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娅” ——骆越稻祖神文化密码

谢 寿球

5月 16, 2011

武鸣县的许多地名都非常古老,并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娅”的地名就是其中之一。
“娅”在武鸣县壮语中的意思是“祖母”。武鸣县城东江和西江交汇的地方古称“娅垌”,意为田垌的祖母。而东江的壮语古名就叫做“达娅”(也写作达夏,在武鸣壮语中“娅”、“夏”的读音相同),意为祖母河,城厢镇的夏黄村,壮语叫做“板娅王”,意为王祖母的村。
东江流域是武鸣县稻米的主要产区,东江叫“达娅”, “娅”字地名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娅”在壮族古籍中是稻祖神的专称,如著名的壮族古籍《嘹歌》中的《猜谜歌》里就有“大块田什么人来造?小块田什么人来造?大块田是娅来造,小块田也是娅来造。”的记载。稻祖神“娅”的崇拜非常古老,著名的壮族古籍《唱罕王(壮语叫郞汉即天鹅大王)》里就有“鸡鸭祭娅王,猪羊祭祖母”记载,可知罕王(郞汉)时代(专家们考证为新石器文化时代向青铜文化过渡的时代)民俗祭祀的主神之一就是稻祖神“娅王”。 (图1)
?
图1 起凤山镇江岩中的天然娅王崖像
武鸣县稻祖神崇拜文化的遗存也很丰富。在陆斡旧街有一个古老的“娅陆”庙,祭祀的神祇就是稻祖神。据新编的《武鸣县志》中的《传统节日》篇介绍,武鸣县民间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祭田祖节”:“六月初六,农村各家各户备鸡肉、猪肉等供品到田头拜祭。在田边插上一杆白纸串,烧化纸钱,以驱鸟保收成。”这里所记的“在田边插上一杆白纸串,烧化纸钱,以驱鸟保收成。”似乎不准确,插白纸串、烧纸钱祭“田祖”的这一仪式与扫墓祭祖先的仪式是一模一样的,但谁也不会认为扫墓时插白纸串、烧纸钱是为了驱鸟。显然,插白纸串、烧纸钱祭“田祖”的仪式大有深意在。(图2)
?
图2 祭稻神的招稻魂芦杆
据武鸣县的老人介绍,“田祖”也叫“娅芒”或“芒那”,意为“祖母神”或“田神”。解放前土地私有时,壮族同胞对“稻祖神”的祭祀是很隆重、很神秘的。六月六那天,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田里摆祭坛,一般供品是鸡、肉、鱼、酒和饭,供品摆放在竹簸箕里,祭坛设在田头空旷处。祭坛前还要插上纸幡。挂纸幡的杆很讲究,必须用一种壮语叫“柯莪”的植物来做。“柯莪”的样子像芦苇,但叶子比芦苇宽大肥厚,长在河边或湿地边。用“柯莪”的目的一是招稻魂,二是祈求禾苗长得像“柯莪”一样粗壮。把“柯莪”连杆带叶一起砍下,挂上白纸幡插在祭坛前,就成了招稻魂的法器。招稻魂幡的“莪”杆上还要用鸡血或狗血涂抹一圈。目的是为了驱“田鬼”,让稻穗勾头,稻谷饱满。祭祀设好后要点香烛,恭请稻祖神光临祈福。祭祀“稻祖神”有一个只允许男人参加的特别仪式,那就是祼身露体,只穿短裤,用田里的泥浆涂抹全身,在田边举起双手,两腿半下蹲,做一个像花山崖壁画上的人像动作,待祭祀仪式完后才能冲洗净身。祭祀“稻祖神”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这个涂抹泥浆的祭祀动作据说是远古骆越人求雨时传下来的动作,说是为了表示求雨的虔诚。如果不在身上涂抹泥浆祭祀,雷王就不下雨。在双桥镇做田野调查时,作者在伊岭村曾发现一个石刻,上面刻着一个光着上身,双手做上举动作的画像,这一画像可能就是稻祖神祭祀动作的画像。画像刀工非常古朴,反映的可能是远古的祭祀场景。从画像腰挎环首刀、下身穿壮锦纹饰裤子的细节分析,祭祀者是一个首领级的人物。(图3)
?
图3 武鸣伊岭的古祭祀动作石刻
武鸣县的东江流域是武鸣县稻米的主要产区,东江以稻祖神的名字作为江名,这说明武鸣县古稻作农业的发达,也说明稻祖神崇拜文化在武鸣民间的影响很深。值得注意的是稻祖神在东江下游称为“娅王”,有了“王”的称呼,这说明骆越稻祖神已从自然神变成了社会神,说明当时社会已进入了古国时代,有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古骆越的大石铲文化是稻作文化的标志,大石铲的祭祀坛也是稻祖神的祭祀坛。武鸣县和隆安县都是大石铲文化的主要分布区。武鸣县的稻作区都出土过各式各样的大石铲,葛阳村的大石铲祭祀坑曾一次就出土了22把大石铲。(图4)
?
图4 武鸣岩洞葬的石铲
大石铲文化的中心是隆安县乔建镇的大龙潭区域,大龙潭大石铲遗址曾一次出土了230多把完整的大石铲。大龙潭旁边有一座叫做“岜娅”的石山,传说是稻祖神山。“岜娅”附近的村落稻祖神崇拜文化的遗存也非常丰富。
除了以“娅”为“代码”的稻祖神崇拜文化外,武鸣县还一个以“汉”为“代码”的稻祖神崇拜文化。壮语“汉”的意思是天鹅,壮语“天鹅”的读音“han”和汉语的“雁”在古代是同源词。传说“郎汉”是古骆越人的第二代稻祖神。传说在远古洪水时期,珠江(古叫越江)流域的稻种都淹死了,只有“郎汉”(天鹅大王)家里因为地势高,还长着丰盛的水稻。于是洪水退后江边的部落都想到“郎汉”部落去找稻种,但“郎汉”部落传说是住在“天上”,大家都找不到他的具体地址。后来只好派狗去找“郎汉”部落。狗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郎汉”部落,并在“郎汉”家里的晒场上发现了五色糯米的稻种,于是狗在晒场上打了个滚,粘了一身稻种回到江边部落,天下才重新恢复了水稻种植。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也可能是一个被神话加工过了历史事实。根据壮族著名的布洛陀史诗记载,“郎汉”后来战胜了自己的弟弟“郞祖”(意为年轻的王),夺取了天下。“郎汉”的家在哪里?这始终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武鸣县却保存着许多与“郎汉“有关的地名,如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上有一个壮语叫“思汉”的城寨,意为“鹅城”(也写做“峨城”)。在两江镇,以“汉”命名的地名就更多了。在赵江上游的大明山半山腰上有一个溪谷,名字叫“雷汉”,意为“鹅溪”。“鹅溪”里有一个著名的磨刀石沟,沟里有上百个磨刀石,传说是“郎汉”的军队在沟里的石头上磨兵器形成的。磨刀石沟旁边也有一个叫“思汉”(鹅寨)的营寨。有大明山大门旁有一个村子,名字叫做“那汉”,意为“天鹅田”,那汉村旁有一条从大明山上流下来的河,名字叫做“达汉”,意为“天鹅江”。看来这里是“郎汉”的大本营,不然的话不会有这么多以“汉”命名的地名。(图5)
?
图5 雷汉(鹅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江镇的赵江河口还有一个天鹅大王庙,里边供着天鹅大王的神位。在大明山地区,目前只发现两江镇有天鹅大王庙。种种文化的迹象表明,这里可能就是传说中第二代稻神“郎汉”的家。传说“郎汉”的家在“天上”,这“天上”很可能就是指在大明山上。(图6)(图7)

?

图6 越江天鹅大王庙
?
图7 天鹅大王牌位

?美丽的传说往往是神化了的历史,它传达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骆越人是稻作技术的发明者,骆越人的祖居地是稻作文明的发祥地。
选自谢寿球著《武鸣骆越文化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