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棵葑”
临近清明,得悉武鸣马头镇一个叫雅家屯的村子有棵会流红色“血液”的怪树,当地人称为“棵葑”。于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往探访。
车过马头镇,山林开始茂密起来,巍峨起伏的大明山遥遥在望。抵达雅家屯时,村头龙眼树下有几位老人在闲聊。得悉记者来访“棵葑”,年逾七旬的韦老立即起身带路。
绕过村边一片玉米地,眼前出现一座草木茂密的小山。山坡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低矮山峰的衬托下显得愈发伟岸挺拔。
韦老遥指大树:“喏,那就是‘棵葑’!”
快步来到“棵葑”脚下,仰头望去,感觉这棵大树的造型确实有些怪异——八九个成人才能合抱的主干,向村庄方向略微倾斜地挺立着。约二三十米高的树腰间,枝干扭扭曲曲向四面伸展开来,有点张牙舞爪的感觉。
韦老说:“这座山叫白虎山,是我们雅家屯的‘社山’。‘棵葑’在我们眼里就是‘社山’的守护神。”
随着韦老的娓娓述说,记者了解到:眼前这座不过100来户人家的小村屯,历史却颇为悠久。以韦姓为主的村民,祖先早在上千年前便迁徙至此,依山而居。当时,山中常有老虎出没。为防虎患,先民在山脚下广植树木,“棵葑”就是在那时种下的。雅家屯人因此认定:“棵葑”已经上千岁了。
记者好奇地问:“怎么会起了‘棵葑’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韦老笑道:“这是当地壮话,应该是‘封住老虎嘴巴’的意思吧。”
从科学角度分析,作为植物的“棵葑”自然不可能封住老虎的嘴巴。但记者猜想:种下“棵葑”等树木后,虎害随着附近居住人口的增多而明显减少。于是,像守护神一样立在白虎山前的“棵葑”,在雅家屯人心目中的地位便逐渐神圣起来。
清明将至,田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韦老兴致勃勃地谈到“棵葑”一个怪异之处:村里的树木一般都是在冬天落叶,“棵葑”却一定要等到春季清明、谷雨期间才开始大量落叶。落叶的同时,不断萌发新芽。这个时候,正是武鸣一带的春耕时节。于是,每当看到“棵葑”落叶纷纷,雅家屯人便意识到:农忙时节又到了!
“棵葑”在村民们眼里,成了一位催促春耕的“信使”。
后来,雅家屯人又发现了“棵葑”另一个怪异之处——在一场暴风雨后,“棵葑”一根粗壮的枝干被刮断,掉落在地。一位路过的村民抓起断枝准备拖回家当柴火,却感觉手掌黏乎乎的,低头一看——天啦,手上沾满了红色的“鲜血”!细一查看,这“鲜血”竟是从树枝断裂处流淌出来的!
“棵葑”会流血的消息很快传遍村子,人们纷纷来到“棵葑”树下观察。有年轻人用砍刀削开树皮,树干里果然渗出红色的“血液”来!
面对“鲜血淋漓”的“棵葑”,一位老人马上喝令年轻人“住手”——他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当年曹操修建宫殿时,曾令人锯伐一棵百年古树做栋梁。不料古树坚硬如铁,锯伐数日而不倒。曹操一怒之下,挥剑砍树,古树竟喷出一股红色血浆,洒了曹操一脸。曹操随即病倒,最终头疼而死……
老人认为:曹操之死是因为砍树触犯了神灵。
于是,雅家屯人更加敬畏“棵葑”,并立下“村规”:谁也不能对“棵葑”有任何伤害之举,更不允许对它动刀动斧。
村里不少老人相信:谁要是当着“棵葑”的面惹事生非,他就一定会遭受惩罚。甚至,村里孩子在树下玩耍时对“棵葑”指指点点,也会马上被制止,认为这是对“棵葑”的不敬。
2009年6月间,武鸣城里一群驴友下乡踏青时,来到雅家屯。于是,怪树“棵葑”的故事开始在网络和媒体上传播。
“棵葑”究竟是一棵什么树?如何解释它的怪异之处?有人专门从广西林科院请来了林业专家。据林业专家现场辨认,“棵葑”的学名叫秋枫树,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常绿、半常绿乔木。它材质优良,树根、树皮皆可入药。其药用价值,很大程度来自它体内的树脂——一种红色汁液。
在植物界,像秋枫树一样树脂呈红色的植物并不多,常见的有龙血树、胭脂树、麒麟血藤等10来种,这些植物大多皆可入药。
至于“棵葑”在春耕前夕落叶纷纷为村民们“报农时”,专家认为也是它在寒冷时节新陈代谢的一种正常生态现象。
“棵葑”的种种怪异之处,被专家的科学解读一一化解。但是,“棵葑”在雅家屯人眼里依旧相当神圣。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忙完春耕的雅家屯人总会沿袭祖上遗传下来的习俗,成群结队来到“棵葑”树下,供上糯米、糍粑等等食物,虔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眼看着前来观赏“棵葑”的游客越来越多,精明的雅家屯人也顺势搞起了“乡村旅游”。起先,大家还只是把自家制作的黄米馍、糯米糕、粽子和香菇、甜玉米、香芋、花心红薯等土特产摆出来卖。从2010年开始,雅家屯人开始配合武鸣“三月三”歌圩,办起骆越民俗“四月四”山歌狂欢节,将武鸣、南宁乃至更远地方的游客吸引到村子里来,观赏古树,品味民族风情。
为了把“乡村旅游”的规模做大,雅家屯人最近还拟定了《“骆越歌坡”项目十年发展规划》,立志要将村里每年一届的“四月四”歌坡打造为“广西村级骆越文化名节”。
怪树“棵葑”,也在村里兴起的“旅游热”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