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记者 ?甘宁?文/图
今年10月中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认为广西或为人类栽培稻起源地后,关于稻作文明起源的话题引起公众关注。近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隆安县岜娅山(稻神山)进行文化考察时,发现了多处原始的稻作祭祀雕像群和祭坛,估测为古骆越时期遗址。12月24日,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等专家学者对隆安一带的稻作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察,认为野生稻、稻神祭祀习俗、稻作图腾崇拜等证据,为稻作文明起源于广西提供了更多确证,广西应保护并挖掘稻作文化体系,重视一系列遗迹资源。
栽培稻发明之争
广西成为最有力起源地
世界上谁最早种植了水稻?这是一个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的问题。曾经出现过印度起源说、中国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之争,而中国起源说又分长江中下游、中游,黄淮流域,珠江上游等多个派系。
为何这么多地区都要争这顶起源桂冠?梁庭望说,这是因为水稻对人类的贡献太大了。世界三大主粮中,水稻养活了全球50~60%的人口,剩下的份额才是小麦和玉米。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民族居功甚伟,所以很多地区都想争这个荣誉。到目前,别的地区已经没办法争了,因为最早、最有力的考古证据和科研成果都指向中国广西。
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掘出的距今7000年的稻谷,大大冲击了印度、东南亚起源说,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从此被普遍认为是稻作发源地。而1989年湖南澧县出土9000年前的稻谷遗存,1995年江西万年县出土1万年前的稻谷化石,又不断把栽培稻起源的路径向南推移。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则来自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永州道县玉蟾岩,这里发掘出了1.2万年前的古稻粒。
“道县古稻粒的种植者是壮族先民。”梁庭望说,壮族最早的古国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苍梧古国(相当于中原文明的尧舜禹时期),包括了如今的广西桂林、湖南零陵、广东肇庆等一大片地区。这一时期该地域的古文化遗存都是壮族苍梧部所创造,楚国人是战国以后才到达洞庭湖以南。“道县的古稻粒呈现出栽培稻和野生稻的混合形态,说明是刚刚驯化,还未完全变成栽培稻。这很有力地表现了壮族先民对野生稻的驯化过程”?。
另一个明确证据是南宁的14处贝丘遗址,发掘出了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碳14测定为1.1万年前,年代仅次于道县古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稻谷遗址早1000年。为什么只出土工具没留下稻粒?梁庭望说,这是因为广西土壤是红土,酸性大,稻粒被蚀化掉了。
“现在基本定论了,水稻人工栽培是中国长江以南的百越先民发明的,其中珠江流域的壮族种植水稻最早。”梁庭望说,2004年在湖南怀化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论坛上,他受邀做了关于壮族发明水稻栽培的报告,当时与会的包括印度等多国学者,都没有提出异议。
? 野生稻原生之地
广西拥有众多“活化石”
隆安县那桐镇双邓村附近的田间,有一块100平方米不到的沼泽地,这里已被铁丝网防护起来。里面水中丛生的“杂草”,实际上是珍贵的野生稻。
“那种草我们本地壮话叫‘糇必’,意思是鸭子吃的野米,哪里懂得是野生稻呢?”当地村民得知专家进去考察,才知道平时不注意的杂草其实是“活化石”。
“野生稻的起源在广西,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论了。”梁庭望一边观察野生稻的生长,一边解释说,为什么野生稻的存在对于证明稻作文明起源这么重要?因为发明水稻栽培需要四大条件:温暖的气候、肥沃平地、充足水源、野生稻种群。前面3个条件放之全球能找到很多适宜的地方,但如果没有原生的野生稻就“难为无米之炊”了。而目前只有广西红水河、邕江一带河流两岸的沼泽地中,还有比较丰富的野生稻群落。这也说明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拥有得天独厚的移栽驯化野生稻的条件。
“安徽曾经以为发现了野生稻,后来发现是人工稻掉到野地里长成的。水稻栽培应该是5000多年前从南到北发展到他们那里的。”梁庭望说,野生稻种群在广西以外的地区都已经比较稀少,因此广西更要注重保护这一大熊猫式的植物资源。
如何分辨野生稻?梁庭望介绍,与栽培稻相比,野生稻的茎杆更纤弱,稻芒更长,叶片更为尖细,很多是匍匐生长,如果不到抽穗时,很难与杂草区分。
稻神祭祀流传之地
稻作文化遗存资源丰富
稻田在壮语中称为“那”,隆安是“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天,专家们考察了最新发现的一处稻神石像。
该石像位于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边的乔建镇儒浩村口的安吞坡上,高5米,底部长8米,脸朝正东的大石铲祭祀坑遗址。石像头部从正面看是一个有发髻的老太婆,侧面看呈鸟头状,身体似蛇形蜿蜒,身上还有许多刻划符号。旁边还有蛙形大石。
该石像四周分布着多个大石铲祭祀遗址,周边散落着许多石铲、石器碎片。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学者认为,该石像符合壮族传说中兽身鸟头人面的稻祖神“娅王”形象,很有可能就是周边大石铲祭祀的对象。
距离“娅王”石像不远处,有一座当地壮话称为“岜娅”的山,意为“祖母山、娅王山”。据介绍,这座山周边石铲祭祀遗址众多,还有干栏式建筑、水井,蛙、蛇、象、鸟图腾石像等遗迹。徐霞客曾经慕名考察过这座被其称为“金榜山”的山,可见此山自古以来就是当地名山。学者认为,稻神祭祀风俗、图腾石像、祭祀遗址在这座山周边集中,显示出隆安一带“那”文化深厚的起源。
为什么岜娅山周边的祭祀坑里都是打碎的石铲石器?梁庭望解释说,这正是骆越先民祭祀风俗的证据。壮族创世传说中,雷王和水神(娅王)是兄妹婚,近亲繁衍生下磨刀石一样的肉块,他们打碎这块磨刀石,纷飞的碎片变成一个个人,人类这才得以繁衍。因此后代祭祀风俗都打碎石铲、磨刀石,表示希望人丁兴旺、稻作丰收。
与稻作有关的壮族传说很多,梁庭望就说了一个稻米起源的传说:壮族先民派出九尾狗去天上偷稻种。狗打滚把长长的谷芒挂在毛里带走了谷种。当狗离开时被天庭追赶,被砍掉了8条尾巴,身上的稻谷也磨掉了,在仅剩的一条尾巴里保留了珍贵的稻种带回人间。为了纪念勇敢的狗,人间的水稻抽穗时都压弯了身子,活像一条狗尾巴。这个传说有意思地表现了野生稻变成栽培稻的形态变化,展示了人类从渔猎向定居耕作的生活转变。
据了解,隆安县将在这一带建设稻作文化展示园,保留、发掘当地的“那”文化遗存。
?
野生稻有着长长的谷芒,谷粒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