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5月 5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古道茶韵回味长

谢 寿球

7月 17, 2023

谢寿球

考察古茶林

广西博白县城附近有一条小小的 江,可是这条小小的江却沉埋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重重的篇章。

这条江就是古文人称为绿珠江的南流江重要支流浪平江 。它的源头也是古骆越阿婆茶文化的重要源头。

为了解开古骆越阿婆茶的历史文化密码,七月三伏天,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几位茶文化专家冒着酷暑走向了绿珠江的源头六万大山腹地。

绿珠江(古狼平江)

绿珠老家古道旁

绿珠江因绿珠而得名。

绿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晋代时的权贵石崇出使交址(今越南)经过博白发现了绿珠,便用十斛珍珠买下了绿珠并带回洛阳。绿珠后来堕楼而亡,在历史上留下了无尽的哀伤。这次阿婆茶探秘之行经过绿珠的家乡绿萝村,绿萝村在六万大山腹地,绿珠家门前那条河是绿珠江的上游六罗江,六罗江也叫双凤江。考察组的车子经过双凤江,笔者的思绪也驶进了历史的深处。

绿珠故里绿萝村
绿萝村绿珠井
绿珠古渡头

“又过绿珠古渡头,一江春水去悠悠。”这是博白县一位老文人写的怀古诗。笔者自小在南流江边长大,年青时读绿珠故事,心里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疑问:绿珠养在六万大山深闺人未识,大坏蛋石崇是如何发现绿珠的?绿珠的故事给人一个重大启发,绿珠老家门前肯定有一条穿越六万大山的古道。

绿珠江从南流江口到绿珠家河段,岸直浪平,保留明显的疏浚整治痕迹,说明这是一条古运河。绿萝村边拦截古水道修了个充粟水库,江面骤然如同大江般宽阔,可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绿珠古渡 头。水路到了双凤江面,河道已窄得不能行舟,要从双凤到武思江上游的石梯江官垌渡口只能陆行,经坭子塘、朱砂塘、枫木塘、岭厄塘、九得塘就到了官垌石梯江码头,上船即可下达贵港。“塘”是古代官道的驿站,十里为一塘,是官府为传递文书和接待来住公干人员而修建的客店。塘站的密集出现说明这段陆路在古代是标准的官道,是越过郁江水系和南流江水系分水岭的咽喉要道。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坐船越过郁江水系和南流江水系分水岭走向海洋的?这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苦苦追索的千古之谜,今天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从农业文明走向海洋文明,开创向海而兴新篇章的运河古道。石崇出使交址从古贵港到出海口合浦,走的就是这条古道,而绿珠家正在这条古道旁。绿珠遇见石崇芳名满中原,也因石崇而堕楼玉殒香消。正是成也古道败也古道。如今,悠悠古道依然芳草萋萋,经过绿萝村,似乎万绿丛中还廻响着绿珠那幽咽的笛声,使行人到此思绪悠悠,“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

穿越时空的骆越文化走廊

 六万大山古道是古骆越人开辟的古道,这是一条骆越文化遗存斑驳的历史文化走廊。

古道是从郁江和武思江口开始沿着武思江和绿珠江走向合浦的,走在古道上,古骆越稻作文明的遗址便如串珠般涌现。武思江古称“怀江”,在古骆越语中意为“水牛江”,武思江中游有一个大镇叫“木梓”城,在古骆越语中意为“犁口城”,城边有一个村叫耙头村。武思江上游也叫石梯江,因沿江多石梯田而得名。其中最大一片是古垌官的田,因此地名叫“官垌”。上古骆越语叫水田为“罗”(la),中古音变为“那”(na)。绿珠家乡“绿萝”的意思就是“山谷田”。这些地名都深藏着骆越稻作文化的基因,显示出古道上稻作文化的古老和神秘。

古道上的石梯田

古骆越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稻作生产技术的民族,稻作文明的源头和中心在古郁江流域,中华民族向海而兴之路是一条稻作文化向海外传播之路。

六万大山古道也是一条古骆越人的山岗祭祀文化遗址带,许多著名的高山顶上都有古骆越人的祭祀坛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石凿、夹砂陶、印纹陶、刻划纹硬陶残片以及陶纺轮、砺石等古骆越文物。圣女岭、天鹅头、晒谷顶、“百二火灶”、葵扇顶的神秘遗址都是古骆越人祭天遗留的痕迹。

古道还是一条骆越铜鼓文化带,从浦北的土东到官垌再到博白的双凤,再到出海口合浦,历代都有铜鼓出土。天下铜鼓出骆越,如今铜鼓遗珍遍布东南亚,其母型都来自古骆越,骆越铜鼓走向海外之路的证据斑斑可考。

难以遗忘的骆越祖居地记忆

虽忘祖宗字,难忘祖居地。

 骆越民族后裔有一个独特的祖居地记忆,凡是远古外迁的集散中心都会留下一个“珠玑”的地名。“珠”是古骆越语“祖”的记音字,“玑”的意思是地方,“珠玑”的意思就是“祖居地”。“珠玑”也写成“珠儿”或“水儿”“可虽”“渠蒔”,还有的地方讹记为“猪屎”,虽然忘记了 这一祖宗语言的原意,但仍然记住这是祖居地。越过六万大山向海的古道实际上有两条支线,一条是从武思江到绿珠江再到南流江的东南线,一条是从武思江到马江再转南流江的西南线。武思江到马江的古道上就有一个“珠玑巷”的地名,骆越先民向海发展的人群先在“珠玑巷”集中,然后就天各一方各奔前程,但不管走得千里万里远,都世代相传根在“珠玑巷”,并将“珠玑巷”写进家谱。武思江到绿珠江的古道也有“珠儿”的记忆,这里的男孩子世代叫“珠儿”,女孩叫“珠娘”,“绿珠”就是六万大山女儿的意思。传说绿珠死后化鹤飞回故乡,在圣女岭上吹“喃嘟喝”,“喃嘟喝”是古骆越人招魂的专用乐器,流传在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地区,这个传说就隐含着骆越后裔死也不忘祖居地的习俗。

六万大山是古骆越人后裔(地佬人)的聚居地,古骆越人称王子为“郞”,壮族古籍《布洛陀经书》中就有《唱郞汉》即《唱天鹅王子》的篇章。博白当地有一种鸟称“顶髻郞”,意为头上有高髻的王子,这也是骆越王子文化的遗存。“郞”被许多古籍记作“狼”,广西土司兵史书就叫“狼兵”。发源于六万大山的三条河古称狼马江(今浦北县马江),狼丽江(今武思江上游浦北县石梯江),狼平江(今博白浪平江)。“狼马”意为王子的兵马,“狼丽”意为王子的船,“狼平”意为王子的圩场。这些名称都透露了古骆越王子在古道上管理运输贸易事务的历史。

马江(古狼马江)
石梯江(古狼丽江)

鹩剧是六万大山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鹩剧也称唱鹩、舞鹩、唱地戏,是骆越人的后裔“僚人”即地佬人传承的剧种。“僚”的意思是“我们”。六万大山地区每到过年或节日,各村都组织群众唱鹩、舞鹩、唱地戏,乐得不可开交。

六万大山骆越祖居地是骆越后裔民族难以忘怀的乐土。

鹩舞表演

骆越婆茶走天下

六万大山古道是向海贸易而兴起的古道,主要商品是盐、药、香料和茶。盐来自合浦北部湾的古盐场石康。药主要是肉桂和朱砂。肉桂产自六万大山,古籍记载合浦在汉代前就成为肉桂外销的最大港口,可见六万大山地区肉桂产业的兴盛。朱砂主要来自东南亚,古道上遗存的朱砂塘驿站地名表明古代这里曾是东南亚朱砂北运的重要集散药市。香料主要是八角、沉香和檀香,也是六万山地区的重要特产。茶就是六万大山地区出产的阿婆茶,“阿婆”或“婆王”是骆越后裔对始祖王“浦神”的尊称。“浦”也写作“埔”“布”或“博”,自从南汉皇帝将六万大山北面的“博泉庙”阿婆神封为“龙母夫人”后,岭南地区都把“阿婆神”称为“龙母”,但老百姓仍然尊称她为“阿婆”或“阿嫲”。阿婆茶的名字宣示了六万大山茶的古老和神圣。

品尝圣女岭古树茶

古骆越人称茶为“大”(dei),“大”也写作“地”或“体”,骆越人开辟的出海古道是盐茶古道。最早的出海港叫“大浪”港,意为王子茶港,后随冲积平原南移而南移称“乾体”港,意为上茶出口之港,这说明古代海上丝路始发港最大宗的货物是产自六万大山的阿婆茶。古道是阿婆茶的运输线路,也是吃擂茶习俗的主要分布区,是名副其实的古茶道文化带。

茶山古道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阿婆茶文化考察组走进阿婆茶最古老的圣女岭茶场,这里海拔600多米,保留着大片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漫步茶园,绿涛排空而来,茶香涤荡心肺,使人阳气骤升。博白双凤的古树茶文化专家庞东带着我们探访位于茶树古林幽深处的圣女古泉,泉水从岩隙中流出,积成一个小潭。泉水水质清洌,韵味深长。

山顶泉茶和合,共成一体,真似人间瑶池。

从岩隙中涌出的圣女泉
古茶园圣女泉合影
圣女茶园采新茶

圣女岭最高处有一个古祭祀坛,村民在此修了个圣女庙,庙中供奉两位女神,一位是绿珠,一位村民称之为闯王李自成的母亲,叫王婆。李自成老妈是如何潜伏到六万大山的?村民们都语焉不详。但是游览千年阿婆茶古园,探访千年阿婆茶古道,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这王婆就是开创中华民族向海而兴之路的骆越祖母王。

骆越婆茶走天下,古道茶韵回味长。

圣女庙中的绿珠和阿婆神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