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4月 3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那”文化——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的最亮点

谢 寿球

9月 16, 2015

 

“那”文化——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的最亮点

 (广西壮族稻作农业历史文化图片展)

 

 

a.jpg

 

                                        主办单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隆安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和体育局

                                         广西榜样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前言

南国钟灵秀,田园天下奇。在祖国美丽的南方广西,有一个壮族先民在远古创造的独特的稻作文化,叫做“那”文化。“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开垦稻田,生产水稻,“那”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他们视“那”为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形成独特的“那”田园景观和“那”民俗风情。他们以“那”命名村落、地方,形成了一个横跨桂、粤、滇、黔和东南亚的“那”文化圈。 历史上“那”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岭南和东南亚的文明进程。经过上万年的发展,“那”的身影虽然已在历史长河中遗落变迁,但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许多国家,仍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存留下许多有关稻作的文物风物,成为“那”先民留给“那”子民的最珍贵的文化。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超强的凝聚力,“那”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广西各民族的品格特征,“那”子民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培养出这一方人民焕然天成的自然心态。探寻“那”文化,在无垠稻田里感受“那”的千年变迁,在狂欢节日中品尝“那”的稻作收获,在民间传说里亲近“那”的先民气息,在沧桑风物里凭吊“那”的庄严肃穆,八桂寻“那”,为探寻,为继承,更为新生

 

一、“那”是什么

“那”是壮族文化的根

“那”文化指的是壮族先民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驯化为水田栽培稻,经过历史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农耕文化现象。“那”文化隐藏的稻作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生息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那”文化是壮族等骆越后裔民族文化的根。

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农业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关于水稻源于何处,国际上仍有争议,壮族学者根据分子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研究了大石铲和稻作图腾后,认为壮族地区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耕作历史可以推溯到10000年前。

秋收 苏海莲摄.jpg

“那”文化圈

“那”文化圈是“那”地名广泛分布的地区。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那”地名最为密集,是“那”文化圈的中心。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那”文化圈实际涵盖地域包括中国的广西、海南,云南的大部,广东、湖南、贵州的一部分,东南亚中南半岛5国,涉及人口约一亿人。


野生稻分布图.jpg

与“那”有关的民族

中国壮侗语系的壮、傣、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8个民族,越南的岱、泰、侬、布依、热依、高栏6个民族,老挝的佬、普、泰、泐 、润、央6个民族,泰国的泰、佬2个民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24个民族,他们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是与“那”有关的民族。他们在“那”文化圏中耕种着赖以生存的水稻,开创了“那”文化。

min.jpg

 “那”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多国多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制度、家庭制度、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促使那文化圈和谐共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生态圈形成有上万年以上的历史,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认可支撑下成就的。尽管历史的变迁、习俗影响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出现了一些差异,但是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还是可以看到那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有着“那”文化的深刻影子。

 

二、“那”年“那”月 


最早的“那”文化遗存

1、18000——22000年前,今湖南地区出现栽培稻谷。

199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道县的寿雁镇玉蟾岩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兼具野生稻特征的栽培稻碳化稻粒,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年代距今18000年至2200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道县历史上曾经属于广西,道县栽培稻的发明者是壮族的先民仓吾部,玉蟾岩是与“那”有关的文化遗址。

道.jpg

玉蟾岩遗址挖掘现场

2、10000——11000年前,南宁左、右江和邕江流域出现稻作文化遗址。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广西南宁市的横县、隆安等县和南宁市区亭子圩发掘的14处贝丘遗址中发现了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等加工稻谷(脱壳)用的工具和储存、加工(蒸煮)稻米的陶器。这些原始工具,经测定为10000——11000年左右。南宁左、右江和邕江流域是“那”文化的中心。

南宁灰窑田贝丘遗址.jpg

邕江贝丘遗址

“那”行八桂

历史上随着“那”文化的传播,“那”地名也从中心区域向周边扩散。地名是是历史语言文化的凝固体。从中可看出,稻作文化通过语言,留下了深刻的、不可泯灭的痕迹。

广西各地如今都有“那”地名的遗存: 

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那社、那弄、那门、那敏、那坝、那朝、那莫、那勒、那享、那浪

马山县:塘那、那细、那敏、上那龙、新那兴、那楼、那仙、那烟、那乐、那达、那鸡、那荷、那卜

大化瑶族自治县:那浪、那定、那色 

武宣县:江那

昭平县:那更

凤山县:那兵、那爱、那拉、那烘、那老、那乐、那英、那王、那东

天峨县:那里

南丹县:那地、那茶

都安瑶族自治县:弄纳、那共、纳维、那作、那伍下、那墨、那造、那盘、那麻、那料、那图、那浩、那甘、那烈、那燕、那瓦

忻城县:那满、那北、那卧

来宾市:那垒、小那角、大那赖、那谷

蒙山县:那浦

博白县:那林、那界、那坡、那马、那上、那楼

其中隆安县的“那”地名最丰富:

隆安县:那桐、那重、那朗、那门、那降、那料、那营、那昆、那湾、那可 、那旭、那律、那棉、那坝、那郡、那发、那棍、那马、那敖、那直、那可、那拉、那布、那劳、那蔡、那卜、那敏、那究、那佑、那造 、那稳、那瓜、那艾、那江、那太、伏那、那渌、那桃、那牟、那潭、那班、那利、那罗、那贝、那官、那元、那、那花、那汉、那休、那权、那下、那吞、那深、那汪、那僚、那叫、那要、那桑、那廊、那感、那偶、那梧、那排、那浓、那空、那六、那溪、那好、那加、那庄、那岜、那宁、那生、那敦、那洞、那市、那东、那乃、那内、那银、那坛、那板、那关、那当、那立、那钟

在“那”时空的深处

大石铲是壮族先民在稻作生产中用来翻土、挖沟、起畦的重要生产工具,是学术界公认的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它是新石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目前国内外已知的大石铲出土遗址分布于40多个县区共130多处,而在广西隆安县就有40多处,密集分布于罗兴江、渌水江和右江三角洲一带,这一地带出土的大石铲数量占世界出土大石铲数量的80%以上,隆安县的大石铲在种类和数量上居世界之冠。

大石铲的大量出现,是当时农业经济发展及耕作技术进步的结果,它开启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稻作农业,把壮族社会引进了文明的门坎。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石铲除了与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还经历了从实用器具到祭祀品的转化过程,实用石铲一直用作祭祀,但专门用于祭祀的石铲则不能用于生产,而是一种神器或权力重器。

大石铲遗存分布面广阔,就目前所知,东自岑溪,南到合浦,西自西林,北到河池、贺州,包括南宁、隆安、武鸣、宾阳、横县、扶绥、崇左、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贺州、昭平、岑溪、玉林、兴业、北流、容县、贵港、平南、钦州、灵山、浦北、上思、合浦、西林、那坡、靖西、德保、田阳、平果、凌云、来宾、忻城、柳州、柳城等36个市、县。

 

 

b.jpg

大石铲

 

c.jpg

历史照片:大龙潭大石铲祭祀坑挖掘现场

d.jpg

2014年大龙潭大石铲遗址发掘现场

k.jpg

 大石铲出土分布图

栽培稻的祖先

广西是野生稻分布面积最大的省区,不但分布广、居群多、类型多,而且形态变异丰富。2012年10月4日,《nature》杂志以“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日本国立遗传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叙述,根据栽培稻和各地野生稻的基因比较,大致推断出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西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稻。

e.jpg

发表水稻起源研究的英国《自然》杂志封面

 

f.jpg

 

中科院院士韩斌水稻基因课题组绘制的栽培稻起源图

 

g.jpg

隆安发现的野生稻

i.jpg

野生稻穗

 

悬崖绝壁上的明珠——花山壁画

富有灵性的明江河水带着远古的情致,滋润着两岸青山,孕育着古老灿烂的文化。勤劳的壮民祖先用智慧和勇气在明江狭岸陡峭的悬岩绝壁上描绘了1380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图像。隔河而望,朱红色线条密密麻麻,粗犷古朴的花山壁画仿佛是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在银灰色的石屏上奔腾。

花山壁画的人物图像造形多以蛙动作为主,这是壮族巫师祭稻神的标志性动作。专家们多认为这造形起源于远古的骆越蛙图腾崇拜。

 

j.jpg

花山壁画

  

三、“那”山“那”水

在“那”文化圈内,壮族先民以“那”雕塑山水,经过上万年的人工“描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具魅力的“那”山水景观,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广西隆安布泉河稻田景观

农业部开展了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广西隆安布泉河稻田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隆安布泉田园_副本.jpg

 中国最美的田园:隆安布泉田园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景观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地处广西桂北龙胜山区。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种质资源,蔚为壮观的梯田景观和独特的壮、瑶民俗风情使龙脊梯田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_副本.jpg

龙脊梯田

 

 

云南广南八宝稻作景观

广南八宝稻作景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以出产优质米八宝米著名,是壮族“那”文化的代表性景观。

 

r.jpg

广南八宝稻田

 

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稻田景观

苹塘镇属喀斯特地貌,有独特的盆地性气候,稻田多处于峰林山水之间,田园风光四季展现不同美态。2014年苹塘镇稻田景观获颁“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1.jpg

罗定市苹塘镇稻田

  

四、“那”图腾与稻神祭

 

八桂先民相信自然界某些物件和现象背后的神灵与稻作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左右着农业生产丰歉、气候晴涝等。于是,这些神祗格外受到八桂稻作人民的关注,人们小心敬奉,以求生产、生活安康。 

田神、土地神、社神

土地在八桂先民的心中拥有着神秘的力量,它负载万物,吐生春华秋实,主宰着谷类的丰歉。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岭南人民逐步形成了土地神——社神崇拜。

tu.jpg

壮族土地庙

 

雷神

雷神是广西稻作民族普遍信仰的一个大神,又称为雷公、雷婆、雷祖、雷王等。雷神统管天界,调风遣雨,与稻作生产有密切联系。

 

 

 

lei.jpg

 

雷神头像

 

 

 

 

 

 

 

壮族稻神

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农历六月初六,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传说这一天必须祭祀稻神,否则十几天后水稻就会出现空实,不勾头结穗。因此稻神节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期待,是当地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日。

 

 

2.jpg

 

隆安县儒浩村的古稻神雕塑

 

3.jpg

 

泰国稻神像 

壮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后,围绕着水稻种植产生了一系列图腾崇拜,这些崇拜与水稻生产休戚相关,被视为稻作生活中的先祖、亲人。

鸟图腾

古骆越人因鹭鸟指引发现野生水稻的滋生地,这是与当时的渔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鸟被壮族先民视为神物,倍加崇敬。

4.jpg

壮族鸟图腾

 

蛇图腾

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蛇类的存在影响着稻作生物链,它们的形态、习性特殊,以鼠类为食,间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备受农民崇敬。传说中蛇神具有呼风唤雨、驱虫鼠保田、护佑黎民的神奇力量,民间便形成了一系列的蛇图腾文化。

 

5.jpg

武鸣龙母村蛇图腾石雕

 

蛙图腾

在壮族传说中,蛙是雷神和水神的女儿,它可以呼唤雷神降雨,给稻田带来丰收。青蛙还能除虫保护禾苗,因此蛙神被壮族人民视为“那”田的守护神。

6.jpg

隆安乔建古青蛙图腾雕塑

 

 

牛图腾

在广西水稻生产区,水牛耕田劳作,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民间将牛作为图腾崇拜。人们对牛心存感激,同时又倾服于它的气力与坚韧,牛图腾在壮、侗、苗等民族中影响深远,具备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有通灵、求雨、逐疫等作用。

7.jpg

侗族牛图腾

 

 

 

 

 

 

壮族稻神祭

壮族对稻神特别崇敬,稻神祭祀贯穿水稻生产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水稻扬花阶段,还要举行特别的请稻神、驱田鬼、招稻魂仪式。

8.jpg

隆安罗兴江“雒田”的稻神祭仪式

水族稻神祭

水族是骆越后裔民族,祭稻神是水族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祭祀活动集中在传统的神田旁边,是本民族盛大的民俗活动。

9.jpg

水族稻神祭场面 

 五、“那”歌“傩”舞“那”风情

 

“那”文化遗留下的原始图腾与色彩,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的风情民俗融合相映,“那”歌“傩”舞“那”风情,让人回味无穷。

 

浪漫定情抛绣球

壮族抛绣球活动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三月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寓意年内五谷丰登;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也喻示着生育兴旺的美好含义。

2.jpg

抛绣球

打起扁担庆丰年

扁担舞也叫“打扁担”,壮语叫“谷榔”,是以庆祝水稻丰收而举行的舞蹈。最初是在舂米木槽边上用舂杵敲打出节奏,众人随着节奏欢舞。后来因木槽和舂杵太重,于是慢慢改为用扁担和长条凳。表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场面欢快、热烈。充分展现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主要劳动场面。

 

3.jpg

扁担舞

 

千年傩韵古风存

“那“文化圈的独特傩舞起源于远古的稻作祭祀,后来形成了壮族的师公舞和骆侗舞,成为广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南宁市的壮族和汉族中祭雷神求雨的大傩舞是其中的代表性傩舞。

4.jpg

隆安那桐农具节表演的傩舞

 

 

 

六、稻神的节庆歌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它如镜子般照射出各民族的风采。节日,就是最直接的展示。

骆越后裔民族的稻作节日众多,内容庞杂,它们在四季的转盘中上演着精彩的一幕幕,日积月累,层层叠加。每一个节日都耐人寻味,意义深远,它们是民族灵魂的呐喊,是民族心性的盛宴…… 

春节

开春,万物复苏,人们便祭天敬祖,鞭春劝农,拜年赏灯。通过一个个春的节日,播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秋天有好的收成。

5.jpg

包粽子过年

 

蛙婆节

蛙婆节,流行于东兰、凤山、巴马一带。它是在每年正月期间自发举办的,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为目的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的蛙婆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月末结束。历经寻蛙婆、祭蛙婆、唱蛙婆、葬蛙婆四个环节。节日到最后,十里八乡男女老少齐聚田间地头,燃起熊熊篝火,敲打铜鼓,对唱山歌,通宵达旦。

6.jpg

蛙婆节的祭蛙活动

舞春牛

舞春牛,是广西靖西、德保、田林、隆林一带的节日。一般在春节或开耕时节,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充分表现了农民对这一农民宝贝的爱怜之情,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表演动作,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7.jpg

舞春牛

农具节

是隆安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四村八寨的壮族民众拿着农具来到那桐街上,参加祭祀三界神活动。他们把三界神抬出三界庙到街上游行,举行向天、地、水三界神求雨的祭祀仪式,祈求三界神赐予丰收。随后把自家生产的农具集中展销,后来就演变成过农具节的习俗。

9.jpg

农具节上的农具行

 

芒那节

农历六月六日,是隆安一个重大的祭祀稻神的节日,全县几乎所有的稻区都过这个节日。尤其是地处渌水江、罗兴江、右江三角洲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历代以来,每逢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杀鸡宰狗到田边祭奠稻神,并且广邀亲朋好友到其家做客,共同欢度节日。

此外,部分村屯也隆重欢度芒那节,只是时间不同,如罗兴村和连安村定于五月二十六日举行,乔建镇罗村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乔建镇龙念村于农历七月初二过,乔建社区和廷罗村福何等屯于农历七月十三日举行。

10.jpg

芒那节上的驱田鬼仪式

祭鬼节

壮族的七月十四祭鬼节,形成了祭祖灵、祀孤魂野鬼的节日,称之为“七月节”。这一天,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宰鸭,把熟鸭子、米酒、饭团等到祠庙、田头、水边祭拜,还烧纸钱纸衣,希冀野鬼们有吃有穿有用,好好离开村庄,不到村里闹事,不掳走稻穗。至于为什么用鸭子祭拜,据说野鬼来去都要过河,有了鸭子,野鬼们就可以把鸭子当船用,来去自如。

 

娅王节

娅王节来源于鸟类崇拜。民间传说鹭鸟指引壮族先民发现了野生稻和种植水稻,先民对鹭鸟非常崇敬,当作本族的图腾,认为本族的祖母神也是鸟的化身,叫做“娅雒”,也称“娅王”、“乜王”。传说“娅王”于农历七月十八死去,于七月二十举行葬礼,鸟雀们把她抬到月亮上安葬,所以这一天很少见到鸟儿的踪影,偶尔见到的一两只,也都是悲泣声声,羽毛稀疏,据说是抬祖母王的灵柩和过于悲伤所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蒸制米粉,祭奠“娅王”。后来,“娅王”被推崇为骆越人的始祖王和发明稻作文明的女神。

 

 

11.jpg

马山县永州镇娅王节以香火鸟祭娅王

 

跳岭头节

跳岭头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的传统节庆习俗,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宴,祭祖敬神,还举行一些歌舞活动,祈祷即将到来的秋收有个好收成。

l.jpg

跳岭头节上的师公驱鬼仪式

稻花节

农历八月,稻花灿烂,晚稻收割在即。这时候,农家又蒸米粉、杀鸡,再一次到庙祠祭祀,感谢稻神保佑水稻生长之功德。其中,以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板蔡屯过得最为隆重,家家户户于农历八月十四日摆席宴请亲朋好友,共同预祝即将来临的水稻丰稔。

 

 

 

 

仓神节

农历十月,水稻经过收割、打谷、晾晒,即可以归仓。谷仓是存放稻谷的地方,所以壮族农家对谷仓极为重视,收藏稻谷也求助于神灵,想象谷仓也有仓神的存在,于是在十月十日过仓神节。这一天,稻农们制糯糍、备酒肉,拜祭仓神、祖灵和土地公,祈求帮助管好稻谷,防止各种虫害。

 

cang.jpg

仓神节活动

 

 

报神节

隆安壮族民众把收获祭定在农历正月初二作为统一的报神时间。是日,各家主人早早起床,挑起牲品和鞭炮、香烛、纸钱等,依次在大王庙、村边的大石旁、大榕树下、本族的宗祠及家里的祖先龛位祭奠一番,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给予的恩赐,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祖灵保佑子孙兴旺发达、事业繁荣。

da.jpg

正月初二祭大王

 

                          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