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隆安稻神祭

谢 寿球

6月 3, 2010

隆安稻神祭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个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节庆活动。
隆安县位于中国广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稻神祭”也叫“芒那节”,是壮族‘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文化就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稻田”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稻神祭是一个系列性的稻作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七月廿日结束。其中主要有四月初八“求雨”、“祭农具”,六月初六“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七月廿“祭姆王”等六大活动内容。整个祭祀活动以六月初六的“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三个仪式最为热烈、最为隆重,它是整个稻神祭的核心。人们之所以选择六月初六为稻作农事祭祀的核心,原因是农历六月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也是一年是否丰收的重要关头,所以远古的壮民族祖先选择稻神娅王的生日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借以祈求稻神娅王的保佑。传说在这一天必须祭祀稻神,否则十几天后水稻就会出现空实现象,不“勾头”结穗。因此稻神节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期待,是当地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日。
隆安稻神祭是农耕社会桂西南壮民族的稻作文化生活缩影,对于研究我国桂西南壮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稻神祭中所表演的师公舞蹈和师公音乐以及服饰也具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稻神祭是至今仍活跃在生活中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广西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隆安稻神祭是主要活动在广西隆安县境内的一种传统壮族稻作民俗活动。隆安县位于中国广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东北面为武鸣县,东南面与南宁市相连,南濒扶绥县,西南面与大新县接壤,西北面与平果县相连。隆安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07o40′~108o11′, 北纬22o18′~23o14′之间,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冬短夏长。年平均降雨量1301mm,年内降雨量分配很不均匀,季节性较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最高月气温28.4℃,最低月平均气温13.2℃。全县总面积为2264平方公里,是大西南铁路、公路、水路的交通枢纽,总人口38万,有壮、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全县人口96.74%左右。隆安县地处桂西南岩溶山地,南北两面高山环绕,中部沿右江河谷地势较低,是一个北西至南东方向呈带状的弧峰残丘平原,西南面的都结、布泉、屏山一带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整个地势略向东南方向倾斜,东北面是由碎峭岩组成的中低山和低山丘陵,中部为谷地和峰残丘平原,右江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流经县城斜贯中部。按地形地貌划分,全县丘陵地占48.29%,喀斯特地占31.5%,平原台阶地占12.44%,中低山占1.6%,水域占6.11%,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溶岩地貌分布广泛,形成奇峰异洞、青山秀水、绚丽多姿的亚热带景观。
稻神祭民俗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以隆安县为中心,波及左右江三角洲地带,东起金陵、坛洛,南起扶绥县的中东、昌平、渠黎、西北至田东、田阳、平果、武鸣等县乡镇。祭祀最为集中的是隆安县的那垌、乔建、丁当、南圩等乡镇。渌水江、罗兴江、右江这三江会合处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屯是隆安县稻神祭的中心区。
起源:以隆安右江河谷为中心的左、右江交汇地区是广西历史上著名的大石铲文化中心区,大石铲是壮族古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大石铲原先是一种稻作生产工具,后演变一种祭祀礼器。大石铲遗址多以祭祀坑的遗址出现,而以隆安大龙潭祭祀遗址最为著名。从大龙潭文化地层中收集的炭屑测得其距今约6000年。大石铲在遗址中多以奇特的堆放形式出现。经学术界考证这一堆放形式与农业祭祀有关。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在农业祭祀时摆设农业生产工具和礼器用来祈年、拜神、向大地祈求丰收。古骆越大石铲文化的中心区也是壮族稻神祭祀活动的中心区。壮族是骆越人的后裔,远古的大石铲农业祭祀活动和壮族的稻神祭活动显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当地有“稻神祭”起源的传说:远古壮族先民以野果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女神娅王就给人们送来了黄澄澄的稻种,并教会人们种植和收割水稻的技术。为了感谢娅王,人们把娅王尊为“稻神”,有部分地方尊为“大王”,还为她立了大王庙。并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的诞生日,每年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稻神祭活动始于远古,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根据199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中的《赎谷魂经》关于“……谷魂四处逃,谷魂到处散,王搭花神龛,把谷魂招归,回来吧谷魂,归来吧谷魂”的记载和《布洛陀经诗》《唱罕王》中的“鸡鸭祭大王,猪羊祭祖母”等其他内容分析,远在夏商时代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期间,稻神祭已成为壮族先民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后来右江流行的嘹歌中的《猜谜歌》中也有“祖母造大块田,祖母造小块田”的记载,由此可知直至明代稻神信仰还在右江河谷一带民间盛行。此外,据《隆安县志》关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或六月初六为祭禾节,俗称‘赶田鬼节’。此节在各地颇盛行”和《武鸣县志》关于“农历六月初六祭田祖,农村各家各户备鸡肉、猪肉等供品到田头拜祭,在田边插上一杆白纸串,烧化纸钱,以驱鸟保丰收”以及《平果县志》关于“四月初八拜秧节,年逢此日,农村壮家皆备祭品到秧田埂摆供,在秧田间插纸幡,祈祷老天保佑,喜获粮丰”的记载说明,壮族民众的稻神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非常广泛。
发展: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十八日立的《众修庙宇两庶戏台碑记》载“吾大王庙自立庙距今经三百余载,虽屡修饰,未免有朽坏之虞,去年秋爰议再整”。据此,该村的大王庙约建于明代正德和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从6000年前到500年前这5500年间,稻神祭活动在隆安还非常盛行。另外,据鹭鹚村96岁的李美杏老太太说:她在小时候就已经看到其祖父母每逢六月初六便到庙里和田头去举行祭拜稻神仪式,而且这个活动至今不断。此外,从隆安普遍建有大王庙这个现象上分析,隆安的稻神祭活动不仅普及面广,而且历史非常悠久。
兴盛:稻神祭伴随着古骆越人的稻作生产、生活而产生,通过历代的农业生产而发展。经历明、清进入了成熟兴盛期,
衰退:民国时,广西各地兴起破除迷信的毁庙风,稻神祭活动开始衰退。建国后,特别是进入农村合作化以后由于土地收归国有,各家各户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宣传,稻神祭被人为地扼止。
复苏:改革开放后由于分田到户,农民又自发地开始举行稻神祭活动,稻神祭进入了复苏期。复苏期以来,稻神祭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尤其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阶段和县政府决定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以后,稻神祭更是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全面得以保护。
1、祭祀活动:当地祭祀稻神有一系列完整的仪式,主要包括四月八“求雨”、“祭农具”,六月初六“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七月廿的“祭姆王”等六大部分。
--求雨:农历四月是稻谷播种季节,为求苍天赐降雨水,使人们尽快的播下谷种,四月初八那天,倾村群众云集田头,供上猪头、鸡鸭鱼肉等祭品,礼拜苍天,同时每人还各拿一个自制的喷水竹筒向苍天喷水,寓意求雨。此外,村民还请来师公设坛打醮,举行各种求雨法事。举行法事的时候,师公身着法袍,头戴面具,手拿铃铛法杖,边舞边唱念。舞毕,用清水洒向村民,用白米撒向大地,寓意赐雨,还报天恩。期间,求雨的村民绝对不能戴帽,免遭天忌。
——祭农具:那桐四月初八民众在举行求雨仪式的同时,各家各户还秉承着古时候祭祀石铲的习俗,拿出自家的犁、耙、铲、锄、等农具,摆成一行,面对上苍,焚香烧纸,虔诚礼拜,希望上天和这些农具能给他们带来丰收和好运。
——招稻魂 :六月初六那天,人们会在自家的稻田里飘插上五颜六色的精美旗幡,借以招请稻神到来享受贡奉与祭拜。场面十分壮观。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用扁担挑着熟鸡、羊头、猪肉、米酒等,到自家田中燃香烧纸,洒酒于地,祭祀稻神。祭仪完毕,就用一根青茅杆,高高地挑起七彩幡,插在稻田里,表示“此田已招魂”之意。
??? ——驱田鬼:当地的七八名壮族师公穿起法袍,头戴黑色傩面具,手拿铁剑、铃铛及各种乐器,沿着全村的田埂巡游,以驱赶祸害庄稼的田鬼,使之不危害庄稼。领头师公左手捧一铜钵米酒,右手持青色柏枝,用柏枝沾酒洒到沿途村民身上,并祝福道:“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大家争着把自家孩子往前推,以沾到师公播洒的“福泽”。
??? ——请娅王:?“娅王”——稻神由女人扮演,当娅王登场的时候,稻神祭达到高潮,此时全村的人把稻穗、稻花扔向她,随后,她换上一身缀有鸟毛的礼服,因为娅王也被称为“鸟王”,传说她曾为人类祈雨种稻,因而周边的田地也被称为“鸟田”。
在一片乐声中,“鸟王”走向人群,把丰收的祝福带给大家。
——祭姆王:姆王,壮人俗称鸟王。传说古时候掌管风雨雷电的天神故意刁难百姓,一年当中不施半点雨露,致使禾苗干枯,民不聊生,姆王于心不忍,上天请天神降雨。天神说:“你们鸟类不缺水喝,何必操这份心?”姆王说:“我不能只顾自己吃饱而眼看老百姓受苦,如果能够的话,我愿意把我吃的水让给天下的老百姓。”天神大怒:“你愿意替他们去死吗?”姆王说:“如果我死了,能救众生,那就让我死去吧。”于是天神下令降雨七天,从此老百姓又能耕田播种,安居乐业了。但是鸟王却因连日大雨不停,无法飞出去觅食而饿死家中。鸟王去世之日,正是农历七月十八。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功德,特地把这一天定为姆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蒸制米粉,杀鸡杀鸭,焚香点烛祭奠姆王。隆安一带的乡镇至今还流传有“十八姆王死,十九拿杠抬,二十葬姆王”的歌谣。另外,传说十八、十九、二十这三天鸟王的儿孙们全都去参加它的葬礼,所以这几天很少见到鸟儿的踪影,偶尔见到一两只,也是悲声寂寂,羽毛稀疏,据说是为抬姆王的灵柩和过于悲伤所致。
2、百家宴:六月初六祭祀仪式结束后,全村上下一派节日气氛,??村道上到处都是自制的七彩幡,人们拖家带口来参加百家宴,来者无论生人熟客,村民都热情招呼,村内到处响起鞭炮声。 进到农户家里,每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主食自然少不了稻米做的食品,百家宴上有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粽子、糍粑、灌肠、米酒等等,反映了长期稻作生产积淀而成的特色饮食文化。百家宴同时也是民间艺人的切磋场所,席上芦笙、竹笛、天琴合奏齐鸣,为宴会增添了许多欢乐兴致。
3、文体活动:丰盛的宴席自中午开始一直摆着,人们川流不息地一家家走访、饮酒作乐,这种场面一直延续到深夜。当酒足饭饱后,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事先由村民集资请来的各种文艺团体开始表演。清末民初的表演以粤剧、壮剧、舞狮和山歌对唱为主,近年来则加了山歌表演、打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使“稻神祭”这种传统文化活动赋于了新的内容。这些活动,使“稻神祭”成为当地比春节还要热闹的民间节日,是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最重要的节日。
4、农具交易活动:那桐四月初八“求雨”和“祭农具”的场面热闹非凡,打醮活动历时三天,从初六开始至初八结束。期间人们不失时机地带来众多的农具在集市上交易。农具交易非常红火,年年购销两旺。田东、田阳、平果、天等、大新、邕宁、武鸣、扶绥等县的农民都慕名前来参加农具交易。据县工商局统计,2002年参加那桐四月初八求雨活动人数达6万人,贸易摊点2992个,交易额约420万元,其中农具交易约200万元。“求雨”、“祭农具”这个活动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推动农耕生产的发展。
1、祭品:熟猪肉、米粉、水果、熟鸡、酒、糖等。
2、道具:旗(幡)、面具、鼓、锣、钗、蜡烛、香、纸钱、纸符、水、剑、犁、耙、铲、锄、水桶、喷水竹筒等。
3、舞蹈:采用舞蹈的方式请神、求雨、驱鬼。舞蹈中除了主师公唱诵祭文外,另有一文一武两名师公分别手持剑、棒进行舞蹈,最后,其中一位文官向场地四周甩水甩米以答谢稻神。武官则手持利剑驱赶阴兵保护禾苗。
4、音乐:采用鼓、钗、锣等民间乐器伴奏,舞者边舞边伴奏,进行请神上、驱鬼的仪式。
5、祭文 :祭文书写的主要内容是请稻神派阴兵保护明年风调雨顺,祈求丰收。仪式结束后,主师公唱完祭文用火点燃祭文,以此表示文书上报成功。各种祭文如下:
求雨祭文
壮文 :????????? ????????????????????汉译大意:
?????? Fwj? a? fwj? mbwn? a? mbwn,??????? 云啊云天啊天,
Doek? roengz? geij? ciengz? fwnj , 请降下几场雨,
Hawj? dang? roen? ywnzyouz,??????? 滋润我大地,
Hawj? gohaeux? fatcing.??????????? 让禾苗发青。
Gohaeux? mbaw? mbouj? cing,?????? ?稻谷叶不青
Daej? ra? nding? okdoj,?????????? ?眼哭红泪涌;
?
?
Gouz? dienhuengz? lauxcoj,??????? 求天王祖神,
Gouq? hoj? doek? ciengz? fwn.???? 救苦下场雨。
Gouq? hoj? doek? ciengz? fwn,??? 救苦下场雨,
Seq(docih)? mbwn? seq? cojsaenz. ?谢天谢祖神。
Gouj? cib? nyied? daeujdaengz,?? 九月粮丰收,
Caiq? vanzsaen? baiqcaeq.???????? 再还愿祭拜。
?
6、服装:师公们穿的法袍样式和仪式过程,是从清代咸丰年间传下来的,一直未变。至今还保存着一件清咸丰年间的衣服。
7、旗幡:师公手持的旗幡为一方以明黄为主色调的长方型旗帜,上面画有水稻,青蛙和阴阳八卦图,以对联的方式写着“雨水长润,百姓安稳”,底部写有房、有饭、有衣。所书文字为字典中没有的异体字,是壮族师公所创。
?
????????????????????????????????????????? 隆安稻神祭巡游方队
?
??????????????????????????????????????????????? 隆安稻神祭巡游方队
?
???????????????????????????????????????????? 隆安稻神祭巡游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