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丰收节与广西的稻作文化

谢 寿球

9月 23, 2018

丰收节.jpg

丰收节与广西的稻作文化

广西日报   2018-09-20           沈桂才

 

    老家有民谚:六月六,吃新谷。这个,不读“liu”,而是读“lu”,跟白话发音差不多。小时候,都盼望六月六快一些到来。因为到了六月六,早熟的稻子收割了、晒干了,就有新米饭吃了……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南宁工作,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形式的丰收节。

    有一个姓梁的文友,老家在南宁西郊的坛洛镇下楞村。前些年,村里过丰收节,他曾邀请我们前去。在村头,梁先生就让我们散了,说有龙狮表演,有山歌对唱,有过花桥放河灯,还有猜灯谜下象棋比赛等。饿了,就自己找饭吃,哪家开席就去哪家落座,不用客气。那天,我们见到了竹篾大筐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稻谷,见到了一弓35公斤重的香蕉、15公斤重的大冬瓜……

    当然,除了庆贺稻谷丰收之外,还有为庆贺甘蔗、香蕉、柑橘丰收而举办的节庆活动。比如51日,就是大新县宝圩乡景阳村板弄屯村民的甘蔗丰收节。过去由于水源不足,粮食不能自给,板弄屯常年吃统销粮。2004年,乡政府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屯共种植甘蔗1400亩,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8000元,生活越过越红火。

    丰收节来自于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敬重和对劳动的热爱。今年中央决定每年农历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农民最多、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农事品类最全,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办成世界上最有特色、最有人气、最为丰富、最有影响的农民节日。

    广西农村丰收节盛行,是与稻作文化的兴起与盛行相伴相生的。

    在广西,稻神祭祀源远流长。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日前在广西隆安发现一个5000多年前的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隆安县的村民都会聚集在稻田里,请女神娅王祈求五谷丰登。他们杀鸡宰鸭、唱歌饮酒。他们会把铁铲(最早是石铲)码放在土坑里,然后撒上稻谷,摆上贡品进行祭拜……

    400多年前,在隆安县的那桐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乡民们把各种铁木农具全都摆到街上来,十分热闹。插秧结束后,还要举行洗犁耙收存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后来就慢慢演变成农具节。目前,那桐农具节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60年代,在横县、隆安等县和南宁市区亭子圩发掘的14处贝丘遗址中,均发现了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等加工稻谷用的工具和储存、加工稻米的陶器。这些原始工具,经测定为一万年前左右。

    大石铲是古人在稻作生产中用来翻土、挖沟、起畦的重要生产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1964年,在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大石铲、牙章、遗骨等文物。其中长73厘米、宽53厘米的大石铲,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石铲。

    龙胜的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深深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顶,开辟垂直高度五六里、横向伸延五六里的梯田,如同一级一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场面极为震撼。

    如今,龙脊梯田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到龙脊观光,除了领略自然风光之外,还能领略广西悠久壮观的稻作文化,领略壮乡人民的智慧以及勤劳勇敢的精神。

    壮语的,就是水稻田。

    进入农耕的壮族先民,据而作,凭而居,赖而食,靠而穿,依而乐,培养出一方百姓焕然天成的自然心态。

    “文化是壮族文化的根。他们视为生命和灵魂,形成独特的田园景观和民俗风情。他们以命名村落、地方,形成一个横跨桂、粤、滇、黔和东南亚的文化圈。在广西,许多地名以命名。如那坡县、那桐镇、那垌村等,特别是在桂南、桂西地区,几乎是随处可见。

    丰收节直接来源于农耕文明,是稻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花山岩画上举手下蹲的人物造型,主要是模仿青蛙动作。据考证,这些图案,是壮族巫师祭稻神的标志性动作。在壮族传说中,青蛙是雷神和水神的女儿,能呼唤雷神降雨,给稻田带来丰收。

    因鹭鸟指引发现野生水稻,为此,古骆越人把鸟视为神物,倍加崇敬。壮族人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谷物。一些地方壮族女性的成丁礼,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穿鸟衣祭祀太阳鸟母。

    壮族有牛魂节,每年春节举行舞春牛活动,农历四月初八过牛魂节,祈求六畜兴旺,谷物丰收。有了牛,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增加就有了保证。对牛,人们心存感激,同时又钦佩牛的力量与坚韧,因而民间将牛作为图腾崇拜。在广西,壮、侗、苗等民族还认为,牛具有通灵、求雨、逐疫等作用。

    壮族对稻神特别崇敬,稻神祭祀贯穿水稻生产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水稻扬花阶段,还要举行特别的请稻神、驱田鬼、招稻魂仪式等等。

    20117月在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那廊村发现一个罕见的古代壮族稻神庙遗址,这是研究南宁古稻作文化历史的重要物证。据参加稻神庙考察的骆越文化研究专家称,稻神庙汉语名叫谷母大王庙,遗存了一座古铁钟。据钟上的铭文记载,稻神庙至少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是壮族群众为了纪念创造水稻种植技术的稻祖神而建造的。

    抛绣球在广西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在花山岩画上找到抛绣球的雏形。壮族抛绣球活动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三月正是播种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姑娘把绣球抛给心仪的小伙子,就是希望小伙子勤劳、节俭,祈求五谷丰登。

    接着再说说在广西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一个重要的庆贺丰收的节日活动——跳岭头。

    跳岭头是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的传统节庆习俗,多在中秋节前后半个月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举行),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为这一活动多在村边岭上田边举行而得名。期间,村里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祭祖敬神、驱鬼护稻。当然,少不了要举行一些歌舞活动,庆贺好收成。

    与稻作文化有关的节庆文化活动,在广西还有很多,如稻花节、仓神节、娅王节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不叫丰收节,但都与水稻丰收有着直接的联系,都是稻作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如果粮食歉收食不果腹,还会有谁去举办这些活动?如果人们都揭不开锅,还会有谁去包粽子做糍粑?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是一种节庆,更是一种提醒,是对传统文化的提醒,是对三农工作的关注与提醒。为此,我们要感谢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以及对粮食生产的鼓励;要感谢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他们把农耕文明的火把一代代传递下来,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才能够衣食无忧。

    乡土中国有着太多的亲切,有着太多值得回忆的乡俗民情。正是这些乡俗民情,透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经世致用、为人处世的智慧、圆润和温情。对于这一点,有专家认为,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宣传展示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节日里引导村民比勤劳,比技术,比收成,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此外,节庆活动有助于信息交流,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