使骆越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
谈起他为大明山付出的辛劳,谈起他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所受的委屈,谈起他野外考察所遇的艰险,谈起他为编写《骆越古国历史文化》劳累过度住进心血管病房的往事……他都婉言叫笔者不要写,说这会引起“阅读疲劳”的。
一个人为一座大山的崛起整整奋斗了八年,他算对得起自己的家乡和民族了,但他现在仍然在民族文化的田野中不停地走着,一点也没有停步的意思。笔者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好好休息,他向笔者念起了马山县一位山野老人所写的诗,诗曰:
    日日开门见青山,
    青山问我何时闲?
    我问青山何时老?
    青山不老我不闲。
?
这就是谢寿球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位壮族的儿子凭着他对事业的执著,凭着他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去翻阅大明山这本巨大没有文字的大书,执拗地用脚步去发掘这片神奇的土地,把沉埋的历史翻了出来,重新找回壮民族失去的记忆。试想,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没有这种奋勇争先的“黑马”精神,能有这样的成就吗?
                 2012年5月15日于南宁
?
?
谢寿球在大明山考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