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4月 2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谢寿球:栽培稻名称隐藏发明族群的文化密码

谢 寿球

9月 26, 2013

近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向记者透露,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和隆安县委、县政府在9月5日联合主办的中国·隆安“那”文化座谈会期间,他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黄学辉博士就栽培稻的名称和基因的关系进行了研讨,确认了栽培稻的名称隐藏着培育该栽培稻族群的文化密码:糯稻隐藏着 “骆越”族群的文化密码“雒”, 粳稻隐藏着侗族(“更越”)族群的文化密码“更”, 籼稻隐藏着“占人”族群的文化密码“占”。栽培稻的名称早就烙上了发明者名称的印记,现代基因学揭开了其历史之谜的最后面纱。
会议期间谢寿球向黄学辉博士请教:你们课题组的论文中谈到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栽培稻样本中包括约600份中国的农家品种和 约300 份来自33个国家的外引品种;另外还在世界各地采集了446份的野生稻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你能确认你们选择的样本已基本上覆盖了全世界的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品种了吗?黄学辉博士肯定地回答:已经基本上覆盖完了。谢寿球又问:你们课题组进行全世界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的对比,最后的结论是栽培稻起源于广西吗?黄学辉博士说,确切的说起源的中心是位于广西西江的中游。他向谢寿球出示了他所绘制的栽培稻起源中心的示意图,他标记的位置是以南宁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采集的野生稻地点为钦州、合浦、防城、博白、玉林、贵县、桂平、邕宁、武鸣、横县、田阳、百色。在黄学辉的栽培稻起源中心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中心实际上是古骆越水(郁江)流域和广西的北部湾沿岸。这一地域也正是古骆越人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
?黄学辉向谢寿球透露,栽培稻中糯稻的基因更古老而且多样性更大,粳稻次之,籼稻又次之。谢寿球向黄学辉博士解释:最早的栽培稻之所以叫“糯”是因为它是居住于古骆越水流域的骆越人发明的,骆越人称“鸟”为“雒“(音nok”),骆越人因雒鸟指引而发现野生稻滋生的湿地,因此以“雒”为图腾,自称“雒越”,并把最早的栽培稻也叫“雒”,后来最早的栽培稻“雒”音转为“糯”。糯稻的“糯”实际上是发明栽培稻的族群骆越人的文化密码。栽培稻起源于古骆越中心的结论,为栽培稻是骆越人的发明作了最后的认定,也揭开了千古流传的“雒田”之谜和“鸟田”之谜,“雒田”和“鸟田”就是传自骆越人的糯稻田。
黄学辉博士说,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及其附近地区,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粳稻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后,又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稻。东南亚的籼稻在最近一、两千年前又再次传回中国(如宋朝年间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谢寿球指出籼稻也隐藏着发明者的文化基因:籼稻,也叫占稻。《本草纲目》卷二二《谷部·籼》释名:“(李)时珍曰:籼亦粳属之先熟而鲜明之者,故谓之籼。种自占城国,故谓之占。俗作粘者,非矣。”这说明占城人就是籼稻的发明者。但是占城稻也有骆越人所发明的糯稻的基因。
谢寿球指出,栽培稻粳稻也是骆越后裔民族的发明,骆越后裔民族侗族自称“更”或“干”,因此传自侗族等骆越后裔民族的栽培稻就叫“粳稻”。侗族还有一个自称叫“金”,因此也有叫粳稻为“金稻”的。这就是“粳”有“geng”或“jing”两个读音的原因。栽培稻不管是“糯”、“粳”或“籼”,都有骆越人深刻的文化基因。骆越人是发明水稻栽培技术的伟大民族。
?
黄学辉绘制的栽培稻起源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