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说文解字》中记叙“稻之粘者”,但它念“jīng”还是“gěng”,经常让人很纠结。学生遵循《新华字典》的法定读音会念“jīng”。然而,农民、众多研究水稻的学者和农业专家长期以来一直读“gěng”。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教授张启发等水稻界的185名专家发起一场为“粳”字正音的活动。他们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新华字典》编撰方等单位建议“粳”的正确读音应该为“gěng”。建议书称:“‘粳’字读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音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关乎数千年民俗传统能否得到尊重,关乎中国水稻学界能否赢得世界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命名的大事件。基于历史文化传承、民俗传统认定、民族情感尊重和科学内涵理解等多方面的原因……”
?
一堂读音触发的“文字课”
?
张启发说:“每次在实验室听学生们将粳读jīng,都有一种很不愉快的感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促成了一堂“文字课”。
张启发查阅了《辞海》《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国稻作史》等多种书籍和大量文献资料。这些系统的考证最后变为了一个多达28页的PPT。今年3月8日,他在学校的研究生交流会上,不再谈“解码水稻天书”,而是谈起了一个汉字的读音。
张启发说,“gěng”这一读音延续了几千年,从事农业第一线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体,农村城镇居民代代口口相传的都是粳(gěng)稻。粳读“gěng”音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从字音和民俗上对粳读“jīng”进行考证,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张启发更看重粳读“gěng”的科学内涵。他特别在意的是,粳(gěng)的读音对于国际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学名的意义。“这个字的读法已超出了一般多音字的范畴,成了一个科学问题,估计水稻界对此愿意较真儿的人不止我一个。”
?
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命名
?
1928年,日本加藤茂范将栽培稻种分为两个亚种japonica和indica,后来国际上补充完善为籼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拉丁文标注可以看出,两个亚种用印度和日本来命名,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不能正确反映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
中国是栽培稻种的最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我国水稻学界一直谋求改变加藤茂范分类方法,老一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为粳亚种(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按照音译的原则,粳稻的拉丁后缀为keng Ting,即明确规定粳字发音是keng,通汉语音geng。该分类方法已被中国水稻学界广泛接受。“gěng”的读音,尽管只是一个简单读音的改变,却对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作出了更为科学的阐释。
张启发说,要完成水稻分类命名中去殖民化的努力,当前首当其冲最为迫切的工作便是要对粳字的汉语拼音进行正确标注。“粳(gěng)读音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小小的读音问题关乎中华科学文化的国际地位。地不分南北,水稻人没有读‘jīng’的。”
?
一场涉及水稻学界的“较真儿”
?
在许多国内大型的学术会议上,粳(gěng)稻发音时有所闻。中国学者的努力也引起了国外学界的注意,但因为各类水稻研究文献的长期积累,国际学术届对籼粳亚种的学名重新界定的工作至今尚未展开,中国水稻学界的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稻界对“粳”的读音愿意较真儿的人不止张启发一人。今年4月,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博士,将张启发的观点通过邮件群发给国内的水稻研究者们。水稻界同仁们的“较真儿”被触发了。
李家洋、袁隆平、朱英国等院士分别发邮件给张启发表示支持。李家洋在邮件中说:“谢谢你的努力!我完全赞成大家一起努力,正本清源!”朱英国则说:“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读‘gěng’,‘jīng’的发音实在不顺畅。”国内第一部稻作史《中国稻作史》作者、浙江大学著名农史学者游修龄教授说:“‘粳’是形声字,它的右边‘更’是声符,表示‘粳’应发(gěng)音。”
《新华字典》第11版修订组显然注意到了水稻学界为粳稻正音的努力。8月5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组对字典中各界热议的争论问题进行了回应,第一条就是“粳”(jīng)。回应说:“有同志建议,‘粳’应该根据南方一些地方的读音改注‘gěng’。‘粳’,《广韵》古行切,平声庚韵,见母。此字为二等字,北方多读细音,南方多读洪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细音‘jīng’,故现代汉语类辞书遵从《审音表》注作‘jīng’音。”
在此之前,《辞海》等国内语词工具书的编纂方也肯定对“粳”字读音考证,表示“粳”字读音并非不能改,但需通过调研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