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颖
?
梁庭望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是学界的喜事和盛事。先生是我的恩师,是学界的大儒,是学子钦慕的智者。他在壮族文学和文化、民族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对学界贡献巨大。
先生是壮族文学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第一版的《壮族文学艺术概论》由他一人独自完成,没有前人可以效仿,没有模板可以参考,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对壮族文学艺术的深刻体悟,以自己上课的讲义为基础,撰写了60万字的高校教材,把壮族的文学、艺术通过教材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给了世人。当时人口达1400多万的国内第二大民族——壮族终于有了自己第一本专业性的文学艺术研究专著。此后,1988年中央民族大学又铅印了先生的《壮族文学概要》,继续作为壮语言文学专业的标准教材。紧接着,先生一气呵成,1991年出版了作为第一作者的、全新的《壮族文学概要》,从思想和内容上进一步贴近于新时代的需求,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该著作获1993年壮族文学奖、国家民委优秀教材奖。从1979年起,先生发表了壮族文学研究的系列论文,包括《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壮族文学初探》(1979)、《<粤风?壮歌>正诂》(1986)、《关于壮族文学发展历史分期问题》(1986)、《壮族民间哲理长诗<传扬歌>》(2002)等,就壮族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和界定,学界深为折服,先生高瞻远瞩,他的壮族文学理论创见至今仍广为适用。
先生对养育他的民族爱得深沉,他热切地关注壮族的发展与变化,思索着壮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他常年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付诸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新著,从《壮族》(1984)、《壮族风俗志》(1987)到《壮族文化概论》(2000)、《壮族科学技术史》(2003)、《壮文论集》(2007)、《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2009)等等。《壮族文化概论》一经出版,立即被抢购一空。买者中既有专业研究人士,也有壮族地区的官员、壮文化爱好者等等,先生书中对于壮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切中肯綮、鞭辟入里,不仅有助于学界研究,还有助于各层人士认识和理解壮族文化,故而口碑极高。先生犹如一位伟大的医师,以笔头为工具,剖析壮族文化,促壮人觉醒,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促进这个延续数千年传统的民族焕发出时代的生机。先生对于壮侗语诸族“稻作文化”根本的论述和总结,至今仍是不可撼动的理论高峰。先生虽已逾耄耋,却时常往返于北京、广西,为了民族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是壮学研究领域的泰斗,是壮学研究中一座高峰。
先生专心于学问,同时依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他50载躬耕于教学园地,开设了壮族文学史、壮族文学概论、壮族文学艺术概论、壮族文学概论、壮侗语族民族文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壮族宗教概观、古壮字及其文献概论等壮族文学、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培养了数十批学生,呕心沥血栽培了壮族文学、文化研究的诸多精英骨干。从先生开始,壮族文学和文化研究得以兴起,作为壮族人民表达心声的文学有了更多的人去聆听,壮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能人志士去探索,确为民族的幸事。我身为壮族文学研究的小辈,和其他研究壮族文化的同仁一样,幸运地得到了先生长期不厌其烦的点拨,感恩至极,无以言表。
学问无边界,先生同时还是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方家。他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中、下)》(1992),是第一本囊括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并成功探索其特点、发展规律的高校教材,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荣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1997)、《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1998)、《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史》(200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2003)、《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2006)、《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2010)?等都是先生的力作,它们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先生还参与编撰、写作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1994)、《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上下卷)》(2005)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先生高瞻远瞩,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置于文学研究的大整体,提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重要理论,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他不顾年岁已高,亲自将这一集大成的观点述之笔端,出版了专著《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2010)、论文《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关系》(2007)、《中国文学史必须重新书写》(2009)、《中国文学学科必须重新建构》(2010)、《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2010)、《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民族文学翻译问题》(2010)等,提出了新的文学关系概念,对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重新认识中国文学整体有着深远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并指明了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新方向。
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远见卓识,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试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板块结构》(1994)、《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民族文学翻译问题》(2010)等文章充分阐释了先生关于文化板块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探索,经过十余年的历史考考验而日久弥新,依然是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命题。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对文学、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停步或老化,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地推陈出新,让后学高山仰止。
先生又曾开设中国少数民族韵体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散体文学、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等,言传身教,培育新人,桃李满天下。1998年我入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有幸成为先生门下之小徒,聆听过先生讲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韵体文学等课程,先生博闻强识、记性过人,课堂上虽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却常常脱稿授业。至今仍记得当年先生讲课的情形,神采奕奕,口若悬河,高屋建瓴,思路清晰,激情四射,虽年入花甲,却犹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对接触过的每一位学生,都凭着公允、慈爱之心,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记得吴刚兄曾只身从齐齐哈尔奔赴北京,准备报考梁老师的博士。他虽然与先生素未谋面,但先生热心地为他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还刻意嘱咐我从社科院的图书馆中借出《壮族文学史》交给他,以方便他复习、备考。现在,吴刚兄早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星,研究成果喜人,并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其实,这类故事数不胜数,先生谦和朴实、平易近人、体谅学生,受过先生指点的每一个学子,都记得先生留给他们的关怀和感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适逢先生从教50周年,我得以趁此机会,撰写小文以表达心中的激动和谢意。过去13年,天资愚钝的我不知哪里修来的幸运,竟能得到先生不厌其烦的淳淳教诲,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难以详述。学生既承蒙先生栽培,惟愿一生得以追随先生的脚步,为学术研究贡献微薄之力,终身以此为志!值此特殊的时刻,祝愿恩师健康幸福、福寿绵长!
?
?
(李斯颖,壮族,梁庭望先生本科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