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大明山楹联题写记

谢 寿球

8月 21, 2012

曲? 人
?
2006年7月24日,广西楹联学会高级顾问韦纬组,常务副会长刘丕展、周绍麟,会长助理廖铁星等一行七人,应广西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南宁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罗世敏的邀请,前往大明山进行考察采风,并准备为大明山风景区征联活动做一些前期工作。在此之前,他们已拜读了罗局长主编的《神奇大明山》和《大明山龙母揭秘》两本专著,对大明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大明山、感悟大明山,非亲临其境不可。为此,罗世敏局长作了这次周密的安排。
大明山是壮族圣山,素有岭南奇山,人间仙境的美誉。为这座名山征联,对广西楹联学会来说,的确是一出非比寻常的重头戏。不久前,学会已责成会长助理兼副秘书长廖铁星做出一份详细的实施方案交给了大明山管理局(这份方案包括在大明山建当代碑林、出版古今有关大明山的诗词楹联集和为大明山征集风景点楹联等内容),现又派出骨干人员前来大明山实地考察采风。这既是广西楹联学会对大明山征联活动的重视,又是对罗世敏局长盛情邀请作出的积极回应。
大明山最早叫博邪山,博邪山在壮语中是祖宗神山的意思。这座横空出世顶天立地的名山,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变化无穷。南宁市区海拔不足百米,而距市区仅80 公里的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却海拔1700多米,俨然是一条冲天而起的巨柱,巍巍然矗立于祖国的南疆。其雄视八方的气势,不可名状!
大明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积淀。上世纪70年代,广西文物工作队曾在武鸣县甘圩乡步拉利山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三颗巨猿牙齿化石,其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考古专家认为,这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是一个挑战。因为据此推断,早在200万至250万年前,大明山已有巨猿与直立人的存在。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的考证。不过,从紧靠大明山的武鸣县马头镇的几百座商周战国时期的墓葬,及其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刻画有图文的上万件玉片来看,说大明山地区是壮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壮族最早的方国,应该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了。人们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的武鸣县马头镇——当年马头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有过的辉煌!
另据专家考证,大明山地区又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龙母文化源于这样的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明山有一位贫穷的壮族妇女在路边捡回一条受伤的小蛇,细心地治疗护理,后来,小蛇一天天长大,小小的茅屋几乎被撑破,尤其是那条不断长大的尾巴已长到了屋外。于是这位善良的妇女(就是后来的龙母)毫不犹豫地用刀砍去了蛇尾,使这条蛇最终变为掘尾龙。蛇变龙关键是砍去蛇尾。那条不停止长大的尾巴,显然寓意这就是拖在人类身后的不断膨胀的欲望。龙母扶危济困,不仅挽救了小蛇的生命,而且还教它成才——化龙。这种泽及异类,造福子孙的功德,以及施恩不图报的博大胸怀,使她成为壮族圣人,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环大明山地区现存的多处龙母庙遗址和传说,还有这里的壮族人从不打蛇、不杀蛇,更不吃蛇肉等等,都为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至于现今依然在环大明山地区流行的、一千多年前已闻名于世的舂堂舞、传扬歌、师公经等等,又说明这里是壮瑶原生态民间宗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是的,大明山地区的民族文化远不止这些,这里的婚俗文化、节日文化、竞技文化……无一不为这座壮族祖宗神山增添奇异的光环。
毫无疑问,大明山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相当丰厚。开发、利用这些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对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旅游发展新战略,具有深层的意义。大明山之子罗世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大明山的,他要在这里干一番真真正正的名山事业。因此,他当仁不让地出任了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和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之职。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大明山人,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壮学专家,对骆越文化、龙母文化、马头文化等等有很深的造诣。他主编出版了《神奇大明山》、《大明山龙母揭秘》和《大明山的记忆》等书。可以说,如何开发、利用大明山,罗局长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行家里手,最有发言权。
在开发、利用大明山文化资源之初,罗世敏局长就意识到,作为壮族圣山,大明山不仅要向世人展示壮文化的特色,还必须要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就这点而言,大明山显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座历史久远,声名显赫的大山上,缺少了名山大川必须具备的楹联文化,人文景观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不错,古今名人吟咏大明的佳作不少,如明代武鸣第一乡贤李璧的《镆邪山》:
仙人佩得镆邪还,误落飞泉第一湾。
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邪山。
这首诗形象地把大明山说成是仙人失落佩剑化成的山。诗中第三句说剑的精灵化龙而去,与龙母文化中的化龙故事有殊途同归之妙。李璧诗的构思应该不是巧合。又如清代号称粤西第一号风流人物刘定逌的《大明山遇雨》:
策蹇镆邪山畔行,乱云急雨一时生。
风声度涧喧林麓,岚气浮空结化城。
新水频添旧水浊,午烟不断晚烟迎。
眼中一片迷离景,好与维摩寄远情。
烟雨大明山如梦如幻,妙不可言。从诗中使用“化城”、“维摩”等语来看,刘定逌这位才子是用禅理来诠释风雨大明山的。他认为大明山烟雨美景已达到佛家所谓的小乘(化城)境界,也就是一种使人脱离一切烦恼,进入一个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境界。诗的最后,在大明山成长起来的诗人甚至认为,大明山一片模糊不清的烟景,正好与维摩(即大乘境界)遥相呼应,也就是可以使人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大彻大悟的彼岸。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玄”,但无可否认的是,刘定逌诗中物我两忘的意境,正好说明他对这座祖宗神山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悟:大明山的烟雨美景令人忘记一切烦恼和欲望!说明诗人对大明山评价相当高。
其他前辈诸如耿昭需、江鱼、李友柱等人赞美大明山的诗、亦不失为佳作。但和李璧、刘定逌的作品一样,只散见于方誌或个人诗文集中,未有片言只字刻挂在大明山上。
今天,填补大明山这一传统文化空白的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在罗世敏局长的肩头。换了别人,只要将前贤的诗或全篇或摘佳句,请几个工匠刻在岩壁上,或刻制在木板后往景点上一挂,便可称大功告成。这的确又快捷又省心。然而,这不是罗世敏局长的风格。身为开拓创新型的带头人,他不赞成完全靠前人的作品来妆点门面。当然,他绝不摒弃前人好的东西,事实上前人有些作品的确能为大明山增色,并得到他的肯定。但罗局长更看重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佳作。因为他做的是名山事业、需要的是盛世华章。
或许他的要求太高了。他要求作品必须无愧时代,不让名山。他要让现代文人来改写大明山上无片言只字的历史。罗局长有这样的胆识,更有这样的信心!为此,他礼贤下士,邀请广西楹联学会有关人员前来大明山,共商文明建设大计。
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种除了标语口号之外最简短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名山大川中的作用,是任何文体都不能取代的。有人说,楹联是奇山秀水的灵魂,这个比拟不无道理。一副好联,往往能为奇山秀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短短两句,胜过洋洋万言。奇山秀水没有楹联,如同一个没有教养的村姑,即使如何艳丽亦虚有其表,动静之间无不俗气逼人,终归成不了绝代佳人,更遑论登大雅之堂了。佳山佳水配佳联,才会相得益彰,这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大特色。人们游览名山大川、风光胜地,年深日久之后,印象便会模糊。但是,从其中曾经读过的佳联妙语,却往往终生不忘。一些本来无甚特色的风景区,因为有了佳联而名声大燥。有时游客们之所以蜂拥而来某胜地,主要还是冲着那儿的佳联而来。例如,很多旅游者前往昆明大观楼,往往为的就是要一睹那副名震天下的古今第一长联的风采。
山水给楹联以想象,楹联给山水以灵魂。对楹联文化深有研究的罗世敏局长早就懂得这一点。为了让楹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在大明山上绽放,他翻阅了大量有关楹联文化的书籍。到外地出差考察时,他从不放过当地的每一副佳联。有人说,罗世敏局长如果不当领导,不被繁忙的事务缠身,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位造诣颇深的诗人、楹联家。这绝非谀辞。不过,可惜的是世事很难两全。为了让大明山早日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罗局长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大明山开发利用之中去,这才是主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楹联只能是他的业余创作。然而,大明山应该庆幸,她不仅得到一位熟悉业务的罗世敏局长,还得到一位深谙传统文化重要性的罗世敏主任。真可谓鱼与熊掌二者兼得了。
2006年7月24日晚上8时30分,大明山龙腾宾馆四楼会议厅,举行了一场隆重而简洁的欢迎会。要务缠身的罗世敏局长,千方百计挤出宝贵的时间亲自主持会议,并认真听取广西楹联学会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围绕之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讨论。事实上,罗局长已认真研究了广西楹联学会那份实施方案,对其可行性作了非常客观的分析。总体而言,该方案对大明山的文明建设很有帮助,只是对其中的经重缓急,罗局长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如何开展工作,他早已胸有成竹。
听完专家们的发言后,罗世敏局长表示非常欢迎和感谢。不过,他对目前要举行一次全国性征联来为大明山征集景点楹联持否定态度。他说,我不怀疑全国有很多楹联高手,相信他们的水平也不低,他们的名气也可以为大明山增添光彩。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这些楹联家大都对广西,特别是对大明山的情况不了解,即使有些人来过广西,上过大明山,也不过是蜻蜓点水罢了,对大明山没有多大感悟。如果靠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获得的印象来描绘大明山,绝对是皮毛的东西。何况有些名家连大明山在地图上那一角都没有概念,为了应付征联只好闭门造车,这种隔山买老牛的作法,肯定得不到好作品。一旦名家来稿不合用,就使大明山处在两难的境地:用吧,作品离题万里;不用吧,又会使名家不高兴。那不是自找麻烦么?另外,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征联,一旦得不到理想用联,既劳师动众又耗费时日,到头还得组织专家来撰写。那么,专家是谁,还不就是在座各位?于是,罗局长话锋一转,郑重其事地说:“既然这样,何必搞什么征联活动?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了。那么,大明山急需的风景楹联谁来撰写呢?就是在座各位专家!现在我代表大明山方面,郑重地把这个任务交给广西楹联学会,希望专家们大力支持我们。拜托了……”
罗世敏局长这一决定,令在场的专家感到意外。筹备举办大明山风景点征联是此行的主要目的,现在,情况看来对他们有点“不妙”。搞征联活动,广西楹联学会的专家便是评师,也就是考官。不搞征联而让他们撰联,专家便变为作者,也就是考生。从考官变考生,这个落差是很大的。何况问题“严重”的是,罗世敏局长一声拜托,事实上就是要专家们成为大明圣山传统文化的开山祖,要起到当年舜帝“一犁耕破历山春”的作用。这副担子无论撂到谁的肩头都不是好挑的,搞不好会被压垮。他们不免有点犹豫了。
罗局长显然猜透了大家的心思,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各位,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大家也明白,为大明山撰联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正如我自己,从南宁市委宣传部来到大明山,工作艰苦不说,仅从经济收入来看,每月就减去了一大截。我干不干呢?干!因为我搞的是名山事业,是功在千秋的大业。另外,我这个人就喜欢挑战,喜欢把自己往绝路上逼。人往往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能闯出生路,正所谓背水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道理专家们要比我领会得更深,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说的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为大明山写出佳联,因为我拜读过你们为南宁市人民公园撰写的楹联,这件事说起来还是我经办的呢!所以我对专家们完全有信心。我希望在座各位发挥出高水平为大明山增光。大明山会感谢你们,大明山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
后来,有人开玩笑说,罗局长这番话是将老人当小孩,连哄带捧。不过,应该承认,广西楹联学会专家们最终能为大明山写出了一批佳作,与罗局长的“哄”和“捧”是密不可分的!古语有云:“诗对会家吟”,在专家们的眼中,罗局长就是“会家”,也就是他们的知音,是他们的知己。“士为知己者死”嘛,于是他们豁出去了!
罗局长“连哄带捧”,终于让广西楹联学会的专家们接受了任务,并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大明山之旅。当然 ,罗世敏局长并不知道,上山之前这些专家中有几位已接受了一本描绘企业家风采书籍的采写任务。为了全力投入大明山楹联创作,他们不得不辞去采写工作,让有关单位另请高明。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谈论创作时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罗局长非常清楚,要写大明山、写好大明山,就要深入了解大明山。不仅要了解地理的大明山、历史的大明山、民族的大明山,还必须和大明山融为一体,去读懂大明山的阴晴雨雪、朝云暮霭;倾听大明山的风号泉鸣、虫声鸟语;感悟大明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广西楹联学会的专家们一上、二上……乃至五上大明山体验生活。这些年过花甲的楹联家为了写出无愧时代、不让名山的佳作,不辞劳苦,踏遍了大明山所有的旅游线路。其中,令周绍麟和廖铁星两位联家最为难忘的是,2006年10月2日,罗世敏局长特别邀请他们和大明山管理局全体员工一起步行穿越龙母大峡谷。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从上午9时入谷,到下午5时20分才从谷底翻越到龙母庙,可说是历尽艰辛,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们理解罗局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他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如此才能对大明山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所以,有人说,大明山楹联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走出来的!
在穿越龙母大峡谷的过程中,专家们得到罗世敏局长无微不至的关怀。队伍中最年长的周绍麟,罗局长派办公室主任小夏全程护卫,寸步不离,以确保安全。这使专家们非常感动。
第一批楹联初稿出来后,罗局长的肯定和赞扬,使专家们信心倍增。
为了便于召集,罗局长特意选择地处风景秀丽的南湖边的老树咖啡馆,召开了一次大明山楹联讨论会。讨论会开得很热烈,人们把重点放在第一批四副山门联上。罗局长发言时,显然动了感情。他说:“或许我孤陋寡闻,不过,就我所知,这几副联的水平,目前恐怕没有人能超越的了。”那么,让罗局长推崇备至的这几副山门联究竟如何了不起呢?我们现在就来剖析一下吧。
正面大门联(额为大明山):
一柱镇南天,合嵩恒华泰诸峰,同撑世界;
三才称八桂,有壮汉苗瑶百族,巧创文明。
这副联不仅大气,而且定位很准确。上联把大明山与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相提并论,以彰显大明山在历史、地理上的重要性。由于大明山乃壮族圣山,所以联意就隐含壮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担负支撑中华民族这个大世界的责任,壮族和其他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意思。另外,壮族圣山大明山地处首府南宁,故其历史、文化、政治背景可以影响整个广西。广西历来人才辈出,在创造中华文明和地方文明的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光耀史册的贡献。这副联纵横兼顾,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更有鲜明的时代感。罗世敏局长提议以该联作为主山门联,很有眼光。的确,非此联无以涵盖大明山!
正大门左侧联(额为岭南奇山):
大哉!百越崇基祖此山,巍巍也,先三皇而命世;
明矣!千年龙母昭其圣,赫赫焉,后五岳以扬名。
如果说这副联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就是:观点独到。大明山是骆越发祥地,远在三皇五帝之前,骆越祖先即在这里生息繁衍,说明壮族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壮族人民所信奉的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是大明山,善良的龙母扶危济困的传说,使壮族圣山能在五岳之后声名显赫。“先三皇而命世,后五岳以扬名”,从另一角度看,也说明壮民族的不张扬和谦虚谨慎。
正大门右侧联(额为人间仙境):
日朗时清,正紫气东来,圣地重开新境界;
云阶月殿,问仙踪何处,人间今见大罗天。
这是一副颂扬联。按中国千年惯例,每处重要风景区开发或重修,都应有这样的联。曾有人提议将其作为主大门联,是有一定道理的。全联紧扣人间仙境主题,其意思是太平盛世开发大明山,让大明山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大明山今天已是人间仙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大罗天),那么,神仙们还要到哪里去呢?应该选择大明山了。读此联,人们会想到唐代牛僧儒《周秦行纪》中著名的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联句无疑是从诗中衍化而来,但并不是生吞活剥,比原诗思想积极得多。
还有一副是大门背面正中联(额为大明山):
果然天地多情,纵南疆风物无穷,犹令奇山飞来岭表;
试问古今何异,献龙母慈心一点,即如春雨滋润人间。
这副联是旅游者下山时必须面对的,故而起到为大明山风景区作总结的作用。它提醒人们,风光景物异常丰富的广西,因有大明山而加奇丽了,这无疑是造物的眷顾,因此人们不应忘记大明山;大明山的龙母文化应随旅游者下山而传扬出去,告诉世人龙母文化的要点慈心是古今没有差异的,它让人类生存的环境充满希望。这和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罗世敏局长对其他景点联和旅游线路联亦大加赞赏。如龙母庙联:
异类仰慈怀,至今蛇蜥思龙母;
遐荒飞法雨,万古风雷护圣山。
全联仅24个字,就把龙母文化的精髓包涵其中:由于龙母的关爱,小蛇蜥可以化龙,致使大明山的蛇蜥依然怀念龙母;佛家劝人向善的思想(和龙母慈悲为怀一样)影响了南部边疆广大地区,其中心大明圣山非常庄严,仿佛风雨雷电时刻都在守护着它。“万古风雷护圣山”可谓掷地有声!
又如龙母庙右侧联(额为慈云):
殿接虹霓,坐看儿孙化龙飞去;
路连云海,喜迎仙侣驾鹤来游。
这副联堪称工对,以龙母的身份来写,生动异常。大明山上的龙母庙殿堂高与彩虹相接,安坐殿上的龙母正高兴地看着儿孙(即骆越后代)一个个化龙(暗喻成才)飞去;而龙母庙前那条通向云海的山路,正是龙母为迎接仙侣(实即四海宾朋)来游大明山而设置的。作者运用奇巧的形象思维,杜绝那些“迎远客”、“接嘉宾”之类的陈词滥调,意境极其清新。
旅游路线联亦可谓别开生面,如揽胜之旅联:
历代少留题,大好湖山,不尽诗情归我辈;
花时同览赏,无边风月,千秋怀抱胜前人。
历史上大明山极少人文景观,这本来是一很大的憾事,但作者用逆向思维,把它说成是好事:大明圣山有意将无穷的诗思都留给了我们。因此,在山花盛开的季节,在月明如水的良夜,面对大明山无限的风光,我们可以接纳千秋风物的胸襟怀抱,一定胜过前人。这样的构想自然引人入胜。
如果说立意既能迎合现代人心里,又能够借以宣传大明山的佳联,即非养生之旅联莫属:
入此山胜似神仙,更何求世外丹丘、海中琼岛;
临胜境自能康寿,且吸饮林间爽气、涧底清泉。
联意能抓住现代人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说明神仙不外是康寿二字而已,而大明山完全能提供使人健康长寿的条件,因此不必去寻找什么仙人居住的丹丘、琼岛了,来大明山即可。联语典雅却颇有煽动力。
另外,有些景点联尽管短小,但清丽可喜,如秀峰古隘联:
山雨欲来风润石;
潜龙初动壑生云。
此联描写古隘很准确,尤其下联,当古隘风起云涌之际,难免让人产生潜龙欲动的联想,这是将不可能化作可能,使读者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南宁市委副书记封家骧读后不禁拍案叫好。又如龙亭联:
龙藏深谷云为海;
山爱寒秋雪作花。
龙亭在橄榄大峡谷和龙母大峡谷交汇处,可观四时云海,寒冬雾淞。两大峡谷终年云涛翻滚,很难看清其庐山面目,而冬天飞雪满山头,雾淞垂枝桠,别有一番景致。此联不仅切景,而且境界高远。再如观景台联:
天籁从来无俗响,
佛光先照有缘人。
观景台是一个半岛形的高山平台,此处视野开阔,可听松涛、观佛光。所谓佛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阳光作用于云层形成的反光。但并不是随时可见,必须机缘凑巧。据说有一次区、市领导陆兵、马飚等到大明山检查完工作之后,听到有佛光一说,想了解个究竟,便要前往一看。然而此时天上浓云密布,根本不可能出现佛光。罗世敏局长抱着试试的念头,带领导们来到了观景台,说来也是巧合,就在他们到达之际,头上浓云突然散去,前方果然出现了佛光,大家不禁欢呼起来。但佛光只持续了十几秒钟便消失了。众人意犹未尽,便问罗世敏局长,是否还可以再看到佛光?其实他也没把握,便随口说:“应该可以吧!”话音刚落,天上竟然又出现了佛光! “佛光先照有缘人”显然是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的,并不带迷信色彩。
还有一批节庆联,水平亦相当高。由于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因而没有落入俗套,的确难能可贵。
棋王节联:
山野大棋枰,漫扫烟霞,正好大家来对阵;
古今一弈局,紧抓机遇,能高一着即称王。
联语借下棋而纵论古今成败,以小见大。历来成功者与失败者有时不过一着之差,能紧抓机遇的人才可能棋高一着,说得很有哲理。
登高节联
头上好风光,登高处抱石攀藤,两脚应先寻实地;
胸中荡豪气,放胆时追星逐日,一心直欲到青云。
这副联巧借登高说世事,它告诉人们,若想青云直上,首先要脚踏地。可说是警世之言。
讨论会即将结束时,罗世敏局长对这批楹联中个别不完善之处,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修改建议。专家们对他在这方面具有如此高的水平而无不为之折服。最后,罗局长给广西楹联学会增加了任务:第一,山门联要增二副,一副是写有关环大明山四个县的风情风物,一副写骆越古都;还要另写一副骆王庙联。他特别指出,骆越古都和骆越王庙联很重要,这两副联的观点、定位必须非常准确。不用说难度较大,但我相信专家们能写好。
听了此言,专家们顿觉责任非同一般,于是潜心创作,不久,负有特殊使命的几副楹联便撰写了出来,相当令人满意。这些联是:
大门背面右侧联(额为灵弥四邑):
文物壮明山,元龙字,两江戈,想见衣冠文彩;
风情环四县,传扬歌,舂堂舞,依然骆越风流。
武鸣、上林、马山、宾阳是大明山周边的四个县,在四个县都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人们因之而可以推断,古骆越时期,大明山地区的文明程度便相当高。并且,今天环大明山四县壮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及原生态文化,都非常可贵地保留了纯朴的骆越特色及风俗教化。这对研究壮族源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大门背面左侧联(额为骆越古都):
此为骆越王都,漫言胜迹尘封,尚馀剑气冲牛斗;
虽是关山重地,所幸承平日久,又教文光射马头。
读这副联的人,无不为联中那股冲天豪气所震撼。此联立意高远,定位无可争辩。马头镇是骆越古都,是壮族的发祥地,虽说这已成为历史,但骆越王当年一统百越的英雄气概依然存在。当然,今天已是和平年代,人们不需要战争,大名山作为边防要塞这点,已基本失去意义,现在的重点主要是开发马头文化,让壮族先人曾经的辉煌重光于世。作者将骆越古都从古到今的重大事件压缩在38个字之中,其功力已非一般。而最能体现罗世敏局长深意的是骆越王庙联:
殊勋耀马头,伟绩永彪中国史。
大德齐龙母,英灵长庇壮家山。
这副联仅24个字,但完全抵得上一篇千字的祭骆越王文。上联写当年骆越王建立马头方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此立下特殊的功勋。这样着笔,是要说明壮族从远古以来就是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将其领袖人物框定在“中国史”内,就回应了越南人说骆越王是他们的这一违背历史事实的说法。下联把骆越王和龙母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壮族人民的偶像,而且龙母早就深入人心,可谓妇孺皆知,故人们容易由此及彼。联语提示人们,骆越王的高贵品格和龙母一样伟大,他在天之灵永远庇佑着壮乡的山川风物,他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此联的观点、议论都是无懈可击的。难怪马飚等区、市领导和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等专家读后都大为称赏。
大明山不仅是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大名山,还应该是文化的大名山。“山静钟声远;风和鼓韵柔。”“鼓助春风劲;钟传盛世音。”这是罗世敏局长为大明山钟鼓亭所撰的两副楹联。大明山的文化就应该像黄钟大吕一样,宣扬盛世之音。而随着钟声鼓韵在天地之间的悠扬流淌,大明山的令名必将远播于四海五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