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当代生活报:稻神石雕再证“水稻栽培”发源地

谢 寿球

12月 25, 2012

生活报记者 潘登
长长的麦芒,瘪瘪的稻穗……几年前,隆安“野生稻”的发现,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而就在这个小山村不远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近日的文化考察中,又发现了一个古骆越稻作祭祀雕塑群。我国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昨日称,野生稻和稻作祭祀雕塑群的发现,对提出隆安是“水稻栽培”的根是一个重要的证据。
昨日上午,记者在隆安县那桐镇的上邓村看到,在稻田边的一处沼泽地里,已经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梁庭望指着其中夹杂的杂草称,这些就是在保护之中的野生水稻。梁庭望称,野生稻长着细细长长的绿叶,个头比较高,和周边的杂草几乎没什么两样,稻穗里面瘪瘪的,而人工稻的叶子比较宽,基本都是“弯腰”生长。
新发现的祭祀雕塑群,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与野生稻发现地相隔不远。记者在现场看到,最珍贵的雕像是一尊被专家们称为古骆越绝世之作的稻神石雕像。稻神石雕像位于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边的乔建镇儒浩村口的安吞坡上。稻神石雕像高5米,底座长8米,脸朝着正东方。
稻神石雕像从正面看,是一个有发髻的老婆婆形象,石雕像脸部五官清淅,造形古朴。因年代久远,石像风化程度较为严重。石像头部从侧面看是一个天鹅头状的石块,用白色的灰浆勾缝与底座粘连。石像脸正对着坡上的大石铲祭祀坑遗址,遗址上发现多处大石铲残片散落点。
在壮族传说中,稻神“娅王”是鸟部落的女王,她带领族人发明了水稻栽种技术,因此被后人尊为稻祖神。这一尊兽身鸟头人面的雕塑,和传说中的稻神形象吻合,显现大石铲祭祀的对象稻神的造像。特别珍贵的是,在稻神雕像的右侧发现了四个刻在雕像上的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笔划较粗犷简单,带有文字初创时的特征。
稻神石雕像所在的儒浩村村民告诉专家,他们祖祖辈辈都在石像旁劳作,但谁也不知道这些石头是人工雕凿的古文物,当地也没有关于这些雕塑的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因此对于这些石雕的年代,专家们只能从石雕的造型、打磨的手法、周边的遗物来推断。石雕的造型是稻神、稻谷和青蛙,这些造型都是骆越人在原始社会的稻作文化崇拜物。从打磨的手法看,石雕用石凿雕凿再用砺石打磨而成,显然当时的骆越人社会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打制的痕迹带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痕迹的特征。稻神祭祀坛散落的石铲碎片磨制得较粗糙,其中的一个鱼龙石雕件的边缘全是打制而成,这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特征。根据这些证据分析,稻神雕塑的制作年代应是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除了安吞坡外,儒浩村的雷桑和雷宏等地方也发现了古骆越稻作文化雕塑群。这些雕塑除了稻谷形雕塑外还有青蛙、蛇、象、鸟等与稻作文化有关的古骆越图腾动物。
梁庭望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是最早的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之一,而这一带有六月初六过稻神节的习惯,周边有十多处比较集中的祭祀遗址,旁边有两个石器时代两个大石铲遗迹,且有发现野生水稻,这一切指向了隆安是中国稻作文化内涵最深厚、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