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梁庭望:论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它的展示中心隆安

谢 寿球

9月 6, 2013

梁庭望
?
一、???? 原创稻作文化带和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带重合
?
这里所说的原创稻作文化带,大致处于东经1000——1150,北纬180——280之间。从地域上说,北到洞庭湖之南的湖南南部;南到海南南端和越南靠近中国的北部侗台语族民族分布一带;西到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北到黔东北、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东部到广东广州以西的西北和西南。
这个原创稻作文化带,正好和壮侗语族民族的分布重合。壮侗语族民族包括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傣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和毛南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河池、来宾、柳州等市,其次为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北部、海南西北部、湖南零陵南部、贵州黔南;仫佬族多数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河池地区其他各县;毛南族多数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河池地区各县;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部分分布于贵阳市、六盘水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毕节、遵义、铜仁等地区以及云南的罗平县、四川的宁南县及会理县、广西南丹县等地。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县,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水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分布于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麻江、黎平、凯里及广西的南丹、融水、环江、河池等县。仡佬族分布于黔西北、黔北、黔西南的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六枝、水城、道真、务川等20多个县市,少数分布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马关、富宁等县,是一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黔北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自治县。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以上是目前的分布,秦汉以前,壮族祖先分布在广西全境、湘南和广东东北部及东南部;傣语和壮族南部方言最近,说明傣族祖先原先居住在广西南部,后沿着今滇南中越、中老、中缅边界住西迁徙,与那里的土著融合而成。黎族先民原先分布于广东西南高州一带,四千年前渡海迁徙到海南岛。[1]春秋战国之际,部分壮族先民迁徙到海南岛临高一带,黎族则迁徙到五指山地区。侗族和仫佬族祖先原先分布于今广东的肇庆到广西的梧州一带,隋唐时才迁徙到今湘桂黔三省交界。水族和毛南族原先分布于广东的江门到阳江的海滨,后迁徙到今广西河池市西北,到宋代才完成。[2]东南亚侗台语族民族,是从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沿着今越南西北部(越南其他地方已经为强大的安南人占据)、老挝北部和暹国北部的中老、中缅交界的弧形地带迁徙到东南亚的。到东南亚以后有一部分北迁到今西双版纳和德宏,形成傣族。[3]其迁徙浪潮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秦瓯战争之后,第二次是在唐代西原蛮起义被镇压之后,第三次是在侬智高兵败之后。这是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梁敏、张均如两位研究员经过对语言的深入研究,核对相关史籍弄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壮侗语族民族原先的分布的中心是在整个广西;东部到广东北江以西和广州以南到高州、茂名、湛江一带;北部到湘南;西北到黔东北;西南到今黔西南和云南东南部。这个地带,正好是中国稻作原创文化带。因此,我们在思考稻作文化原创时,要突破现在的省区界,还原历史面貌。
?
二、原创稻作文化带元素剖析
?
原创稻作文化带之所以成为中国乃是世界水稻人工栽培发源地,是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壮侗语族民族先民的智慧分不开的。
首先是地貌优越: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开辟田畴的条件。这个原创稻作文化带的东部,4亿年前仍旧是一片汪洋。距今4·3—3亿年,沦为浅海。直到三迭纪末期,经过地壳运动,浅海才变为陆地,丘陵遍布,海拔不高,丘陵通常只有250米的海拔高度,丘陵中间土层稍厚,可以辟为良田。西部尤其西北部上升比较快,沉积层中碳酸盐(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形成喀斯特地貌,出现低山包围中的许多小块平地,即峒场和山?,也可以开辟为田畴。不过丘陵地貌在江南分布很广,单是它还不能够形成原创稻作文化带。
第二,位置适中。此原创稻作文化带的中心是广西,据《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4]载,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疆,西起东经104度28分,东到东经112度04分,东西距离7度36分,直线距离770公里。南自北纬20度54分附近,北至北纬26度23分,南北纬近5度29分,直线距离607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濒北部湾水域,全自治区陆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46%,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九位。最南北纬21度,最北26度30分,属低纬范围的热带与亚热带,北回归线(23度26分)从中部横贯穿过,因此高温多雨,植被和植物各属呈热带、亚热带特色,多珍稀树种。自第三纪以来,没有受到冰川期或气候变干的灾难性影响,植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以热带、亚热带种属占优势的特色。
第三、中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从北纬200——400,分为夏雨冬干的大陆东岸型、冬雨夏干的大陆西岸型和全年干旱的内陆型三种类型;而夏雨冬干的大陆东岸型中,自淮河以南到越南河内以北又分为(1)北亚热带;(2)中亚热带;(3)南亚热带。其中最适宜于水稻生长的是中亚热带,它正好与原生带稻作文化带重合。研究表明,在非人工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稻根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300C—320,土温低于15 C0或高于35C0,都会影响水稻生长。土温140C时,磷的吸收减少50%,氮和钾减少25—30%[5]。而在原创稻作文化带内,北纬240——260的桂林,年平均气温为16·40C——19·90 C[6];南端北海市年平均气温为22·60 C,夏天最热时也只有350 C,南宁市年平均气温为220 C,这说明,属于中亚热带的原创稻作文化带最适合于水稻的自然生长。[7]
第四、日照适中。水稻是比较娇柔的作物,日照量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中国全国日照量平均为80—200千卡/厘米2·年,其中沙漠地带辐射量和日照时数最大。但原创稻作文化带因为雨量较多,天空云遮雾障,太阳总辐射量为90—110千卡/厘米2·年,低于全国平均数。桂东南和北部湾沿岸,年日照时数为1600—1800小时之间;桂北山区仅1400小时左右。上述原创稻作文化带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正好是水稻所需。由于辐射量和日照数低于全国,晒田成为壮侗语族各族种稻的重要环节。对水稻而言,光合作用以180 C—350 C之间为宜,低于180 C或高于350 C都对光合作用不利,300 C最好。原创稻作文化带的日照量比较适应水稻的需要。历史上,北亚热带的气温常低于180 C,南亚热带常高于350 C,都不如中亚热带适中,不利于水稻人工栽培的原创期。
第五、雨量适中。原创稻作文化带中的主要地带广西,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而且集中在4—9月,这正是水稻最需要水量的时节。虽然有的地方夏雨冬干,喀斯特地貌水易于潜入地下,但春季并不乏雨,秋冬也常常有毛毛雨,山间每有泉流,满足了水稻生长的需要。在原创年代,还没有水利设施,全靠老天施舍。
第六、遍生野生稻。上面的四个条件,也不光是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带具备,但是,却没有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什么?没有野生稻,或者野生稻稀少未引起注意。上面所述,低于140 C和高于350 C,水稻的生长都受到很大抑制,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野生稻自然选择140 C以上、350 C以下区域。这就是自然选择。在壮侗语族民族所分布的原创稻作文化带各省区,在沼泽地和珠江的西江红水河、左右江两岸,广泛分布有野生稻,一直从广东分布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中广西的分布最密集,面积最大。
广西野生稻资源最为丰富,境内主要生长有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和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两种野生稻类型。1917年,英国农业史专家墨里尔到珠江西江流域做田野调查,发现遍生野生稻;1927年到1933年,中山大学丁颖多次到西江考察,同样发现遍生野生稻;1978~1981年,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全区开展了第一次野生稻资源考察与收集工作,通过对广西85个县736个公社进行调查,发现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分布于其中47个县、1100多个分布点,其中普通野生稻覆盖面积达369.93 ha,药用野生稻覆盖面积达25.00 ha,是全国野生稻覆盖面积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组,1984)。后经行政区划调整,原47个县的野生稻分布地归属为现在的59个县240个乡(镇)[8]。据调查,当时在来宾、武宣、广西中东部几乎每条河沟都遍布野生稻,其中,贵县(今贵港市)麻柳塘变通野生稻面积达27.96hm2,生长非常稠密[9],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稻分布区之一。长达35Km的武宣濠江流域也是世界民野生稻连续分布流域最长的栖息地[10]。
近年来,广西各地还在不断地发现野生稻。2004年,中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杨庆文博士等一行4人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石牙乡朝南村考察发现大面积野生稻,据初步估算,野生稻群总面积约300亩[11]。专家们认为,在朝南村发现这样大面积、比较连片、受人类活动影响小,长势良好的野生稻种群,十分罕见。自此得出结论:广西是中国最大的野生稻自然繁殖地。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野生稻普查资料统计,仅广西今来宾市兴宾区就有1239亩。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专家在桂平一乡镇发现野生稻连片面积超过300亩,在另一个乡镇发现的野生稻、野生水薏米混合面积也超过200亩。这样集中的连片野生稻、野生水薏米在广西十分少见,在他省则未见。野生水稻薏米集中连片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极具研究价值。[12]2009年广西梧州也发现大面积的药用野生稻。据新华社2009年11月29日报道[13],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的专家从2005年开始,在广西苍梧县进行了大范围的野生稻原生境考察核查中,专家发现苍梧县原先记载的45个野生稻分布点中还有35个点存在野生稻,同时又发现了8个新分布点。现有的43个野生稻点分布于8个镇23个村,分布总面积超过70亩。而在5年前,广西梧州也发现2处野生稻生长点、面积为0.05亩的高杆大穗野生稻,这些野生稻禾杆长约3.2米,禾穗长约0.7米,长势旺盛,果实肥硕,特别耐旱,[14]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高抗病虫害抗源丰富,同时具有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学研究与育种利用的宝贵物质基础。普通野生稻可分为3大群10个形态类型,药用野生稻可分60多个片段类型。199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广西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建成面积4333.55平方米的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目前,该圃拥有野生稻资源5260份,国内外野生稻种21个,是全球野生稻资源保存数量最多的野生稻资源圃。新近收集到的8000多份濒危野生稻资源,更是为子孙后代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物质财富。据了解,2002年以来,南宁野生稻圃共向社会提供资源利用1200多份次,促进了学科的进步和粮食生产的发展。有关专家利用野生稻育成的50多个杂交稻组合,经过推广种植,新增社会产值近120亿元。[15]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16],原创稻作文化带有草创稻作文化相当完整的条件。
?
三、玉蟾宫炭化稻粒——原创稻作文化带代表文化丛
?从上述分析可知,原创稻作文化带成为原创,合乎规律。这一原创首先体现在原创稻作文化带亦即中亚热带北部的湖南道县寿雁镇。1993-199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零陵地区道县寿雁镇玉蟾岩进行发掘,发现了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特征的栽培稻炭化稻粒以及火候较低的陶片,初步测定为距今1.2万年,后经北京大学碳-14测试,地层木碳标本距今14490+230年,陶片脂肪酸12320±120年。1993年第二次发掘,前一次在较早的地层中发现2枚水稻,后一次在遗址较晚的地层中又发现2枚。经鉴定,1993年出土的一枚为普通野生稻。经鉴定,1993年出土的一枚为普通野生稻,但具有人类初期干预的痕迹;其他的为栽培稻,属于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栽培品种稻演化中的过渡类型。此外,遗址二次发掘不仅在地层土样中发现水稻稃壳类植硅石,在某些土样中还发现稻叶上的植硅石,证明那里水稻稻粒的发现不是一种偶然和意外。[17]《光明日报》1996年3月26日曾以《9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通栏标题做了报道。1996年4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引《文汇报》第17643号报道,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玉蟾宫更深文化层鉴定,玉蟾宫炭化稻距今已经有1·8——2·2万年,稍早于江西万年县稻粒几千年。自那时至今,玉蟾宫暂居首位的地位还没有打破。
道县玉蟾宫在湖南,跟广西、跟隆安有什么关系?近来有人这样质疑。这是按现代省区行政区分来思考古代问题,与苍梧古国时代毫不挨边。我在《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中已经充分考证,玉蟾宫留下的炭化稻粒是壮族古代苍梧部先民留下的,是苍梧部先民首先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明证。苍梧部可能还包括侗族先民。苍梧古国在舜帝时代就名闻中原,舜帝在讨伐三苗时曾经得到苍梧的帮助,后来竟死在苍梧,《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壮族祖先在湖南宁远南50多公里的九嶷山,用壮族的葬俗礼葬了舜,史称“殡以瓦棺”,就是壮人一直用到现在的二次葬“金坛”。后来还创作了长诗《唱舜儿》歌颂他。苍梧古国的范围,汉文史籍明确记载北到湘南的零陵(有的认为到长沙之南);东南到广东的肇庆、封开以北,包括曲江到连山整个粤西北地区;西南包括今广西的桂林市、贺州市、梧州市和贵港市北部的桂平、藤县。梧州市和苍梧县的名称就因此而得名,说明从前广西东北一大块是属于苍梧古国的。那时苍梧古国的北部(湖南部分)、东南部(广东部分)、西南部(广西部分)是连为一体的,没有现在的省区界。西汉在岭南建立的九郡,其中的苍梧郡包括10个县,就在今湘桂粤三省交界范围,怎能够说道县与广西无关?
考证历史,约公元前390年前后,吴起自魏入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18]不久,吴起“南并百越,遂有洞庭苍梧。”[19]楚人对洞庭迤南壮族祖先,文武兼用,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效应,第一是楚越融合,“湖南发现了许多同时同地的楚墓和越墓,彼此邻接甚至互相错杂,凡墓主为男子者,不分楚越,大抵有兵器随葬,足证楚人和越人关系融洽。年代愈晚,越墓所含的楚文化因素和楚墓所含的越文化因素就愈多。”[20]第二是部分壮族祖先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别是湘南山区。“楚人历来住在平原或山间盆地中,积久成习,嫌弃山地,在楚国长约八百年的历史中,始终不改。他们在平原用兵容易成功,在山地用兵容易失败,一贯如此。”[21]所以吴起兵锋仅达平乐,且因变法失败,楚人缩了回去,最强盛时,南端仅达九嶷。[22]所以直至今日,湖南江华也还有一个清塘壮族乡。第三种是从湖南王广西迁移,一直到明代都还在迁。这说明,吴起“南并百越,遂有洞庭苍梧”之前,苍梧范围属于苍梧部先民的天下,故玉蟾宫炭化稻粒是苍梧先民留下无疑。
道县玉蟾宫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首先,到目前为止,其出土的炭化稻粒是年代最早的,在发明水稻人工栽培这一对人类影响很大的生计里,壮族、壮侗语族民族的先民暂时领先。这不光是壮侗语族民族的荣耀,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从民以食为天角度来看,意义大于四大发明。
第二、从生态环境看,道县虽然在都庞岭东麓、萌渚岭北麓,但其纬度与广西的灌阳、兴安、龙胜持平,低于广西的全州和资源。而都庞岭和萌渚岭都是纵向伸展,使道县的自然环境与广西没有什么差别,仍属于中亚热带。但因为是中亚热带北部,故气温比桂南稍低。因此,在道县2万年前所产生的栽培稻初期摸索培育的冲动,在整个原创稻作文化带都会发生,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炭化稻粒被广西的红土中的酸性土壤化掉罢了。
第三、从民族一体的角度看,道县玉蟾宫的发现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一个点,而是代表了壮族、壮侗语族民族先民的发明。在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带,任何一个地点的发现,都代表了整个壮侗语族民族,因为整个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带,生长稻作文化的条件都一样。这可以从整个原创稻作文化带的浓浓稻作文化得到证实。(1)从考古材料看,玉蟾宫之后,跟着在多处考古发现栽培稻硅质体和稻谷脱壳工具,其先后次序是:①属于苍梧古国范围的广东英德市牛栏洞发现硅质体,12000年;②发现稻谷脱壳工具原始石磨、石杵、石磨棒的南宁地区14处贝丘遗址都在10000年以上,如南宁市区豹子头遗址为10720±260年;③钦州地区遗址10000年(也发现原始石磨、石杵、石磨棒);④甑皮岩遗址9100±250年(发现原始石磨、石杵、石磨棒和陶片);⑤隆安等地大石铲,5000年以上,如隆安龙潭大石铲T3木炭C14测定为5910±105年,经树轮校正距今6570±130年……⑥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中,堆积土中竟然留下几百粒人工栽培稻粒。这些遗址形成了发展系列,从侧面说明玉蟾宫不会是孤例。新石器时代,光是广西的文化遗址就多达400多个,显示出繁荣的景象,这和稻作生产的繁荣有关。(2)在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带,广泛分布有“那”(naz,水田)地名,洞、峒、垌(doengh,田峒)也很普遍。更重要的是,与水稻有关的词语是基本相同的,如壮侗语族民族的“田”,壮族、布依族、西双版纳傣族叫“那”(na2);德宏傣族叫“腊”(la2):侗族、毛南族叫“押”(ja2);仫佬族、水族叫(ra2);黎族叫“达“(ta2),韵母都是a,显然是这些民族还没有分化时产生的。(3)有浓郁的稻作神话。广州为什么叫做五羊城?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古时北海海边有一家越人,打渔发家,被恶人敲诈勒索。有五位仙人乘五只羊到海边,把羊嘴里叼的稻穗赠给越人,然后追赶恶人到番禺,羊化为石羊镇之。所以广州称为羊城、五羊城、穗城。壮族神话说,稻种是九尾狗到天上偷来的,又说让鸟和老鼠到天上去偷,它们却把稻种吃了,布洛陀教人们从鸟的嗉囊里挖出稻种;侗族神话说,稻种是狗和青蛙到南海岛屿上找来的;傣族神话《谷魂奶奶》说,有一回佛祖正在讲经,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太婆坐到经堂前面,她高大的身躯挡住了门徒的视线,释迦牟尼让门徒把她赶出去,结果大旱三年吃不上米饭。后来佛祖一算,才知道老太婆是稻神,赶快向她道歉,水稻才有收成。这位老太婆的摸样,在岜娅(稻神山)前的雕塑里昂首而存,身材高大如《谷魂奶奶》的描绘。这样的神话太多了。神话产生已经有一万年以上历史。显然,远古壮侗民族祖先是在打猎中,看到狗身上粘了野生稻粒,看到鸟和鼠吃野生稻粒,得到启发才种植水稻的。
第四、玉蟾宫发掘出早期的陶片,应当是国内最早的陶片。专家已经论证,陶器是为了适应农产品加工为熟食而产生的,可见道县发现的不仅是几粒炭化稻,而是包括用陶器焖饭煮粥的饮食文化,成为体现新兴的稻作文化丛。后来在桂林甑皮岩不仅发现陶片,还发现用米糠喂养的60多头猪。
以上由点到面的论述,可以用欧美著名德奥文化学派的文化圈和美国学派的文化区理论来说明。美国文化学家C·韦斯勒1922年出版的《美国的印第安人》一书认为:“新大陆之土著可以按照单纯的文化特质加以分组,此其文化特质为我们划分许多区域,如食物区域、织物区域、陶器区域等等的依据。”M·J·赫斯科维茨认为:“若干相似文化存在的区,也就是一个文化区。”按照德奥学派的理论,具有相同文化实体(文化丛)的文化区,区内为相同文化丛所覆盖,当这种文化丛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它就会向相邻的文化区传播,形成文化圈,“一个文化圈里的文化因素可以传播到自己的范围以外。”我们这里所说的原创稻作文化带,是以华南文化区为中心,四周稍有扩展。弥漫于这一中心的文化丛是水稻人工种植的发明形成的文化丛,它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某一点,它代表了新兴的极有生命力的农业文化。从这一中心的文化丛——那文化向邻区传播,形成了江南稻作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稻作文化,后来又辐射的江北和东南亚。
?
四、???? 隆安——原创稻作文化带要素集合点
?
?? ??既然壮侗语族民族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在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域就应当有一个展示中心,这一中心可以存在于原创稻作文化带的任何一个地方。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的展示中心,我寻找了20多年之久,龙胜龙脊、湖南怀化、贵州黎平、云南文山、滇南、滇西南都去考察过,但每个地方都只是某一个因素突出,又离省区城市太远,最后才在谢寿球会长的提示下找到稻作文化最集中的隆安。找得很苦。隆安县的稻作文化要素主要有:
(1)田园如画:隆安地处右江盆地和南宁盆地的交接地带,县城四周地平如砥,良田连亘,水道纵横,田园如画。南部山峦挡住了南海的台风,北部山峦挡住了北方的寒流,是一块理想的水稻生长区域。故而这里水稻生长茁壮浓密,春夏绿浪如海,秋来黄金铺地。稻田与甘蔗田绵延天际,令人心旷神怡。
(2)位置适中:隆安位于中亚热带西部,夏无酷热,冬无严寒,位置适中。它又是南宁市辖区西部的一个县,距离南宁城区比较近,高速公路才一个多小时,既离开了大城市的喧闹,又距离中心城市不远,便于建立稻作文化展示中心,吸引游人参观。
(3)平地突起稻神山:大自然优惠隆安,在离县城六七千米的乔建镇儒浩村的平野上突兀出一座人体形的山峰,四周全是平野,与远处的山峦遥遥相望而不攀亲。山不高,才261·9米,周遭10千米。山由合围石壁、大岩洞、天然石池、天坑、玉女井、明和洞、雷坛、飞云谷、香炉峰等众多奇观组成,曾经深深地吸引了徐霞客。此山文人名之为“挂榜山”、“金榜山”,实际群众向来称之为“岜娅”(byayaz),壮语岜是山,娅是奶奶、祖母、老妇人。她实际是壮族千百年来一直供奉的稻神。在傣族的神话中叫她做“谷魂奶奶”。[23]岜娅可以译为“奶奶山”、“祖母山”、“谷魂奶奶山”。有此山和没有此山大不一样,此山可以成为展示基地。
(4)稻神雕塑:奇巧的是,在岜娅不远处有多处将露出地面的原生态石块磨光的石质雕塑园,或形如稻粒,或形如蛙神。最奇特的是一块蛇尾、鸟身、人首大石雕,从正面看酷似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当是稻神雕像。在傣族《谷魂奶奶》中,描绘她身材高大,衣着朴素,一进讲经堂就挡住了释迦牟尼众徒的视线。其形象与岜娅山下的雕塑形象酷似。而傣族祖先正是从桂南经桂西迁徙到云南的。
(5)大石铲密集:围绕岜娅,在100多个地方发现大石铲,其中大石铲祭坛就有十多个,离岜娅不远的大龙潭,也很密集。总之,隆安是广西大石铲最密集的县份,岜娅周围是大石铲的密集点。将这些大石铲祭坛恢复原状,将是一个很具有穿透力的文化景点。
(6)遍生野生稻:隆安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特别是在儒浩村一带,在岜娅周围的沼泽地里,依然生长着茂盛的普通野生稻种群,成为岜娅一带一景,野生稻正好可以给展示中心添彩和做注脚,并为将来在这一带建设杂交水稻繁殖基地创造天然条件。
(7)六月六稻神节:隆安的稻作文化是活态文化,这表现在浓郁的稻作民俗中,这些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饮食民俗、人生礼仪、节庆民俗等等。其中一年到头都有的与水稻相关的节日民俗,特别抢眼。恰巧的是,在岜娅周围的壮族农家,每年农历六月六都过的芒那节。芒在壮语里是鬼、魂、神之意。这天人们都要到田间驱逐田鬼,赎稻魂,祭稻神。家家户户设盛宴,开门迎客,无论是亲友或生客,都盛情招待,热闹非凡。这个节日特别重要,经验表明,任何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和景点的建设,离开了老百姓的参与是不会成功的。田阳敢壮山布洛陀纪念活动的成功,就因为长期以来群众对布洛陀的纪念。除了六月六,隆安还有三月三更望湖歌圩节、七月二十姆王节、十月十日尝新节,都与稻作文化有关。特别是七月二十日,相传是娅王仙逝的日子,人们都纪念她为人类带来稻种的功绩。
(8)四月八农具节:壮族古来形成了系列的稻作耕耘和加工农具,尽管过去的农具很简陋,但那是历史的脚步。可惜的是,许多地方的古农具都不见了,唯有隆安的四月八农具节,还在展示牛轭、犁头、木耙、锄、铲、禾镰、鱼篓、箩筐、草绳、谷桶、畚箕、扁担、斗笠、鱼筌子、鱼探子……别看不起这些东西,它们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应当让我们的后代从中了解壮侗语族民族的祖先是怎样走过来的。我在泰国曼谷郊区就看到陈设这些东西的专门的稻作博物馆,我们也应该有。
(9)江山多娇:隆安不但有集多种神奇的岜娅,整个县都为风景名胜所打扮,有“隆安的小桂林”之称的二十里画廊布泉河,奇珍遍布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龙虎山,水上乐园渌水江漂流,宛如神仙飘带的罗兴河,歌声如潮的更望湖,令人神往的西秀山,牵魂神往的大雁湖,雁江的孔明井……加上著名的丁当鸡、雁江米粉、三月三五色饭、鱼卷……形成了引人入胜的稻作文化,可以与岜娅整合,使隆安的稻作文化中心色彩纷纭,愈加厚重。
(10)科学支撑:正当我们筹划隆安稻作文化展示中心之际,韩斌教授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大惊喜——现代科学的支撑。韩斌在英国读博时,从世界各地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稻基因(DNA),回国后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为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日本国立遗传所合作,将400份普通野生稻基因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一起,构建了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结果惊异地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基因与栽培稻亲缘最近。经过基因分析,发现首先在珠江的西江流域(韩斌在给其硕士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马庆生教授电话中明确是南宁周边)利用本地野生稻,长期驯化形成粳稻,随后向北扩散,是为北支;南支传入东南亚,将已驯化的人工稻与那里的野生稻杂交,产生第二次驯化,形成籼稻。韩斌表示,基因研究结构“比考古学证据更有说服力、更准确。”[24]他的研究成果,以《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为题,刊登在2012年10月4日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引起轰动。在南宁附近驯化成粳稻,肯定包括大石铲最密集的隆安。这是对在隆安建立世界性稻作文化展示中心的最大支持。
隆安有如此多的稻作文化元素,如果在岜娅恢复祭坛,整治好岜娅景致,建立分立的或综合的大石铲博物馆、水稻品种博物馆、那文化农具博物馆、那文化民俗博物馆,建立水稻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水稻新品种杂交试验基地、青少年学习的插秧田、罗兴江水轮车展示一条河(仿荷兰桑河岸的风车),整合隆安旅游资源,隆安一定会热闹起来,成为世界级的水稻展示亮点。
???
?
?
?
?

[1] 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概论》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概论》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
[3]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概论》29—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
[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5] 周天生:《水稻高产栽培》,10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6] 黄伟林:《广西城市传纪丛书·桂林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谭延桐::《广西城市传纪丛书·北海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邓国富等.广西野生稻资源保护现状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9):1425-1428.
[9]庞汉华,陈成斌.中国野生稻资源[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6-216.
[10]广西野生稻普查考察协作组.广西野生稻普查考察搜集资料汇编(内部资料)[G].1981. ?
[11]谭广厚、邓苏勇:《广西来宾发现大面积野生稻》,新华网,2004年9月6日。
[12]《广西桂平发现连片野生稻和野生水薏米》,新华网,2007年6月15日。
[13]张爱林:《广西苍梧县有70多亩药用野生稻》,新华网,2009年11月29日。
[14]刘发丁、谢大明:《梧州发现高杆大穗野生稻》,中国广播网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
[15]《中国野生稻资源保存最多的园区——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网站,2011-04-27。
[16] 梁庭望主编:《古骆越方国考》中赵明龙写的骆越经济一章。
[17]黄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1万年以前的稻谷和陶器》,载《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36,2000.
[18]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9]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50.
[20] 张正明:《楚史》4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
[21]张正明:《楚史》28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
[22]张正明:《楚史》附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
?
[23] 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138—140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24] 《南国早报》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